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转)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含了人本主义理念、实践教育原则和全面发展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
以下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概述。
首先,陶行知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社会关怀的品质。
其次,陶行知提出了实践教育的原则。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培养。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当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同时,陶行知主张教育应当是一种民主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教育强制,主张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经验。
他主张以人为本、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发了广大教育者,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为建设更加人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努力。
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引言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 教育目的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2. 教育内容蔡元培主张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育方法蔡元培提倡启发式教育,主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他认为,教育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育评价蔡元培主张教育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他反对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5.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三、蔡元培的教育实践1. 北京大学改革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束缚,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学府之一。
2. 教育普及蔡元培主张教育普及,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他提倡农村教育,支持女子教育,推动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
3. 教育立法蔡元培积极推动教育立法,提出了《教育法草案》等议案,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4. 教育研究蔡元培重视教育研究,提倡学术交流,支持学者开展教育研究。
他本人也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论文和著作,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蔡元培教育思想评价
蔡元培教育思想评价蔡元培,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改革倡导者和思想家,他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探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价值和重要性。
一、教育目标及价值观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灵魂,而非仅仅追求知识技能的积累。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关怀的人。
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蔡元培主张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他提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适应和发展。
三、注重实践和经验蔡元培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真正的学习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强调学生应该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实践中的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导能力。
这一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启示,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强调个性和个别差异蔡元培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被独立对待,培养他们独特的天赋和兴趣。
他反对传统以及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机械训练和单一评估方法,主张为每个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这一思想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也得到了重视,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时代的先进性和普遍的意义。
他的理念不仅对于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四位教育学家
人物评价
福禄培尔不仅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实践家,更是近代影响 最大的幼儿教育家。他首创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园, 并广泛组织了训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地推动了幼儿社会教育的发 展。 他一生从事在教育工作,亲自办学,登台授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 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教学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前教 育思想和学校教育理论。 福禄培尔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把儿童的自我活动看作教育的 出发点,因此,他充分肯定游戏和活动的重要性,并为儿童的游戏活动 设计了一系列恩物;他首次创办了幼儿园,使学前儿童从此有了专门的 教育机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遍布世界各地;他重视早期教育和家庭 教育的作用,呼吁父母关心子女的教育;他把劳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 内容,主张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由于福禄培尔对学前教育的特 殊贡献,他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名字和幼儿园也紧紧地联系 在一起。福禄培尔大力倡导学前教育,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是 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1837年,福禄培尔为3~7岁儿童创办了一 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机构”。1840年,他 将其改名为“德国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著作文选
《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 《陈鹤琴论幼儿教育》 《陈鹤琴全集》(1-6卷) 《玩具与教育》 《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 《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2、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 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 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3、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4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 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 为能事。虽引诱和威胁都使得小孩子服从,但 小孩子心里的愉快与不愉快 则不可以道理计了。 5、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如 果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 不可行,禁止他行。 6、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 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尊称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倡导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首先,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身心素质。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基础能力和品质。
其次,陶行知提倡以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反对过度竞争和应试教育,主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此外,陶行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体验和理解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只注重书本知识和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主张让学生走出教室,与社会、与大自然接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陶行知提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觉醒。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他主张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他反对教育的僵化和教育者的僵化,主张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创新和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以人为本、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通过对全国各地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分析,近几年对教育家思想或主张的考查越来越多。
由于涉及到的人物比较多,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又属于难点,所以在考试中失分较多。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一些重要思想,以期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梳理在考试中常出现的重要人物: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改革北大:A.改变学生的观念B.整顿教师队伍C.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D.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3、最早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毛泽东评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5、教育独立论: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内容独立、宗教独立。
6、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全人格”。
7、名言:(1)“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3)“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的思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高频考点。
其中,五育并举、改革北大、教育独立论以及名言等内容以多选题形式备考,毛泽东的评价以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做单选题的备考。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4、乡村师范学校:创立晓庄学校;创办小先生制;创办育才学校。
5、毛泽东评他为:“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
6、名言:(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我们生活中两位最伟大的教师:一位是老百姓,一位是孩子。
陶行知的思想在考试中涉及不多,一般会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比考查。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下面将就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在古代,中国教育家注重教育的道德培养。
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及“教育在乎其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他主张从“行”开始教育,即通过刻苦自学和严格自律,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律能力。
他还强调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提倡实践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家注重教育与现代科学知识的结合。
陈寅恪提出了“发展先进科学并传统的教育制度”的主张,他主张教育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注重科学文化的普及,注重学科知识的培养。
他还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教育家还注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鲁迅提出了“教育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此外,中国教育家还注重教育的整体发展。
钱穆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思想,他认为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实现全面发展。
他还强调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品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
他们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教育的社会实践和整体发展。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总结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总结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以“民主、科学、实用、国际化”的原则为核心,主张教育应培养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梁启超主张“民主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民公平接受的,不分贵贱贫富,不论性别种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他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个人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和民主决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他主张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和负责学校的事务,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梁启超提倡“科学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学校要加强科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也主张教育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再次,梁启超强调“实用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的竞争。
他也主张学校的教育内容要贴近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梁启超倡导“国际化教育”。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世界。
他主张学校要开设外语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早期接触外国语言和文化,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
他也主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升中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民主、科学、实用和国际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
现代著名教育家
曹靖华【现代】(1897—1987)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教育家。
河南庐氏人。
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1933年回国后,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东北大学、中国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任系主任。
为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工作作者协会副会长。
他从20年代起,即与鲁迅、瞿秋白共同致力于传播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是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其教育思想:(1)坚持“外为中用”原则,学习外国经验、介绍外国文学需考虑中国的实际与需要;(2)学生要在知识广泛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3)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精通外国语言,而且要掌握好祖国语言;(4)要实地劳作,专心致志,“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
著有《曹靖华散文选》,翻译有《铁流》、《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苏联作家七人集》等。
陈望道【现代】(1891一1977)中国近现代语言学家、教育家。
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
浙江义乌人。
1914年金华中学毕业,翌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和中央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1919年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从事新文化运动,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参与发起筹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翻译出版了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接编《新青年》杂志。
1923年起兼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安徽大学教授。
1934年在沪创刊并主编《太白》杂志,发起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运动。
后任广西大学中文科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返沪,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1940年赴重庆,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
抗战胜利后,继续推动爱国民主运动,任上海市大学教职员联合会理事会主席。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人物汇总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人物汇总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观念与思想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本期老师帮助大家梳理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重要思想与观点。
一、蔡元培(一)人物介绍及评价: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观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完全人格”。
1912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
2.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是他治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3)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具体内容包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二、沟通文理,费科设系;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一、教育经费独立;二、教育行政独立;三、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四、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4.练一练【多选题】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包括( )。
A.教学做合一B.五育并举C.大职业教育主义D.教育独立【答案】BD。
解析:A项属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C项属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一)人物介绍及评价: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观点家及思想家。
(二)观点1.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他竭力提倡师范教育,把师范教育当作“群学之基”,强调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
2.练一练【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教育救国的实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翻译了西方的经典著作,如《天演论》等,引入了进化论等现代思想,对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倡导教育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 晏阳初:晏阳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倡导平民教育,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为中国的农村教育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教育家们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师招聘常考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教师招聘常考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教育的首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劝学篇》一书中。
《劝学篇》分内外两篇,用他的话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分九章,讲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十五章,讲益智,游说,设学,学制,广译,阅极,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政教。
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把办好学校、培养人才看作是国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
他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他引证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要是无学、无力、无耻,人就会愚昧又柔弱,而有学、有力、有耻,人就会精明又强大。
2、严复(1853-1921)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
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
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
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quot;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名学即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可以说是在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演进的。
他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主要包括:谭嗣同、梁启超、张之洞、陈寅恪等。
他们共同关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谭嗣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主张教育应该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功能与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他提出了“立德、教学、求真”的教育理念,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学识同等重要。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知名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他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主张提高农民和女性的受教育机会。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代表,他提倡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他认为,只有实事求是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
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共同强调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他们都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他们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围绕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展开,他们主张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中国近代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与教育家
主张科学教育的普及: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该普及到各个领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他还提倡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课程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评价 与纪念
陶行知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 意义。 陶行知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革命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和传承。
陶行知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陶行知的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等作品展 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陶行知的绘画成就:他的绘画作品以简洁 明快、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为主,展现出中 国画的独特魅力。
陶行知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艺术教育在 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 对中国现代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行知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他的 艺术作品和理念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和 教育家,为中国现代艺术和教育的发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他对教育、 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 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时代风貌。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对于推动中国现代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陶行知的纪念活动与场所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安徽歙县,展示陶行知生平事迹和思想成果的重要 场所。
陶行知墓:位于上海万国公墓内,为陶行知的归宿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和法国,希望把两国的大学学风引入中国,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
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而非养成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在改变校风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整顿教师队伍,聘请学有所成、德高望重的学者任教,辞掉不称职的中外教师;率先在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提倡道德修养,成立各种团体,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其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无论何种学派,只要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使彼此相反,也可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在教师聘请上以学术造诣为标准,而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
这一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的专制和垄断,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
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体制。
规定评议会是学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各科设立教授会,把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由教授管理学校。
第四,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学科,改变“轻学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实行旁听生制度,教学和学术向社会公开;创办平民学校和夜校。
总之,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在北大确立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最终使北大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
北大也因此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以及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基本观点是: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这一思想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其合理性,并在后来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杨贤江教育思想杨贤江(1895—1931):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
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是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具体分析如下:(1)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如获取生活资料的实用教育和安慰精神的宗教教育;(2)私有制的产生导致教育“变质”。
教育在原始社会是“全人类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了教育的变质,即阶级对立的教育:表现为体脑分离、教育与劳动分离、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男女教育的不平等;(3)未来社会的教育,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阶级的消亡,将在更高形态上恢复其本来意义,如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他对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夸大教育功能),“教育神圣”、“教育独立”、“教育清高”等(掩盖教育本质),以及教育的“劳动化”、“生活化”、“科学化”、“平民化”、“社会化”、“中立化”、“公平化”等进行批驳;杨贤江非常关心青年问题,在青年教育上,他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指导。
总之,与其他教育家相比,杨贤江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主要建树是:一是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出版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二是致力于中国青年的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三、晏阳初教育思想晏阳初(1890-1990):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
1943年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学者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莱特、劳伦斯、杜威等人齐名。
1929年中华平民教育总会迁居河北定县,晏阳初担任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进行了著名的“定县实验”,他在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即“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可以用“愚、穷、弱、私”四个字概括,要根本解决这四大问题,必须推行“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
他大力提倡知识分子与农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时人称为“博士下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即化农民和农民化,在农村当学徒,给农民当学徒,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乡村教育实验目标和途径。
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主张虽然存在严重缺陷,其理论不能解决旧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其结果也是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仍有可取之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对于实验区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农村合作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等有积极作用;他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理论,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把乡村教育视为与乡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共同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新。
四、梁漱溟教育思想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是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
他试图通过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方式达到改造社会和建设中国的目的,认为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都是如此。
在他看来,“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组织的运动。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密不可分。
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指导乡村教育实验。
梁漱溟在邹平实验区设立乡农学校,其组织原则是:“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乡村建设的政治、经济措施都通过乡农学校;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注重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结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虽然并不成功,但它对农村教育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善等作出了贡献。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给后人有很多启示。
五、黄炎培教育思想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
191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其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以及中国创办新式教育以来的问题教训中不断摸索逐步形成的。
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1、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等;2、职业教育的地位:它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4、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6、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敬业乐群”。
总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六、陈鹤琴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开创者。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善于服务。
“活教育”的课程观:“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具体包括“五指活动”或称“五组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具体可归纳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活教育”明显地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也考虑了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