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该方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比较适用。如人们常将我国土地按照地貌类型划分为山
体
地、高原、丘陵、平原和川泽等土地类型。
系 (2)以地貌、土壤因素为依据
如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提供的平地潮土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土水浇地、 台地褐土水浇地等,即是采用这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
(3)以地貌、土壤、地下水因素为侬据。
国
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也可以叫作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
土 (三)土地生态分类
地
土地生态分类即是在考虑了以上土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资源持续利
利
用管理的需求,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建立一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生态性的土地分类
用
系统是依据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
我
特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国 2、土地评价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土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地 (一)土地自然分类
利
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也可叫作土地形
用
态分类系统。
分 (1)以地貌因素为依据
类
国
主要考虑土地生产利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评价
土
具有重要意义。
地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
利 用 分
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它们在地域上不一定连片, 同一类型可重复出现,同类单元具有相似性,不同单元则存在差异
类
性。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
地
土地利用二级分类
087 公园与绿地
指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 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
风景名胜设施
088
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它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
用地
地类。
2
续表 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05 机场用地
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
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 106 港口码头用地
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
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 107 管道运输用地
地上部分用地。
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不包括滞洪 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
111 河流水面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 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112 湖泊水面 113 水库水面 114 坑塘水面 115 沿海滩涂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 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 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 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 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 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
指城镇村用地以外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
风景名胜及特
205 殊用地
等的土地,以及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
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
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时,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 05、06、07、08、09 一级类和 103、121 二级类按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准确把握有助于科学决策和资源优化配置。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面积测量方法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地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不同功能进行的分类,是研究土地功能、评价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基础。
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进行。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人造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遥感图像中的不同颜色和纹理可以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可以通过图像解译的方法进行分类。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遥感图像与其他地理数据叠加分析,提高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
除了遥感技术,现场调查也是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重要手段。
现场调查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获取详细的地物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
现场调查可以采用人工勘测或者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
现场调查的结果可以与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和验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准确性。
土地面积测量是对土地各类别面积进行准确测量的过程,是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重要环节。
土地面积测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地籍调查、测量仪器和计算软件等。
地籍调查是准确测算土地面积的基础,可以借助地籍档案和调查表格等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等可以进行实地测量,并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土地面积。
计算软件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通过数字图层计算土地面积,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
在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面积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需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的不同需求。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是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原则,是土地利用分类的根本准则。
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主要是基于土地自身的特征和利用功能,依据土地的特征和利用功能,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1.土地的特征土地的特征主要指土地的自然特征和人工特征。
自然特征指土地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人工特征指土地上已经形成的人工建筑物、构筑物等。
2.土地的利用功能土地的利用功能指土地可以用于实现的功能,可以用于生产、生活、消遣等各种用途。
二、土地利用分类的基本原则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实际的利用功能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利用功能,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例如,山区的土地可以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采矿用地、旅游用地等。
2.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特征、人工特征、利用功能等因素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例如,沿海地区的土地可以分为农业用地、渔业用地、工业用地、旅游用地、码头用地等。
三、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性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2.社会发展性原则社会发展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例如,土地可以分为城市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主要是基于土地自身的特征和利用功能,应当以实用性、综合性、科学性和社会发展性为原则,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型 商业金融业用地 工业、仓储用地 市政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二级类型 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 工业,仓储 市政公用设施,绿化 文、体、娱,机关、宣传,科研、设计,教育、医卫
天然牧草地、改良牧草地、人工草地、可调整人工草地 畜禽饲养地 、设施农业用地 、农村道路 、坑塘水面 、养殖水 面 、农田水利用地 、田坎 、晒谷场等用地
居民点及独立 城市 、建制镇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用地 、盐田 、特殊用
工矿用地
地
交通运输用地 铁路用地 、公路用地 、民用机场 、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 地、
地
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
物的园地。
一级类
二级类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3 林地
含义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 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 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 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 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52 住宿餐 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
饮用地
宾馆、酒店、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 餐厅、酒吧等。
053 商务金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
融用地
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场所、 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
用地。
054 其它商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包
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 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 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一级类二级类含义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农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粮食作物种植地、经济作物种植地、果园、茶园、林地、草地等类型。
粮食作物种植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作物、烟叶等;果园主要用于种植果树,如苹果、梨、桃等;茶园主要用于种植茶叶;林地主要用于种植木材林和竹林;草地主要用于放养牲畜。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建设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类型。
居住区主要用于居民居住,包括住宅小区、农村居民点等;工业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包括工厂、仓库、矿山等;商业区主要用于商业活动,包括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交通运输用地主要用于交通运输设施,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港等;公共设施用地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
三、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是指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生态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等类型。
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湿地主要用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水源涵养地主要用于保护水资源,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库及其周边地区等;风景名胜区主要用于保护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包括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等。
土地利用分类
交通运
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汽车客货运场站、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以及轨道交通用地。
1001
铁路用地
指用于铁道线路及场站的用地,包括征地范围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
1002
轨道交通用地
指用于轻轨、现代有轨电车、单轨等轨道交通用地,以及场站的用地。
0903
监教场所用地
指用于监狱、看守所、劳改场、戒毒所等的建筑用地。
0904
宗教用地
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用地。
0905
殡葬用地
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用地。
0906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指风景名胜景点(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的管理机构,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它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
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0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地)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土地利用分类及含义
墓葬地
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及附属设施用地。
3
未利用地
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1
未利用
土地
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311
荒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
312
盐碱地
指表层盐碱聚集,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
313
沼泽地
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242
教育用地
指各种教育机构、包括大专院校、中专、职业学校、成人业余教育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党校、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盲聋哑学校、工读学校等直接用于教育的用地。
243
科研设计
用地
指独立的科研、设计机构用地,包括研究、勘测、设计、信息等单位用地。
244
文体用地
指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影剧院、音乐厅、少青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训练迹地等用地。
212
金融保险
用地
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信用社等用地。
213
餐饮旅馆业用地
指饭店、餐厅、酒吧、宾馆、旅馆、招待所、渡假村等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14
其它商服
用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它商服用地,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楼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楼用地;旅行社、运动保健休闲设施、夜总会、歌舞厅、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加油站、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理发、洗浴等服务设施用地。
262
公路用地
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含乡镇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护路林及其它附属设施用地。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摘要: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资源,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动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持,城市化建设活动的推进也需要足够的城市用地,农业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农业耕地,一系列生产活动的进行都需要相应的土地资源来实现。
而当前由于我国发展过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调整。
本文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各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问题相对明显,对当地经济模式的改进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妨害作用,因此对各种土地类型做好规划,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并开展评价是相当有必要的,土地利用评价是借助一系列指标对我国土地资源是否正确使用进行分析,能够对城市用地的状况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可信度和正确性。
一、土地评价的含义土地评价是在土地类资源归类的前提下,对某种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借助一定量的尺度和方法进行测量,通过对特定地带内各种自然以及非自然要素的综合分析,将土地评价结果分为多个层次,评价和分析其利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明确土地最有针对性的利用方式,土地评价的前提是级差地租模型。
根据评估对象和评测方法的不同,土地评价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对土地的合适度展开分析,对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行评测,并对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进行分析。
土地评价有利于我国各种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活动的有效运行,首先土地评价能够促进土地交易的正常开展,使交易双方都能够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确定其情况,保证土地交易双方的相互利益不受到损失,从而推动土地交易工作的正常维持。
土地评价还能够对我国土地市场机制进行改进,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土地市场中的各个主体了解各种土地类型的价值及其利用的方法,为土地市场中各个主体利用土地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必要的资料,还有利于土地提供方和土地购买参考土地评价的结果来进行交易,减少信息差带来的交易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王川一、概述(一)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如土地坡度级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如城市土地定级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土地分类特点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利用状况的反映。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如下特点: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产物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在地域分布上可以是单独成块,也可以是连成片3、类型、面积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三)土地利用分类的意义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数据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
(四)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首先要对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2、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其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
”3、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迫切需求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供应、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都需要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地类面积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发展(一)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8个,二级类46个,这就是我们所称的“8大类土地分类”。
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后来的变更调查都采用此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代码名称代码名称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最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最新)9月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9月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 个一级类、56 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
这个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不至于造成土地基本信息“断档”。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为今后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国家掌握真实的土地资源数据、全面摸清土地资源利用家底、为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任务1、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对应关系,对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进行地类转换,将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分类(以下简称旧分类)转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新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
2、地类转换中具有“一对一” (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和“多对一” (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对应关系的可直接转换; “一对多” (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关系的情况要进行标识,然后进行详细内业核实,需要外业核实的要进行补充调查; 最后修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对转换后的成果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
土地评价的分类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土地评价的两阶段法和平行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确定评价项目,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 核心,也是土地评价 依据在定性基础上的量化过程,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置信度。一般 需注意以下问题: 要选择那些较长时间影响土地质量或适宜性的不易改变的稳定因素 作为评 价项目。如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侵蚀状况、盐碱化及改 良条件、排水性能等; 要选择那些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作为评价项目。 如黄壤或紫色土种植茶叶的土宜评价。 评价指标中的度量指标要能满足划分适宜性或限制性等级的需要,使 之相互吻合。>25°的耕地应退耕还林,则以25°为临界值。
评价途径不同 直接评价 间接评价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经济评价 单目标评价 多目标评价
土 地 评 价 的 分 类
评价性质
服务目标
第一节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分为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和 建设用地、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的评价。 按评价的时间不同分,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 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 下的土地适宜性;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 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
相对性原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 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 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 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 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 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 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限 制 性 原 理
多样性原理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 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 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 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 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是指将土地按照其不同的用途进行分类的一
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如下:
1. 按照土地利用方式分类: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2. 按照土地利用强度分类:根据土地的开发程度和利用强度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分为高度利用土地、一般利用土地和低度利用土地。
3. 按照土地生态状况分类:根据土地的生态状况和环境质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分为生态保护用地、生态修复用地、生态适宜用地和生态不适宜用地等。
4. 按照土地所处的位置分类:根据土地所处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分为城市用地、郊区用地和农村用地等。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目的和应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 1 -。
土地利用二级分类
102 公路用地
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 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
属用地。
103 街巷用地
指用于城镇、村庄内部公用道路(含立交桥)及行道树的用地。 包括公共停车场,汽车客货运输站点及停车场等用地。
104 农村道路
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 米、北方宽度≥2.0 米的村 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111 河流水面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 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112 湖泊水面 113 水库水面 114 坑塘水面 115 沿海滩涂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 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 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 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 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 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
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
061 工业用地
指工业生产及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施用地。
062 采矿用地
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 地及尾矿堆放地。
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全国土地调查分类2007年8月5日,《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直接采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的地类编码和含义见下表:表A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二级类编码名称编码名称1耕地011 水田012 水浇地013 旱地2园地021 果园022 茶园023 其它园地3林地031 有林地含义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分类
第三章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分类3.1 土地利用系统1、土地利用1)概念1976年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现代地理学词典》: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综合概念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特性——人类主观能动性;时间变化性2)土地利用系统系统——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土地利用系统——指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饿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土地利用系统构成狭义:土地利用系统是土地利用者和利用对象相互作用的体现,由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单元组成。
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或规定更为详细的土地利用种类,是特定时空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的结果。
土地单元——是土地评价和研究的基本单位,大小不等,但同一单元内的土地质量或土地特性具有一致性。
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要素: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文、植被和位置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水文养分的循环、能量交换、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物种种群的变化等。
经济要素——主要有土地所有制、土地价格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商业网点、城镇体系等内容。
社会要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与质量、土地政策、公众干预、政府协调等。
4)土地利用系统目标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体现:层次的扩展、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系统质量的提高、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取得不断提高的综合效益(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与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效益系统)5)土地利用系统目标主要体现在:经济有效性——人类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发展;生态安全性——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系统协调性——要求各子系统和要素的开发利用规模在土地持续利用的阈值内,以保持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结构适宜性——要求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保持最佳的结构配置关系。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权属性质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性质。
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因此,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这样,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一、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耕地和基本农田:耕地的概念比基本农田的概念要大,基本农田只是耕地的其中一部分,而且主要是高产优质的那部分耕地,并不是所有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
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才视为基本农田。
(2)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包括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性用地,比如农村的广场等);(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比如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
二、八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1)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归入三大类中农用地的二级类,分类标准没有区别;(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归入三大类中建设用地的二级地类,没有明显区别;(3)交通用地中的农村道路归入三大类农用地中其他农用地的三级类,其余归入建设用地的交通用地类;(4)水域最复杂,坑塘水面归入三大类的其他农用地中的坑塘水面及养殖水面;沟渠归入其他农用地中变为农田水利;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归入三大类建设用地中的水利用地;其他归入未利用地的其他类中;未利用地除田埂在三大类中归入农用地的其他用地以外,其余继续计入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第二章 土地分类
2、主要的土地分类系统
(4)湿润中亚热带 包括滩涂、低湿河湖洼地、海积平地、冲积平地、 沟谷河川与平坝地、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海拔小于100h,相对高 度大于200m)、中山地(海拔900~1000m以上,2500~3000m以下)、 高山地(海拔2500—3000m以上)和极高山地(海拔5000m以上)等11 个土地类。 (5)湿润北亚热带包括 滩涂、低湿河湖洼地、海积平地、冲积平地、 沟谷河谷地、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高山等10个土地类。 (6)湿润半湿润暖温带 包括滩涂、低湿河湖洼地、海积平地、冲积 平地、冲积洪积倾斜平地,沙地(沙层厚度大于100cm)、沟谷河川地、 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一般海拔400~800或1000m,相对高度 200—500m、中山地(一般海拔1000~2500m,相对高度大于500m)、 高山地(一般海拔2500—3000m以上)等12个土地类。
2、主要的土地分类系统
(11) 温带暖温带荒漠 包括滩地及低湿地、绿洲地、土质平地、平缓 地、盐漠、沙漠、戈壁河谷沟谷地、低山丘陵地、中山地、高山地、极 高山地等12个土地类。 (12)青藏高原区 包括河湖滩地及低湿地、平地、绿洲(干旱荒漠地 区的灌溉农业类型)、平缓地、台地、河谷沟谷地、沙漠、戈壁、盐漠、 低山丘陵地、中山地、高寒山原(海拔3000~3500m以上,地面平缓的土 地)、高山地、极高山地等14个土地类。
2、主要的土地分类系统
2、主要的土地分类系统
限区——中级土地单位
2、主要的土地分类系统
O 2.1土地类型(自然)分类系统
O 国际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英澳地理学派的土地类型分类应首推C.W.MitChell和J.A.Howard 的土地系统分类 ( Land system classification )方案,该土地分类系统将 土地单元分为8级,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图表达。
四、土地分类方法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即土地分级;二是在土 地等级划分基础上,对同一等级土地中的类型进行的划分,即土地分类。土地分级 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主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 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
•
土地利用分类,是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的划分,因此,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应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历史条件综合影响 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分类首先应考虑各地区土地利 用方式和结构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建立能够反映不同地 区土地利用现状基本特征和本质差异的科学的土地利用类型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3.过程法
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特点的研究,以土地 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 限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线。这样在一定单位内,有一定过程发生 并与其过程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过程法依据的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的综合方 法,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的定量分析才能采用。
4、实用性原则
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要与应用目的紧密相连。例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 调查与制图主要是为大农业生产布局服务的,因此所采用的划分指标也相应地 是与发展农、林、牧、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另外,土地类型划分还要与 区域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譬如,在可垦荒地较丰富的东北温带湿润半 湿涧地区,坡度7°可以作为划分平地(种植业为主)和山地(林业为主)的阈 值;而在人口稠密、可垦荒地极其稀缺的南方丘陵山区就不适用,规定在坡度 20°或25°以下地区都可有限制地,适度发展种植业。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四)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则是在土地自然条件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是土地经济状态的反映,考察的是土地自然经济综合体,其划分依
据主要考虑土地生产利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评 价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 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它们在地域上不一定 连片,同一类型可重复出现,同类单元具有相似性,不同单元则存 在差异性。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
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
——主要是针对土地利用的特定目的,满足实际需要的分类,并选择与特定目的 关系密切的土地资源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作为分类依据。如土 地利用现状分类。该分类是了解土地生产利用性能的有效工具。
3.应用分类体系
——直接用于生产部门的土地整理、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土地分类直接为国 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应用分类表现了土地的生产利用属性,如城镇土地分等 定级、耕地资源等级分类等。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二)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分类是一种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潜力评价等各行业用地的不同等 级土地评价提供基本单元的分类系统,是土地分类的核心。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潜力 评价等都牵涉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双重性。这样的分类单元必须同时反映土地 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也可以叫作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 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三、土地分类原则
(一)基本原则
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土地类型的划分首先取决于全部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土地类型的各组成要素
之间存在发生学上的有机联系,每一种土地类型都有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由 于同种类型土地存在着发生和发展条件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相似性,因此, 在土地类型划分时就可以依据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联系进行土地类型的划分,
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四)土地利用分类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1.基础分类体系
——把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发生过程和形态特征的自然综合本,并以整个
自然综合体的发生过程和形态作为基础,根据整体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
类。这种分类主要以成因和形态为标准,在划分上主要依据地理因素的组合和特 点,揭示了土地资源的发生、演化、属性和分异规律。
3、主导性原则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在全面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综合体的各种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主导因素进行重
点分析,选取反映主导因素的标志作为分类指标,并因不同层次而异。例如,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地域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有重要 影响,而导致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变化,它们一般被看作是该区域土地类型 划分的主导因素。
学评价土地质量的基本单位。
土地分类的目的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土地类型调查、制图和信息管理的基础; ②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及其组合规律的基础,并为分析土地类型与土地资 源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提供依据;③土地评价、规划和持续利用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分类概述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一、土地类型
1、土地类型的概念
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依据相似性,对同 一级的土地个体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这种相似性主要由地方性自然要素分异规 律支配,也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进行土地类型研究关键在于分析土地
(一)土地自然分类
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也可叫作土地 形态分类系统。 (1)以地貌因素为依据 该方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比较适用。如人们常将我国土地按照地貌类型划分为 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川泽等土地类型。 (2)以地貌、土壤因素为依据 如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提供的平地潮土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土水浇地、 台地褐土水浇地等,即是采用这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 (3)以地貌、土壤、地下水因素为侬据。 (4)以地貌、土壤、植被因素为依据的分类这种方法大多应用于山区土地类型的划分。
1.景观法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它依据土地因素在各
地段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其中对土地单位个体
分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限。景观法是一种在综合 分析基础上,以地貌、植被、土壤等作为圭导因素类划分土地类型的方法。该方 法通过对地貌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一般能得到内容一致性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 次地 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系统有: 1、土地自然分类-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 特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植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这种分异也导致土地类型的差别和土地利用方式和特
在过程法研究不够深入时,土地单位的空间界限往往是模糊的,
确定的土地单位内部其一致性也较差。因此,过程法在理论上虽 然较其他方法更具有科学性,但往往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整 个过程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导致得出的结果也不符合实际。
五、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较强的土地单元。景观法的特点是土地空间形态为主,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也
是它的主要不足。但是景观法应用较方便,而且能准确地划分土地类型,所以现 在已被广大土地工作者所接受并加以应用。 2.参数法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方法。该方法是传统的地理叠置 法的定量化,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选取的科学性依据参数的量化与分级方法的合理性。 该方法具有定量的特点,适宜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3.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
土地利用分类不仅是为了识别利用的现状,更要突出利用程度上的差别和加 强利用的可能性,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因地制宜的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 来,使类型划分更具有生产的适用性。
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中应归并相似性,区别差异性,从大到小或从高到低, 逐级划分,形成一个上下联系、逻辑分明的科学系统。为了便于认识各类 土地利用的从属关系,分类方法要考虑一定层次等级的系统性。可用土地
(三)土地生态分类
土地生态分类即是在考虑了以上土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资源持 续利用管理的需求,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建立一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生态性的土地 分类系统是依据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 系统的人侵程度和利用保护手段等标准建立的。
土地生态分类是描述和划分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生态学特征区域的过程,以现代生态 学和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信息,将某地区复 杂的环境梯度,按其生态属性的异同进行合并和区分,构成不同的立地单元。 生态分类系统是一种确定、描述并绘制生态系统类型图的方法。 生态分类系统的目标是提供简明、整体、标准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能表达景观中 生物和自然特征的信息。生态分类系统能够提供全局规划最佳尺度和更具有操作性 的分类方法。
图中I、Ⅱ、Ⅲ、Ⅳ表示土地类型划分层次,A、B、A1、A2.··…·表示土地类型,1、2、 3、……表示土地单元。一般是一个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划分过程,在较高分类水平 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对应的其相似性低而差异性大地类型,相似性程度高而差异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