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文解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文解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词语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行贿,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由杜甫所创作的,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佩一作: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1《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咏怀古迹(其三)
昭
君
诗
人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
才华横溢, 入 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 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 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鉴赏咏史咏怀诗的三步骤 :
• • • • • 1.所描写的古人、史事。(弄清史实) 2.描写古人史事的原由(体悟感情) 3.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即史实——态度——技巧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归纳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 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前后加“怀古”、“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 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 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 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 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 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 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 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 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沉 鱼 落 雁 之 容
闭 月 羞 花 之 貌
“羞花”之貌: 杨贵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词》
“沉鱼”之容: 西施
“落雁”之容: 王昭君
咏 怀 古 迹
( 其 三 )
杜 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 七言律诗,借古迹 来抒发诗人的心怀 共五首,每首各咏 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 昭君村 先主庙(刘备) 武侯祠(诸葛亮)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 首联即点出昭君故乡。
诗人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相伴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进而想象距夔门数百里外的荆门府王昭君生长的小村子。
诗歌起句非凡、气象雄伟。
着一“赴”字,便令“千山万壑”如骏马奔驰,会聚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这样雄壮的景象,本该用在英雄人物的出生之地,而诗人却把笔落在了小小的昭君村。
可见,诗人是在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做背景,烘托这位远嫁异域的女子,赞美她的英雄气魄,表示对她的无限怜惜和钦敬。
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诗人仿佛看到远嫁匈奴而离汉宫的场面,看到了朔漠荒凉寂寞的生活。
在那远方,留下的只是一方青冢,面对着黄昏时空旷的原野给人以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感慨。
这一联,诗人巧用对比,“一去”,生不。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
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咏怀古迹》(其三)
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
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 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 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 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 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 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 司功。
一去紫台连朔漠 ,________________ 独留青冢向黄昏 。 • _______________ 画图省识春风面, _______________ 环珮空归夜月魂 。
分明怨恨曲中论 。 • 千载琵琶作胡语 ,_______________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 祸水”这一传统的历 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但立意有深浅之别。 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 为西施鸣不平,立意较 家国兴亡自有时, 浅。 吴人何苦怨西施。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 西施若解倾吴国, 国兴亡自有时”的自 越国亡来又是谁。 然规律,立意较深。
西施 罗隐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 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 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 请结合两首诗的三、 四句作简要赏析。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借景抒情、比喻 吴人何苦怨西施。 对比、反问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你一定很棒哦!
背诵全诗
名句填空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咏怀古迹(其三)
三、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根据课文内容和注释等,找出这首诗的诗眼(主 旨)在哪里?
[点拨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 开始(首联)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哪个字用的 好?
(一) 操 作 方 法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 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 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化 静为动,表现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 山势的雄奇壮丽。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 来烘托昭君的奇伟形象。
用典。昭君悲剧的根源所在。 写汉元帝,只看图画不看人, 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 来摆布。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 的悲剧; 写她怀念故国虽骨留 青冢,魂灵还会在月 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 之邦。
诗眼:“怨恨”: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点拨二]: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点拨归纳】《咏怀 古迹(其三)》题为 咏怀,可里面只写了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 者个人情怀的抒发,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 怀”二字不符?(本 课难点)
诗人经历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鉴赏咏史咏怀诗的三步骤 :
• • • • • 1.所描写的古人、史事。(弄清史实) 2.描写古人史事的原由(体悟感情) 3.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即史实——态度——技巧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
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
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引出歌咏对象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概述悲剧一生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揭示悲剧根源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点明昭君之怨 分明怨恨曲中论。
入 题 铺 垫 明 旨
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 昭君之怨,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 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 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 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 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 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王昭君“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歌首句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雄伟的图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 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 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 (其三)的写作手法。 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 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3、背诵全诗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 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 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 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 图画,用意何在? 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托出歌咏 对象昭君。 入题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 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 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 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自学提纲
1、找出诗眼。 2、王昭君“怨”什么? 3、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 4、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 5、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6、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昭君之怨, 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 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 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 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 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 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 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 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 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 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 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 了一个典故。汉元帝造成了昭 君的悲剧。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 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 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 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 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 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 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 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 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拓展延伸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 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借古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