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 张文质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
”关键在于这个“慢”字。
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
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
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所以,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当然,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聪慧,每一个孩子都能品行兼优,每一个孩子都能一教就会,甚至不教就会。
然而,孩子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如我们所愿。
面对那些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接受问题较慢的孩子,就需要我们耐心的教导。
比如说一道数题,聪慧的孩子一点就通,立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要点,而那些迟钝点的孩子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地一遍遍的教,甚至今天刚刚教会,明天他又会忘记了,还得需要我们再次强化。
这个过程,如果老师产生急躁心理,对他们呵斥或者是用语言来排斥他们,会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这种心理会影响他的一生。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用慈爱的话语关心他,用智慧的方法来教他,启发他的灵感,调动他的思维,鼓励他努力解决问题,他就会在这种祥和、亲切的关怀下,随着你的思路而思考,乐于解决难题。
“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
”慢的教育在我看来,是指用人性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具体的人,要有足够的耐心、细致和充分的教育意识。
《教育是慢的艺术》
●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 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 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 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 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 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 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Best Summary
感谢聆听
读书交流会
作者介绍:
• 张文质 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生 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 和《慢教育丛刊》主编,入选中国教育报 《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内容简介: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 演录》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 者,张文质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 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 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 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 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 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 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 “心向往之”的努力。
读书摘录分享
● 每个人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让我们时常想 到这"每一个人"。这样我们就能想到自己,想 到每一个人微小的责任,每一个人对空缺和盲 点的补位。教育要有补于世道,我确信一定是 的美好所付出 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是因为,教育基于真善美, 直抵人的心灵,教育直接面对每一个正在生长 中的生命,教师个人的美好无论何时都弥足珍 贵,也许正是它,构成了童年最有意义的“希 望的生态”,只有它,才能播撒与邪恶对恃、 并积蓄最终摧毁邪恶的力量。同时我还要补充 一句,今天,正是这些身上葆有美好元素的教 师保存了教育最后的价值。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范文3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范文3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篇1《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教育演说的集子。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更是一位教育的观察者,一位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表现得忧心忡忡的“教育随行人”。
我觉得他的观察比他的实践更有用,因为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一位观察者,以诊断存在的问题,开出药方,我们都是裹挟在教育体制洪流中的一个小小的个体,我们跟着体制走,却往往跳不出圈外,去反观以下自己的教育行为。
在本书中,他提出了很多观点,教师要有生命意识,着眼大事情做小事情,教师要看到孩子的未来而着手教育,追求立竿见影是反教育的等等,“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一篇教育演讲的题目,也是落实他“生命化教育”的一个主要支撑点。
张文质说,“童年决定你的`未来,童年塑造你的未来”,童年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开发生命对未来的向往,让未来的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生命。
正因为这样,所以,教育急不得,有时,孩子的考试成绩好,有可能孩子童年中具有高度精神生命潜质的东西就会失去或者压缩,所以,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生命意识。
他一再强调,“立竿见影往往是反教育的”,他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学生迟到,教师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但这是教育能做的吗?虽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为你剥夺了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
他提出了四个方法:第一,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不要过早对人下判断。
为教育者很多时候,要有一种悠闲的心态,“静待花开”;第二,要随顺人的善端。
不要“轰轰烈烈”的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可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第三,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第四,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
经由他的观察,我看到了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以他的观察为镜,反观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蓦然洞悉了了自己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太追求工作的结果与成功,逐于“技”,而忽略了“人”。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有感
让 ] 书香L撒
= 肓
觉心 灵受 到 了一 次洗礼 , 书上 是这 么 写的 , “ 我 怠 了,也许 愧对 的不 仅仅 是孩 子 ,也许还 包括 他们 的父 母 。所 以 让 星 江 们时 时提 醒 自己,克制 自己, 改变 自己的否 定性 思 我 也更 加 明 白了坚 守 和责 任 的含义 。此外 孩子 的眼 睛是纯 净 的, 琛 维,让我们一点一滴的变的阳光一点,积极一点, 当有 时候 因为疏 忽而 给他 们做 了错误 的榜 样 的时候 ,可 能就要 花 『 I 7 曼 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的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 很 长时 间去扭 转它 ,所 以我 暗暗 地告 诫 自己,以后 的每一 件事 都 由 ? 一部 分 ,成 为 赞美 文化 的一 部分 ”。 “ 深 信教 师 要 努力做 到最 好 ,在 要求 学生做 到之 前 , 自己先要做 到 。还记 得 我
麦
们让 我们 阅读 的 ,而我 却 一直 拿来 做 鼠标垫 ,所 以 学生 ,所 以当我 批评 他们 的 时候 ,我认 为我 是为他 们好 ,他 们会 夫怡安 在深 刻忏 悔之 后 ,我怀 着 虔诚 的态 度翻 开 了张 文质 理解 的 ,但 是现 在我 明 白 了,也许 换种 方式 ,去 赞赏他 们几 旬 , ^ 北省 河 效 果会 更好 。 先生 的这 本书 。
一
态 。不 仅如 此 ,教师 把教育 实 践与 读书相 结合 ,在 教学 改革 中形 成 自己的教 学主 张和 思路 ,形成 自己的教 学风 格 ,反思 自己的教 育 行为 ,还 在读 书过程 中提 高 了教师 的执 教经 验 ,提 高 了科研 能
量
6
力 ,促使 了教 师专业 成长 。 学 生在 教 师 的 引 导下 ,也 积 极投 入 到 读 书 氛 围 中去 ,在班 化中深 受感染 。 级 中读 书 ,在 阅 览室读 书 ,在传 递书趣 的读 书 角读 书。学 校把 每 2 在 日常工 作 中 重渗 透— — 让 “ 香 ”迷 周■ 、五 中午 到校 后定 为集 体读 书 时间 ,每 当这 个 时间都 能看 到 . 书 怡安 学 子手捧 或薄 或厚 的一 本 ,全身地 投入 ,认真地 读着 ;并 且 散 自从 侣 导 书 香 校 园 的 总 体 思 路 以来 ,每 每周 都 开设 一 阅读课 ,作 为各 班读 书活动 的时间 ,在这 个时 间 节 学 期 开学 初 都要 制 定全 校 读 书计 划 。学 校 定期 里,学生 可 以畅谈 读书 的感 受 ,办读 书沙龙 :也 可 以静 静地 坐下 向教 师和 学 生 公布 推荐 书 目,及 时 发布 新 书信 来 ,写一 篇读 书 的感受 与心得 ; 也可 以 以课 本剧 、话剧 、表 演 的 息 。本 学 期 教 导 处 向 教 师 推 荐 的读 书 篇 目有 多种形 式体现 读书 的成果 。 《 教师 的 一 百 条 建 议 》 《 识 你 的 学 生 》 给 赏 “ 建设 书香 校 园,营造 精 神家 园 ”使学 生受益 ,读 书成 为 了 《 天怎 样做 教师— — 点评 1 0 今 O 个教 育案例 ( 中 孩 子们 的心 灵 归宿 。在 学校 开展 的读书 活动 中让孩 子们 懂得 好书 学 ) 》, 文学 方 面我 们 提供 给 教师 的是 “ 大 带 来 的先进思 想 ,分 享好 书带来 的收获 。 北 怪才 ”孔庆 东 的 散文 集 和 随笔 录 ( 校 已经 购 学 3 在读书 活动 中找重 点— — 让 “ . 书香 ”生根 买 ) 。为学 生 推荐 了符合 本 学 年段 的 读物 ,以 在 日常 活动 中学校 把经 典 诵读作 为着 力 点,让 经典 古诗文 滋 区 教 研 室 推 荐 的 书 目为 中心 , 再 辐 射 一 部 分 养 孩子 的心 灵 ,开设 了 国韵诵 读 ,强化积 累与 运用 ,从 中 国传 统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教育随笔】让教育在"慢"中真实地发生——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知道张文质这个人,是读了孙明霞老师的书才略知一二。
张文质是当代教育学者、诗人,多年理念,他认为"成为挂在"的启周末带孩子劳动,夏天带孩子游泳,坚持给孩子写信。
两个千金阳光快乐,成绩优异,成为李老师家庭教育的得意之作,值得借鉴。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很喜欢"用一辈子的时间备一节课"这句经典名言,一个教师从走向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成为名师,需要时间,需要沉淀,需要定力。
钱梦龙老师只有初中学历,历经几十年的坚持和磨练,成为享誉全国的语文界泰斗。
他追求教育"慢生活",带着悠闲的心态和从容的气度行走在教改之路上,几十年耕耘课堂,实践、思考、提炼,最后形成以"三主"为特征的"语文导读法",20多年终于炼成特级教师,其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语文教育界乃至基础教育界。
可是如今,生活在浮躁、功利的环境中,许多年轻教师成名心切,缺少坐冷板凳的精神,耐不下心来读书、做学问,备课拷贝网上的课件,上课依赖电子白板,"对板宣科",课后不能及时反思,也不愿虚心请教。
更可怕的是,有的教师试图通过"优质课"、"教坛新星"等评选,".一般并非教,对于初" "学校的发展同样急不得,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几代人的实践而形成的,并非一日之功。
一所学校,如果换了校长,立马就搞什么实验、创新,追求管理的速度效应,那学校就经不住折腾,师生就会无所适从,越是急于形成特色越是没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一味追求学校管理的品牌效应,校长可能就缺乏冷静的思考,往往随意照搬其他名校的经验,复制粘贴,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2024年《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最后再摘录张文质老师的几句语录,或许这些语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是你的起点。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精选篇5
暑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个时代的节奏是快的,教育也是快节奏的。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
记得我在教我班的孩子学习区分“具”和“县”这两个字的时候,一个孩子怎么也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写法,不是把“县”字里面多写一笔,就是把“具”这个字少写一横,当时,我非常生气,心里想,怎么还会有这么笨的孩子呢?不就是两个字嘛,写了几十遍了,怎么就是分不清呢?结果我越是急躁,他越是写不好。后来,我干脆不让他写了,让他休息。隔了一天,我和风细雨地教他写其中一个字,直到他写会。又过了一天,我又春风拂面地教他写另一个字,直到他写会。后来,再观察他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他竟然都写对了。看来,对于有的孩子,即便是分清两个字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有个过程。耐心等他学会时,我发现,我不着急了,他也开心了。现在想来,这个学会的过程,成全的何止是孩子啊,还有大人。
教育是慢的艺术资料
教育是慢的艺术
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 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 “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著 有《唇舌的授权》、《保卫童 年》、《教育的狮子路口》、 《幻想之眼》、《生命化教育的 责任与梦想》、《我们是怎样做 生命化教育研究的》、《我的写 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今 天我们怎么言说教育》等,主编 有《生命教育》实验教材、《中 国最佳教育随笔》、《活着就是 幸福》——生命读本》、《大夏 书系·生命化教育丛书》等。
2.人活着,哪怕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 但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活着本身就 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可能性。
3.教育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让每一
个在受于教我育们者能对不未能来给更与有他信正心 面,的关刺键激,
能不能不断的让他相信自己。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 的事”,愿诸君共勉
问:都教孩子善良,孩子到社会会经
常受骗,怎么看?
一个人的童年的时候受到了好的培育,当 他真正成长后就会有更好的抗挫折,抗 危险的能力。就像一颗树一样,童年培 育的好长大了,狂风骤雨就都很难摧毁 它。
十二、生命的礼赞——一次关 于生命化教育的演讲
1.一个教师去上课,要把生命的真情、真 切感带到课堂,包括对听众的理解甚至 喜爱带到课堂上去,实现一场生命化的 交流。
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
对于新课程你理解多少?
教育的现实和新课程改革之间的距离
课改有时会以失去成绩为代价?如果你是某 某区的教师?你是选择成绩还是选择课改
如何建立一所优质
的学校教育是慢的 艺术“ 生命的礼赞
十、如何建立一所优质的学校
校长职责:
1. 明白教育必须为自由社会培养公民 2. 明白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 3. 学会倾听窗外的声音,培养视野开阔的人 4. 要让学校成为自由交流思想的园地
阅读《教育是慢的艺术》的若干思索
阅读《教育是慢的艺术》的若干思索《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我国著名诗人、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创作的,主要以现代学者的视野和诗人的情怀来为大家讲述生命教育的意义。
张文质先生长期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当中,特别重视一线教师的成长与生存,同时对教育改革的开展与推进提供更多宝贵的建议。
文章通过对现今教育现状进行理性的分析,同时也对教育本质有全新的理读和分析。
向大家诠释什么是有效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这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慢下来就相当于比别人更快一步,让大家真正地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通过对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阅读,引发了自己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若干思索,用心施教,做一名教育事业中的有心人。
一、慢是一种倾听倾听是一种沟通交流的纽带,学会倾听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又曾几何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同学们的想法或意见。
张文质先生曾是这样评论现代课堂状态的“在教学过程中,大家通常首先关注的是同学们的答案是否正确,高明些的教师可能会关注下学生的见解深刻与否,再高明些的教师可能还会关注下学生的思维品格独特与否。
”但再反过来同以往传统的课堂师生状态相比,依然没有做太大的转变,绝大多数的教学状态还是以学生“服从”和“接受”教师的话语为主,通常不敢也不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现今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少之又少,甚至这已经是现今课堂上的一种普遍现状。
深究其因,同学们缺乏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和自身胆怯、不自信的原因固然存在,但教师更应该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教材内容专业、权威,课题答案标准、有理同样是阻碍师生对话的主要因素。
在学生看来,课题答案与授课教师同样专业权威,面对于此同学们通常只是记录好课堂笔记,记住相应的标准答案,很少产生质疑、辩论。
如若教学状态仅是一味的灌输,没有给同学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没有倾听同学们想法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文化品质,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呢?因此,应改变教学模式,学会倾听,多给同学们发言的机会,进而激发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022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在一个春风和煦的午后,闲来无事,随意翻开一本闲置好久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就读了起来。
渐渐地,我越发领略了这本书的深意,对教育的感悟也慢慢多了起来。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文质,他在开篇说到了:“‘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样的‘消极文化’,使我们极易妥协、气馁,极易沮丧、怨恨,极易退缩、丧失活力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常常想得太多,‘傻劲’却太少,太关注结果却无法享受过程、肯定过程本身对生命的意义,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变得既自卑又功力的。
”张文质这段话,特别适合我们当教师的人,我们一直觉得自己知识含量不够,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深厚,甚至怀疑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欠缺。
一切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消极,懒得去做一些哪怕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日之教育,或曰应试,或曰素质,或曰成功,究其实质,一言以蔽之,曰“为功利的教育”。
教育不外两类,一为功利的教育,一为人的教育。
师傅传授徒弟技能,让他以后凭此一技之长以谋生,此为功利性教育;着眼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之公民,明白自己为这个社会应负起什么责任,又享有何种权利,此为非功利教育。
非功利教育下的慢教育,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非常不幸的是,我们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希望教育能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抛弃了“慢教育”。
但是可是很多能力和本领却是要经过日积月累而积淀而成的。
一蹴而就的文化和知识,都是浅薄的,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我要时刻告诉自己、克制自己、提醒自己,音乐教育是一种“静待花开”的教育方式,急不得。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但我深知但音乐教育是“文火煮粥”的教育。
教育犹如溪流,细水长流,涓涓细流。
著名编剧邹静之曾说:“人生当如小溪慢流,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同样的道理,我也认为教育如同溪流,需要缓缓流淌,需要细水长流,需要日久才能见人心。
2023年《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_1
2023年《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2023年《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1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
张文质,__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
19__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
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
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
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
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
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
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最近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快”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而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快”的浪潮所席卷。
然而,张文质先生却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等待,慢慢地陪伴,慢慢地引导。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教育是“生命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天赋。
在快节奏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去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孩子。
我们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却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当我们真正把教育看作是生命化的过程时,我们就会更加耐心地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我们不会急于求成,不会因为孩子一时的成绩不理想而大发雷霆,而是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去探索。
教育的慢,还体现在对学生错误的包容上。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
在“快教育”的模式下,我们可能会对孩子的错误零容忍,希望他们能立刻改正,做到完美。
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焦虑,甚至会失去尝试和探索的勇气。
张文质先生认为,错误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错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逐渐成长。
比如,一个孩子在考试中犯了错误,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批评他,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而是应该和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孩子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够避免犯错,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另外,教育的慢也需要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做出改变。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追求的是知识的快速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而慢的教育则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_2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这本书是张文质先生演讲词的整理第二版。
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一开始是排斥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GDP增长要快,高楼大厦建造的要快,就是去饭店点菜都会给你一个计时器,告诉你到什么时候还不上齐菜,就再送一道菜。
类似于肯德基这种快餐店遍布大街小巷,去医院看病恨不得一吃药就好,就连需要我们慢慢品读的名著都有简读版。
如此快节奏的现象比比皆是,可是为啥一提到教育,就要“慢下来”?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到底要讲什么。
为啥教育要慢下来?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熟悉的回答: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具有差异性,要因材施教,最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一遍教不会,就再教一遍,两遍教不会就教三遍,教育需要耐心,所以教育要慢下来。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等到上课的时候,批改作业的时候,耐心真的会慢慢消失。
当一个高中生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不对的时候,当他向量垂直用坐标表示记不住的时候,当他10以内加减乘除算不对的时候,一次两次还是有耐心的,可是耐心真的会在一次一次的错误中被消磨殆尽。
这时候,你的嗓门不自觉的会变大,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表情也会严肃起来,眼神不自觉的聚到他的身上。
那时候,谁要是跟我讲“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估计都会把粉笔头砸向他。
也有不少学者强调,现在这个社会,一味地强调“教育要慢”,就是胡扯淡,不在一线教学,根本不能体会老师的压力,特别是毕业班的老师。
面临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还有各种联考、会考,每次考试下来,分数总归要看一看的。
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这个时候还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人家会觉得你在侮辱他。
谁不想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考的好一点,谁又不想自己学生学得轻松,作业又少,同时又能考的好?这个就像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老师承担着教育人的责任,学校的信任,特别是家长的信任,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理念,不顾教学现实的老师是自私的`。
我也给自己安慰:那些不顾学生成绩的改革都是不负责任的。
2023年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_1
2023年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2023年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1《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
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
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
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
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
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
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云南师大附中呈贡校区云南昆明650500打开书第一段就这样写道:“只要一打开书,你就听见我在那里说话了。
”没有前言也无后记,崇尚简洁,这样的简单大方实属少见,让我想快点读完,一探究竟。
看完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真实”。
书里真实的记录了当今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记录了国家的痛楚,形式主义和应试教育对学生和教师的荼毒;记录了当代教师的痛苦与绝望;记录了我们在长期教育奴役下,消极已经成为了最可怕的敌人;记录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明确责任。
书里也直言批判所谓的“立竿见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违反了教育的规律。
因为疫情的原因,假期被无限期的延长了,也是疫情的原因在家闭关,刚好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叫“生命的礼赞”。
看完这一章节,有几个内容冲击着我的大脑,久久萦绕。
第一个便是张文质说“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关于这个内容张文质提到了小学课文《王二小》和美国的“9·11”事件中的救火英雄,书中对两国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温和又有力的对比,我们的教育是讲求社会价值的,更加凸显团队意识,所以我们会教育孩子要“见义勇为”。
美国的教育更加强调了“专业素养和专业的责任感”,在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再多问自己一句,我们是否拥有这个能力,会不会帮倒忙?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生命本身,更多地强调尊重生命,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他的这一观点对我之前接受的所有教育和已经形成了价值观来说,简直就是摧毁性的。
他让我深思我是否也错了,并且坚持了很多年这一价值判断。
我也没有对我接受的价值判断在教育中进行审问。
第二个值得我们审视的问题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中国,关于疫情的起源也变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
有一种声音说是有人捕食野生动物,人和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变成了2020年第一季度我的思考点。
我们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口食之欲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但是我们却是极少地关注其他生命、关注动物的生命,缺少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
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
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
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主张,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以至于他的教导主任一度认为他是白痴,教导主任失去了对这样“白痴”类孩子教育、培养、帮助的耐心。
其实爱因斯坦的成长恰恰告诉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的耐心仅仅有一天是不够的,一年也是不够的,甚至几年也是不够的,需要抱有十几年的耐心。
谈到十几年的耐心,教师中赞成并能做到的人还有多少呢?爱因斯坦两岁多了还不会讲话,他的父母渐渐丧失信心,一度以为他是哑巴。
他7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在大声说出整句话之前,总要先低声默念一遍,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小学教师们的耐心丧失了,认为他患有某种形式的少年诵读困难症。
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因而在1894年15岁时他遭到了学校的退学处分,中学教师们的耐心也最终丧失了。
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失败后,又在中学复读了一年,后来考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
大学4年,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以至于他在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在伯尔尼找到了联邦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
从学业经历上看,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成功者,但就是这位不成功者,利用闲暇继续自修理论物理,在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爱因斯坦的成长史,我们又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快3岁时,他在观察刚刚出生的妹妹以后,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很长的话:“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她的轮子在哪儿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这反映出他超常的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来自:/34964/473304.aspx1、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
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2、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一体感中,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真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外在的对他们的馈赠,而是,这就是共同生活的意义——我们彼此葆有希望,这样的信念是生活的动力也是价值所在。
3、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4、常常我会清晰、明确而又不无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思想和创造力的衰竭,同时我明白这种衰竭绝非是一个人的事。
也许,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这是一个思想和创造力枯竭的时代,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横向加以审视,情况都大抵如此,它是一个令人沮丧与气绥时代。
持久的战争、政治运动、屈辱的生活耗尽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和活力。
有时我们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挣脱作为“平淡无奇”的“被压迫者”(弗莱雷语)的思维模式。
我们自足、庸常而耐心地生活在一个奇怪而漫长的过渡时期——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表达。
5、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抗争也是困难的,当你真的去尝试时,你就明白了,更多时候我们似乎只能“自然而然的”选择顺从、沮丧、怨恨和焦虑。
我不得不说,内心的苦楚是很难诉说、甚至是无处诉说的。
焦虑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一些“渺小的思想”,正在贯穿我的一生。
一些散乱的念头正在引导着我。
6、我们正在普遍地感受到“新课改”遇到了困难,有各种各样对困难的原因的探讨,我认为真正的困难是,现实的状况再一次证明了,“制度优于技术”,制度才是第一推动力,某些制度的“不对接”才是一切改革与创新真正的障碍,“新课改成于教师,败于领导”说对了一部分,它是某些现状的描绘,这些现状背后令人恐惧、无所作为的是,在坚硬、冷冰的制度面前,个人与新理念几乎是没有价值和力量的。
“渐进”思想从根本处而言,并没有多少生长的空间。
7、我甚至有点惶恐地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最大的错误其实是前提错了,你无法乐观起来,经常你就是白费劲,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你所有的努力中只有极少的部分有正面的价值,每一次为了这极小的正面价值你必须连带着也为“负价值”而付出心力,很多所谓正面的“教育行为”若细加审视,就发现“邪恶”和“不光明” 的一面也都会“如影随形”。
8、我几乎没有勇气说,不是因为“新课程”有太多的缺陷,而是即使有这样那样缺陷的“新课程”,对我们而言,也仍是奢侈品,也许新课程缺少的是生长它的土壤,这种缺少不是靠意志、热情与执着能够解决的。
现在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一个问题。
9、我们面对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缺乏平等、威权管束、没有多少自由和独立性、以应试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取向的,我们面对的教育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投入不足,不少学校挣扎在贫困线上,谈论教育怎么能不正视这一切呢?这些状况的改变才是教育改革要致力的核心问题。
这些前提性的问题从根本而言严重阻碍了教育迈向人性,迈向对个性和想象力的尊重,甚至成为教育中一切困难与灾难的源头,我们有多少的心力就白白耗费在这种种无法改变的困局之中呢?没有这些前提性状况的变革要谈论创新和创造力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10、因此,我也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无计可施”、“难有作为”,这是真实的状况,并非我们脆弱、无所用心,不够坚韧。
教育改革确实就是寻路之旅。
11、但是,我仍然要说,为微小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这是因为,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教育直接面对每一个正在生长中的生命,教师个人的美好无论何时都弥足珍贵,也许正是它,构成了童年最有意义的“希望的生态”,只有它,才能播撒与邪恶对恃、并积蓄最终摧毁邪恶的力量。
同时我还要补充一句,今天,正是这些身上葆有美好元素的教师保存了教育最后的价值。
12、幸运的是,教育总是具有潜在的、不断积骤的巨大的力量,从来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有耐心去体察,有信念去促进,我们就更有可能回到自己——从自我生命的反省中返回教育,回到一种更多元更具开放性的自我认同中,从而能够避免再一次的迷失。
13、当我们谈论教育时,往往语调会变得激昂或消沉,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总是尽快让自己的情绪调整回日常化的状态:用生活着的方式的理解、表达,我并不是另外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力量在我心灵深处爆发了,每个人都是过程,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14、刘铁芳先生以下几句话说得对极了,我觉得有必要认真抄录一遍,以表敬意和强烈的认同: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即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刘铁芳用简单、有力的句式,明确不二的立场洞见了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背后的教育真相!15、许多年来,叶澜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无论到哪所实验学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听课(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说这样才看得清楚每个学生的“动态”),必定要先和实验教师对话,为他们“捉虫”、指路。
如果没有外出,她几乎每周总会安排一天时间,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到一所学校,上午一听就是4节课,中午简单用餐后,就开始评课、交流,然后则是讲座和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家里人告诉我每次“这样的活动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点了”。
叶澜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的“田野作业”方式同样令人赞叹、敬佩,启人心智!接着我要用刘铁芳的句式(他则得之于作家王蒙)这样说:凡从不进教室,从不听课,从不与教师细致交谈,每到一地必作大报告的那些“学者”的高论,皆不可信。
16、当代教育有一惊人现象,就是有越来越多所谓的“名师”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教研会上“走穴客串”“现场送艺”,而且若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们反反复复“操练”的也就是那么几节“经典”“做课”——有位“名师”这样说,不是我们上不了别的课,而是实在输不起——但是,你“不能不叹服”的是几乎每次都是观者人头攒动,群情高昂,嘉评如潮,真的堪称教育艰难时世中的最壮观的一幕悲喜剧。
17、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
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
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18、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有伟大毅力的教育家,他长期的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对思考与写作的坚持,甚至每天一定要境。
听两节课的习惯,都是令人景仰的风范,这些行为本身也就是一种教育家的精神。
我们也能有勇气与毅力对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吗?特别是校长们是否也能试着每天进课堂,就从“最简单”的听课做起?19、我对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受教育过程中负担状况”作一个粗略的比较,我发现童年的边界仍在缩小,教育的负担在不断的加大,“应试”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有时,我会“消极地”想,改革当然重要,但在改革取得成功之前,我只盼望着教育的生态不要继续恶化。
20、教师的精力与能力如果仅仅能够应用于日常工作,只能用于维持生存的当务之急,那么教师是很难具有反思力,并将自己的思考转向内在生活与思想的。
思考、质疑、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的用心,都属于奢侈的消遣,当我们迫于生计,并受制于各种压迫之中,我们的灵魂是粗糙与躁动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适应与屈从,是消耗与厌倦,我们的一生也将是飘零和混乱的。
21、涂尔干曾经在他的教育思想的演进中写道:实际上,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人的所有发展一样,并不是始终很有规则的。
历史上,各种不同的观点你方唱罢我登场,发动了一场场争斗,在这些争斗中,颇有一些正确的观念被扼杀,尽管根据它们内在的价值来判断,它们原本应该留存下来。
和别处一样,这里的生存竞争只能产生非常粗略的结果。
一般说来,生存下来的也是最具适应性的,最有天赋的观念,但与此相对的是,在种种情势的偶然凑合之下,又有多少成功并无价值可言,又有多少失败和覆亡令人扼腕叹惜。
22、在我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罗马尼亚思想家尼明斯库的一段话:有时候我不禁会这样想,属于这个时代,并被这个时代的需要与倾向所主宰,成为“成功人士”的那些人,往往是面目可憎的,他们的卑陋和激情恰恰体现了这个时代所信赖的一种“精神”。
而我愿我的目光更多的是注视着那些失败者,人微言轻奋力挣扎的人,找不到方向默默生活的人,日益边缘化望不到尽头的人,因为从来,我就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乐于接受这样的处境,并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命运。
23、这些年来我一直倡说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最近读到佐藤学的著作,看到佐藤学也有类似的观点:“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此外佐藤学还主张教育变革应该是“静悄悄的革命”,认为它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立性和创造的革命,这些都是能给予人启迪的见解。
24、其实任何猛烈、“激进”的变革不仅危险,而且遵循的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模式,它所能借助的往往就是“政治优势”,因此“运动模式”也就成了这种所谓的“变革”的常见形态,但是在它的激情澎湃、轰轰烈烈背后,几乎很难看到有什么新文化、新价值落地生根——我们的教育变革还没有一次能跳出这样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