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鲍照课件新区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深入探究
品味情感 3.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 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 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诵读感悟
(二)吟咏诗韵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文白对译
诵读感悟
原文:泻水置平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自东西南北流。 译文:倾倒水于平地, 水向四处分流。
深入探究
品味情感 3.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 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 发出了抗争。
深入探究
品味情感 3.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知人论世
(二)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 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 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 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鲍照不满于自己悲惨的遭遇,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满怀惆怅 地写下了《拟行路难》。
(三) 题解
知人论世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 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 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行路难》精讲课件
自己标出节拍,诵读诗歌
•这首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 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 环,注意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 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 情感。
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 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 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 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 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 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 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 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 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
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
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
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
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
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ຫໍສະໝຸດ 深切。2、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 情感。
3、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 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写作背景
• 鲍照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 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 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 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 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 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 样的诗篇。
【古文今译】
• 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 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既然人生 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 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斟满美酒,举起 杯盏,大口喝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 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 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情?欲 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 课件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隐的情趣吗?请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的赏析方法评析一下。 【答案】 鲍照一生,始终执着地追求实现 自我。他曾说:“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 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诗人 不是要逃避现实,隐身到幸福的小家庭圈子 中去,实质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话。或者说 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自古圣贤尽 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以古鉴今, 去分析认识自己被埋没、遭贫贱的命运,并 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现了他对自 我人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
(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 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 要分析。( 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 课件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 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 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 孤且直!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 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 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 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 之后,他终得赏识, 获封临川国侍郎, 后来也做过太学博 士、中书舍人之类 的官。但在门阀制 度森严的社会里, 他始终是“下僚”, 不能有所作为,为 此,胸中郁结着愤 愤不平之气。后因 宫廷内部斗争,死 于乱兵之中。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 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 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雕像
❖
❖
❖ 文学成就 ❖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
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 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 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 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 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 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 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 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 《拟行路难》18首。他还 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 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 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 适、岑参等人的 鲍照 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 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 是如此。
《拟行路难》ppt课件
18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老师都说好!
3.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本诗构思迂曲婉转, “泻水”四句言不 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面对合理 的现实,诗人“心非草木岂无感 ” ?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 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 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 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 德潜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 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 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 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 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 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 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 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 上还比较平稳。
整体感知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 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 《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 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 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鉴赏诗歌
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 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
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
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
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PPT教学课件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
•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 “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 踯躅(z • 自宽:自我宽慰。 •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
的歌唱。 • 断绝:停止。▲
四、看字词
•全诗诗眼:愁
五、看意象 •水 ,人生 ,酒
六、看手法
• 本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有:比兴,对比
七、本诗的感情基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愤懑无奈不会随着诗人 的自我宽慰而消失,而是会郁结于心,越发沉重。真正认命,诗人便 不会写诗排遣愁绪,真正认命,诗人便不会“岂无感”,真正认命, 便不会“吞声踯躅”。
探究任务三:诗人真的认命吗?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不是不想反抗命运,而是无法反抗命运。他一个默默无闻 的小角色对抗庞大的世家,就如蚍蜉撼树,以卵击石。这是面对世 事的无力,面对现实的无奈,是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丑恶的渺小无助, 卑微弱小。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听说反贼已经杀到城下,镇定自若, 命令婢女抬着自己的轿子,在家门外自己亲自用刀杀掉几个贼 兵,后被俘。
时代背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架空皇权,门阀制度让上层 贵族垄断了权利,取仕上呈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大批身怀大才的寒士却只能居于末尾,碌 碌一生,表达怀才不遇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精美课件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 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 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 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 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 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 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 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 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 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 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 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作特点:
四.赏析技巧
语言质朴。 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 二与四、六与八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 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 愁。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 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写 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只是李白多 了豪情与自信。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受到 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 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 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高中语文课件-《拟行路难》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 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在题前多冠一 “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1、作者为什么开篇先从水写起? 这里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就诗歌 本身看,鲍照对“命”怎样的看法?
比兴手法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不言愁 浇愁/断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无奈吞愁
主旨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激愤、无奈之情
探究、讨论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
借酒以自我宽慰, 高歌以排解忧愁。
3、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 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 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控诉。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 属山西) 。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 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有非凡的 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 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 乱中。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 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在题前多冠一 “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1、作者为什么开篇先从水写起? 这里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就诗歌 本身看,鲍照对“命”怎样的看法?
比兴手法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不言愁 浇愁/断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无奈吞愁
主旨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激愤、无奈之情
探究、讨论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
借酒以自我宽慰, 高歌以排解忧愁。
3、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 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 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控诉。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 属山西) 。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 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有非凡的 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 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 乱中。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通用课件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拟行路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 揭示和批判,启示现代社会要关 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 展。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拟行路难》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和思考,启示现代社会要关注个 体的命运和福祉,尊重个体的权 利和尊严。
05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 动讨论
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
主题总结:本诗主题为抒发人生的苦闷与不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坎坷、社 会不公的感慨。
关于诗歌意象的讨论
意象总结:本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如“泻水”、“平地” 、“东西南北流”等,营造出一种悲凉而又激昂的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如“泻水置平地 ”象征人生的无常,“各自东西南北流”则表达了人生选 择的多样性。学生可以深入探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 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诗歌的情感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通过描绘人生的种种困境,如仕途坎坷、世态炎凉等,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探 讨鲍照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关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讨论
艺术手法总结:本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 、对比等,使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泻水置平 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百态 。学生可以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并探讨鲍照如何 通过这些手法强化诗歌的主题。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 课通用课件
目录 CONTENT
• 鲍照简介 • 《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 《拟行路难》的诗歌赏析 • 《拟行路难》的文学价值 •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动讨论
01
鲍照简介
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生于东晋末年 ,是南朝宋时期的文 学家和诗人。
部编版语文《拟行路难》优秀教学课件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生长在同一个世界的人,先天、后天也各有参差,这是命运 注定的,怎么能够因为既定的命运、注定的遭遇而发愁呢?
明确:诗人因为“命运”发愁,因为个人的际遇发愁。
诗人受到了怎样的“命运”?有怎样的际遇?
元嘉十二年,鲍照十九岁,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 岁末,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 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 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 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 雀相随乎?”鲍照于是献诗,刘义庆觉得其诗奇异,于是赐鲍 照二十匹帛,后拔擢鲍照为临川王国侍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愤懑无奈不会随着诗人 的自我宽慰而消失,而是会郁结于心,越发沉重。真正认命,诗人便 不会写诗排遣愁绪,真正认命,诗人便不会“岂无感”,真正认命, 便不会“吞声踯躅”。
探究任务三:诗人真的认命吗?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不是不想反抗命运,而是无法反抗命运。他一个默默无闻 的小角色对抗庞大的世家,就如蚍蜉撼树,以卵击石。这是面对世 事的无力,面对现实的无奈,是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丑恶的渺小无助, 卑微弱小。
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比较《拟行路难其四》和《拟行路难其六》收集 do
something
鲍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作者面对命运的态度; 3、学会正确应对人生中的坎坷;
作者简介: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 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 “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 为王国侍郎。此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 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 参军。
生长在同一个世界的人,先天、后天也各有参差,这是命运 注定的,怎么能够因为既定的命运、注定的遭遇而发愁呢?
明确:诗人因为“命运”发愁,因为个人的际遇发愁。
诗人受到了怎样的“命运”?有怎样的际遇?
元嘉十二年,鲍照十九岁,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 岁末,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 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 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 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 雀相随乎?”鲍照于是献诗,刘义庆觉得其诗奇异,于是赐鲍 照二十匹帛,后拔擢鲍照为临川王国侍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愤懑无奈不会随着诗人 的自我宽慰而消失,而是会郁结于心,越发沉重。真正认命,诗人便 不会写诗排遣愁绪,真正认命,诗人便不会“岂无感”,真正认命, 便不会“吞声踯躅”。
探究任务三:诗人真的认命吗?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不是不想反抗命运,而是无法反抗命运。他一个默默无闻 的小角色对抗庞大的世家,就如蚍蜉撼树,以卵击石。这是面对世 事的无力,面对现实的无奈,是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丑恶的渺小无助, 卑微弱小。
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比较《拟行路难其四》和《拟行路难其六》收集 do
something
鲍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作者面对命运的态度; 3、学会正确应对人生中的坎坷;
作者简介: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 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 “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 为王国侍郎。此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 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 参军。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2
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1.思家思乡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相思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忧国亡国之愁:
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
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02
0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0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兴”示例:
拟行路难 PPT课件
诗歌主题是什么?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歌主题是什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 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 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 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 之情。
合作探究
1、“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 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 了什么作用?
第二个反问,诗人思想感情大转折。诗人借酒浇 愁,情感开始奔涌,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 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 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 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 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李白的《行路难》与《拟行路难》进行比较 鉴赏。
1、“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 感?” 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表现诗人情感变 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运用反问的句式
第一个反问,从字面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 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宽慰,实际隐含不 平之气。此时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 比较平稳。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语言清新质朴,
李白
壮志难酬
气势连贯, 抒悲愤 笔力酣畅淋漓
+
明豪情
+
展自信
其它影响诗歌情感和风格的因素:
欣赏边塞诗: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歌主题是什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 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 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 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 之情。
合作探究
1、“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 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 了什么作用?
第二个反问,诗人思想感情大转折。诗人借酒浇 愁,情感开始奔涌,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 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 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 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 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李白的《行路难》与《拟行路难》进行比较 鉴赏。
1、“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 感?” 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表现诗人情感变 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运用反问的句式
第一个反问,从字面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 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宽慰,实际隐含不 平之气。此时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 比较平稳。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语言清新质朴,
李白
壮志难酬
气势连贯, 抒悲愤 笔力酣畅淋漓
+
明豪情
+
展自信
其它影响诗歌情感和风格的因素:
欣赏边塞诗: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拟行路难课件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
︱ 悲愤
︱ 无奈
领悟诗歌主旨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
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之 情。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意象
愁
愁、失意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人
读现实中 的诗人 读时代
怀才不遇
魏晋的门阀制度 压制了人才
怀才不遇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拓展: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诗人对“命”有 怎样的看法?(课后题)
第五 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诗的三四句以“命”来自我安慰。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 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 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 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仕图失意的孤寂、苦闷之情,客居异 地的思乡之情,英雄迟暮的叹惋之通过对 交游甚少的境况的叙写和秋天日暮时分的 景物的描摹,表现出内心的落寞和抑郁; 最后两句则是借运河水流的“多情”和日 夜南流,写出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 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 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 寓悲愤。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题
拟,仿写、摹仿。
《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 一时。成为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 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 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 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 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发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 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 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说什么。
2.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鉴赏诗歌之赏析技巧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 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 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拟 南 行 朝 路 宋 难 鲍 ( 照 其 四
·
作者及作品风格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 迁于东海(今山东),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作品流芳后世,诗、赋、骈文都不乏名 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其诗文 风骨劲健,语言精炼,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 思想感情。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 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 家”。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语言风格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拓展延伸
回顾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 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 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 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 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 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 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 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 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 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 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 “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 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 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 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 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 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 以大有作为的!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鉴赏诗歌之知人论世
1.知人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 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 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 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 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 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 鲍照的诗很有影响力,但“才秀人微,取湮 当代”(《诗品》语)。
关键词: “命” “愁”
感情线索: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 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