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着名教育家简介镇康县第一中学罗自良整理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二、孟子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
中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
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
2.关于教育的作用。
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4.在教学方法上。
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
重要着作《孟子》。
三、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临猗)人,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功能。
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
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
他认为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重要着作《荀子》。
四、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绪,不练自黑”, “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理论。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古代名家到现代名家,梳理出几位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名家,并分析其主要思想。
一、古代名家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观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论。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通过感化和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实现教育对人的道德、精神和形体的全面塑造。
2. 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名儒、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以文治国”思想是反映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诸葛亮认为,教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主张以文化普及为先,倡导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相结合,使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祸福无常的目的。
1.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2. 张海迪张海迪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良师益友,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和言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1. 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他的“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教育”等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产业、紧密结合社会,实现教育和生产、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孔子,字仲尼,(前551-479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主要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他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然而孔子又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断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缺憾。
2.提倡有教无类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3.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提出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单可慨括为“学而优则仕”。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由孔子搜集整理而成,又称“诗三百”。
《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礼》是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的总称。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6.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自觉修养德行。
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7、孔子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a)学而不厌b)温故知新c)诲人不倦d)以身作则e)爱护学生f)教学相长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 有教无类 " 的理论基础,是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更可贵的是他的 " 庶、富、教 "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
后人就简称为 " 因材施教 "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 行 " ,提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 过则勿惮改 "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 磨而不磷 " , " 涅而不缁 "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 宁死善道 " ,在必要时宁愿 " 杀身以成仁 "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汤永胜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
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
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
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
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五、教学方法论。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
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
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贝旳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一一思孟学派。
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
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
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与非人的界线。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四“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著名教育家
著名教育家著名教育家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影响力的人物。
他们不仅独具慧眼,敢于创新,而且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著名教育家的简介。
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被誉为“至圣先师”,并且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儒家之道”。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是“以小孔,治大孔”的观念,主张“教学相长”,提倡“实事求是”。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奉为楷模和灵感源泉。
2.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格结构论”和“自我心理学”等理论,这些理论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弗洛伊德也非常重视教育,并且认为教育可以对儿童的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他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和成长的有益建议,这些建议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 蒙特梭利蒙特梭利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他被誉为“儿童大发明家”。
蒙特梭利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即“蒙特梭利教育法”。
这种教育法强调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由,让孩子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蒙特梭利教育法非常适合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教育领域。
4. 杜威杜威是美国教育家,他是功能主义心理学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
杜威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并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在20世纪的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
5. 张之洞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期的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广东和湖南两地先后推行教育改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广东,张之洞积极推进了教育事业,成立了广东高级学堂,并且颁布了“戒备学风”,严格规范了教育行为。
在湖南,张之洞推行了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育资源,同时还成立了各级各类的学校和图书馆,为湖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着名教育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着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着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着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
"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图文总结全)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
他倡导仁学,认为仁即爱人。
提倡德治和教化,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
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这些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
他被后人称为师祖。
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
使之具有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
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
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学者所不及的。
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
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
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在教学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并主张循序渐进,其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
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
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
他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背诵版)伊子整理孔丘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
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
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
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
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
儒者三分(俗、雅、大儒)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掌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A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以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为题,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对教育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思想和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塑造了中国的未来。
以下是其中十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主张“教无常师”,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荀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以培养人的才能和德行。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三、颜真卿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上主张“笔耕不辍”,强调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人的才能。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书法教育和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程颢和程颐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教育家,他们共同主张“格物致知”,注重实践和观察,提倡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方法。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科学教育和实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心学”,强调培养人的内在道德觉悟和自我反省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教育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严复严复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教育家和翻译家,他提出了“西学中原”的主张,主张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和文化,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胡锦涛胡锦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和教育优先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他倡导“素质教育”,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中,涌现除了一大批教育家,那你知道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是谁吗?下面是为你搜集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希望对你有帮助!(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
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图文总结全)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
他倡导仁学,认为仁即爱人。
提倡德治和教化,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
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这些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
他被后人称为师祖。
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
使之具有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
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
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学者所不及的。
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
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
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在教学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并主张循序渐进,其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
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
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
他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转)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 。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 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 圣人与我同类者" 、"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明人伦" 的" 治人" 的"劳心者" 。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 非国之灾" ;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 非国之害" ;但若" 无学" ,则国" 丧无日矣" 。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 教亦多术" 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 如时雨而化之" (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 答问" 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他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
"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他主张" 见善则迁" ," 闻过则喜" ,并且" 与人为善" 。
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
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
他说:"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他以为一个" 大丈夫" ,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 生我所欲" ,但在必要时应该" 舍生取义" 。
这与孔子的" 杀身成仁" 是一致的。
3. 朱熹(1130 —1200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 变化气质" ,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 学其事" ,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
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
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 立志" ,"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
教师教学要" 专一" ,不可间断。
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
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 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 ;笃行就是"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 的实践功夫。
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
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
主张教人有序,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
他说:"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耳" 。
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
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
教师" 只做得个引路的人" 。
" 指引者,师之功也。
" 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4. 王守仁(1472 —1528 )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他主张从" 致良知" 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 良知" ,养成封建道德品性。
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
" 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王守仁从" 致良知" 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①重视躬行实践。
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②重视独立思考。
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 各得其心" ,学习贵于" 自求"" 自得" ,学问要旁人" 点化" 不如自己解化" ;③主张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必须"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④主张因材施教。
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 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
5. 蔡元培(1868—1940)蔡元培是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他提出了“ 五育”(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并举的教育方针和“ 尚自然” 、“ 展个性” 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 美育的专题” 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 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6. 梁启超(1873 —1929 )梁启超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
" 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
" 他曾著《新民说》,认为" 变法" 必先" 变人" ," 变人" 必须" 育才" ," 育才" 就是教育。
这种把办教育看作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的主张,虽然对教育的作用估价过高,但其重视教育这一点却是可取的。
他在《论教育定宗旨》中,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就在于做事有目的,办教育更不能没有目的。
康有为虽曾提出培养人才,开发民智,而梁启超认为这还不够,教育还要有正确的目的。
这是他独特的贡献。
他认为培养只图升官发财的官僚、汉奸之才这样的教育目的有害无害,是错误的。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新民。
他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人才要有国家观念,这种思想在当时曾大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