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接受中国崛起吗
美国会接受中国崛起吗
美国会接受中国崛起吗作者:周鑫宇来源:《领导文萃》 2017年第24期美国会接受中国的崛起吗?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在什么条件下会接受中国的崛起?对于这些条件,我们至少应该在最宏观层面做出基本的研判。
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条件,就应该努力去创造,这体现了中国外交战略和创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能动性。
第一个条件是中美军事力量的整体平衡。
中美军事力量的实际对比难以细致衡量,也并不真正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双方都形成一种认识:本国没有能力通过军事手段征服对方,同时相信对方也没有能力通过军事手段征服自己。
这种认识既包含一种自制,也包含一种自信,是建立在双方军事力量实际总体平衡基础上的。
按照这样的条件观察中美的军事关系,双方的力量实际上仍不平衡,美国虽在总体上具有优势,但中国军事力量上升很快。
因而在这个阶段,美国的对华军事政策既不够自制,又在流失自信。
为此,中国一方面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提升军事力量,加速实现中美军力的实际平衡;另一方面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美国认识到中国军力已经使双方达到既“不敢”又“不怕”的状态。
第二个条件是中美社会层面的利益融合。
中美关系既要避免热战,也要避免冷战。
如果美国对中国像在冷战时期对苏联那样进行经济封锁,中国的崛起会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
从这个层面看,中美关系相对乐观,经济相互依赖是中美关系多年来的“压舱石”。
但是当前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新阶段,中美经济和社会的利益共融关系有必要继续深化和升级,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首先,利益共融关系要进一步向社会层面深化。
过去多年说中美相互依赖,常常是中国买了美国多少国债、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和汇率问题等。
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关系。
而在微观的社会经济层面,中美经贸关系还有一些痛点,比如企业投资、个人就业等。
目前美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痛点正在美国政治中放大、凸显,呈现出了“反全球化”的浪潮,影响了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而中国可能首当其冲。
中国的崛起美国的衰落
中国的崛起/美国的衰落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在《外交政策》1-2月号预测了2040 年中国经济。
按照福格尔的预测,到2040 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123 万亿美元,是2000 年全球经济产出的将近三倍。
中国的人均收入估计将达8.5 万美元,比欧盟高出一倍多,远远高于日本和印度的水平。
到2040 年,中国占世界GDP 的比例将达到40%,超过了美国(14%),更是将欧盟(5%)远远抛在后面。
福格尔的乐观预测建立在以下几个观察之上。
第一,他认为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投资。
1998 年,中国开始高校扩招,此后四年,高校入学人数增加了165%,海外留学生增加了大约152%。
在2000 至2004 年之间,大学招生继续猛增,增长率几乎达到50%。
福格尔预测,未来20 年左右,中国中学入学率将达到100%,大学入学率将达到50%,仅此一点就能使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提高六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将持续提高。
从1978 年到2003 年,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均在6%以上。
2009 年,中国仍然有大约5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少有1/3 归功于农业部门,未来30 年,农业部门的发展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做出贡献。
第三,中国的统计数字往往低估其经济实力。
比如,服务业内的中小企业往往不向统计部门报告数字,服务业的质量提高也难以在统计数字中被显示出来。
第四,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分权的,地方政府推动了很多成功的改革,而且中国政府的决策机制已经变得更加民主化,很多学者能够参与决策,中国的官员也更乐于接受新思想。
第五,中国的消费实力正在崛起。
尤其是中国的大城市,已经达到了世界银行所称的“中高收入”国家的同等水平。
福格尔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对欧洲的前景却忧心忡忡。
他认为,欧洲的衰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欧洲正面临着人口和文化的双重挑战。
这就是中国第六期观后感500字
这就是中国第六期观后感500字说实话,在我看这节目以前,我一直觉得虽然中国在这些年迅速发展,创造了很多令世界震惊的奇迹,但仍是落后于最先崛起的西方。
然而当我认真的看完了这个节目以后,中国再一次让我自豪。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一旦我形成什么观念,其他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解说是无法说服我的。
在我观看这影片时也一样,我不断地提出疑问,不断地质疑,最后再慢慢接受。
并不是因为我不相信中国的能力,而是我把西方的能力过于夸大化了。
美国曾是世界毫无争议的最强领导者,顶尖的科技技术、最高的人民素质、雄厚的经济基础还有它自由的性质和光彩的成就让多少人产生美国梦,去向往到一个这样国度。
它曾在我心中几乎为完美。
然而,就像一句“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只要我从未感受光明”,从严厉到放松是幸福的,但从放松到严厉却是痛苦的。
社会在不断变革,守旧、自卑、封建的中国慢慢走向了开明、推陈出新,自信的道路,然而本就自由且开明的美国呢?只会走向更加开明。
物极必反,没有足够的约束就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和上进心。
一味的妥协只会让人变本加厉,就像“若没有死亡,活着就没有足够的意义”、若没有约束,放松就没有足够的意义。
就这样,高高在上的美国竟也迎来了衰落。
专家说西方不懂得实事求是,不愿意去承认中国的崛起,这是有原因的。
你能想象第一名的优秀学生被倒数的学生慢慢超越的无奈与绝望吗?你可能会说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成功这并不是无法接受的事情,是的,你说的对,但是真正令人难过的点并不是被人超越而是被自己看不起的,觉得很差劲的人超越。
美国无法很快接受事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但是美国对于中国的毁谤与诬蔑让我忍无可忍,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把一切坏事的责任推到我们身上,很像是小孩子玩游戏,输不起就开始闹。
但令人敬佩的是中国的回应。
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我中国可以超越美国,我会告诉他:不要做梦脚踏实地。
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美国可以一直是世界的老大,我会告诉他:只要有中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美国为何害怕中国崛起
美国为何害怕中国崛起?本人喜欢政治经济军事,经常泡在网上看一些这方面的新闻和资料。
对于中美之间的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众所周知美国在军事上处处防范和围堵中国,无论是第一第二岛链,C字形包围圈,还是反导系统都剑指中国,那么美国为何要这样做呢?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得出答案,我认为应该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入手,经过我的查找和分析,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人骨子里的强盗思维在作祟。
首先,我们要看美国人种族的构成。
了解美国历史的都该知道,如今的美国是由英国殖民者和美国当地的原著居民组成。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
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mayflower)”到北美并在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
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
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
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
在殖民地时代,伴随着与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严重的劳力缺乏产生了像奴隶和契约奴役这类的非自由劳力,而英国政府的放任政策则让特有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得以发展出其独特性。
万恶的黑奴贸易在美国盛行起来。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由于一、英国移民移民北美是为了追求自由和财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贫农。
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权。
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广泛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利,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相信社会契约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护而得人民支持才组成的。
在十八世纪中期,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殖民地议会仍信奉英王乔治三世,不过他们追求与英国国会同等的地位,并不想成为英国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时英法的七年战争结束,急于巩固领土,使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租重税及英王乔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张高压手段。
因此引发殖民地人民反抗,如“没有代表就不纳税”宣言、“波士顿惨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
金灿荣评说未来10年世界变局:美国进入更年期,中日很麻烦,印度没戏……
金灿荣评说未来10年世界变局:美国进入更年期,中日很麻烦,印度没戏……今天,海外君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对未来10年趋势所做的评说。
一、美国进入更年期,日本最难接受中国崛起首先,未来十年决定国际关系的还是大国,我觉得这是第一要素,大国关系还是第一位的。
未来十年大国关系要比过去十年更复杂,这是一个大的判断。
“大国”很难定义,我只是说从经验角度看,在我这里是指六个国家和国家集团,即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行动能力相当于一个大国)、日本、印度,但巴西没有算进来,虽然它的体量足以成为一个大国,但是很可惜,它的行动能力比较差。
我去过巴西两次,巴西朋友说上帝一定是巴西人,因为他对巴西太厚爱了。
在巴西,你跟他们谈“饥寒交迫”,他们彻底不理解,因为他们很少有“饥”的感觉,物产丰富,随便拿个东西就可以吃,“寒”就更没有了,对吧。
有巴西朋友到北京来,当时正值1月份,我们跟他说要多穿衣服,他说好,结果他带了三条长袖衬衫,然后一出北京机场就给冻一跟头。
因为他平时就是短袖短裤,带三条长袖,不就是多带衣服吗,对不对。
巴西基督山巴西这个地方就是条件太好,太好了以后就容易有问题,就是散漫、组织能力很差,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是靠组织能力来衡量的,组织能力越强,发达程度就越高。
地球最大的肺——亚马逊森林在巴西,地球的肾——亚马逊河也在那。
水量丰富到什么程度呢,它在枯水期的水量是我们长江的8倍,丰水期那就是海了,站在河岸看不到边的,具有如此体量的巴西就是个大国,但是很可惜它缺乏组织能力,不能算“大国”。
客观看,六大国中,中美印会好于俄欧日。
俄罗斯人口偏少,1.42亿人,出生率只有0.67,一个女人生不了一个孩子。
欧洲、日本人口也在老化。
从人口、资源、国家组织能力等角度,中美印态势要好一点。
从主观上看,未来这六国和六国集团的行为方式其实差不多,首先都要搞好内部事务,这是第一。
第二是尽量搞好与其他大国关系。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_对策及中国的应对_唐彦林
世界政治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唐彦林=内容提要>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重要视角,/挑战论0、/融入论0和/替代论0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三种主要观点。
借用/和平式权力转移0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只是侧重从权力、秩序制度以及观念和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与现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有其缺陷。
/挑战论0认为权力在崛起国与主导国间进行转移时,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
这一论断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估了主导国与崛起国在国际秩序走向上进行协商调解的能力。
/融入论0分析了崛起国以和平方式融入现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但它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0的色彩,反映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企图。
/替代论0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但它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相对立起来,将两者视为彼此替代的关系,这是西方冷战思维在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关系上的一种反应。
针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对策,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总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 美国;中国崛起;国际秩序;应对=作者简介>唐彦林,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
(沈阳邮编:110036)=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0) 03-0030-16*本文系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资助项目5东亚地区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变6(项目编号: 200910)以及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研究6(课题立项号:2008J Y J066)的系列成果之一。
非常感谢5世界经济与政治6杂志的匿名审稿专家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笔者受益匪浅,文中错漏由作者负责。
中国崛起重构世界格局
中国崛起重构世界格局?2010-12-14 12:49:31 来自: 水木十年(怀念游击队女孩)时间:2010-06-29 来源:《大观》第二期作者:刘晗编译被查看: 464次文章全名为:中国崛起重构世界格局?——伊肯贝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未来》一文在西方的背景与反响的综述中国的崛起成为了21世纪初世界政治的重要事件中国的崛起发生在西方的世界体系处于新一轮的反思的大背景下——冷战之后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国际关系乐观主义已经基本销声匿迹,美国主流的国际关系战略学在911之后变得更加复杂;实力政治、文明冲突以及大国政治的角逐重新成为国际战略的主色调。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崛起对于西方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崛起是否会根本改变西方主宰全球的格局?西方将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试图延续其世界影响力?这些问题成为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际战略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心目中的重大问题。
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美冲突论”甚嚣尘上。
早在1997年,两位美国学者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和罗斯•门罗(Ross Munro)就在《与中国的冲突将临》(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认为中国与美国必有一战,因为中国将构成对于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威胁;2005年,美国著名国际战略家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更是认为中美是否必有一战已经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如何打击中国;此外,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作者米尔斯海默则警告说:“中美很有可能进入一场紧张的安全竞赛,并伴有潜在的战争。
” 而前美国助理国务卿、著名中国专家谢淑丽(Susan Shirk)则在她专论中国的书中说,“中国必须让美国确信,中国崛起对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会构成威胁和挑战。
”随着国际格局的逐步转变,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态度也趋向于多元化。
单纯的遏制中国的战略选项已经受到了根本性的质疑。
中美之争:两国人民怎么看
中美之争:两国人民怎么看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34期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和社会的诸多表现让中国人惊讶地发现,如果说中国在本质上是服务于人民的,那么美国的确是服务于资本的,以至于很多中国人前所未有地体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含义。
57%美国人不认可政府对华政策8月17日,為争取连任造势的特朗普在明尼苏达州向支持者发表演讲。
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放豪言将在10个月内创造1000万个工作岗位,举措之一就是通过税收优惠让美国企业把制造业工作岗位从中国带回美国。
他还对支持者表示,对于把工作外包给中国的企业,联邦政府将取消与他们的合同。
特朗普说:“我们将结束对中国的依赖,我们将在美国生产关键的医药供应物资。
”对此,英国广播公司以《特朗普拿着钱作诱饵让美国企业离开中国》为题刊文称,这是特朗普对华发起的最新一轮攻势,此前的攻势涉及TikTok(短视频社交平台)、微信和华为等中国应用和企业。
近几个月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快速升级。
“恶化的美中关系在特朗普大选前面临考验”,美国彭博社以此为题称,美中之间的紧张鼓点几乎每天都在敲响,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
特朗普把对中国的强硬立场作为大选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距离投票还有两个多月时间,他似乎决心继续施加这种压力。
特朗普几乎每天都在新闻发布会、推特(网络社交平台)和其他地方抨击“中国瘟疫”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特朗普政府内一些鹰派人士,从蓬佩奥到纳瓦罗,也都把当前看作是重新平衡美国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性机会。
面对两个大国关系的快速下滑,也有许多美国人不认可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对抗以及不断向中国“甩锅”的政策。
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特朗普工作表现的整体认可率为42%。
关于特朗普对“外交事务”的处理方式,有56%的人表示不认可。
而关于特朗普处理“与中国关系”的方式,有57%的人表示不认可。
前所未有地体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含义那么,中国社会是如何看今天的美国及其对华政策的?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普遍对美国非常失望。
中美博弈大局
2019年8月2日,在中美上海谈判刚刚结束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于推特上突然宣布:有一个现实我们必须认清楚,美国对待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制衡的对抗状态,中国人不能心存幻想,更不能一厢情愿。
一中美经济贸易的对抗,谈判是事件发展的必然过程。
但不论谈判结果如何,在未来二十至三十年内,中美关系的主旋律将由过去的大限度合作,转向为美国对中国的全面遏制。
这种战略遏制不是公知们所说的自由市场的道路之争,或者是意识形态之争,不然你根本解释不了美国为什么和沙特这个封建帝制国家关系那么好。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就是掉进了修昔底德陷阱,即单纯的老大对老二的打压。
而美国人打仗历来有个传统,那就是要做到师出有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让全世界都觉得他是正义的化身。
比如当年2003年打伊拉克的时候,明明安理会上没有萨达姆生产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他宁愿让CIA 伪造证据,也要坚定不移的侵略伊拉克。
现在对中国也一样,经贸战之前,川普御用军师班农在南海和一带一路问题上,满世界给中国造谣,而且造谣的水平有板有眼。
西方政治家很是信奉地缘政治学说那一套,于是班农就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南海造岛等政策与西方三大地缘政治理论混为一谈。
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世界岛理论(谁控制了中亚腹地谁就控制了至关重要的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
“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对应的是美国阿尔弗雷德.马汉上校提出的“海权论”(谁将从亚洲到欧洲的港口都连接起来的话,谁就将控制整个海洋)。
而南海造岛,则与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扩张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国崛起需将敌国的势力范围尽可能的远拒于国门之外)。
基于这三点认知,班农又得出一个更天马行空的结论: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全球性战略扩张计划。
而正是因为他极具渲染力的结论,直接促成美国军界、政界、商界在全面打压中国的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经贸战爆发后,川普又成天在推特上说中国每年从美国赚走了几千亿美元、中国人都是小偷之类的话。
中国崛起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中国崛起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中国崛起的心得体会篇1西方人对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了解中国人和不了解中国国情!因此,产生的对中国的许多误会、偏见,西方国家的人民都是在当时中学,大学的历史课上获取得。
认识水平就是中学、大学的历史教科书的水平,认识水平中的深刻印象就是中国是一个有的悠久的历史,是是一个落后、无知的国家,二次世界大战被日本侵略而打的8年抗战的国家。
说到中国,西方的民众都会知道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现在中国如何?很多的西方普通民众只是偶尔从电视、报纸中零星知道点中国的现状,很多都还停留在中学,大学的认识中。
西方人民通常认为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是一样,是差不多的单一民族国家,许多西方人民都会把中国人民称为华族。
实际上,中国是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幅员辽阔。
中国决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世界1/5的人口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就算是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幅员辽阔也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多样的市场。
有人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成为世界不稳定的一个来源,那是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显示,中国不是一个侵略扩张的国家。
中国的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侵略并占领中国,最后都变成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领土也变的越来越大。
如佛教在印度产生,传到中国后切可以在中国一直流传到现在,而产生佛教的印度已经很少人信奉佛教拉,再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产生于前苏联,后来传到中国后一直到现在,而苏联已经解体使的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而且都是实行资本主义社会。
从这些历史,事列都可以看出,中国民族的包容心,外来的文化及物品都是可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中国的崛起和美国之间将会产生冲突,现今世界是一极独霸,多家齐头并进的格局。
中国的快速崛起将对美国的霸权够成威胁。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会对中国的崛起起到一定的抵制情绪,并在新闻,言论,宣传都会片面的报告,使的中国在其国内人民的印象是片面的。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从中美关系的演变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小布什当选之前,民主党执政的8年间特别是克林顿第一任时,中美关系磕磕碰碰,到克林顿第二任,中美关系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叫“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政策合作伙伴关系”。
2000年前后,中美关系趋于稳定,走上逐渐平稳的轨道。
小布什2001年上台后,大幅度调整美国政策,把中国定位为一个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急剧动荡。
2001年4月份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中美关系跌入低谷。
2005年,在小布什就任4年之后,美国不得不正视中国崛起的事实,把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
美国寻求中国的战略保证,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美国已经接受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事实,而且基本接受中国崛起不挑战美国这样一种说法。
这么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解释这个问题,从最初的中国崛起,接着又归纳为和平崛起,后来都不说崛起了,叫和平发展。
我们作为学者在和美国学者交流的时候,也一再表明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中国崛起并不挑战美国。
中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美国的衰落,中国的得不一定是美国的失,中美是可以并行的,中美利益不一定是冲突的;二是美国希望中国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不和美国唱对台戏;三是美国希望中国继续走多元、开放、透明的道路。
中国讲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等美国是接受的,并且希望中国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还要更加透明、开放、多元。
近8、9年来中美关系急剧演变的背后是中美力量的消长,一方面是美国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也有人说美国进入了战略衰退期,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处在一个强劲的崛起期,或者说中国处在一个空前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带来巨大影响,美国完全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但美国的大国优势地位没有改变。
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虽说美国衰落了,但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包括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一系列的优势。
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的一半,所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的。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作者:泰德.普林斯来源:《中国新时代》2010年第10期泰德·普林斯泰德·普林斯博士是佩斯领导力研究院(The Perth Leader-ship Institute)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是领导力和财务绩效领域的专家,著有《卓越领导者的三大财务风格》(The Three Financial Styles of Very Successful Leaders)专著。
他还是佛罗里达大学课座教授,上海财经大学MBA学院高顿财务金融培训中心课座教授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此美国人有何看法?我认为,当美国人感觉受威胁时,他们会调转头来关注中国自身的内部问题,并希望借此使中国放缓经济发展的脚步。
任何帝国都由四个群体组成:民族主义者、大企业、工人和知识分子。
民族主义者希望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从而扩大国家的全球主导地位,并向他国传播自己的思想。
民族主义者往往是军国主义者,他们相信思想的传播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力量。
大企业通常支持民族主义者,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大量的订单。
由于民族主义者想主宰他国,大企业获得的订单就会来自军事、国防和经济建设,这将为大企业的投资者和股东赚更多的钱。
工人们关心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对别的事情,他们兴趣并不大。
小的私人企业主也属于工人的范畴。
知识分子则是理想主义者和梦想家,也可能是和平主义者。
他们普遍不相信军事实力,对于文化和思想研究的兴趣比商业和竞争大。
面对一个即将消亡的帝国,民族主义者会利用一切军事手段挽留它,即使他们缺少资金,已负债累累。
如果军事手段无法挽救帝国,民族主义者会转以使用外交手段。
大企业不希望帝国消亡,因为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将会影响企业的海外销售。
随着帝国行将消亡,工人希望通过努力工作,防止他国的廉价产品充斥本国市场,以保护自己的工作机会。
面对败落的帝国,知识分子则是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因此,知识分子往往被民族主义者和工人所痛恨,但事实证明,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中国的崛起需要世界的理解
中国的崛起需要世界的理解一、认识中国的崛起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991年的近4.2%增长至2010年的13.6%(按购买力平价)。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平均高达10.5%。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其GDP的总量在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已经居世界第二位。
就总量而言,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制造商和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者。
显然,正如评论所指出的,“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造成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再分配”。
用对外贸易衡量,中国的崛起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1991年的不足140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超过3万亿美元,在2002年排名世界第五,2004年排名世界第三,2007年排名世界第二,2008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占世界的比例从4.3%上升至10.4%。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1991年外汇储备额为2710亿美元,2011年已升至3万亿美元,较1991年增加了1230倍。
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得益于其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的方向是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开放则是使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加速,因为其经济体制必须与国际规则及标准接轨。
全球化为中国开拓世界市场并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机遇,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也有助于中国加快其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推进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对外开放。
不同于日本及韩国的是,中国采取了欢迎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
外来投资对中国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和提高管理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投入到内地南方沿海省份的香港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建立现代工业和学习先进商业管理经验的先行资本。
中国南方从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中实现经济繁荣的经验使政策决策者有信心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区域和全球的生产网络。
美国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
美国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要改变当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给了当今世界老大美国空前的压力,虽然中国的崛起谋求的只是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无意冒犯美国老大的地位,也尊重美国倡导的世界秩序。
但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于美国来说是最大威胁,因为美国梦想再领导世界一百年。
中国崛起已无可阻挡,而且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在美国发动的处心积虑针对中国崛起地过程中,美国是节节败退,中国与美国的距离正在美国围堵的过程中日益接近,甚至有超出的可能。
下面十个方面可以证明美国已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
一是中美经济对抗,中国经济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30多年前,中国经济应该属于世界最不发达的行列。
的美国虽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中,但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阻止中国的崛起仍然是美国的核心任务,所以,以人权、法制、封闭等方面的原因肆意污蔑中国政权。
中国领导人以伟大的气魄,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就是要打破美国挟制中国的理由。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美国看到搅乱中国的希望,然而,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相继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是日本两倍,从汇率上讲,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美国的64%,步入10万亿美元行列,是目前全世界经济总量仅有的两个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已指日可待。
所以,事实证明,美国已无法阻挡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是中美军事对抗,中国正在缩短差距。
过去,中美军事方面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中,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一个两个档次,而是相差无数个档次,可以说中国的军事是从小米加步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军事已成独成体系,而且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从60-70年代,核武器的研发成功,中国开始实现中美之间的不对称平衡,现在,无论是陆军,还是空军、海军或是三军的联合等方面,中国是全面的向前发展,军舰、导弹、核武、激光武器、潜艇、飞机、卫星等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特别是航空母舰的开发,美国对于中国的军事优势正在丧失,现在,中国军事方面在世界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2023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十篇
2023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十篇第一篇: 2023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7月21日,美方单方面挑起事端,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7月24日,中方作出对等反制,通知美方关闭美国驻XXX总领事馆。
近来中美关系的确面临很多困难,但这完全是美方一手造成的。
在中美关系滑向错误方向的过程中,是美国少数政客一直在疯狂地踩油门。
他们戴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裹挟政治私利,绑架国内民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美关系的发展绝不能被少数政客带歪节奏、带偏轨道,他们不能代表美国国内的主流民意。
让我们先听一听美国学界工商界的声音。
7月6日,美国商会及40多家贸易协会致函美财长姆努钦、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称对美中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取得的进展感到鼓舞,改善贸易和发展商业有助于改善美中关系;7月15日,美国工商界人士同中方举行视频会谈,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继续扎根中国,与中国共同成长,并明确反对两国经济脱钩 7月25日,来自中美等48个国家的专家举行视频会议,发表声明呼吁美国摒弃冷战思维,支持中美进行对话;7月25至26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哈斯、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赖特、大西洋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肯普等重量级智库学者先后发表文章,批评蓬佩奥的反华演讲无知、错误、危险。
这些声音,美方少数政客听不到吗再听一听美国地方政府、媒体和民间的声音。
3月12日,美国犹他州议会参众两院通过共同决议案,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美国纽约州长科莫4月曾发推特称,感谢中国政府、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等帮助促成捐赠的1000台呼吸机。
他还感谢中方合作,称此事对该州意义重大。
美国国际姐妹城协会董事长尼伦伯格4月也曾发表声明,对中美友城抗疫合作表示赞赏。
中美之间现有277对友好省州和友城,它们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深化两国地方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7月23日以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都发声谴责蓬佩奥之流的美国个别政客胃口越来越大,理智越来越少,这些美媒明确拒绝新冷战。
金灿荣:不管美国怎么折腾,都挡不住中国的崛起
金灿荣:不管美国怎么折腾,都挡不住中国的崛起!中国除了力量确定往上走之外,中国开始敢用力量了。
这表现为在过去接近六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的外交有很大变化,变得非常积极进取。
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外交指导思想有所变化。
原来我们外交指导思想是“韬光养晦”,现在叫奋发有为。
第二个是国家定位的变化,原来中国自我定位是东亚地区的一个地区大国,但是指导思想一变,我们定位就变成了世界性大国。
第三个变化是风格变了。
原来中国外交的风格叫反应式外交。
就是世界上出什么事,中国都不会主动提倡议,都等到美国提倡议,我们来反应一下。
现在不是了。
现在出什么事,中国都提倡议题,又多又快。
所以我们整个外交风格从反应式外交变成了积极进取的外交。
当然积极进取是我们说的,美国人把我们新外交风格叫“咄咄逼人的外交”,美国人很不适应,美国喜欢一个低眉顺眼的中国,中国现在也是怒目圆睁,他们也很不习惯的。
第四个变化是新理念很多。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个是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三个叫开放型世界经济。
最后还有一个叫全球伙伴网络。
这四个概念是第一层次的。
第二层次就是跟具体问题挂钩的,比如说针对中美关系陷入到老大老二这种状态,我们提出来要共建新型大国关系。
第二层次就是跟具体的领域和问题相关,这就是新理念。
新的战略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我们叫倡议,不用战略这个词。
它的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个以我为主塑造外部世界的战略。
我们中国近代以来是受欺负的,从1839年英国舰队炸毁虎门炮台,到1949年这110年始终挨打。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历史任务叫救亡图存。
就是让这个民族活下去。
1949年以后我们独立自主,民族存亡没问题了。
我们团结了,中国是个大块头,一团结就没问题。
所以1949年以前我们是没有资格设计战略的,就是救亡图存,49年以后,我们开始有了自己战略,但是很长时间是自保,所以特别强调不干涉我的内政。
但是2013年9月10日最高领导人先后提出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以后,我们战略就变了,这个战略是以我为主塑造外部世界。
强大的美国为何恐惧中国
强大的美国为何恐惧中国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6年第16期《国防时报》矛盾的美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结束才数日,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
随着这个被称为亚洲版“经济北约”的TPP正式成“军”,国际舆论纷纷把目光聚焦在本该出现在这一舞台、却未获邀请的另一亚太“要角”——中国。
一直以来,TPP被认为是美国为了主导亚太地区规则制定权并把中国排除在外的重要举动。
分析指出,看来美国为了重新平衡中国崛起势头,是动了真格的。
美国需要一个稳定的、成功的中国,但又担心中国的成功可能意味着两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寻找新的权力平衡。
在美国看来,中国是有史以来国家实力最逼近美国且令美国无力拉开差距的崛起大国。
美国无法痛下决心抑制中国发展,又找不到办法应对中国走强。
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再也没有底气对中国体制与社会发展道路颐指气使。
然而,无论两国有识之士多么不愿意看到中美竞争加剧,中美在全球层面上的博弈之势已成基本事实。
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美国意识形态外交霸权,受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挑战;以管控全球16个交道要冲为基石、拥有600多个军事基地的美国军事霸权,受到了中国在外建海港、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压力;以主导国际金融运行秩序为基础的美元霸权,在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之势下受到了撼动。
中美正逐渐进入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范围、立体化的大国博弈中。
焦虑的美国不论对华温和派还是强硬派,“中国究竟想做什么”似乎成了美国学者共同的疑虑。
以南海为例,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中国睦邻政策十分成功,但最近几年中国似乎不想做“好邻居”了。
一些人进而怀疑强大了的中国势必挑战现行国际体系与规则。
美国学者罗伯特·戴利说,中国在西太平洋给美国传递的信号是“让路”,而美国的政策是“我们不走”,这种对立似乎无法调和。
“美国历史上从未与任何有核国家发生过直接武装冲突,既然战争(选项)不在桌面上,奥巴马清楚,他必须找到与中国和平相处之道。
中日若冲突 中国必须赢
中日若冲突中国必须赢中日关系,既是周边问题,又是大国关系。
把钓鱼岛问题当成当前中日关系的重点和焦点问题,是战略误判;认为非重点问题就不会影响国家安全和改革开放进程,同样也是战略误判。
大势不能孤立地看待钓鱼岛问题,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中日交恶问题,要把这一切放在国际格局的大视野中去看。
全世界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崛起,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不适应、不包容,甚至不接受。
新世纪以来,美国已视中国为其全球霸权的主要挑战者。
日本向来自诩为“亚洲领头雁”,但GDP现已被中国超越。
这一变化使日本备感失落,受到刺激。
所以它一改在国际问题上不事张扬的套路,一反常态地跳出来,挑战中国。
中国面对的一切国际问题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人很有战略眼光,不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布局了日本这个战略棋子,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我们周边晃悠,尤其是最近。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处于历史最低点,这当然是日本造成的。
与东盟关系因为南海纠纷和美国使用其影响力分化东盟而造成紧张;中美关系日趋转向一种战略性对抗关系。
中日对立,绝非只因历史旧怨。
当今世界,各种争斗,争的是国家、民族、政权的生存权。
美国跟我们争的,是这个;日本跟我们争的,也是这个。
只不过日本的诉求、格局比美国小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中日两国迟早要发生一场对抗和危机,即使不在钓鱼岛,也会在其他方面。
两千多年的中日交往,两国基本是“强弱型”关系,从古代到近代是中国强日本弱,日本学习中国。
1868年日本走上明治维新道路后,日本强中国弱,日本反过来侵略中国。
而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中日将第一次面临“强强型”关系。
如何处理好这一全新的关系,两国都不适应。
过去二十年是日本衰落的二十年,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二十年,日本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成为日本右翼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土壤。
这就注定了两国关系必然会出现较大的波折,当然也预示着调整和转机的到来。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和举措,既是其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的必然。
毕业论文题目和框架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回应与中国的应对方略二、论文选题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中国该如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和平(发展)崛起的环境?自从建国以来,中国的领导人便开始斟酌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已经升级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
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所应扮演角色的争辩重新开始。
近年来,中国日益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美国而言,它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崛起的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者”(或是一个“修正主义者”),还是一个“革命者”?中美之间是以敌对与竞争的关系为主,还是以相互合作的关系为主? “到2025年,伴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世界将进入多极时代,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给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带来了挑战……除非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崛起国能够被融入到这个框架中,否则,这些国际机制将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确定性。
”如果美国承认中国的地位,认可中国的目标,并同意其实现目标的方式,中国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美国质疑中国的意图或者只是想阻止中国的崛起,那么对于中国的领导者而言,要实现目标就艰难许多。
我们对美国看待中国崛起了解的越多,就越明白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也就越有条件形成一个可以获得最大支持和最少反对的外叫政策。
正如我们所见,美国国内对待中国崛起的态度也并非总是负面的。
仍然有不少人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对美国互惠互利的。
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确保中国崛起会用在提高他们的特定利益方面。
然而,即使他们已经和中国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互信,时而也会担心中国政策的合法性,道德上的接受度和内容的明智程度。
他们极力尝试将政策的负面后果降到最低。
于此同时,其他一部分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他们运用多种策略来阻碍中国实现其目的,直面中国崛起以追求自身利益。
本人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列举出美国国内面对中国崛起的不同声音,并试图解释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认知与判断,并描述他们是如何做出回应的。
这种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弥补中美之间认知信息不对称,帮助我们理解美国对付中国的外交思路和战略,中外交政策走势,并就预测结果来反向帮助本国制定出事宜的战略和对外政策。
美国和中国的战略经济关系
美国和中国的战略经济关系近年来,美国和中国的战略经济关系备受关注。
随着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利益和矛盾也愈益凸显。
本文将着重探讨美国和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战略关系,旨在呈现出双方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战略和态度。
1. 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的代表国家,一直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原则。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美国始终坚持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为此,美国通过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创造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环境。
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更是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制,并提出了“美国优先”和“买美国货”等口号,以此来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而中国则是一个具有强烈国家干预色彩的社会主义国家,曾长期坚持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逐渐放弃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同时,为了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外向型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诞生了中国的加工贸易行业和外贸出口模式。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中国强调“走出去”,致力于打造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全球性投资和贸易网络,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2. 贸易关系的发展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双方的经济互利合作对两国和全球经济增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2019年,美国对华出口总额达到1065.5亿美元,同比增长8.4%;而中国对美出口总额达到4185.2亿美元,同比下降4.1%。
然而,在贸易领域,美国与中国之间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美国认为中国在贸易中的行为不公平,从而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例如,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中国商品实施了关税和其他形式的制裁。
其次,美国关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让问题,认为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问题。
渐渐地,美国日益担心中国崛起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3. 科技领域的合作与竞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会接受中国崛起吗
作者:周鑫宇
来源:《领导文萃》2017年第24期
美国会接受中国的崛起吗?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在什么条件下会接受中国的崛起?对于这些条件,我们至少应该在最宏观层面做出基本的研判。
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条件,就应该努力去创造,这体现了中国外交战略和创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能动性。
第一个条件是中美军事力量的整体平衡。
中美军事力量的实际对比难以细致衡量,也并不真正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双方都形成一种认识:本国没有能力通过军事手段征服对方,同时相信对方也没有能力通过军事手段征服自己。
这种认识既包含一种自制,也包含一种自信,是建立在双方军事力量实际总体平衡基础上的。
按照这样的条件观察中美的军事关系,双方的力量实际上仍不平衡,美国虽在总体上具有优势,但中国军事力量上升很快。
因而在这个阶段,美国的对华军事政策既不够自制,又在流失自信。
为此,中国一方面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提升军事力量,加速实现中美军力的实际平衡;另一方面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美国认识到中国军力已经使双方达到既“不敢”又“不怕”的状态。
第二个条件是中美社会层面的利益融合。
中美关系既要避免热战,也要避免冷战。
如果美国对中国像在冷战时期对苏联那样进行经济封锁,中国的崛起会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
从这个层面看,中美关系相对乐观,经济相互依赖是中美关系多年来的“压舱石”。
但是当前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新阶段,中美经济和社会的利益共融关系有必要继续深化和升级,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首先,利益共融关系要进一步向社会层面深化。
过去多年说中美相互依赖,常常是中国买了美国多少国债、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和汇率问题等。
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关系。
而在微观的社会经济层面,中美经贸关系还有一些痛点,比如企业投资、个人就业等。
目前美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痛点正在美国政治中放大、凸显,呈现出了“反全球化”的浪潮,影响了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而中国可能首当其冲。
中国如果不进一步认清和有效应对这些痛点,仅靠“吃老本”,可能会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其次,中美的经济依赖关系还要向第三方扩展,为此也必然向非经济领域扩展。
简单地说,在新的挑战中,仅仅从双边角度思考中美经济依赖关系是不够的。
美国接受中国崛起,最终体现为接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的经济利益。
在全球各种问题中,中美可能共同关心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中东的恐怖主义问题、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问题,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中美在国家层面已经呈现出比以前更好的合作态势。
但应当清醒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初动力和最终手段还在于企业和公民的利益诉求,须依靠社会组织的具体工作。
第三,美国社会要在意识形态层面转变对华敌视。
意识形态问题确实比较特殊,难以一时扭转,但绝非一成不变。
在整个20世纪,面对始终伴随的国际社会主义浪潮,美国社会的“制度自信”就曾多次摇摆。
可以说,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美国正处于冷战后前所未有的“思想开放”时期。
这也意味着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关键窗口期。
这个时期双方的互动,可能决定着中美关系未来50年的发展。
(摘自《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