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你了解这位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的教育家陶行知吗?如果你对这个人了解的话,可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哟,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个人吧!个人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人物贡献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
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人物评价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其中三大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的素材和内容,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教育的机会。
比如,孩子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责任和担当;在与小伙伴玩耍时,能够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参与社区活动时,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人生的道理和技能。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做法。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局限在教室里,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也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则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
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工厂、农场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的各个方面,了解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培训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社会即学校”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各教育家生平、教育主要观点等总结
夸美纽斯于1613年在西欧作了短期旅行,访问了当时的文化名城阿姆斯特丹,并在海得堡大学听课。 他还坚持写日记,日记中记载着他的著名的哲学命题:“头脑里的一切没有不起源于感觉的”。他认 为只有感觉所提供的材料,才是最可靠的。 这次旅行使他领略了自然的风采,体察了民众的生活,熟悉了文化民俗。这些无疑扩大了他的视野, 挖掘了他的认识,使他的思想更具生动和实际的意义。 1614年,夸美纽斯从海得堡徒步回国,被“兄弟会”委任为他的母校——普列罗夫拉丁文法学校的校 长。同年被选为“兄弟会”牧师,在奥尔光兹担任圣职。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第二阶段, 儿童期(2~12岁);第三阶段,少年期 (12~15岁);第四阶段,青春期 (15~20)。
5、自然教育的影响:卢梭的教育思想
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 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 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公民教育理论
卢梭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 思想家。当他在设想新制度建立后的教 育问题时,特别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卢梭认为,理 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 者。
卢梭的生平
让-雅克·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 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 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 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 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 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 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这样,家里 只剩下他一个孩子。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 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儿——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 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自身在教育史上显赫 的地位 。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人物汇总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人物汇总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观念与思想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本期老师帮助大家梳理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重要思想与观点。
一、蔡元培(一)人物介绍及评价: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观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完全人格”。
1912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
2.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是他治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3)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具体内容包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二、沟通文理,费科设系;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一、教育经费独立;二、教育行政独立;三、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四、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4.练一练【多选题】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包括( )。
A.教学做合一B.五育并举C.大职业教育主义D.教育独立【答案】BD。
解析:A项属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C项属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一)人物介绍及评价: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观点家及思想家。
(二)观点1.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他竭力提倡师范教育,把师范教育当作“群学之基”,强调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
2.练一练【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
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
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
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
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
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
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
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
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
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
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
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
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
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
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
其目标是强兵自卫。
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
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
”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教育学人物思想
天性发展的新人。
康德,德国大哲学家。他是第一位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他在德国柯尼
康德 斯堡大学开设了这一讲座,此后,他的学生休克将他演讲的内容整理、编纂并予以发
表《康德论教育》。
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1.裴斯泰洛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2.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 裴斯泰洛齐
梁簌溟
梁漱溟一生从事人类基本问题——人类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创造新 文化,救活旧农村”的教育口号。提出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中国文化改造问题。
陈鹤琴
陈鹤琴于 1923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 了“活教育”理论;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 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 验幼稚师范学校。其活教育理论的三大纲领:
未知,自如第应付新事物,新问题,这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
(3)提出学习过程的理论: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 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外铄论。 1.“兼爱,非攻” 2.“三表法”:“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 利。 ”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 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3.“亲知、闻知、说知”:三条获得知识的途径 4.提出“染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已 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绝学、愚民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家生平思想介绍
生平介绍
• 约翰洛克(1632——1704)
• 出生于英国灵顿 • 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解经家、博物学家、业 余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毕业于牛津大学 • 信仰自由主义 • 主要作品:《论宽容》、《政府论》、《人类 理解论》、《教育漫画》、《贫穷儿童劳动学 校计划》
教育主张
• 教育方式:绅士教育 • 教育思想: 1)重视体育 2)强调全面智育(商业算学及学会记账) 3)主张技艺培训 4)提倡旅游 教育目的:培养身体健康、有德行、有理性、有才干、有作 为、具有开拓精神的绅士
生平介绍
• 让-雅克· 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 1778)
• 启蒙时代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 • 信仰:天主教 • 著名思想:公共意志、自尊、性本善 • 主要著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 平待的起源与基础》、《科学和艺术的进 步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
缺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启示:当代教育应该学习卢梭的做种儿童的兴趣爱好,教师只是启发者、
引路人,培养个性人才
生平介绍
•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
•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 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 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 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 主要著作: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 、 《葛 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
教育思想评价
• 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 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 系。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 • 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 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 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 术语、定义和分类。 • 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中国近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我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浙江绍兴人,号孑民。
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
后因目击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人士“不先培养革新人士”而终遭失败的事实,立志兴教办学。
1898年辞官南下,在绍兴府中西学堂、南洋公学、爱国女学等新式学堂任教,并于1902年和1907年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广泛接触和研究西方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
辛亥革命后,从德国归来,由中山先生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期间,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等5项革新的教育宗旨为核心,亲自主持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新教育制度。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学术自由,兼收并容”方针指引北大走上革新之路。
1926年任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会长。
以后众多的政治的、文化的研究会或研究机构聘任他为主席或理事长。
他凭着满腔爱国热忱,不负众望,深得国人的崇敬和爱戴。
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发展历程看,蔡氏早年有关国文教育问题的言行,确实有开拓、指航的作用。
首先是他对我国旧式传统教育所作的深刻批判。
为建立20世纪初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开辟了道路。
在他任教于绍兴府中西学堂等新式学堂的时候,就力排旧顽的非议,提倡“自由读书”。
这种“自由读书”的新观念、新教法,竟然培养出了邵力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一大批学界的精英。
1918年,学者夏宇众编写出版了我国现代最早的一部全面论述中学语文教育的专著《中学国文教授之商榷》,书中讨论了中学国文科教授的标准、教材、教法以及当时规定的“文法要略”、“文字源流”、“中国文学史”等学科的内容等等。
蔡氏十分赞赏这部新著,欣然为之作序。
这篇著名序文的内容,被20世纪新语文教育的改革者奉为圭臬。
此外,蔡氏还针对旧式国文教育的流弊,提出了一系列卓越见解。
如“读书为应用”、国文与国语并重、学校国文科应以教授白话文为要务、教学“处处要使学生自动”、“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要把“美育”注入国文科的教学中去等等。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独立”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蔡元培;教育独立;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蔡元培一生著作极丰,论及教育得各个方面,特别对高等教育深有研究。
他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等思想至今仍绰绰生辉。
其中“教育独立”是蔡元培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本文就其“教育独立”思想的提出背景、具体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独立思想提出的背景“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
有限的教育经费还经常任意拖欠,甚至被挪用停发,导致教育经费奇缺。
这引起教育界的强烈不满。
“五四”前后由拖欠教育经费、积欠教职工薪资引起的请愿、罢教、罢课风潮此起彼伏。
为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形成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潮。
同时西方教会教育对中国文化教育有许多制约和不良影响。
在以上历史背景条件下,一贯主张思想、学术自由的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和支持教育独立思想和运动。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观点,并不仅因为中国教育所面临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
他本人就是个学贯中西的自由主义者,提倡自由,崇尚自由是他的一贯立场和作风。
蔡元培曾多次赴欧洲许多国家留学和访问,曾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学习。
当时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高等教育引领全球,蔡元培深受洪堡的教育自由思想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背诵版)伊子整理孔丘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
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
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
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
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
儒者三分(俗、雅、大儒)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掌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教育文献《学记》,论述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作用等。
比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可以说是在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演进的。
他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主要包括:谭嗣同、梁启超、张之洞、陈寅恪等。
他们共同关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谭嗣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主张教育应该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功能与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他提出了“立德、教学、求真”的教育理念,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学识同等重要。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知名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他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主张提高农民和女性的受教育机会。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代表,他提倡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他认为,只有实事求是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
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共同强调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他们都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他们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围绕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展开,他们主张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代表人物教育思想评价
蔡元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军国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感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
①教育经费独立
②教育行政独立
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毛泽东评价蔡元培:“学界
泰斗,人事楷模”。
黄炎培1、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技能并重。
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学校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
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2、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敬业乐群”,“利居众后,责在
人先”。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使
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
业”。
晏阳初提倡“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式)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
动的提倡者与实践家,被
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梁簌溟1、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2、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是合二为一的。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
主张以人类的生活
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学
校中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
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
他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