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家杨贤江教育研究风格初探

合集下载

杨贤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杨贤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杨贤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汪晨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杨贤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度过了1912年至1917年的五年时光,并经过师长的辛勤教导和自己奋发向上的努力,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从事进步教育论著的研究,特别是撰写出版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它们奠定了杨贤江作为我国新兴教育理论先驱者的历史地位。

另一方面,他长期关注和研究学校教育和青年学生的修养问题,并编撰政治教科书——《新法公民教科书》,在当时社会上广受欢迎。

杨贤江一生心系教育事业,并为之呕心沥血,他真正向世人展示了何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关键词:现代教育家杨贤江教育教科书一.杨贤江与浙一师之缘1913年,曾经的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原先的教员先后离校,这使得一师的师资力量有所下降。

经亨颐作为新兴的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为保证一师的教学质量,他聘请学有根底的教师执教,如:从沪上请来名士李叔同,到校兼课,教授音乐与图画,还聘请自从日本留学回国的胡公冕为一师的体操教员等,而经亨颐自任教育学和伦理学主讲。

[1]杨贤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度过了1912年至1917年的五年时光,当时朱文叔、李宗武是他的同窗好友。

在这里,他从17岁生活到22岁,是他的身体、学业、思想各方面趋向成熟的时期。

他获得了现代科学知识,培养了积极奋进、锲而不舍的精神,形成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他以后所从事的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教师们的精心指导。

对于就读一师期间的杨贤江来说,夏丏尊、叶墨君和数学教员朱权是少有的能够在课余对学生悉心指正的师长,而杨贤江与夏丏尊和李叔同两位老师交往最深。

勤奋好学,尊敬师长——这是杨贤江留给老师们的印象,而且凡是教过杨贤江的教师,几乎都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

[2]也可能与他准备将来“做一个合格教师”的志向有关,他和他的老师之间的感情特别融洽。

杨贤江教育思想新探——评《不朽的革命人生 辉煌的教育成就》

杨贤江教育思想新探——评《不朽的革命人生 辉煌的教育成就》

主义教育理论家。早在 18 9 1年,教育部就召开了“ 贤江同志逝 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自此,杨 贤江的教育 思想开始受 杨 ,
到广泛关注。据统计:到 目 前为止,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杨贤江的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大约 7 O多篇。但是,从这些学术
论文 的内容来看,多数局 限于对杨贤江 教育本质论 、教育起源论 以及五育论等宏观层面 的考察 ,而对其一生 的实践活动、 思想 以及其思想活动与 当今教育改革 的联系 却较少涉及或者说挖掘不够深刻 ,只是就历史论历 史,就理论谈理论 ,并未对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2期 20 0 6年 4月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ig a o a i n l a d T c n c lC le e o r a f X n t iV c to a n eh ia o l g
精心研读 、倾心品味本 书,发现其 内在独特之处颇多。兹列举如下:
1 . 双层面深入解读杨贤江 ,重点突出,创新性强 在本书中 ,作者没有 把杨 贤江 仅仅作为一个教育家来研 究 ,而是重
在把他放在中国共产党党史这一层面上来对其思想历程和革命业绩交织展开, 这样做,进一步丰富了杨贤江的思想理论与
育及心理学方面的精辟见解 :第 五、六章 全人生指导理论 :探讨 了杨贤江教育思想 的主要特 色— —“ 全人 生指 导理论” 的
内涵及其成因,对这一重大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清晰的疏理,作者通过分析青年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概述了
杨贤江对青年全面关 心和全面指导 的原 则和方法,并总结 出了他有关 青年 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第七 章 杨贤江教育 思想
第一章 时代生平及教育活 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杨贤江一 生的求学经历和革命 实践历程 ,并系统精练地介绍 了杨贤

杨贤江的教育哲学思想探究

杨贤江的教育哲学思想探究

摘要: 哲 学是 教 育 的理 论 , 教 育 是 哲 学的 实 践 。 教 育 哲 学 从 哲 学 的 角 度 研 究 教 育 实践 , 总结教 育规律 , 反 思 教 育 行 为 的 合 理
性 。杨 贤 江教 育 哲 学 揭 示 了教 育 的 起 源 、 本 质 以及 教 育价 值 等教 育 哲 学 的 基 本 问题 , 内涵 深 刻 、 丰富 , 是 比较 成 熟 的 中 国 马 克 思主义教育哲学理论 , 体 现 了早 期 共 产 主 义知 识 分 子 对 于 中 国教 育 实践 研 究的 问题 意 识 与创 新 精 神 , 反 映 了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对 人 才 培 养 的 要 求 。研 究 杨 贤江 的 教 育 哲 学 思想 , 对 于 指 导 当前 的教 育 改 革 具 有 重 要 的 价 值 。
价值 , 我 们 需 要 深 入 探 讨 杨 贤 江 教 育 哲 学 的 形 成 背
景、 基本 内涵 和理论 来 源 , 分 析 其 中 蕴 含 的教 育 理 念 ,
( 二) 新文 化 、 新 思 潮 冲击 青 年 们 的 思 想 杨贤 江所 生活 的 时代 , 正 是 中 国 社 会 新 旧制 度 、 新 旧知识 、 新 旧道德 在 冲突 中衔接 的重要 时 期 : 传 统 价值 观 已被 打破 , 新 的意识形 态 尚未形 成 , 各 种 思 潮 泛滥 ; 帝 国主 义 为进 行 殖 民侵 略 , 大搞“ 奴化教育 ” ; 国民党 为实行 一党 专制 , 顽 固推行 “ 党 化 教育 ” ; 资 产 阶 级 幻 想 通 过 教 育 挽 救 民 族 危 亡 。 不 良 的 社 会 环 境 , 不切 实 际的教育 方法 , 也 扼 杀 了 青 年 的 激 情 与 活
2 0 1 5 年 8月 第 8期

浅议杨贤江的教学思想

浅议杨贤江的教学思想
江 直 接 从 事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的 时 间 较 ( ) 学 内 容和 教 学方 法方 面 二 教
杨 贤 江 在 载 于 12 9 5年 8月 2 日《 育 杂 志 》 1 0 教 第 7
时 中论 述 到 “ 目前 中 等 教 育 在 教 少 , 他 在 长 期 的青 年 指 导 工 作 中 , 卷 第 8号 的 《 事 的 教 学 》 但

恳 亲会 及 出版 物 , 行 时 事 教学 。 贤 江 还 特 别 强调 了教 进 杨 师 的教 学 方 法 和 培 养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载 于 12 在 9 6年 1 0月 日《 生 杂 志 》 1 第 1 的 《 样 可 以增 进 学 学 第 3卷 0号 怎

对 于教 江 特 别 赞 同 这 点 , 补 充 为 “ 须 是 具 有 现 代 知 识 和 现 代 B ) 12 新 并 必
育 大 纲 》 13 ,9 1年 因 患 病 于 日 本 逝 思 想 的 ” 如 今我 们 的 时代 是知 识 经 济 时 代 , 。 信息 激增 , 知 我 世 。 短 暂 的 一 生 , 后 人 留 下 了许 识 更 新 速 度 加 快 。 们 只有 不 断 的 更 新 我 们 的 知识 和 观 其 给
广 泛地 钻研 国外 教学 理 论 , 视 学 习 中 , 列 举 了 当时 发 生 的 两 个 事 例 , 个 是 孙 中 山 的 逝 重 他 一 机 制 、 习心 理 的研 究 。 些 都 为 他 世 , 一 个 是 五 卅惨 案 。 借 助 这 两 个事 件具 体 阐述 了如 学 这 另 他 思 考 、 索 教 学 问 题 提 供 了 实 践 与 理 论 的 依 据 。 ”在 教 何 进 行 时事 的教 学 。 文 章 的最 后 指 出 , 后 中等 学 校 应 探 ”‘ 在 今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学思想述评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学思想述评

以普及 了。” 他坚 决 反对 那 种 以考 试为 目的 的应试
师 应 当是一 个 革命 者 ,当然 这 并 不 是说 要 每 一 位 教 育 和教 学 :把 考试 做 本 位 的教 育 ,大有 害 于个 “
教师都去做职业革命家 ,而是要求教师具有教学 性 的发 挥 , 师弟 间 的信 用 必 薄 , 业 上 就容 易 成 功 授 实验 革 新 的精 神 。教 师 的 职业 决 定 教 师 的 主要 工 机 械 的弊 病 , 以真 正 的教 育 , 就不 能 进步 。 [ 所 也 ”1 6 作是教学 , 因此要拿出革命精神 , 不断改革教学 。 杨 贤 江也 认 识 到 ,考试 的制 度 …… 照 现在 我 国的 “ “ 有革命精神 的教师 , 是不为利势所动 的, 不为章 教 育 状 态 , 竟 还 是 不 能 废 除 的 ; 然 不 能 废 除 , 毕 既 部所拘的 , 不为成例 旧习所迷蒙的 , 乃是向着更善 只有 在 现行 制 度 上大 加 改 良 ,总 以不妨 害个 人 及
的损 害是 全方 位 的 :不 单 妨 碍精 神 的 能率 ,并且 “
能够减少肉体 的能率 。 他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经验 ”

作 为早期共产党活动家 的杨贤江是一位社会
革 命论 者 , 也 同样 反 映在 他 的教 师思 想 之 中 。 这 教
针见血 地指 出 :考试 制度 盛行 , 正 的教 育就难 “ 真
己任 ,提出 了一系列至今仍然具有 现实意义的教 基本素养 。 学 思 想 ,为 我 国 现代 教 学 论 的 建 立 和 发 展 奠定 了 杨 贤江 充分 肯 定教 师 职业 地 位 , 从社 会 劳 动分
基 础
工 的角 度来 看 , 师 和 各 行 各业 一 样 , 一个 普 通 教 是 的职业 , 与其 他职 业没 有高 低 贵贱之 分 。“ 个人 应 当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 青年教育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 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 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这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 是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所谓“全人生指导”,是指对 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 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同时 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 行正确的指导,使之在德、智、体 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 “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革的 需要。
• 总之,与其他教育家相比,杨贤江在 教育理论方面的主要建树是:一是致 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 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出版 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 二是致力于中国青年的教育,提出了 “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 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具体分 析如下: • (1)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 活的需要,如获取生活资料的实 用教育和安慰精神的宗教教育;
• (2)私有制的产生导致教育“变质”。 教育在原始社会是“全人类的”,人类 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了教育的变质, 即阶级对立的教育:表现为体脑分离、 教育与劳动分离、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 男女教育的不平等; • (3)未来社会的教育,随着私有制的消 灭和阶级的消亡,将在更高形态上恢复 其本来意义,如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教 育的普及和平等。
他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些教 育观点,如“教育万能”、“教育救 国”、“先教育后革命”(夸大教育功 能), “教育神圣”、“教育独立”、 “教育清高”等(掩盖教育本质),以 及教育的“劳动化”、“生活化”、 “科学化”、“平民化”、“社会化”、 “中立化”、“公平化”等进行批驳。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姑人。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
1、教师的历史使命
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明确地指出:“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即工资劳动者),“他们属于被支配阶级而不是立于支配阶级”。他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对教师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教师“毕竟是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杨贤江没有把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当作一个独立阶级来看,而是把教师归属于被雇佣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属于被支配阶级。所以,他认为教师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不是革命的对象。他特别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者较多,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比民众生活条件好,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参加革命工作。“教育者帮助受苦难的民众,谋苦难之解决,实际也就为自己谋解除苦难。”
杨贤江从教师的职业地位与阶级地位出发,指出了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社会
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负的使命非常重大。教师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个使命,自己对革命必须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所以,“教育者自身也要受他们所不可不生活的事情的教育。”由于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他还认为,教师的工作不限于此,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运动。”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儿童的学校,还应当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
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决非单凭个人分散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教师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为一种社会势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结社。他认为,教师的结社运动,其性质与工会组织运动的性质相类似,因为教师也是属于被支配的劳动阶级,是工银劳动者,是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杨贤江认为,教师结社运动,其积极意义是从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管理思想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管理思想
校 管理 全面 性与差 异性 的统 一
校本管理是二 t世 纪 L、八 十年代发端 于美国的学 校 管理改革运动 。校 车管 理可 以理 解为 以学 校为 主体 的 管 理 ,是 根 据学 校 自身 的特 点 和需 要 来 确 定 学 校 管 理 目标 和 任 务 ,把 办 学 的 决 策 权 力 下 放 给 学 校 ;建 立 由 校 长 、 教 师 、家长 、学 生及社 区成员组成参 与管理 和决策等 。其 实 这 种 校 本 管 理 模式 杨 贤 江早 在二 十世 纪初 就 已 经提 出 ,他
20 0 9年 6月 第1 1卷第 2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 院学报
J u n lo u t u a in o b i ie st o r a fAd l Ed c t fHe e v ri o Un y
Jn 2 0 u . 09
V0 _ 1 N0. I1 2
理 现代 教 育家 杨 贤江 的 学校 管 思 想
要 作 用 ,不 同 的管 理 模 式 会 产 生 不 同 的效 果 ,如有 的管 理 模式不重视学 生的个性 ,“ 一刀切” 使得学生失 去保持或 弘 扬 自我 的 机会 ,而 有 的管 理 模 式 就 能 “ 材 施 教 ” 因 ,重 视 学 生 的 特长 所 在 杨 贤 江强 调发 展 学 生 的个 性 ,他 认 为 不敢 发 问 、不 敢 畅 想 的学 生就 失 去 了原 动 力 和思 考 力 。 “ 学 生 专 以 他 人 当 的 思 想 为 自己 的思 想 以后 .他 的 自我 便 因忽 略 而 萎 缩 , 而
里 所 说 的 全 面 发 展 绝 不 是 要 求 每 个 受 教 育 者 训 练 成 为 同 一 模 式 的 人 ,而 是 包 含 着 个 性 的 多 样 性 和 丰 富 性 ,根据 每个

教育理论探究的丰硕成果——杨贤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考察

教育理论探究的丰硕成果——杨贤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考察
面的论述, 研究者却较少涉及。本文拾其散见于著作 中的珠贝, 从此有了不同, 支配阶 级有闲暇接受教育, 奴隶们则只能参加生
产劳动, 从此, 劳动与教育截然分途。父系氏 族阶 由 段, 于男子 在 社会中代替女子居于主导地位, 从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逐渐被 与男子受有差别的教育, 甚至还趋于“ 绝学” 了。 “ 有人生, 自 便有教育”伴随着 , 人类社会一起发展的 这项古 弱化 , 老的活动 , 最初的“ 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 ( 古代的教育 二) 要; 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H 。 ” 当然 自有教 氏 族制度随 着社会发展而趋于没落, 历史走向了一个重要 育, 有教 就 育制度的如影相随, 跟着社会经济、 政治的发展而变 的时期, 开始了奴隶制文明时代。中国的历史进入夏、 周时 商、 迁。 杨贤江在其《 教育史 A C 中将教育史分为: B) 先史时代的教 期。 育、 古代的教育、 中世的教育、 近代的教育。本文也顺其分出的历 夏、 周三代的 商、 教育制度已有记载,礼记 ・ 《 王制》 “ :夏后 史主线, 这四 以 个时期分述教育制度的发展, 挖掘其在教育 从中 氏养国老于东序, 养庶老于西序”“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 养庶老 制度方面的思想特点。 于左学” 孟子》“ 。《 :设为庠序学校以 教之。 庠者, 养也; 校者, 教 ( 先史时代的教育 一) 也; 序者, 射也。 夏日 殷日序, 校, 周日庠, 学则三代共之。按朱 ” 杨贤江指出:氏族社会的教育, “ 就容易言, 一定是专属获得 熹 “ 序、 为“ 学”而“ 则为“ 学” 注, 庠、 校” 乡 , 学” 国 。然而这种“ 官 每日 资料( 生活 猎兽捕鱼) 所需的本领与保护全氏 族安全所需的 师 合一” 官学教育 的 制度目 是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 的 而广大奴 资格( 如尽力劳动, 长老) 听从 。就方法言, 在平时是从实际生活 隶是没有权利受教育的。 杨贤江强调的:教育早已 正如 “ 有男女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经济思想述评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经济思想述评
J u n lo u tE u a in o b iU ie st o r a fAd l d c t fHe e n v ri o y
De . O1 C 2 O
第 l 第 4期 2卷
Vo.1 1 2 N0. 4
现 代 教 育 家 杨 贤 江 的教 育 经 济 思 想 述 评

社 会经 济对 教 育具有 “ 支配 作 用”
杨贤江在其光辉著作 《 教育大纲》 一 书的 《 新 绪论 》 中开宗 明义地 指 出 ,该 书写作 的重要 目的之 一 ,即 “ 使 读 者 由此 可 以 明 了教 育 是 受 他 种 根 本 要 素 的 支 配 的 ” 根 。 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 、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 系 的理 论 ,社 会 经 济 被 他 视 为 支 配 教 育 的 一 个 “ 本 要 根 素” 。他 从 三 个 方 面 考 察 和 论 述 了 经 济 对 教 育 的 支 配 作用 。 ( ) 经 济 制 约 社 会 举 办教 育 事 业 的 能 力 和 教 育 发 展 一
关 键 词 :杨 贤 江 ;教 育 经 济 思 想 ; 支配 作 用 ;反 作 用 中 图分 类 号 :G 00 4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7 (0 0 0 - 8 -3 0 86 1 2 1 )40 10 4 0
杨 贤江 ( 85 13 年 )字英父 ( 19 — 9 1 英甫 ) ,浙江余姚 人 ,曾用 过 李 浩 吾 等 多 个 笔 名 ,是 我 国 早 期 卓 越 的马 克 思 主义教育理论家 和杰 出的青年运动领导 人。杨贤江在教育 研究 中高度 重视 教育 这种 “ 上层 建筑 ” 与社 会 经济 之 间 的关 系 ,认 为 教 育 “ 与 社 会 的 生 活 过 程 、物 质 的 生 产 是 关系有密切联 系的 ;而且是 以这种现实 的社会 经济生活为 基础 ,只要是 现 实 的经济 关 系变 了 ,它 是 必 然地 跟着 变 的。若说教育是 与现 实的经济生活无关 系地 单凭某个人头 脑 中的 思 索 所 得 决 定 ,从 来 就 没 有 这 样 一 回 事 ” l ( 。】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的 指 导 下 ,杨 贤 江 提 出 了 独 具 特nt tn 等 “ 般 的 社 会 的 训 练 di ” n iiao ) ii 一 ( eea sc lriig ” [( 3 gnrl oi ann ) 。1P9 at 13) 封 建 社 会 的 学 校 教 育 把 农 民 排 除 在 外 ,教 育 内容 中不 包含生产知识 ,而资本 主义社会 的教育却实行大规模 的国 民义务教育 ,并且提倡所 谓 “ 教育 劳动化 ” ,形成 两者差 别的原因就在于 ,不 同历史 时期社 会的经济基础水平及其 对人 才质量规格 的要求各有不 同。杨 贤江说 : “ 封建 制度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美育思想述评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美育思想述评

现代人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又能从特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出发 , 提出一 系列丰富多彩 而又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 , 从而避免了理论 的空阔和与实际的脱节 , 确保美育得 以真正而有效地实现。


学校 美育 的价 值
杨 贤江 认 为 , 青 年 期 是 整 个 人 生 的改 造 时期 , 或 向 上 或 堕落 , 现代 社 会 虽然 是 一 个 物 质 文 明 进 步
中圈分类号 : G 5 2 9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5) O l 一 0 0 8 2 — 0 8
杨贤江( 1 8 9 5 —1 9 3 1 ) 字英父 ( 英甫 ) , 浙江余姚人 , 曾用李浩 吾等多个 笔名 , 是我 国早期优 秀的马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1 8
作者简 介 : 吴洪 成( 1 9 6 3 一) , 男, 浙江金 华人 ,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主要研 究方向为教育史 与中 国近代史 。
8 2
吴洪成 , 兰丽燕 :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美育思想述评
的社会 , 青年 日益成 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中流砥柱 , 但青年精神上享受幸福 的机会很少 , 因此提倡美育
的 意义 。
杨 贤江认为 , “ 青年时代在人的一生 , 正像春天的花 , 再绚烂没有的。 所 以, 青 年的心 , 须得最滋补 的养料来培壅 , 使能发荣滋长 , 为宇宙人生增添无限乐趣 ” 【 l 】 H 。 而这“ 最滋补的养料” 无疑是艺术 的修 养。 “ 青年诸君 ! 我们正 当富于生气 、 丰于热血 的时期 , 该 当有艺术的修养 , 来发皇扩大我们 的心情 呵 ! 我们好 比含苞待放的花 , 正需有温和的阳光和适 度的雨露来催促呵 ……我们倘要保持 活泼泼的生机 ,

杨贤江文艺教育思想初探

杨贤江文艺教育思想初探
写生是西方写实绘画最基本的观察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训练手段20世纪初伴随西方美术思潮与美术教育体制的进入美术界对写生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成为专指对实景实物作画的一种方式成为画家反映现实关注社会人生提高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摆脱程式化的一种手段
教 育 理 论
杨贤江文艺教育思想初探
杨 纯 ( 南 人 民 出版 社 湖 00 0 4 0 0) 摘 要 :杨 贤江是我 国早期优 秀的马克 思主义教育理 论 家。他很 二 、提 倡文 艺教 育 的原因 关心年轻人 的成长 ,在他的文章和书信 巾,他针 对 当时文艺界 、教 育 1文艺 教育 具有 审美 价值 . 界现状 ,发表 了一 系列关于文艺教 育的精辟见解 。本文试就他的文 艺 杨 贤江 认 为青 年人 对于 自然 之 爱 的深厚 不 是一般 能 理解 的 。 教育思想略作探 讨 ,以期对现在 的年轻人如何树 立正确的文 艺观有所 这 种热 爱不 仅 可 以成为 学术 事 业上 的第 一动 力 ,而 且对 于艺术 事 启示 和 指 导 。 业 也是 如此 。一个 最有 成就 的 艺术 家 ,是把 青 年时 对外 围的 感动 用 最充 分最 适 当 的方式 表现 出来 的人 。文学 “ 更具 有把 自然 界 的 杨 贤 江 (8 5 1 3 ) 我 国 早 期马 克 思 主 义 教育 理 论 家 。 事 物或 力量 使之 人 格化 ”的能 力 。他 希 望青 年人 通过 接触 自然 , 19 — 9 1 足 在 短暂 的一 生 中,他 始终 积极 勤勉 于青 年 教育 和青 年运 动 ,是青 提 高审 美 的能 力 ,并通 过文 艺 教育 了解 自然 之美 。 同时 ,他还 希 年 学 生治学 、为人 的模 范 。他 提 出 “ 全人 生指 导 ”,涉 及 品德 教 望 通 过 文 艺 教育 能使 青 年

指归于立人,着意于鉴赏——论杨贤江的文学教育思想

指归于立人,着意于鉴赏——论杨贤江的文学教育思想

的文学 , 才 是 现 代 青 年 所 需 要 的文 学 。否 则 不 是 使 我 们 堕落 便 是使 我们 消 沉 的 文 学 , 我 们 应 当排 斥 它 。而
我们 自己 自然也当有善读文学作 品的能力 , 不可把 自 己迷 醉 了而怪 作品 的恶 劣。 ” 。 。 他真诚地 告诫 : “ 在一
个 青 年 的生 活 上 , 爱 好文艺 的习惯更 是需要 。不过 , 对 于 文 艺 的 态 度 有 点 讲 究 。有 的 想 从 文 艺 里 表 现 人
生 高 尚情感 , 并藉 文艺来鼓动 一般人 的思潮 与热情 ,
以引起他们 追求合 理 的生 活 、 幸福 的憧憬 和努力 , 那
是 好 的 。若 竟 ‘ 吟风弄 月 , 无病 呻吟 ’ , 那 便 是 无 聊 文 人 堕落 名 士 的臭 态 , 我 们 千 万 不 要 自误 。 ” n 他 反 复 申 明: “ 但我反 对那些过 消沉 、 颓 废 生 活 的 自命 为 ‘ 新 文 学家 ’ 的人 所 大 胆 发 表 的全 无 气 魄和 生 命 的 ‘ 作品’ 。 ” “ 文 学 是 人 生 活 动及 人 生 内 容 的一 种 要 求 , 并 没 有 时 代 的 限 制 …… 所 以 有 志 文 学 者 能 从 鼓 舞 民众 的 革 新
y wj s x l n @1 6 3 c o n r
指 归于立人 , 着意于鉴赏
论 杨 贤江 的 文 学教 育 思 想
浙江慈溪市慈 中书院 任富强

贤江 ( 1 8 9 5 一l 9 3 1 ) , 浙江 慈溪人 , 我 国杰 出 的教 育理 论家

倡导 的“ 全人生指导 ” 的理 念 着 意 于 全体 生 活 的 丰 富 ,

杨贤江教育思想再实践

杨贤江教育思想再实践

摘要: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内涵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杨贤江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的进步。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杨贤江主张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潜能,使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

3. 教育内容与方法:杨贤江提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杨贤江认为,教育具有政治功能,要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服务。

他主张教育要培养具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杨贤江教育思想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要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关注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个体差异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育内容的更新: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其与时俱进。

教师应关注学科前沿,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

4. 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教育实践中,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教育与政治的融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 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尤其是他 1930年 2月以李浩吾笔名发表的《新教育大纲》 ,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 , 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分析、 考察和研究 , 得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 为探讨教育本质问题做出了新的贡献。

、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的起源教育到底起源于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 杨贤江依据马 克思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从人类最基本问题――生存问题谈起 , 从人类最本质的关系 物质的生产关系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谈起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在远古时期氏族制度之时代即原始共产生活时代 , 教育“自与种族保存'之目的以外 , 更无他种目的。

”教育是“当代的人 一面利用从前代所传下的精神的及物质的之遗产 , 一面更加上新 的经验与发明 , 以传给后一代。

” (见《杨贤江教育文集》第 323 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 6月版。

以下凡引此书 ,只注页数 )因此,教育是一件“日用品” ,它的发生 , 完全是出于“当时当地 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 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 并断定: “自有了人生 , 便有了教不外于所谓‘种族保存'之生物学的目的。

”“即除‘个体维持育。

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第413~414页)他还深刻指出: 教育的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以及物质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

只要这种现实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 教育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

杨贤江的教育起源观,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抓住了教育与人类生活之间密不可分这一常见而又极为重要问题, 得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结论, 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也是符合教育发生、发展规律的, 因而是科学的。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刘良业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10(000)013
【摘要】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他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的起源,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地阐明了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属性,正确地总结和论述了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为探讨教育本质问题做出了新贡献.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刘良业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素质教育的本质问题探讨 [J], 姚成超
2.杨贤江职业教育主旨观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J], 张静
3.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J], 刘良业
4.杨贤江──中国心理教育的探索者──论杨贤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J], 范庭卫
5.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本质问题的探讨 [J], 陈玉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

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

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榜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和探究慈溪市杨贤江中学蔡雪峰严伯冲沈吉军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学生时代是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杨贤江同志因而早就提出:"学生时代谓为一生最切要时代".这是因为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转型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一方面,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为社会的不良习气所影响.一个人学生时代所形成的价值观和他的处世观、理想信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反过来说,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留下他的学生时代的深深烙印。

在这新的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追星现象也影响着我们新时期的学生,有不少学生本身就是"fans",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为学生提供可让学生参照和借鉴的榜样,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学校现在面临的问题。

活动案例:校十佳学生评选――――慈溪市杨贤江中学一、评选宗旨“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评选条件1、“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的评选标准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思想道德、学术研究、科技创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表现出色,并取得突出成绩。

在上述基础上,对具备下列条件的候选人予以优先考虑:(1)、校级或校级以上“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2)、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发明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被评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份子者;(5)、在校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者;(6)、在逆境中顽强拚搏、自立自强且品学兼优者;三、评选办法与步骤1、各班根据评选要求,开展相关的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向校团委推荐候选人1名,并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材料,按时上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根据情况另形上报;2、团委办公室对各班推荐人选的材料进行审核,推荐材料不全或不符要求的将被取消评选资格;3、团委在充分考虑候选人事迹后,将确定20名人选作为正式候选人。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的开题报告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的开题报告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杨贤江是中国当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中的重要代表,他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主张将教育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赋予了教育更深层次、更综合性的内涵。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全人生指导理念的价值也逐渐得到了认同。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现代意义。

通过对杨贤江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对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标准化的建设。

二、选题意义:1、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人格全面发展的转型。

杨贤江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人的自由发展,鼓励学生在多样性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因此,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可以对推动教育向全面发展转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充实中国教育理论建设和发展。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是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生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众多元素。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充实中国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贡献。

3、促进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迫切需求。

而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提出的全人生指导理念,倡导培养内在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选题内容和研究方法:1、选题内容本次研究将主要围绕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展开,重点涉及其哲学基础、教育方法和实践案例。

具体内容如下:(1)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2)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教育方法。

(3)杨贤江在实践中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案例。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分析杨贤江的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梳理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以及在实践中的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9卷 第 1期
21 0 0年 1 月
广 州 大 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unl f u nzo n esy( oi cec d i ) ora o aghuU i r t Sca Si e io G v i l n E tn
Vo. . 19 No 1
Jn 0 0 a .2 1
就现有资料来看从1917年在浙江一师与同学朱毓魁一起翻译13本人井上哲次郎的意志之修养一文开始到1931年去世为止杨贤江共翻译国外论文和着作71篇其中的教育类论文和着述涉及现代教育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哲学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汤申townsend氏之美国教育哲学论教育本质社会问题之本质及其解决现代教育之矛盾性与新教育之发展过程苏联新兴教育之一般理论教育心理心理主义与论理主义精神与表出教育心理测量青年期的心理与卫生平克维支之教育心理观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教育政策日本之最近文化政策英国工党的教育政策苏俄最近教育制度之改革与批评苏联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养教学论有效的学习法学习法概要上课时间的三个作用近代史的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举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职业态度的决定学业与职业社会教育英国工场教育之设施特殊教育低能儿问题师范教育最近美国师范教育的状况法国的师范教育等还有包括自然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品德教育体育和生理卫生教育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具体内容在内的各种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精辟地指 出:一切划时代 的体 “


引 言
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 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 要而形成起来的。 ” 基于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教育事业 服务的迫切需要 , 杨贤江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 , 敏锐地抓 住马克思主义这个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结合中国教育实际 状况 , 有意识地对传统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变革改造 , 不断 选择 、 融合、 重组、 整合世界教育潮流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研

二 、以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指 导教 育研 究
相对于传统研究, 现代教育研究必须具有新思想 、 新
观点 、 新的认识基础和新的研究方法 , 而不仅仅是对原有 研究方法体系的简单修改 、 补充和完善 …删 。杨贤江教育
的教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7 l4 19
收 稿 日期 :0 9 1—5 2 0 —0 2
过程 。
中, 出版了《 新教育大纲》 教育史 A e 两部光辉著作 , 和《 B> >
发表了至今仍吸引人们深入研究的 30多篇教育论文、 0 短 评和 20多篇教育通讯 , 0 回答了广大青年学生 的问题 近
杨贤江(85— 91 字英父( 19 13 年) 英甫) 浙江余姚人 , , 曾用过李浩吾等多个笔名 , 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 是我 教育理论家和现代教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杨贤江所处 的时代, 正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研究发生重大变革、 现代教 育研究方法逐渐形成的时代。这个时期 , 对教育研究带来 重要影响的有两件事 :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 带来人类 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革命性变革, 教育科学及其研究进入 了唯物辩证法时代; 二是 , t理学及 一理学研究方法的发 l L I , 展, 特别是教育测量 、 统计与实验 理学的发展, t l , 定量方法
暂 一 生 中取 得 丰 硕 研 究 成 果 的 原 因 , 为 建 立 中 国 的 现 代 教 育 理 论 体 系打 下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 也
关键词 : 贤江 ;现代教 育 家;教 育研 究 ; 杨 风格
中 图分 类号 : 5 . G4 1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 9 X( 0 0 0 —0 4 0 17 . 4 2 1 ) 10 7 —5 3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教育研究风格初探
吴 洪成 ,方 家峰
( 河北 大 学 教 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 10 ) 702
要 : 国早期 现代教 育 家杨 贤江在教 育研 究过程 中始终 坚持 以马 克思 主义作 为指 导 思想 , 我
重视 教 育 实践 的基础地 位 , 充分 学习和吸 纳 国外先 进教 育理论 , 心 理 学作 为 重要 理论 基础 之 一 , 将 并重视 实验和调 查等新 兴 的量 化研 究方 法 , 而形 成 了 自己的研 究风 格 。这 种风 格 不仅 是 他在 短 从
作者简介: 吴洪成(9 3)男 , 16 一 , 浙江金华人 , 河北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教育学博士 , 从事 中国教育史 、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
第1 期
吴洪成等 : 现代教育 家杨贤江教育研究风格初探
. 5. 7
研究的风格以及他对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的贡献 , 首先表现 在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 他称 之为“ 新兴社会科学” 作为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 , ) 始终坚 持把教育放在由社会政治 、 经济、 文化 、 宗教等构成的时代 背景下进行考察 , 并密切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就使他 的研究工作的哲学基础与同时代的很多其他人相 比有 了 本质的区别。在 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 教育 史 A C 的“ B ) 绪论 ” 他明确批评那些就教育论教育 的学 ) 中, 者们, 在讲到教育的本质时,只有什么‘ “ 引出 ’ ‘ 、 导出’ 或 ‘ 示范 ’ ‘ 、助长 ’ 等字义 的敷衍 , ‘ 和 完全人格 ’ ‘ 、 调和发 达’ 等观念的解释 ; 从来没有对人类教育之本义及有史以
张对青年应进行“ 全人生 的指导” 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 , 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究方法 , 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性的教育研 究方法论。以这种方法论为工具, 杨贤江在其短暂的一生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 主要指以教育现象 和过程为对象, 通过一定的手段 , 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 , 解 释或预测 、 发现或发展一定 的教育原理和原则 , 并实现对 教育实践的调节和控制的活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人 类认识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人类对教育的研究水 平也经历了一个 由低级到高级 , 由传统向现代逐渐发展的
的采 用 以及 “ 验——理 论——实 验 检验——定 量 分 经 析——形成新理论” 这一研究程序的形成 , 使得人类社会
1 0则 , O 还翻译 、 0 介绍了 6 余篇外国教育论文和著作 , 0 为 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拟就杨贤江教育研究的风格及其内在思想作初步探 讨,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来教育意义之变迁下明了切实的答复的” 。
“ 教育万能说” “ 、教育救 国论” 先教育后革命论” 和“ 。他 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 只有进行革命。在革
命中, 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 ; 革命胜利之后 , 教育便
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杨 贤江还很关 心青年的政 治思想、 道德品格以及学习 、 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