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合集下载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关键词】秦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史料《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三课,结合课标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观点和历史经验积累,又要打破学生在影视等艺术色彩更突出的作品中获取到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

通过教材为主,史料为辅加以历史认知方法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将艺术作品与史实区别并明晰史实的重要概念。

一、教材分析及思考秦统一作为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分析教材结构可以发现,这一课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开启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材这一课分为秦统一,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以时间顺序编排串联秦兴到衰亡,环环相扣且具有较强的历史逻辑。

代表着秦朝不同转折的关键点,但下属的内容详略有别,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也有明显区别。

战国中后期,统一成为共识,秦通过变法实现国富兵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加之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实施广纳人才等具体措施最终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

这里同样不能忽视关键历史人物即秦始皇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与统治者的个人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统一后,秦就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如何维持统一?教材中用概括式语言凝练在一个段落中,而落实在授课过程中,需增添更多的对应史料来依托历史事件,推进学生对当时的统一举措内容及影响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来进行科学实证的意识。

以分层面细化的举措切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车轨等。

在此处细节上要注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民族交融”体现和探究。

以小见大深入的思考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意义,联系后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的认同感。

针对教材中篇幅较少的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由巩固举措引申过度赋税,严苛律法等会引来百姓的严重不满,而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民心是重要统治基础。

第3课 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4】

第3课 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4】

第3课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4】
目标
- 了解齐国的统一过程和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掌握齐国在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 分析齐国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主要内容
1. 齐国统一的历史背景
- 分析战国末年各国形势
- 理解齐国崛起的原因
2. 齐国统一的过程
- 讲述齐桓公的改革和扩张战争
- 分析齐国如何统一诸侯
3.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介绍齐国对外族的统一政策
- 分析齐国在统一时期对各民族的政策
4. 齐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分析齐国的封建体制和政治制度
- 讲述齐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
- 了解齐国的文化艺术成就
5. 齐国统一的影响
- 探讨齐国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分析齐国统一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
- 齐国统一的过程和原因
-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政策
- 齐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齐国统一的影响
教学方法
- 讲授教学
- 图片和地图展示
-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教学资源
- 课本
- PowerPoint幻灯片
- 齐国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参考文献
- 《中国通史》
- 《战国策》。

九年级政治教案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九年级政治教案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新课标九年级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个尊重”的含义。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提高演绎推理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他们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课前准备】1、了解、安排和落实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的准备情况。

(学生准备,属于常规教学的计划) 2、要求学生收集参加各民族的服饰、代表节日;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西藏和台湾问题的等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创设(导入)以知识竞赛的模式,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和老师自己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或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中国的国情。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图片,创设课堂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

结论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2)“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秋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第3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秋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第3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第三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型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三个尊重”的含义;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某某回归的紧迫性和面临的问题。

自主学习生成问题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1.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为“一国两制”。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某某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阅读教材第41页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邮票中展示的服饰分别属于哪个民族?答:蒙古族;鄂温克族;藏族;维吾尔族。

(2)除了上述民族以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答:汉族、壮族、苗族、回族、满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

(3)选一个你所熟悉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

答: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2.在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少数民族呢?答: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91003九年第三课 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91003九年第三课 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九年级政治导学案辽源市灯塔中学91003九年级政治【导学案】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备人刘国旺一、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知道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习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作用、重要性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及维护民族团结的做法。

学习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或内容及其作用、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含义是什么?2、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或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4、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是什么?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5、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什么?6、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7、怎样才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8、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作用、重要性)是什么?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作用(重要性、意义)是什么?三、探究展示: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作用、意义)是什么?2、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3、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态度(意见)是什么?4、一个中国原则的内容或含义是什么?四、检测验收:一、单项选择1、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族原则D、四项基本原则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尊重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B、积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D、尊重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两种制度并存,以社会主义为主体C、不放弃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D、一国两制二、材料分析: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强调,国共两党应当坚定地沿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迈进,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教案标题: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教育教学目标:1. 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2. 探讨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2. 统一教育的重要性。

3. 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和包容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教育中平衡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统一发展。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2. 激发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引导他们认识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3. 知识传递:介绍多民族国家统一教育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多民族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如何平衡文化差异和统一发展。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成果,强调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讨论表现。

2.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3. 学生个人总结反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2. 鼓励学生参与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资源:1. 多民族国家文化图片或视频。

2. 多民族国家教育政策和实践案例资料。

3. 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方案。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统一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与偶然性。

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能够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2.家国情怀:通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3.史料实证:通过多媒体出示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如骊山陵墓的修建、阿房宫的建造、万里长城的修筑,人民遭受苛法的折磨等情境和图片,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4.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学生了解其过程,分析秦的速亡原因,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和条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新课导入】【师】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请同学们通过思维导图了解秦朝发展的时间线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感受秦朝统一的条件、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政治制度以及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讲授】一、秦的统一【师】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教材学习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1.条件生:(1)客观条件: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上,各地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统编版 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统编版 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起义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

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

教学工具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秦朝以前的夏、商、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

接着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学生开始初步了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理解秦朝制度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影响,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

同时,探究秦朝暴政种种的具体表现及其所导致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学生认识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的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正是由于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

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史料证实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秦统一的进程与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培养基本的时空观念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了解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了解朝代更替的一般过程。

3.★通过秦军事统一和制度统一的全面分析,理解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同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4.★通过深入分析秦速亡的原因,认识秦国家治理弊端的历史教训。

【教科书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包括军事层面的统一、制度层面的统一和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

“秦朝的暴政”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秦统一后罔顾民意,大兴土木,百姓不堪重负;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三是秦二世沿用峻法,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从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讲到项羽、刘邦等义军风起云涌,秦王朝迅速灭亡再到秦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胜项败。

本课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秦统一的背景;秦速亡的原因。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一、导入新课铺垫:(出示始皇铜车马图片)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东侧,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乘铜车马。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

全车集稳定性、舒适性与安全性于一体,体现了秦制造技术的精良,被世人誉为两千多年前集“空调”与“软卧”为一体的“超级豪华跑车”。

历史上的秦国恰如这辆马车,在秦王的驾驭下以显著的优势横扫六合,从西部小国发展成为庞大帝国。

然而,秦却又极迅速地冲进了历史的深渊。

秦之命运缘何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一览秦之兴衰。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宝的介绍,迅速使学生神入历史,产生对秦空前强盛却又速亡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本课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1.天下归秦提问: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请大家分组讨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目标:1. 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培养尊重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多民族国家的定义和特点介绍。

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价值观。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与导入 (5分钟)- 提问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挑战。

步骤二:知识介绍 (15分钟)- 通过PPT、课件或演讲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多民族国家的定义和特点。

- 引导学生理解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如民族文化差异、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的矛盾等。

步骤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和方法 (2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如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辩论。

- 指导学生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如促进国家稳定、保护民族文化等。

- 引导学生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法,如教育、政府政策等。

步骤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价值观 (15分钟)- 分组或个人阅读与讨论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观。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和谐、互相尊重和包容等价值观的培养。

步骤五: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 (20分钟)- 提供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案例,例如中国、马来西亚等。

- 学生讨论并分析这些案例中如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 分组或个人完成相关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理解。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 (5分钟)- 提问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

- 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如何继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教学辅助工具:- PPT、课件或演讲等多媒体工具- 多民族国家案例资料- 分组讨论和辩论的指导表格- 课堂练习的题目和练习册评估方法:-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和答案质量- 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概念的理解程度拓展活动:- 邀请多民族国家的相关专家或代表进行学生座谈会或讲座- 组织学生参观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活动或多民族社区,亲身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了解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秦朝灭亡的教训,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大一统国家形成的意义;秦朝灭亡的原因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教学方法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3.利用PPT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本课内容,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本课重难点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作者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新课讲授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

一、秦的统一展示本课时空坐标,让同学们了解本课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组,一三五组展示,二四六组点评)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的原因。

1.秦统一原因(1)人民渴望统一(2)诸侯争霸战争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3)秦王嬴政个人作用(4)灵活运用“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远”指齐国、“近”指韩国)(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2.秦统一的进程BC230-BC221,秦实现国家统一。

灭六国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最后形成了秦朝的如下图的疆域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南方:南平百越,修灵渠,置郡县西南:开辟“五尺道”,辖管西南夷《史记》对其有所描述:六合之内,皇帝之上。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新授课1课时35-38课标要求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开疆拓土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学目标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要史事;2.通过图文资料,能够在历史地图上描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认识秦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3.通过史料分析,认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及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4.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以史为鉴,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教材共三子目,讲述秦从统一六国到政权速亡的过程,史实较多但线索清晰。

秦的统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它所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年之久;二世而亡的短祚命运引起后世的深切反思。

教材引用了多则来自《史记》等的史料,涉及秦朝兴衰的主要史实,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1 / 1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文中的“第一次大革命”指什么?(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凸显秦朝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师也可使用“秦统一中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围绕秦的统一讲了哪几个问题?并梳理相关知识(即统一的原因条件、过程、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意义)。

一、秦朝的统一1. 统一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和老师共同得出①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②长期战乱、人民渴望③经济发展;④位置优越、基础雄厚⑤励精图治;⑥商鞅变法、国力强盛等2. 统一的过程①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2 / 11②过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知道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理解“一国两制”的方针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够用事实说明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难点: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渲染气氛,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PPT展示少数民族服饰,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民族的?(从而导入新课)教授新课:(一)有关民族的问题: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板书)教师提问:除汉族以外还有哪些民族?请举例。

学生回答:满族、朝鲜族、哈萨克族……(我国有56个民族)教师展示关于少数民族占人口数量的比例资料,并提问:少数民族的含义是什么?与学生一起探究得出结论: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板书)通过展示少数民族分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继而教师提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教师亦可做相关的解释,从而学生得出结论:大杂居,小聚居)3.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板书)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那么我国采取什么模式呢?请同学们自学,看书一会回答。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教教师提问)学生:建立自治区,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教师图片展示提问分别有哪些自治区域?学生: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做进一步的解释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重要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秦统一原因的探究,初步理解历史事物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其“雄踞崤函,坐拥雍州”的优越性、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的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通过时间轴梳理秦朝从统一走向失败的历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秦朝兴亡的时空脉络。

3.史料实证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统一,秦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自豪感;秦朝建立后,它开疆拓土的伟业,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含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难点: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含义与区别,官僚政治的意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中央:①确立皇帝制度。

第三课 第三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教实验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课  第三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教实验版·九年级全一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一国两制”方
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
繁荣、稳定和发展。
15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最终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 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 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 是指在一个中
19
解决台湾问题坚持四个决不: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
中国网讯 2010年12月20日至22日,海协会长陈云林率团赴台, 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第六次陈江会谈。双方不仅签署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还就《两岸投资保障协议》
6
我国在这些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
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
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 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重要内容。
7
板块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8
两会上盛装出席的少数民族代表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9
2010年4月14日,少数民族
地区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救援。 当日,温家宝总理在青海玉 树地震灾区考察,他深入受灾严 重的学校、孤儿院、寺庙,到受
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看望慰问各族
群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 灾群众致以深切慰问。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末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2.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本课立意】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业绩与成功经验,又有探索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历史教训。

【课题说明】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时空坐标】【名词解释】1.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如郡县制、行省制等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2.君主专制:主要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握政权。

与民主制相对,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

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专制主义主要表现为官僚机构中的君臣关系。

如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等都和君主专制相关。

主要矛盾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3.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的理念和王朝建立的理论基础。

大即重视、肯定;一统即天下诸侯系于周天子。

春秋时期产生,随着秦汉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大一统思想逐渐引申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整合。

后世称统一全国为大一统,据地一方为割据。

【基础知识】一、秦的统一【学习聚焦】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提炼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最终要落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资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做到“三个尊重”。

二、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尊重的原则
三、教学难点:
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教案(教学设计)
2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巩固统一的措施。
归纳总结:①车轨②文字③货币
④度量衡⑤驰直道⑥法律⑦户籍
⑧迁六国贵族⑨社会风俗
4.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秦朝的暴政。
1、政治危机:教师展示课件出示图片秦朝繁重的徭役、兵役(强调人民生活的艰难),阿房宫、兵马俑(强调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出示秦长城的图处(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让学生体会秦长城的双面作用,一方面有利于阻止草原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保卫了中原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教材分 析
本课为秦朝结束了战国纷争实现大统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起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承接了第 2课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统一后秦朝采取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秦末的农民起义又与第 4课两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紧密相连。其确立的政治制度为后代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3、4课内容紧密衔接,绘制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雏形。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多少代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通过秦的短暂而亡的分析,尝试理解历史上王朝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提问:秦朝采取哪些手段来有效巩固国家的统一?
1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展示①皇帝制度
教师讲述皇帝名称的由来:“皇帝”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课件展示材料,让学生理解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三公九卿。教师出示课件,介绍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太尉掌管军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传达皇帝诏令。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包括条件、时间、过程。

2.知道秦朝建立后的制度创新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结合材料及合作探究,理解秦朝统一的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4.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秦朝灭亡与暴政的联系5.认识秦朝的建立及其措施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暴政及秦的灭亡难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朝灭亡的原因【知识概览】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制度上,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此外,秦始皇还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但由于秦朝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教师: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些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不平凡的帝王:秦始皇赢政教师出示PPT,介绍赢政: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局面,完成了华夏大一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讲授新课】『新知讲解』一、秦的统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教师:秦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我们先来认识它。

教师介绍秦国崛起的历史:秦国的先祖因为周天子而得到赏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国立国之后,崛起之路并不平坦。

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才逐渐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这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

教学设计6: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6: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目标】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2.时空观念:能够将秦的统一、秦末战乱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学情分析】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就本课而言,本课所涉及的秦始皇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皇帝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郡县制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上有所涉及。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重难点】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大一统国家形成的意义;秦朝灭亡的原因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基本概念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1、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2、能力目标:;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大家知道这首歌曲反映了什么?
【讲授新课】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邮票展示的服饰属于哪个民族?】
①、邮票展示的服饰属于哪个民族?
答:蒙古族;鄂温克族;藏族;维吾尔族。

②、除了上述民族外以,我国还有哪些民族?
答:汉族、壮族、苗族、回族、满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五十四个民族。

③、介绍一个你感兴趣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等。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2、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A、相互学习各民族的歌舞艺术;B、一些学校专门设置符合不同民族饮食习惯的食堂;C、不同民族在一起欢度藏历新年等等。

②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答:A、要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B、要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与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C、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2)怎样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认识上面两幅图片的含义吗?】
香港特区区徽:紫荆是香港的像徽,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

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

(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①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含义:“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
答: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④对台问题的“四个决不”: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只要我们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练习设计】
练习册:28--36页
【作业设计】
1、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2、什么是“一国两制”?
【板书设计】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少数民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怎样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3、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