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特征

合集下载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研究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研究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研究蒋勇军;王青;俞音;刘延国;李国蓉【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4【摘要】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情特殊,生态位势重要.本研究选取岷江上游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杂谷脑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在经典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计算出社会经济系数为1.508,对该区域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修正.得到研究区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小麦为8474.7 kg/hm2,玉米为16148.55 kg/hm2,为定量评估杂谷脑河流域的农业资源利用程度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并在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的基础上,估算杂谷脑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可承载54330人,为揭示当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调控对策提供依据.【总页数】3页(P419-421)【作者】蒋勇军;王青;俞音;刘延国;李国蓉【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相关文献】1.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土地承载力研究 [J], 闫卫坡;王青;郭亚琳;周琴;刘延国2.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河谷断面的土壤孔隙与贮水特征 [J], 闫婵娟;王青;刘传秀3.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聚落变迁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实证研究 [J], 刘延国;黄成敏;王青;王丽;邹强4.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典型耕作区土壤颗粒分维特征 [J], 刘传秀;王青;闫婵娟5.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林树下线土壤持水性及影响因素 [J], 方露;李晓宁;唐香君;樊敏;幸艳;赵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杂谷脑河9种典型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能力与价值评估

岷江杂谷脑河9种典型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能力与价值评估

岷江杂谷脑河9种典型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能力与价值评估马吉才;冯杰【摘要】凋落物和土壤非毛管孔隙持水能力是计算植被群落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组分.本文以理县杂谷脑河流域熊耳村的岷江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黄栌次生林、杨柳阔叶林、云冷杉林、高山栎林、蔷薇灌草丛和沙棘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述9种植被群落枯落物和土壤0~40 cm的非毛管孔隙持水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的枯落物现存量最大的是云冷杉林(34.53 t·hm-2),最小的是岷江柏人工幼龄林(1.37 t·hm-2),9种植被群落枯落物总持水量约27099 t;单位面积的土壤非毛管孔隙持水总量最大的是高山栎林(905.3 t·hm-2),而持水量最小的是蔷薇灌草丛(227.9 t·hm-2),9种植被群落土壤非毛管孔隙持水总量约为331751t;熊耳村686.8 hm2植被群落枯落物和土壤非毛管持水总量约358850 t,水源涵养价值约219.3万元.【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水源涵养能力;价值评估;直接市场法;干旱河谷;岷江【作者】马吉才;冯杰【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四川理县623100;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植被群落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它是通过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来共同实现的[1~10]。

其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枯枝落叶的“海绵吸水效应”最明显。

不同植被群落由于物种生态学特征、垂直结构、枯落物质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等的差异,其水源涵养功能也存在很大差异[4]。

理县杂谷脑河是岷江的主要支流,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系北段高山峡谷地带的岷江上游区域,在我国的大地形中处于第1阶梯向第2阶梯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和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1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1.立题依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水土流失是世界上的头号环境问题,是中国生态安全的最大隐患(张振国等,2007),也是长江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四大水问题之一(王一峰等,2007)。

土壤侵蚀持续发生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而且还会引起水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土壤侵蚀产生机理及其过程的研究对于有效的调控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它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 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整个长江流域和长江三峡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口不断增长和不合理开发等影响, 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导致区域或资源品质下降,环境退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当地城镇、工矿、电站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加剧了区域贫困和封闭程度,退化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的矛盾十分尖锐。

可见,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治理极为重要而迫切。

因此,开展这一区域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防治区域水土流失、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进一步完善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点源污染之一,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李清河等,2000)。

20世纪40年代,W.D.Ellison(1947)对土壤侵蚀的定义为侵蚀营力对土壤物质的分散和搬运过程。

50年代末,朱显谟院士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土壤抗冲性”的概念,即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性能(朱显谟,1958)。

随后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了抗冲性的大小(朱显谟,1960)。

此后,土壤抗冲性成为黄土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中的焦点领域之一,研究论著及成果日益增多,并被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界所认可和接受,但在其机理的认识和应用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王峰等,2010)。

干旱河谷_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氮库特征的研究

干旱河谷_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氮库特征的研究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氮库特征的研究米涛1,谭九龙2(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24;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摘要[目的]为了解不同调控模式对交错带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方法]以4种典型调控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全N 的特征。

[结果]以固N 树种刺槐和固N 草本紫花苜蓿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N 贮量。

同样地,以固N 树种刺槐和速生树种墨西哥杨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可以很好的组合,表现出较高的土壤N 贮量。

[结论]以固氮植物为搭配的植被恢复模式可以较好地适应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生态恢复实践。

关键词干旱河谷;调控模式;N 库中图分类号S153.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3-03971-02Effects of Vegetation Modified Mode on Soil Nitroge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t Ecotone between Dry Valley and Motone Forest MI Tao et al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050024)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control modes on soil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Method ]Four kinds of typical vegetation modified modes were as materials ,and total N was analyzed.[Result ]Compared to other models ,the one had high storage of soil N ,which consisted of Locust and alfalfa that could solid N.Similarly ,the combination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 and Populus L improved N content in the soil.[Conclusion ]Vegetation recovery mode mixed with nitrogen-fixing plants could better adapt to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actices in this area.Key words Dry vally ;Vegetation modified mode ;N content作者简介米涛(1987-),男,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恢复。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发生特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发生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黄土母质 上发育的土壤,砂粒含量一般在 100 g/kg以下,黏粒 含量大多数在 300 g/kg以上[12]。这与研究区土壤机 械 组成差异显著。研究区砂粒含量几乎都在 100 g/kg以 上,黏粒含量基本在 300 g/kg以下(表 2)。这可 能 是由于在干旱河谷地区,植被多受人为活动破坏,加 之降雨不均,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不利于风化 成 土过程,导致土壤质地普遍较粗,土壤黏化作用不强。
土壤质地以粉砂黏壤土居多。 7 个研究剖面中,除 7 号剖面外,其余 6 个剖面
黏粉比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其黏粉比<0.5 的占 90 % 以上,仅 6 号剖面约为 0.5 (表 2)。土壤黏粉比可以反 映土壤矿质颗粒的风化强度。随海拔升高,黏粉比增 加,这可能与海拔升高,降水和植被覆盖度增加,土 壤风化作用增强密切相关。
0.22
0.51
0.32
0.65
0.41
0.91
0.39
0.88
0.34
0.99
0.33
1.09
0.34
0.91
0.34
1.38
982


第 40 卷
续表 2
05 06
07
35 ~ 50 50 ~ 68 0 ~ 12 12 ~ 36 36 ~ 51 51 ~ 64 0 ~ 10 10 ~ 17 17 ~ 30 30 ~ 40 40 ~ 50 0~5 5 ~ 10 10 ~ 15 15 ~ 25 25 ~ 35 35 ~ 45 45 ~ 55 55 ~ 65
年降水量 (mm) 500 510 520 560 580 581 671
年均温 (℃) 13.8 13.2 12.7 11.4 11.2 9.1 7.1

岷江上游干旱半干旱河谷区生境质量评价——以杂谷脑河为例

岷江上游干旱半干旱河谷区生境质量评价——以杂谷脑河为例

岷江上游干旱半干旱河谷区生境质量评价——以杂谷脑河为例郭建;徐敏;陈俊华;谢天资;黎燕琼;龚固堂;卿刚;慕长龙【摘要】以岷江上游杂谷脑干旱河谷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林地保护利用资料,根据地形、土壤、水分、植被等9个因子对该区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合适的造林措施和对策,为该区域的造林树种选择和配置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类似困难立地条件地区的人工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岷江上游;杂谷脑河;干旱半干旱河谷区;生境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作者】郭建;徐敏;陈俊华;谢天资;黎燕琼;龚固堂;卿刚;慕长龙【作者单位】汶川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四川汶川 623000;通江县南教城林场,四川通江 635700;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理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四川理县 623100;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强烈的水土流失,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困难的造林地区之一[1]。

干旱河谷由于受“焚风效应”的影响,其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土壤干旱缺水是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特点,加之山体陡峭,土壤瘠薄,植被主要以灌草丛为主。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干旱河谷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干旱半干旱河谷区退化植被的恢复重建是该区域生态环境重建的基础和前提。

植被恢复中的关键问题是林木成活率。

要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必须选好适合的生境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量评价及侵蚀特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量评价及侵蚀特征

土壤有机质
由于干旱河谷区的气候条件较 为恶劣,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 ,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 低。
土壤pH值
该区域的土壤pH值大多为中性 至弱碱性,这对大多数作物来 说是一个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土壤质量评价结果
•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的土 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为:该区域的土壤质量有 待提高。
通过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土壤保 护和治理措施,促进岷江上游干 旱河谷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02
研究区域及方法
研究区域概况
01
02
03
地理位置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位于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高原 与成都平原过渡地带。
气候条件
该区域具有典型的高原大 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昼夜温差大,降水集中 。
• 影响因子分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的土壤质量和土壤侵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等。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该区 域土壤质量和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防治措施建议: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量和土壤侵蚀问题,提出了以 下防治措施建议: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强农田管理,合理 施肥和灌溉;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结果,对岷江 上游干旱河谷区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并探讨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03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
土壤质地
干旱河谷区的土壤质地以砂壤 土和砂土为主,质地较为粗糙
,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土壤结构
该区域的土壤结构以团聚体为 主,但团聚体的大小和稳定性 有待提高,这也会影响土壤的 质量。

川西亚高山2种典型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川西亚高山2种典型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第二大林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地处长江上游,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 节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 [13-14] 目前,针对该区域已开展关于土壤酶活性特征、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林地土壤质量演变等研究[15-18],但 该区域典型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不同层次碳氮磷含 量的分布仍不清晰,尤其对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鲜有报道。因,本研究选取川西亚高山 2 种典型针 叶林岷江冷杉(A bies faxoniana)林和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土壤层次(新鲜凋 落物层、半分解层、腐殖质层,土壤 0~5、5~10、10~15
和 15~20 cm 层)碳、氮、磷含量及碳稳定同位素组 成,分析不同林型和土壤层次对碳氮磷及碳稳定同 位素组成分布特征的影响,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 碳氮磷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以期为深入认 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过程 提供科学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四川省阿坝理县毕棚沟高山森林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Forest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Safety o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Long-term Research Station of Alpine Forest Ecosystems,Chengdu 611130,China)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研究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研究

蒋勇军等 : 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研究 岷
一 4 1一 2
表 5 判断矩阵计算结果
表 7 杂谷脑河流域土地承载力估算结果
玉米为 1 4 .5k/ m 。并在 此基础上估 算该 区域所 能承 6185 gh
注: 一致性检验 : 尼 =c / = . 9 c R 0 0 14<0 1 .。 表 6 社会经济订正 系数计算表
载的人 口数 为 5 3 430人 , 而该 区域 实际人 口数为 4 4 600人 。
说明该区域实际人 口规模还未超过该区域土地承载力。 但是杂谷脑河流域虽然土地资源丰富, 却存在着资源利用 难度大、 利用率低等 问题 。从 自然方面来说 , 杂谷脑河 流域 日 照条件充足 , 光能利用率较低 , 再加上受到水资源及 土壤肥 力
4 9—5 6.
[] 3 郭建平 . 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粮食 产量的影 响初探 [ ] 地 J.
理研 究 ,92,1 1 :6—6 . 19 1 ( )5 2
蒋勇军 , 王 青 , 俞 音, 刘延 国, 李国蓉
(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 院, 四川绵 阳 6 1 1 ) 20 0
摘要 :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 的生态屏障 , 区情特殊 , 生态位 势重要 。本研 究选取 岷江上游具 有示范 性、
代表性的杂谷脑河流域作为研究 区 , 在经典农业 自然生产潜力研究 的基础上 , 考虑影 响作物产量形成 的主要社会经济
计算结果 , 根据评分值 加权计算 , 分别得 出每个因子的加权分
劳动强度与不 同性别 的人折 合为 1个 “ 均人 ” 即指轻 劳 平 (
动、 成年男子、 热量供 给量为 l .7M , 白质供给量为 7 0 8 J 蛋 5g

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

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

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作者:姜广争宫渊波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27期摘要 [目的]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8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即人工纯林、退耕荒坡、农用地、经济作物林、灌木林、人工混交林、次生林和天然林地,对其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库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土壤有机碳及密度均随土层增加而递减,但因植被类型的差异和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递减程度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及其密度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地均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在1.35~303 kg/m2,平均以经济作物林最低(1.35kg/m2),以灌木林最高(303 kg/m2);从有机碳密度及其变异系数看,表层土壤变异程度最高,10~40 cm各层间变异程度相对表层较低但变异波动大,40~100 cm土层变异程度又有所上升,表明碳密度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厚度;从碳库质量看,非保护性碳库表现出与有机碳及其密度一致递减规律,但在0~4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类型非保护碳库均呈快速下降趋势,尤其在0~20 cm土层,除农用地呈小幅上升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在该层均大幅度降低,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人工纯林(78.45%),最小为经济作物林(7.28%)。

在60 cm 土层以下,轻组有机碳含量差异很小,灌木林地则在整个剖面中碳库质量最低。

[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干旱河谷区科学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壤碳吸存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旱河谷;土地利用;有机碳;轻组有机碳;碳库质量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7-0137-06Soil Organic Carbon and Qua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rid River ValleyJIANG Guangzheng1,GONG Yuanbo2(1.Hain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ny,Haikou,Hainan 571126;2.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Sichuan Province of the Upper ChangJiang River,Wenjiang,Sichuan 625014)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pool quality in arid river valley.[Method]By selecting eight typical landuse types in dry valley of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that was,artificial pure forest,abandoned wasteland,farmland,cash crop forest,brushwood,artificial mixed forest,natural secondary forest,natural forest,soil organic carbon,carbon quality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0-110 cm depth of soil for these landuse type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den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but the degrees of diminishing were various due to the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disturbances.Generally,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density significantly were lower in abandoned wasteland,farmland and cash crop forest than other landuse types,however,the differences among abandoned wasteland,farmland and cash crop forest were not significant.For the whole landuse types,the carbon density was between 1.35-3.03 kg/m2.The lowest carbon density value occurred in cash crops forest(1.35 kg/m2),and the highest occurred in brushwood(3.03 kg/m2);From density and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the highest degree of variation occurred in surface pared with surface soil,the degree of variation was lower in 10-40 cm depth of soil,however,the fluctuation of variation was large.The degree of variation rised again in 40-100 cm depth of soil,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of soil carbon density depended on soil thickness;From carbon quality,the same to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density,unprotected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also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For the whole landuse types,it decreased rapidly in 0-40 cm depth of soil,especially in 0-20 cm,all the landuse type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excepted a slight increase in farmland,the largest change was artificial pure forest(78.45%),and the minimum was cash crop forest(7.28%).Below 60 cm depth of soil,the differences of lightfraction organic matter(LFOM) were very small,but the carbon quality of brushwood was lowest in the whole depths of soil.[Conclusion]The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djustment of land use patterns and enhancement of soil carbon storage capacity in arid river valley areas in China.Key words Arid river valley;Landuse type;SOC;LFOM;Carbon quality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2006BAC01A11);四川农业大学211工程创新团队项目“长江上游植被恢复与重建”。

四川省主要森林土壤类型碳、氮含量及变化特征

四川省主要森林土壤类型碳、氮含量及变化特征

Environmental Science196《华东科技》四川省主要森林土壤类型碳、氮含量及变化特征李 庆,冷 雪(四川省眉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眉山 620020)摘要: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这里地形复杂、以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为主构成,地貌差异非常之大,区域性气候差异显著。

由于四川盆地常年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所以这里植被多样,森林资源与土壤类型颇为丰富。

本文中就简单探讨了四川省的主要森林土壤类型物理性质,并着重探讨了四川省主要森林土壤类型中的碳、氮含量及差异性变化特征,为其建立动态模型。

关键词:森林土壤;碳氮含量;物理性质;差异性;变化特征;动态模型由于四川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经向、垂直方向“三向地带性”特征,所以它对全球性气候变化颇为敏感。

在相关学者大量收集四川省森林土壤类型分布图,分析其物理性质与容重,了解四川省DEM 模型空间分析源数据后,基本能够明确该省在森林土壤类型中的碳、氮含量及其相关变化特征。

1 四川省各地区森林土壤类型与物理性质 1.1 土壤类型 四川省由于拥有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所以它的森林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也相当多元,其中主要包含了紫色土、山地棕色森林土、黄壤、红壤、山地褐色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高山寒漠土等等土壤类型。

受到气候环境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四川省森林土壤中碳、氮含量非常之高,利用凯式定氮法、外加热法能够测量出土壤中的氮含量与全碳密度,再利用SPSS 与EXCEL 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1]。

1.2 物理性质 由于四川省地形特殊,所以其四川盆地中的森林物理性质也表现特殊,其土壤容重是明显大于川西高原土壤容重的,其中盆地内森林土壤的平均容重普遍大于1.35g·cm -3,盆地周边山地平均容重只有 1.1g·cm -3,这一数据表明了森林土壤容重本身是与土壤深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当土壤深度越大时,其物理容重也就越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各地土壤的层次间容重范围在1.281g·cm -3,-1.615g·cm -3,这又说明了四川省境内的土壤深度较大,土壤相对紧实。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王宪帅;黄从德;王勇军【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0(17)4【摘要】生态交错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区域,因而对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可为生态交错带土地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天然川滇高山栎次生林(104.15±4.84t/hm2)>灌木林地(100.84±2.43t/hm2)>灌丛地(97.35±15.21t/hm2)>经济林(85.16±10.58t/hm2)>人工刺槐林(70.78±12.43t/hm2)>农耕地(56.56±7.21t/hm2);农耕地转变为人工刺槐林和经济林后,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5.13%和50.56%;人为干扰以及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叠加效应是导致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

【总页数】5页(P148-152)【关键词】生态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干旱河谷【作者】王宪帅;黄从德;王勇军【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1;F301.24【相关文献】1.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刘珊珊;张兴华;宫渊波;王芬;王燕;尹艳杰;李渊;马金松;郭挺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特征分析 [J], 昌维贵;赵晓燕;杨代强;吴登高3.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根层土壤碳活性与储量特征 [J], 刘彬;鞠佳伶;罗承德;刘牧;张健;白景文;雷波4.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J], 王晓君;王宪帅;黄从德;王勇军5.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J], 钟熙敏;宫渊波;陈林武;伍维翰;房建佳;张振恒;程良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市岷江流域水稻土养分特征及评价

成都市岷江流域水稻土养分特征及评价

成都市岷江流域水稻土养分特征及评价
张成;王科;李纪堂;杨勋;林小兰;吴继开
【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8(0)12
【摘要】为了解成都市岷江流域水稻土养分含量特征,在该区域采集60个水稻土耕层样品,分析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稻土以中性为主,平均pH6.90,土壤颗粒组成以砂粒为主,主要为砂质壤土和壤土;从养分平均含量来看,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丰富,属第2级(较丰富),有机质含量属第3级(中等),速效钾属第4级(缺乏),含量偏低.因此,成都市岷江流域水稻种植中应注意控制氮磷肥用量,适当增施钾肥.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张成;王科;李纪堂;杨勋;林小兰;吴继开
【作者单位】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成都市岷江流域水稻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 [J], 王科;李浩;张成;谢丽红;林小兰;李纪堂;朱文杰
2.成都市岷江流域水稻土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J], 王科;张成;杨勋;
卿秋静;杨永波;何玉亭;孙娟
3.临高县水稻土的养分特征与评价 [J], 陈英泽; 张冬明; 潘孝忠
4.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有机碳储量特征 [J], 徐佩;王玉宽;邓玉林
5.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J], 李懿;杨子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林-农-草地土壤水分特征与数值模拟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林-农-草地土壤水分特征与数值模拟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林-农-草地土壤水分特征与数值模拟唐香君;郭亚琳;樊敏;王青;赵丽【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7(33)7【摘要】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子。

以干旱河谷典型区生态林、经果林、农地和荒草地4类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类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含水量依次为:农地(18.62%)>生态林(17.47%)>经果林(16.53%)>荒草地(11.25%);(2)从干旱河谷(1500 m)到天然林下线(2500 m)的山地垂直方向上,林地土壤含水量呈浅U型分布;海拔2100~2500 m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9.77%,海拔1900~2100 m为13.72%,海拔1500~1900 m为16.00%;(3)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最为显著,农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则相对稳定;(4)土壤水分多水平贝叶斯模型能够较好地说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剖面分布特征;(5)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14%是界定林-草地的分界值。

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总页数】6页(P128-133)【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岷江上游【作者】唐香君;郭亚琳;樊敏;王青;赵丽【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相关文献】1.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J], 岳永杰;余新晓;慕长龙;刘兴良;宿以明;郑绍伟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 [J], 李富程;刘影;樊敏;赵丽;王青;翟真3.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3种林型土壤氮素的比较 [J], 黄容;潘开文;王进闯;李伟4.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 [J], 严代碧;岳永杰;郑绍伟;吴永波;潘攀;何飞;刘兴良;宿以明;慕长龙5.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变化和微生物分布特征[J], 易海燕;宫渊波;陈林武;张敏;唐春香;黄正全;陈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

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

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
值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土壤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也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本研究选取岷江上游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的评估,旨在为促进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1)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2)综合考虑生态安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3)探讨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策略,提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明确评估指标及其权重;
(2)实地调查法:对研究区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获取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数据;
(3)统计分析法:采用Excel和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4)专家咨询法:邀请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三、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将得到以下预期成果:
(1)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其价值;
(2)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本地种油松和外来种辐射松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本地种油松和外来种辐射松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本地种油松和外来种辐射松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油松和辐射松都是我国造林中广泛使用的树种,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但是,这两种树种的生长特性、生态效应和经济价值有所不同。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作为重要的造林区,长期以来一直种植油松。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地区也开始引进其他树种,如辐射松。

因此,对两种树种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本地种油松和外来种辐射松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评价两种树种的适应性和环境效应。

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林业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1)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油松和辐射松种植区进行调查和采样,获得土壤样品。

(2)测定土壤样品的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等基本土壤养分指标。

(3)比较油松和辐射松在不同土壤类型下的生长、林冠结构和树轮指标,评价两种树种的生长特性和适应性。

(4)分析油松和辐射松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5)以SPSS统计软件为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查明两种树种对土壤养分的差异和相关性。

(6)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该地区林业生产的科学建议和对策。

四、预期结果预计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的油松和辐射松树种在生长特性、林冠结构和树轮指标等方面有所差异。

(2)两种树种的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3)油松和辐射松的适应性和环境效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4)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该地区林业生产的科学建议和对策,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地面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等。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具体方法包括:(1)调查和样品采集: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的油松和辐射松种植区进行调查和采样,获取土壤样品、树木地上部分样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中,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中游 >下游;农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中游 >上游 >下游 ; 土壤
全氮 含量为下游 > 中游 >上游 ;灌木林 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 量为 中游 > 下游 。同一区段不 同土地利用类型 中, 流域下游土壤有机碳表现为 经济林地 >农耕地 > 灌术林地 , 全氮含量表现为农耕地 > 经济林地 > 灌木林 地 ;流域 中游 土壤有机 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含量农耕地 >经济林地 >灌木林地 ;流域上游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A src: ol ra i cro n t i o 1 o tn n e iee ta duea i ee tec e u p , d l dlwe) f au a ie b t tS iognc ab nadta nt g ‘cne t d r df rn n s t f n a hs(p e midea a ol r u 6 f l df r r r n o r o g n oR vr Z
uu Z eggn ,WA n - n h n —a g NGYo gj ,WA GXi — ui u N as a nh
( i unPrv ca e a oet oo ia n ie r g Sc u n g c l rl nvri , a’ 2 0 4 C i Sc a o i il yL bo rsr Eclgc l gn ei , iha r ut a iest Y a 6 5 1, hn h n K fF y E n Ai u U y n a)
第3卷 1
第4 期






VO1 N O 4 .31 .
2 1 7月 1 年 0
J OU R. OF ZHE儿AN G FOR. SCI & TECH .
J 1 20 11 u . .
文章编号 :10 .7 6( 0 1)0 —0 10 0 13 7 2 1 40 0 —5
现为人工成熟林地最高 >农耕地 >人工幼龄林地 >天然次生林地 , 全氮含量表现为天然次生林地 >人工成熟
林地 > 类型 ;有机碳 ; 全氮 ; 杂谷脑河
中图分类号 :S 1 . 7 44 文献标识码 :A
Ch r c e it so iCa b n a d Nio enCo t n n e a a t r i fSol r o n t g ne t d r sc r u Dier n a d Us t g n o Rie sn f e t n e a f L Za u a v r Ba i
岷江上 游杂谷脑河流域不 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 氮特征
刘 正 刚,王 勇军 ,王宪 帅
( 四川农 业大学林 业生态工程 省级重 点实验室 ,四川 雅 安 6 5 1 ) 20 4
摘要: 对杂谷脑河流域 不同区段 ( 上、中、下游 ) 种不 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进行测 定。结果表明 : 6 该 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为 经济林 地 > 农耕地 >人工成熟林地 > 灌木林地 > 人工幼龄林地 >天然次生林地 ; 土壤全氮 含量为农耕地 >经济 林地 > 天然 次生林地 >人 工成熟林地 >灌木林地 > 人工幼龄林地 ;CN 为人 / 工 幼龄林 地 > 人工成熟林 地 > 经济林地 >灌木林地 >农 耕地 >天然次生林地 。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 同区
b s S c u rv c r a u e Th eu t s o d a olo g n cc b n ttl i ai n, ih a p o i eweeme s rd. ers ls h we t ts i r a i a o , oa  ̄og nc ntn n N fterv ai r r e s n n h r n e o e t dC/ o e b snwe ei o d ra a h ir n flo : c no cfr s > fr l d>pln e au efr s > s rb >pl td y un oe t n tr l e o d r o et fr a d> e o o cf rs > o lws e o m oe t am a i n a t m tr oe t h u d n a e o gfrs> au a c n ayf rs. amln s c n mi oe t n t rls o d r oe t>pln e t r oe t s r b> pa t o n O eta dpl tdy u g frs aua e n ayf rs c a t mau ef r > h u d s lne y u gfr s n a e o n o et>p a tdm au efr t e o o cf r t d n l e tr o  ̄ > c n m e > i o s sr b> fr a d > n t alsc n ay fr s, e p t ey W i a du ea ifrn e c e .si r a i ab n a d ttl ir g n c ne to hu aml n aur e o d r o e tr s e i l. t s mel s tdfee tra h s ol g n cc o oa to e o tn f c v h n a o r n n e o o cf rs ho d d l ec e > lwe e c e , olo g i abo dt tln to e o tnt ffr a d s o d m d l e c e c n m o e ts we m d er a h s o rr h s s i r a cc r n a oa rg nc ne amln h we i i a n n i o i d er h s> u pe a pr r ce>l a e h s owe e c e ndl we e c e> m d l e c e > u pe e c e e p tv l , dtet o tnso h u r d era h s> u p r rr h sa o rra h s i dera h a s p r ra h srs e i ey a c n h woc ne t fs r b we em d e c e i l p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