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辛弃疾
古诗清平乐·绕床饥鼠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绕床饥鼠翻译赏析《清平乐·绕床饥鼠》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前言】《清平乐·绕床饥鼠》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
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
【翻译】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
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
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
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
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
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
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古诗清平乐·少年痛饮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少年痛饮翻译赏析《清平乐·少年痛饮》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痛饮。
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圆高树影。
十里蔷薇水冷。
大都一点宫黄。
人间直恁芳芬。
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赏析】四卷本《稼轩词》丙集题作《谢叔良惠木樨》。
叔良即余叔良,与稼轩有唱酬,《沁园春·答余叔良》云:“我试评君,君定何如,玉川似之。
”可知是一位声气相应的朋友。
“木樨”为桂树学名,又名崖桂。
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
词题虽曰“赏木樨”,并非只是咏物,而身世之感,隐然其中。
上片忆昔。
少年时曾于秋夜开怀痛饮,醒来后,面对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
那时候,一轮明月正映出岸上桂树高大的影子,那浓郁的香味仿佛刚燃烧过的水沉香,香飘十里,弥漫在江面和山岭。
“痛饮”,尽情喝酒。
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少年痛饮”,实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意。
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
“团团”,圆形。
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这里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
“水沉”,即沉香。
杜牧《扬州三首》其二:“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又,《为人题赠诗二首》其一:“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词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词“意脉不断”转入下片。
“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
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额上涂黄,汉宫妆也。
”《西神脞说》则谓“妇人匀面,惟施朱傅粉而已。
至六朝乃兼尚黄。
”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
”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宫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黄色的桂花不过像妇女涂额的“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它却使人间这般芬芳。
清平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清平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原文:[唐代]李白烟深水宽,音信无由达。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曝光高悬高悬初恋。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
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译文及注解:译文无边烟水把你我分隔,些须音信晚巳切断。
唯有碧天云边明月,略偏照著我俩伯德角的初恋。
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象铁锁难以打开。
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注解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通常以李煜词为准。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高悬高悬:荒凉。
《易林-晋之坎》:“高悬高悬南海,回去家万里。
”尽日:整天。
被:棉被。
待:等候,逗留,迟延。
赏析:《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
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心,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
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下愁心心情。
“烟深水宽”,音信也并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略偏”字,迁愁于月,头疼之至,愁心之至。
“转回朱阁,高绮户,照无眠。
不理应怨,何事短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存有》)正与此同。
窦娥服毒自杀,怨地怨天,都就是怨极的整体表现。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曝光高悬高悬初恋。
”唯碧天云边明月,略偏照著我俩伯德角的初恋。
“高悬高悬”惦记着昼夜高悬高悬思乡。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心与盼归。
“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
”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
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
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
“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
“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茅檐(yán):这里借指茅屋。
吴音:泛指南方口音,作者所居上饶地区,旧属吴国。
翁媪(ǎo):老公公和老婆婆。
亡(wú)赖:指小孩子顽皮。
【大意】
清澈的小溪旁有一座低矮的小茅屋,溪边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我闲步走到近前,听到一阵柔媚的南方方音,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带着醉意,正在亲热地谈着家常。
这家人家的大儿子正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
最有趣的是那淘气的小儿子,顽皮地躲到溪边,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_写作技巧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小溪边上满是翠绿的青草,溪边上有座低小的茅屋,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用当地土话轻声交谈着。
词人与老人攀谈了起来,许是喝了点小酒的源故,老人不无得意的给词人介绍到:河东豆地里锄草的是家里的老大;手巧的二犯正在用毛竹片编织着鸡笼,待到来日赶集时卖了换取一些生活用品;最让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草丛边,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作品赏析:辛弃疾晚年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带湖,往来出游期间,写过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是其中的一首。
也许是实实在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许“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不正是为了守护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吗?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场景,在词人的笔下,就显出蓬蓬勃勃的生机,透出恬静温馨的意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示了“村居”的环境,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清新明净的画面。
低矮的茅舍前有一道清澈的小溪流过,溪边是青青的草地。
也许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同样会觉得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吧。
这个环境是农家活动的背景,也是农家生活情调氛围之所在。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接着便描写了村居主人,“醉里”在这时当指以吴音相媚好的“白发翁媪”。
“吴音”,这里指江西方言。
江西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把这个地方的话叫做“吴音”。
吴音软媚,更增加了几分亲昵。
“媚好”是宋人诗词中常用的语词,即“喜悦、喜爱”的意思。
感悟:词人写白发翁媪,神情毕肖地描摹了他们的情态。
他们喝了些自酿的米酒,脸带着几分醉意,用软媚的方言说着亲热的话语,气氛亲切愉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声,不是叱咤风云的怒吼,也不是肆无忌惮的狂笑,而是“昵昵儿女语”的亲近,或许还有几分打趣,几分调侃吧?正是这个“声”首先吸引了词人的注意,然后才是“寻声暗间弹者谁”,结果才发现倒不是儿女情长的俊男倩女,而是一对和睦亲密、白头偕老的伴侣。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一文库()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
介〕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南宋】辛弃疾《清平乐》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55.【南宋】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亲情乡野天伦之乐【诗词原文】《清平乐》南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精华赏析】亲情在词当中出现的概率比友情还要少,描写幼儿幼女的童趣又更加罕见了!正因为罕见,才尤其显得珍贵。
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就是这样一首罕见而珍贵的亲情词,辛弃疾的《清平乐Ÿ村居》。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候的作品。
词从三个角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山村家庭生活图。
哪三个角度呢?首先是家庭周边的自然环境;其次是家庭周围的邻里环境;最后才是家庭成员的亲情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两句描绘的是清新爽洁的自然环境:放眼望去,最常见的是那种屋檐低矮的茅草房,虽然很朴素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糙,可是就是这样简陋的茅草房,恰恰和“溪上青青草”的自然环境“无缝对接”了,潺潺绕过的清澈小溪,盛夏时期一片郁郁青青的草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寥寥两句,辛弃疾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青山绿水的原生态生活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词的上片简简单单四句,从生活的自然环境写到了邻里环境,辛弃疾这一路走过来,接下来映入眼帘的就该是词人自己的家庭了。
辛弃疾一家可是个大家庭,他先后生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有意思的是,辛弃疾的儿子名字都是禾旁,意思都和农作物有关,也都是为了呼应“稼轩”这个名号,由此也可看出辛弃疾的田园情怀。
不过在他四十二岁退居上饶的时候,身边还只有四个儿子,也就是辛稹、辛秬、辛㔶(音感,粮仓)和辛稏。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个儿子中最勤劳最负责的是长子,他在溪东头的豆田里锄草,这是最耗体力的活儿,看来,长子已经开始承担一家人的生计了。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导读:《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74] ,白发谁家翁媪 [75]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76]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74]吴音:指江西信州的农村方言,江西为吴头楚尾,故云。
[75]媪(ǎo):老年妇女。
[76]亡赖:淘气的样子。
“亡”通“无”。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评析:一幅活灵活现的村居生活图景。
老夫妇在亲昵地絮谈,年轻人在忙着农活,锄豆的锄豆,编织的编织,围绕着溪边的茅屋在忙碌着。
最妙是“小儿”两句,倒卧溪头剥着莲蓬。
笔调轻松活泼,充满轻快的生活情趣,可谓句句含情,字字带爱。
没有对民众的挚爱与关心,是写不出这样作品的。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于汴京沦陷后的金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山东人民起义抗金,他集合二千人,投农民领袖耿京,留为掌书记。
后奉表来归南宋,高宗召见,授承务郎,签判江阴。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多有建树。
因他立主抗战,遭主和派弹劾,被贬闲居江西带湖、瓢泉先后达二十年。
其恢复中原的壮志,至老未酬。
《词苑丛谈》称其“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
《稼轩词》气势雄大,意境沉郁,继承苏轼豪放词的风格,而予以发扬光大。
其词多抚时感事之作,大声镗鞳,具有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密切反映时代的矛盾冲突,并把词变成进行斗争的武器,标志着宋词发展上的新高峰。
然其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表现了多样化的风格。
虽其晚年作品偶尔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为宋词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清平乐村居》古诗词
《清平乐村居》古诗词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辛弃疾的诗作。
全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
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辛弃疾(宋代)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译文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
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
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叔良:即余叔良,作者友人。
木犀(xī):即木樨,桂树学名,又名崖桂。
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
痛饮:尽情喝酒。
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
团团:圆形。
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水沉:即沉香。
一作“蔷薇”。
杜牧《扬州三首》其二:“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又《为人题赠诗二首》其一:“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大都:不过。
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
直恁:竟然如此。
创作背景辛弃疾自隆兴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江的生活。
此词当作于辛弃疾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
赏析这首词写桂花,并非只是咏物,词人身世之感,隐然其中。
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写得别有情趣。
上片忆昔。
起笔回顾痛饮吴江,酒酣沉醉,醉而复醒的情景。
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
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
桂花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
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
清平乐辛弃疾
清平乐辛弃疾清平乐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而非纯在客观地作素描。
全诗如下: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亡赖:亡,同“无”“。
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鉴赏】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辛弃疾的诗词《清平乐
【导语】《清平乐•忆吴江赏⽊樨》是南宋词⼈⾟弃疾的作品。
词描绘出少年⾟弃疾的意⽓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清平乐•忆吴江赏⽊樨》 宋•⾟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团团⾼树影,⼗⾥⽔沉烟冷。
⼤都⼀点宫黄,⼈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
【赏析】 “⽊樨”为桂树学名,因其树⽊纹理如犀,故名。
词的上⽚回忆年少时于秋夜开怀痛饮,酒后赏桂的情景。
“明⽉团团⾼树影,⼗⾥⽔沉烟冷”,那时,⼀轮明⽉皎洁团圆,岸边⾼达的桂树仿佛投影在⽉亮中。
桂花的⾹⽓⼗分浓郁,就像刚刚燃烧过的⽔沉⾹,⾹飘⼗⾥。
这两句写桂兼写⽉,“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指地上⾼⼤的桂树。
“⽔沉”,即沉⾹。
表现出桂花⾹⽓之怡⼈。
“⼤都⼀点宫黄,⼈间直恁芬芳”,写桂花的⾊与⾹,星星点点的桂花就像妇⼥涂额的“宫黄”,可是它却芳⾹四溢,充盈整个⼈间。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这两句收束全词,别出新意,⾔桂花是借着秋天的风露传播芳⾹,要使得世界都浓郁芬芳。
这两句⾔有尽⽽意⽆穷,给⼈以⽆尽的想象空间。
桂花之⾹确实是值得赞美的,⽽对于“志在塞北江南”的⾟弃疾、为“了却君王天下事”⽽竭尽全⼒恢复宋室⼭河的稼轩来说,这不仅仅是⼀曲桂花的赞歌。
联系此词的背景可知,这⾸词约写于作者献《美芹⼗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展宏图的时候。
这桂花之⾹是美好的愿望、理想、抱负的象征,作者以“染教世界都⾹”来歌赞桂花,似隐寓他有“兼善天下”的宏愿。
扩展阅读:⾟弃疾的主要成就 ⾟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学产⽣了巨⼤影响。
与⾟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词中汲取精神上的⿎舞⼒量。
⾟弃疾作为南宋朝⾂⽽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的深刻分析和鲜明⽽⼜具体的对策。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鉴赏及译文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鉴赏及译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检校:核查。
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创作背景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过退隐的生活。
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简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quot;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清平乐为儿铁柱作译文
清平乐为儿铁柱作译文
《清平乐·为儿铁柱作》是辛弃疾的一首诗,下面是该诗的译文:清平乐
宋辛弃疾
灵皇醮罢。
福禄都来也。
试引鹓雏花树下。
断了惊惊怕怕。
从今日日聪明。
更宜潭妹嵩兄。
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译文:
皇上的祭神仪式结束后,(祈求上苍赐予)幸福和禄位都随之而来。
试试像鹓雏一样在花树下游戏,(就可以摆脱了)惊慌害怕的心情。
从今天开始,你要一天比一天聪明起来,一定会成为像谭家兄弟一样出色的人。
看着我们辛家像铁柱一样坚固的子孙,(必将会飞黄腾达,成为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