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含五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含五篇)第一篇: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某某(专业班级:学号:)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重建生态平衡, 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
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
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污染。
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
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
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
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_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_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一、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1、空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
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
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有机污染。
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
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
4)磷污染。
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2021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
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1》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2021年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
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
然而,过去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工业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质量下降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并非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引导发展走向更加科学、合理、绿色的方向。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关键。
要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投入,研发和推广更加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前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愈发严重。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威胁,更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探讨其重要性、现状和对策。
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一个重要性在于,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源资源,而社会经济活动则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若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那么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人类的健康生存都造成了威胁。
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重要性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都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随着环保问题的凸显,人们对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社会上出现了关注环保的各种组织和机构。
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上,也有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被出台。
然而,社会环保意识存在差异且自觉程度不高,环保行动存在盲目等问题。
加之有些行业环保治理难度较大,环保问题也相对较多。
虽然目前我国的环保形式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中国政府和民众意识上高度重视并逐渐推出了一系列环保计划,环保意识逐渐透彻每个层面。
对策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配合。
政府应加强管理与监测体系建设,强化环保执法,并且全面支付环保水平。
同时应大力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吸引投资,解决发展和环境的矛盾。
而公众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如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排放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5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5篇第一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绿色机电——论机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一、机电专业发展特点。
按照人事部统计预测,“机电”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紧缺的八大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21世纪内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加工制造业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及市场的动态变化,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加工生产全过程的一批高新复合技术群,是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是我国开发大西北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科技支撑;21世纪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控制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高级复合应用素质型创新技术人才[1]。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机电专业技术,然而机电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机电产品在生产和使用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
目前,我国的机械产业采用仍是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
“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着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外,还存在着如何突破绿色壁垒这个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被禁止出口已成为一项国际准则。
我们国内企业的设计、制造也应该紧跟步伐,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洁净化生产,减少环境的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理。
因此,机电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道理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2]。
机电产业的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是一种全新的设计与制造理念,它们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哲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引起了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担忧,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被关注,亦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
为了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自然观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很早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汲取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在他们的着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这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人类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系统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后,人类的自觉反思与觉醒,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
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面对这些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以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生态自然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主张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深入探讨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命与自然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坚持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1]。
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
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优秀3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优秀3篇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分享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优秀3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人们可以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
只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
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
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
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只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
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
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
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
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
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
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环境污染、生物物种灭绝、水源枯竭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保护生态环境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表现。
二、推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物种灭绝的风险。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
三、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环境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政府和媒体也应加大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
国际合作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等问题。
此外,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结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人类的未来。
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来。
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篇范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篇范文第一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之下,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的转型时期。
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不仅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公共卫生安全诸方面,更是深度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迎接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一场绿色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人们已经逐渐清醒认识到,如果不转变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和黑色发展模式,这种危机还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将带来人类自身的毁灭。
旨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从生态赤字逐步转向生态盈余的绿色发展战略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谈及保护,我们就要知道何为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 消纳生活和生产排出的废弃物,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所以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 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 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 人类难以生存, 但人类可以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界, 为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
在此报告中,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是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它与环境相互依靠, 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然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人类为了生存, 改善生存条件, 不断地向自然索取,有时甚至是掠夺性的利用, 最终导致自然不时以洪水、干旱、沙漠化等灾难予以报复。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第一篇: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学院:专业(方向):学生: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摘要]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 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促进, 不可分割。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 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时, 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号召全国人民在2020 年小康社会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是我国现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又是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动力。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 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比其他动物强大, 就在于能够利用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 人和自然同时起作用。
二、中国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土地退休和破坏, 主要表现为: 第一, 水土流失逐年加重。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期末论文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期末论文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人类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已经给地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课题。
生态文明,简单来说,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理念并非是对传统文明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一概念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公平正义,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和福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则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支撑。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途径。
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可以逐步调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仅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还促进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一些城市推行绿色交通,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浅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 ,人类认识并 改造 自然 的能 力 E l 益增 强 , 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也越 来越严 重。怎样 使人 与 自然 和谐统 一 ,实现 双 赢 ,全人类都在不断反思探索研究 。而 生态 自然观 的逐 步演变与 发展 , 是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 础。 1 .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理论 和 原 则 第一 阶段 ,2 O世 纪 中叶 西方 国家不 断发生公 害事 件。美圜生 物学 家蕾切尔 ・ 卡逊 ( R a c h e l L o u i s e C a r s o n )研究了使用杀 虫剂所带来 的各 种危 害,1 9 6 2年 ,《 寂静的春天》一书初步揭示 了污染对生态 系统的影 响 ,这是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1 9 7 2年 , 《 罗马俱乐部 报告》 ( M e a d o w s e t a 1 . )认 为,人 口和经济规模 的无节制扩张 ,会 突破 可耗竭 自然资源的总量 ,突破环境 自 净 能力和承载力 ,直至导 致全球经济增长 的不可持续性。同年 ,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形 成的 《 联合 国人类 环境宣言》 ,回答 了 “ 要环境还是要发展”这一 问题 ,强调 “ 或 ( o r ) ” 字。
等文件于 巴西里约热内卢 的联合国大会 通过 。主要观点是 ,环境和发展 要平衡 ,强调 “ 和 ( a n d ) ”字 。 第 四阶段 ,我国政府 于 1 9 9 4 年3 月编制并发表 的 《 中国 2 l 世 纪议 程—— 中国2 l 世纪人 口、资源 、环境 与发展 白皮书》 , 是我 国政府 第一 次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 ,也是 参与全球 可持续发展 的标 志。 可持续发展 三角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简称 E S D) 于1 9 9 4年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 ,认 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 的发展 , 更 是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 。 2 0 0 2 年在南非 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 ,在可持续发展 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 问题中提出新 的发展 目标和实现 目 标 的时间表。它的主要 观点是 ,将环 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融合在一起 ,这一观点着重 “ 合 (i n ) ”字 。 可持续发展有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 , 包含代 际公 平和代 内公平 。代际公 平 (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e q u i t y )就是 当代人消 费发展 的同 时不能损害后代人 的发展权 利。代 内公 平 ( i n t r a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e q u i t y )是 指 同代人中每个人 的发展都是平等的 ,没有性别和种族之类 的歧视 。二 是持续性原则 ,即资源 的稀缺性和环境 承载力是限制人们无节制消费与 需求的重要因素 , 全世界只有将当下和未来 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 能实现全球的强 可持续发展。三是共 同性原则 ,指的是针对各个 国家和 地 区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必须采取共同的行 动。 2 、可 持 续发 展 的必 然 途 径 :生 态 文 明 从语义学上分析 ,“ 生” = 人 +土 ,表示生命 、生产 、生活 、生存 , 其 动力学机制包括 :竞争衍生 、整合共生 、循环再生 、适应 自生 。“ 态” 的中文繁体 由自然 的 “ 能 ”和人 文的 “ 心”所 组成 ,它所 表现 出的是 种 状 态 或 者 格 局 ,其 控 制 论 机 理 包 括 :物 态 谐 和 、事 态 祥 和 、心 态平 和、世态亲和 。“ 生”与 “ 态 ”结合 在一起 ,就是 达尔文 的物竞天 择、 老子之道法 自然 、以及 天人合一的心同文化 。 “ 天人合一” 的整体 思维 模 式有助 于形成健全的生态 思维。道家 “ 道 生万物”,儒 家 “ 太极 化生 万物” ,均体现出尊重生命价值 的生态道德 观。儒 家主张仁爱 德性 ,所 谓 “ 民吾 同胞 ,物吾与也” 。道家则是一种 自然主义 的空灵 智慧 ,通过 敬畏万物来完善 自我 生命 ,所谓 “ 道 生一 ,一 生二 ,二 生三 ,三 生万 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天地与我 并生 ,而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在未来长久生存下去。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才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再次,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要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比如,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推动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废物排放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最后,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惩罚,促使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
同时,要建立环境保护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其次,要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此外,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又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于地球的深入认知,生态自然观逐渐成为人们思考和探索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与生俱来的、丰富多彩的,并能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但是各种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物种丧失等问题,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自然观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历史和发展上的原因,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近年来,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促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而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和推广不仅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大关键,更是推动中国走向更好未来的基石。
众所周知,生态自然观是强调自然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人类不应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着自然与人类一体共生的理念,可以建立与环境和谐的新型发展模式,放弃依靠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模式,而选择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在发展资源、工业、农业等大规模扩展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对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匮乏地区和大城市中,要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革新,建立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体系等措施,以解决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应有更高的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样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营造环保优秀的生态文明。
此外,公众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态素质,增强环保意识,鼓励个人和企业在各个领域都能够积极承担起环保责任。
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与威胁。
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并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我们才能实现长期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空气净化、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
这些生态服务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的开发和过度的利用,许多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破坏和衰退的威胁。
森林被大规模砍伐,湿地被填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等。
这些活动会导致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生物灭绝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共识。
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我们需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并遵循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首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维持着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行生态修复和推广可持续农业等。
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滥用,许多自然资源正不断枯竭和减少。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并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广节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开发替代性的资源。
最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合作与协调。
自然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的。
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的活动对这个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审视周围的世界,不难发现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森林被过度砍伐,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光秃秃,不仅失去了美丽的风景,更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曾经清澈见底的水面如今漂浮着垃圾和化学物质,使得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增加,雾霾笼罩着城市,人们呼吸着不再清新的空气,健康受到威胁。
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不惜牺牲环境,大规模地开采矿产、建设工厂,却忽视了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
同时,人口的不断增长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并非只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自然景观,更是关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这些都是我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而且,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生态服务,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防止洪涝灾害等。
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服务功能也将受损,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可持续发展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既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能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在能源领域,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其中起着引领和监管的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前言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达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绷紧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从水污染到土地退化,全球生态环境持续遭受威胁和破坏。
显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而可持续发展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如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涉及生态学、环境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工程。
它是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充分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保护已被各个国家和政府作为最重要的战略部署之一。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保护人类健康上,而且还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即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突出强调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协调和平衡,并强调当前世代的决策不应对未来世代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满足当前需求并不危害未来世代的发展;2.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持续的保护和改善;3.经济、社会、环境等三大领域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以上三个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违反其中任何一个原则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保护环境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可以维护人类健康,而且可以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进而增进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借助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领、推广和应用,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命与自然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坚持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1]。
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
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
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
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
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
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生态文明。
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持续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2]。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生命无所不在,从热带雨林上端离地数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亚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岩的缝隙,处处都有生命。
浩瀚多样的生命形态维系人类的生存,也确保清洁的空气与水,这些惊人丰富的多样性如何形成?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万物凝聚在一起维持平衡?人类实在难以尽窥其中的奥秘,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们拆散了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永远也不能恢复原状了。
所以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意义重大。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经济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3],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药和食物,如三七、人参、折耳根等,这些都对治疗人类的一些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最近一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药剂的研制获得突破性进展,随之带来的野生药物滥采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的野生中草药都濒临灭绝的危险,尽管政府出台多项措施加以制止和限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法纪知识的淡薄,人们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很多地方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使野生植物数量不断减少。
森林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对于调节气候和气温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森林是动物的乐园,是动物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发展的保障。
但是,随着人类对于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地滥砍滥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覆盖率不断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也是森林资源减少所致,有些动物也随着某些森林资源的消失而灭绝。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对于动物和人类都有着重要意义。
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它们为人类提供了肉食、皮毛、医药等等,动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食物链的维持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在有一些动物已经被人类驯化为家养动物,但是,野生动物的数量还是在不断减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藏羚羊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但是,由于其皮毛十分柔软而昂贵,因此,许多偷猎者便瞄准了这一赚钱的行当,干起了不法的勾当,无情地射杀藏羚羊,取走它们的皮毛,留下一片血色茫茫,他们还为此编造谎言,以博取购买者的同情,现在,虽然国家明令禁止猎杀藏羚羊,但是一张皮几百美元的经济利益对于偷猎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因此他们仍然在猎杀藏羚羊。
不尊重生命,不敬畏自然,忽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是绝对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1)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导向生态危机日趋严峻,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界的绝对中心,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友,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这种注重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互利性的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要求人类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与自然和谐共处,并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撑体系,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致使南水北调、北煤南运、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极大地钳制了经济发展。
另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扩大开放,坚持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展开的,除了引进少量的资金与技术以外,主要的建设资金和近乎全部的资源是靠自己积累、自己生产的,而且所有的工业污染物都必须自己处理,不可能向发达国家那样从殖民地大量掠夺资源,而把污染物质倾倒到发展中国家,或是把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行资源掠夺和生态侵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实施途径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第二,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指经济发展,它包含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
第三,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平等的发展权。
(2)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代际公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
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进行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不给予子孙更多的财富也要留下一片蓝天碧水,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过度开发资源、滥用环境权利剥夺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幸福,而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利益。
二是代内公平——即所有的当代人应该享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待遇。
要求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和社会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层面的理解,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4)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世界各国的联合行动。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得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以上四条基本原则的内容正是生态自然观所持的基本思想。
5、总结敬畏生命与自然,树立生态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6-158.[2]努力曼·依米提.维吾尔习俗中的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3) : 77-79 .[3].姜运菊.生物多样性—人类共同的责任.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