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讲学稿(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17课《端午的鸭蛋》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朗读课文杰出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适应,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发觉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专门的乐趣。

【教学难点】1.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2、观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赏析品读法【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指导思想】讲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论作家——评经典——写真心【教学设想】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

语文教学应当表达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

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教师要鼓舞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专门要专门好地表达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爱好,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判,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初二的学生差不多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关于作者汪曾祺,也许明白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专门了解;关于传统的民俗明白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关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关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感受文章行文从容、语言优美的风格,品味富有特色的语句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保护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2、诵读法3、合作探究法4、拓展延伸法教法:导入——回顾——交流——品评——拓展学法: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交流品评——拓展延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前文回顾1、回顾上节课内容。

(端午的风俗,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板书)2、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文学家汪曾琪老先生一起继续去品尝《端午的鸭蛋》。

二、继续品味“端午的鸭蛋”。

(一)、学生拿出自学学案和小组内同学交流,归纳。

朗读4至6自然段,思考:1、这一部分围绕端午节的鸭蛋习俗写了几件事情?其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寻找动词短语)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络子()鸭蛋()鸭蛋()络子()鸭蛋()蛋壳作者感情:。

(二)、小组排代表发言,其他组点评,教师给予意见,并欣赏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你觉得课文结尾有必要写“囊萤映雪”的故事吗?为什么?(欢迎大家发表不同的见解!)有必要:。

没必要:。

三、总结全文内容。

1、“找————划————读————演”的方法,说说我眼中的鸭蛋。

(提示:按照上面的四个步骤,对感叹句、短句、文言语句、成语或其他你感兴趣的语句进行体会,寻找语言的感觉。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提示:名声远播的,与众不同的,令人惊喜的,历史悠久的,质细而油多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玩法多样的……)先小组交流,然后个别同学展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2、总结全文:《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7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四、整体感知五、合作探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七、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1、口语色彩浓厚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八、课文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精品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精品课件(人教版)

和端午 张耒(lěi)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整体感知
1. 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端午的习俗 家乡的鸭蛋 关于端午鸭蛋的趣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所介绍的风 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答:详写的是最后两种即“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略写的是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 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 处有不”,因此介绍地稍详细一些。
文章主题
•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 文章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对故乡的热爱。 】
研读探究:汪曾祺散文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 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分析句子,体味一下作者的语言特色 •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2、“吱“字对声音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绘声绘色,吃鸭蛋的动感 和快感从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文章语言的特色 1、平淡有味:
好处是: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
好处是: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带有文言色彩:
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第17课《端午的鸭蛋》讲学练立体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讲学练立体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讲学练立体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内容感知】日常生活富含生活乐趣、人一辈子意味。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欢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味道。

因此,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乐趣,发觉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味道。

本文所写内容尽管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常的生活中发觉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一辈子味道。

在观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我们还能够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作者信笔写来,镇定闲适;文笔生动,语言平实。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腌〔yān〕门楣(méi) 练囊(náng) 袁枚(méi) 苋(xiàn) 焉(yān) 拧(nǐng) 车胤(yìn) 门槛(kǎn) 粽子(zòng) 手腕(w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大襟(jīn)2.多音字扎zhā扎根络luò络绎槛kǎn 门槛拧níng拧毛巾zhá挣扎nǐng拧开zā扎彩lào络子jiàn 槛车nìng拧脾气二、字形楣门楣硝硝烟隍城隍舱船舱媚妩媚销销售煌辉煌沧沧海嵋峨嵋消消逝徨彷徨沦沦落三、词义1.重点词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点。

城隍:迷信传奇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不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2.近义词郑重•慎重差不多上形容词,都有认确实意思。

不同的是,〝郑重〞意思是严肃认真,而〝慎重〞意思是慎重认真。

在词语搭配上也有区不,如〝郑重其事〞〝郑重声明〞〝慎重处理〞〝态度慎重〞等。

担忧•担忧差不多上动词,也能够作名词。

都有不放心的意思。

一样常用于可能显现不如意的情形。

〝担忧〞不仅指放心不下,还有担忧、发愁的意思,语意较重。

一样不带宾语。

如〝妈专门为你担忧〞;〝担忧〞只指放心不下,语意较轻,常带宾语,如〝妈专门担忧你〞。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作者:汪曾祺家乡的端午,专门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依旧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小孩的头顶上画一个王字,这是专门多地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不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讲是能够熏五毒。

小小孩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因此我们那儿的小孩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确实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只是午饭的菜差不多上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闻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因此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咨询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专门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不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能够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事实上无专门处。

还不确实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快乐的,看起来我们那穷地点就出鸭蛋似的!只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点许多,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苋菜、囊萤映雪、肃然起敬等词义。

2、记住本课的文学常识。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苋菜、囊萤映雪、肃然起敬等词义。

2.记住本课的文学常识。

3.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部分重点: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部分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一:导人新课,出示目标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二.、自学释疑,出示问题,指导学生自读课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莫名其妙籍贯城隍肃然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囊萤映雪。

3.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回答.三、训练操作,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端午的鸭蛋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端午的鸭蛋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端午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Leabharlann 喝雄黄酒 俗——闲适、自在 风俗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名声 特色 佳——热爱、自豪
家乡的鸭蛋
挑鸭蛋 端午的鸭蛋 吃鸭蛋 趣——怀念、热爱 玩蛋壳
问题探究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 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 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 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 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 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 辉。
另外,文章要写的鸭蛋并不是平常鸭蛋,而特别指出是“端午的”, 可见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单单是鸭蛋本身,而是借自己喜爱的鸭蛋来 写家乡的民俗民风、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借鸭蛋而抒发一种对生 活、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若抛开那些淳朴有趣的民俗,单写 鸭蛋,就难以展示这种情怀了,文章的中心也就会随之浅白许多。 思路点拨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 鸭蛋的出现做铺垫,在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对阅读中搜集的内容 进行分析整合。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
课文结构
2.识多音 ������ǎ������(门槛) 槛 ������������à������(槛车) ������������á������(嚼碎) 嚼 ������������é(咀嚼) 3.辨字形
络 曾
������à������(络子) ������������ò(经络) ������é������������(曾经) ������ē������������(曾孙)

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松泉中学卜子夏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阻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专门体验和看法,同时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讲,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阻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明白如何观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依照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形,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乐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乐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躯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依旧那句老话:〝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爱好。

教师以〝乐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管,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四、教学过程:1、激发爱好,导入课题第一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安徽省阜阳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讲学稿(无答案) 新人教版

安徽省阜阳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讲学稿(无答案) 新人教版

端午的鸭蛋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珍视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2.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平淡自然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4.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学习重、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文章中融入的乡情童趣,品味语言的魅力;在朗读时要将文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风味来。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 )门槛.( )腌.制( )络.子( )大襟.( )车胤.( )嚼.石灰()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籍贯: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囊萤映雪:3.查找资料,了解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

4.介绍家乡有关端午的风俗、传说,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二、学习研讨(一)、交流预习成果。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三)、精读美文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重点介绍了什么风俗?为什么这样安排?2.在这些特有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这其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合作研讨1. 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2.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你看呢?(五)、品味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

端午的鸭蛋【教学难点】:解读文本,体味语言。

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试探课后习题,将你以为宜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能够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奇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期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进程:一、激发爱好、导人新课一、请同窗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一年的端午节是在何时?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址?(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端午节是每一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医生屈原。

因为屈原爱国。

)二、咱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适应?(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经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4、咱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伙儿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咱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形吗?二简介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很有成绩,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字词注音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假设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ò苋菜xiàn 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车胤yìn 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二、整体感知课文(1)依照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份,并给每部份拟一个小题目。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硕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阻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硕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风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风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又属于风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咱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风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必然的独特体验和观点,而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今世中学生来讲,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阻碍,缺乏熟悉了解传统文化的机遇,加倍不明白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适当适时的引导。

依照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形,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括的文化意味和风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层次地发表观点。

2、学习朗诵富有生活乐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体味平淡自但是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风俗蕴涵的乐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躯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如何让学生学会体味传统风俗文化呢?仍是那句老话:“爱好是最好的教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风俗容易引发学生的爱好。

教师以“乐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诵赏析体味语言,引导学生慢慢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进程相照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朗诵体味——合作感悟——探讨反思四、教学进程:一、激发爱好,导入课题第一贯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物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此环节激发学生爱好,培育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珍视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2.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平淡自然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4.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文章中融入的乡情童趣,品味语言的魅力;在朗读时要将文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风味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 )门槛.( )
腌.制( )络.子( )大襟.( )车胤.( )嚼.石灰()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籍贯: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囊萤映雪:
3.查找资料,了解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

4.介绍家乡有关端午的风俗、传说,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二、学习研讨
(一)、交流预习成果。

(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三)、精读美文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重点介绍了什么风俗?为什么这样安排?
2.在这些特有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这其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四)、合作研讨
1. 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2.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你看呢?
(五)、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六)、迁移深化
资料一: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

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
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韩国把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一样有过端午的风俗,虽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其实这个东西,关键在于谁能保护好,谁能发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自己渐渐不重视不珍惜,让风俗随历史消散,那么不如让别人去保护起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多少已被淡忘了,代之的是很多洋节日,盲目的崇洋媚外.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
资料二:春节,这个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今天似乎显得年味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会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春节在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给华人拜年。

看完了以上资料,你对民俗有什么看法?中国该如何加强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
小结: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七)、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水乡茶居(节选)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

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20来个茶客。

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
茶,也颇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

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竹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

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

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

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

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

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

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
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

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

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

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饭中裹的也不是鸡肉而变成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

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品,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

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

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

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

倘在早晨,茶客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

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看榕阴、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

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

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客。

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1.找出文中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

2.水乡茶居有什么特色?
3.茶居的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4.在语言运用上,本文和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5.文章结尾说“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应怎样理解?
学后评价反思把本节课的收获和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在下面,全班交流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