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5、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教学设想: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图文结合。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在学完每幅画之后,让学生表演有关内容,这样激发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大胆运用心灵换位新教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新课标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17课,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迎、追、跟的动作。

教具准备:多煤体课件、自制头饰教学过程:一、引用谜语,激趣导入。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后是庄稼的好朋友。

(小蝌蚪)2、引出课题:今天啊,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妈妈,好吗?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一自然段录音。

(出示第一幅图)(1)、师:咦,小蝌蚪在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提问法)(2)、师: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引导观察)(3)、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齐读第一自然段。

2、操作出现第二幅图(1)、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小蝌蚪和原来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出两条后腿)。

(2)、小蝌蚪遇到了谁?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分角色读)(3)、指名上台表演。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与妈妈之间的亲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述,描绘出蝌蚪和妈妈的形象。

(3)学会用动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动作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感恩和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互相帮助和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观察和讨论,描绘出蝌蚪和妈妈的形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动作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2. 小蝌蚪和妈妈的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小蝌蚪和妈妈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它们和妈妈之间有什么故事呢?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生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生的记忆。

4. 描绘蝌蚪和妈妈的形象:(1)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妈妈的图片,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它们的外貌和动作。

(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描述。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亲情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自己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展示生字词的学习成果。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3. 选做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画出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画,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024年小蝌蚪找妈妈教案(通用

2024年小蝌蚪找妈妈教案(通用

2024年小蝌蚪找妈妈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理解、自然段落的划分、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等。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七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能够划分自然段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难点:自然段落的划分,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2024年小蝌蚪找妈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1)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划分自然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 小组讨论(1)讨论: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2)讨论: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心情是怎样的?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2024年小蝌蚪找妈妈生字词:蝌蚪、青蛙、妈妈、池塘、荷叶、捉虫子课文段落:1. 小蝌蚪找不到妈妈;2. 小蝌蚪询问动物们;3. 小蝌蚪找到妈妈。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写一篇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日记。

答案示例:小蝌蚪找妈妈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小蝌蚪找妈妈》。

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池塘里找不到妈妈,询问了鲤鱼、乌龟等动物,找到了妈妈。

小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

小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

小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2.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文本。

2. 教学重点: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情节,运用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谈论小蝌蚪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 讲解:对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运用。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运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5.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并写一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学习。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

2. 教学卡片:重点词语和句型卡片。

3. 故事视频: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4. 作业模板:用于学生抄写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模板。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小蝌蚪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步:自读(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 第三步:讲解(10分钟)对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运用。

4. 第四步: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运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5. 第五步: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八、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蝌蚪”“脑袋”“灰色”“肚皮”等,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书写。

3. 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身体变化过程,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 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2. 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学习生字词,正确书写,流利朗读课文。

- 在课文中,像“蝌蚪”这样的生字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蝌蚪的样子,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蝌蚪”这个词的含义。

在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笔画较多的字,如“蝌”,先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左边是“虫”字旁,表示和昆虫类有关,右边是“科”,然后按照笔画顺序一笔一笔地教学生书写。

2. 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并能按照顺序准确描述。

- 课文详细描述了小蝌蚪的身体变化,从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逐渐长出两条后腿、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变成了青蛙。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演示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每个阶段的变化。

例如,在讲解小蝌蚪长出后腿时,结合动画中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后腿的位置、形状等,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变化。

(二)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母子间的亲情。

-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情感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来传达这种情感。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蝌、蚪、迎”等生字词,积累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借助图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 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 让学生体会到蝌蚪妈妈和小蝌蚪之间的亲情,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掌握“蝌、蚪、迎”等生字的音、形、义,正确书写“甩、肚、披”等字。

例如在教学“迎”字时,可通过分析字形,“辶”表示行走,“卬”表示仰头,组合起来表示迎接时仰头向前走的动作,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以及它们在找妈妈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如“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等,从而清晰地梳理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心情。

例如,在小蝌蚪询问鲤鱼阿姨和乌龟伯伯时,要读出好奇、急切的语气;青蛙妈妈回答时,要读出慈爱、温和的语气。

这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境去揣摩角色的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在描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课文只是简单的文字叙述,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构建这个奇妙的变化过程,这对他们的想象力是一种挑战。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小蝌蚪的外形、生长过程以及青蛙的样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蝌蚪是如何逐渐变成青蛙的。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和词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充满好奇心,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生长过程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有限。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表达沟通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培养和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同时,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助人为乐、亲情至上、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8.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知识讲解: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3.生长过程: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急切心情,体会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5课小蝌蚪找妈妈语文S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5课小蝌蚪找妈妈语文S版

教学设计1【内容简析】课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设计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初步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难点: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板书课题,齐读。

2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他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二、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或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

然后把这些字拼读几遍,看看自己能不能把字音读出来,不会读的也可以问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生字读音,先借助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3小组互读,互相纠正。

4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5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指导书写1指名请同学说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请其他同学帮助。

2学生观察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书写。

4评价书写。

四、朗读课文,读中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2)自由读,用“____”画出小蝌蚪的样子。

(3)指导读。

(4)试背课文。

五、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一自然段。

2记熟生字、新词。

3把你喜欢的词语采摘到词语花篮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2小蝌蚪是怎样的?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段主要写什么?(2)自由读,边读边标出几句话,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一句:这句写了谁,怎么样?用“—”画出。

(出图)(4)指名读第二句:这句话写了什么?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会想什么?于是怎样做?(出课件,理解“迎上去”是什么意思。

)(5)画出鲤鱼妈妈的话,四人小组讨论从中知道什么?(6)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具准备: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四、教学课时: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

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

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4、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设计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设计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能够认识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2)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课文中的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特征。

(2)教师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学生抄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2. 拓展作业: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和拓展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小蝌蚪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小蝌蚪、青蛙等相关的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 视频: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阅读与理解,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PPT。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青蛙的生长发育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展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4. 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5. 观察与想象:学生观察青蛙的生长发育图片,发挥想象,描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6. 例题讲解:教师以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2. 生字词:池塘、尾巴、长腿、捉虫子等。

3. 青蛙生长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生字词掌握情况,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的效果。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想象环节;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重点是课文阅读与理解,生字词的掌握。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精选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精选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小蝌蚪找妈妈》一、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小蝌蚪找妈妈》。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学会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课文的朗读和复述。

难点:理解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画笔和彩纸。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重点讲解,让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们是如何克服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用彩纸和画笔描绘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内容:1. 生字词2.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3. 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4. 关爱动物、尊敬父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画笔和彩纸描绘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学生掌握了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中的家庭关系和责任感的教育。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关爱动物、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小蝌蚪、青蛙等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课文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和青蛙。

(2)播放课文相关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小蝌蚪为什么会找妈妈?(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蝌蚪、青蛙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

(2)讨论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关爱动物、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的家庭”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小蝌蚪找妈妈语文S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小蝌蚪找妈妈语文S版
3.指点读文:小青 蛙找到妈妈了吗? 它们的心境 怎样样?
青蛙妈妈 的心境又怎样样?
指名展现朗诵。
〔引导先生读文感受小青蛙找到妈妈的快乐和青蛙妈妈看到 自己孩子长大了的欣喜〕
〔四〕出示〝小青蛙捉益虫〞图
1.观察:看,小青蛙有变化吗?
〔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曾经会捉虫子了……〕
2.指点朗诵课文第5自然段:读出快乐的语气。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认读〝蝌蚪〞一词,〝蝌〞〝蚪〞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都有〝虫字旁〞,都是形声字〕
二、认读生字,疏浚课文
〔一〕教员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先生倾听,要求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二〕教员:想不想像教员一样把故事讲好?翻开书本,先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依据拼音读好字。
课件出示生字:
1.先生自读拼音认字,教员巡视指点并正音。
问:细心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小蝌蚪如今长得和青蛙如出一辙了,原来小蝌蚪的妈妈就
是大青蛙啊〕
3.问:小青蛙是怎样做的?
教员引导先生扮演〝游过去〞的画面。出示句子:他们后腿
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游过去〞说明青蛙妈妈蹲在荷叶上没有动,小青蛙看到妈妈就朝着它游了过去。〕
先生模拟举措,了解〝蹬、跳、蹦〞。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小蝌蚪找妈妈语文S版
课题
15小蝌蚪找妈妈
课时
2
教学
目的
1.看法〝蝌、蚪〞等14个生字。会写〝阿、经〞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的生出息程。增强爱植物、爱迷信的看法。
重点
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出息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教具
预备
课件;蝌蚪生长变化图;蝌蚪、鲤鱼、乌龟头饰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5、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5、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3. 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4. “能说会道”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表达真情实感。 锻炼学生听、说、评的能力。
5. “笔下生辉”利用例文引路。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让学生感悟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运用已有 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2. 小组交流,说说寒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注意别人是怎 么说的,怎么做的;学习转述并评一评: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
15、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 学会“蝌、蚪、池、甩、食、迎、阿、姨、哪、龟、披、 肚 、向”等 13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
成的新词。会写 8 个字。 2. 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 三 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 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 ”
的设计,本环节设计旨在引 领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 一主线,为后文学习做好铺 垫。
一、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 一 ) 学 习 第 一 次 芦 笛 声 : 1.
课文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爷爷的芦
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
2. 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
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 己的妈妈? 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 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 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 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 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 也表 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2. 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 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

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5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5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1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蝌、蚪”等14个生字,会写“阿、肚”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会认会写。

积累词语。

2.结合图画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这两天,小朋友们都在观察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它们就去找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认读“蝌蚪”kēdǒu)1.填一填。

“蝌蚪”读音为,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

二、自学课文学生自由读文,提出问题: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都向谁去打听了?2.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熟字加偏旁:可+阝→阿月+土→肚(2)比一比:巴——色2.加一加,学生字。

+=经月+=+阝=三、指导朗读,引导学习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

听老师读课文。

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

(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指名读或全班轮读。

(一人读一句或一人读一个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指名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快活已经向前肚皮雪白灰色二、朗读感悟1.出示第一幅图。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3)思考:小蝌蚪长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4)指导朗读,你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5)根据词语“游来游去”进行仿写。

来去(爬来爬去、走来走去)2.出示第二幅图。

(1)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3)小蝌蚪有什么变化?(长出两条后腿)(4)动作表演,理解“迎”。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塘、脑、袋”等15个生字,会写“两、哪、宽”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观察图片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教学难点1.体会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视频,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3.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讲解生字的书写要点。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精读课文1.逐段讲解课文,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

3.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变化。

5.朗读指导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蝌蚪的可爱和急切。

6.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成长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

7.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鼓励学生多观察大自然。

8.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学会“蝌、蚪、池、甩、食、迎、阿、姨、哪、龟、披、肚、向”等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写8个字。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有关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解题:二、看图,了解图意: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2.利用挂图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

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

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

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正确答案:池塘一群脑袋黑灰色甩着快活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

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

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三、学习理解四、五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四、五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

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要多问多想)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四、练习,巩固:投影出示练习题: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一、看图、读全文,小结课文内容。

1.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生字、识记字形、组成词语、指导书写:1.请学生在黑板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甩、灰、前、那三、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这一课的小故事。

四、布置作业:1.完成字词的抄写。

2.朗读课文。

3.在实践中观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设计:课时安排:2 课时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2.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3.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1.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声。

2.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3.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的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的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

可这次海边之行,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五屏)1.默读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2.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大海狂怒了?强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二)交流汇报大海狂怒的句子,体会强强的恐惧,(展示课件第六屏)指导朗读。

(三)思考:是什么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四)爷爷的芦笛声想告诉强强什么?(展示课件第七屏):“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读书,通过朗读感受大海的美丽,爷爷芦笛声的美妙。

给孩子们足够的自学时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培养他们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好习惯。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大海狂怒的图片和声音,调动学生视听功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学生入情入景地聆听着,充分感受到海水是如何的汹涌,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百花园一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语海畅游”中的字词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2.“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自己感悟。

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3.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4.“能说会道”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表达真情实感。

锻炼学生听、说、评的能力。

5.“笔下生辉”利用例文引路。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让学生感悟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2.小组交流,说说寒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注意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学习转述并评一评: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

3.指导学生阅读例文,了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抓住重点、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借鉴例文的写法,以“话说寒假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习作素材。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