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2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教案

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Ⅱ教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服饰的变迁(一)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二)近代服饰的变化:中西合璧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2.女子服饰:旗服短袍窄袖旗袍(三)现代服饰的变化:1.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苏式服饰,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2.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3.改革开放:向个性化、时尚化过渡二、餐饮的发展(一)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二)西方饮食的传入:1.19世纪40年代传入2.西餐馆和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三)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四)影响:西菜、西点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建筑的演进:中西合璧1.传统民居:四合院2.西式住房:欧式建筑与装饰四、习俗风尚的变革(一)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影响(二)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②近代:婚姻自主、礼仪简化、仿效西方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形式多样2.丧葬风俗:①近代:殡仪馆、公墓②现代:土葬火葬现代殡葬3.其他风俗:①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②实行公历、鞠躬与握手成为常见礼仪4.思想观念:女子地位提高,走向社会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一)代步工具1.人力车:城镇使用2.自行车:①20世纪初普及②建国后成为主要代步工具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城乡居民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交车、出租汽车、家庭汽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二)交通运输1.轮船:①1865年中国造出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②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2.火车:①20世纪初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②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青藏铁路(2006年)(三)城市交通1.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2.1924年公共汽车在上海运行3.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4.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四)民用航空1.20世纪30年代中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用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五)总特点:更迭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运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一)邮政事业1.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的落后状态2.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4.1912年成立“中华邮政”5.1949年邮电部成立,邮政与电信合一(二)电信事业1.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2.无线电报:加强中央与边疆之间的联系3.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迅速发展③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4.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一)西人办报鸦片战争后,来华传教士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二)国人办报1.开始:1873年汉口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高潮:维新运动期间,《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发展:民国时代,通俗性报刊活跃,有专门分工二、广播影视的普及(一)广播事业 20世纪20年代1.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2.1926年中国第一座地方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3.1927年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开办4.1928年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南京)5.改革开放后,实现卫星传输,综合覆盖率高6.影响:成为人民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单调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____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
和颜色趋于______。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改革开放以后:受__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___________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
穿得个点性过拨渡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
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文化内涵
(1)地位:蕴涵着深刻四的合___院______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租界 京、津
①鸦片战争后,在______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中西合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________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鲁菜
1.中餐:有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传统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更加鲜明。 2.西餐: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食品种类
(2)区别:在烹饪方式、__________、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 (3)影响:
①______中西常餐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提示』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 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 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 命色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3.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衣物、饮食、居住、交通等,探讨这些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探讨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史料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能够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展示历史图片、文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3.作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每组限时10分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难点: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列宁装 干部服 绿军装
异彩纷呈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 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学习思考] 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答案 :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 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 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传统民居
北方典型民居— —四合院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 封闭性)
• 2.西式住房: • (1)出现。
租界 • ①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__ 等外国人集中居 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京、津 等地开始出 •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__________ 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 特点,__________ 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烈西方
简化 色彩的新式丧礼并存,传统丧礼趋于__________ 。 火葬 •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_________ 。 • (3)其他习俗。 剪辫易服 ,女子迫令放足。 • ①民国成立后,男子__________ 公历 • ②__________ 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 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 • ③__________ 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鲁菜:脱骨扒鸡 粤菜:东江盐焗鸡
川菜:麻婆豆腐
淮扬菜:清炖狮子头
四 大 菜 系 及 代 表
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代表区域 山东(济南、胶州) 广州、潮州等地 四川(成都、重庆)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口味特点 清香、鲜嫩、味纯 鲜、嫩、爽、滑 味浓、重辣 清淡、味甜

历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教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历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教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通讯工具的进步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②无线电报: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③电话: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知识梳理:
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近代新式礼仪在中国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涪陵地区,“民国成立改为脱帽鞠躬……唯于公会行之……乡人则循旧跪拜,即不跪亦必长揖”。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想一想:上述材料和上图反映了哪些礼仪?这些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式礼仪的流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礼仪:鞠躬、跪拜、作揖、握手。

(2)发展趋势:鞠躬、握手等新式礼仪逐渐流行。

(3)说明: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习俗日益近代化。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演变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转变。

2.近代男子服饰(1)________是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________后传入中国,________后流行开来。

(3)辛亥革命后,______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________。

3.近代女子服饰(1)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________的方向发展,____成为这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____历经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________。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4.现代男女服饰(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和________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_____,军装和“_____________”盛行。

(3)_____________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__________过渡。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到了清朝末年,鲁菜、__________、川菜、______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高一历史教案-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最新

高一历史教案-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最新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2.近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现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2.现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难点:如何理解近现代中国出现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幻灯和录像等多媒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影视资料来讲解,也可以采取课前收集和采访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活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讲述过程中要多配合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

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讲述内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

最早的变化来自租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复杂怀念,城市近代化设施也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 “菜篮子工程”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 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
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 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 他说: “非 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2)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 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 约性。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 运动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 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以近现代习俗风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其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原因的理解, 回答时注意观察、 理解材 料,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 明;推行变法新政。
(2)现代社会: ①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 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③改 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渡。
[易错易混]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 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4、中国传统四大菜系是____、____、____和_____。从19世纪40年代_____传入中国,出现中西餐并存的状态。西式糕点、饮料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5、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外国人来华后,_____开始大量出现。
6、__________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后)
教学:
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三、住宅(居家建筑的演进);
——居家建筑的三大发展阶段。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仅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家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外国人来华后)
3、完全欧化的居家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家建筑与家具陈设表现出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男子服饰①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军装和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四大菜系。

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陆续出现由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就餐环境、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的新式住房。

③西式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成为典型的特征。

知识点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等的影响。

2、表现丧葬习俗①近代:丧礼趋于。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及原因。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任务驱动法等2.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观察法等教学资源教材、教参、导学案、PPT、动画、史料等教学活动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一、新课导入播放旗袍秀的视频资料,设疑:旗袍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生活还有那些变化呢?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教师小结:鸦片战后的一百多年来,许多西方国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纷纷传入中国,也不断地改变着中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出示课题和课标,并解读课标〕二、新授〔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学生自学,梳理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完成表格。

教师巡视后检查自学结果。

视频激趣,设置悬疑,提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2021·四川文综·7〕下列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成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3、(2021课标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021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说明,当时社会上一局部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作业布置本课练习册板书设计。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说课稿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说课稿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人民版)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情分析:1、普通高中理科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以完成学业为主要学习目标。

2、学生对初中教材一些基础知识有初步学习,自以为什么都会。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考试出题概率较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都有所了解,我想把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一层,侧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教学目标:知道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并能分析找出原因。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正确树立三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并能分析找出原因。

难点:认识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学会与时俱进与辨别是非。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影音烘托氛围→组织教学→知识结构导入→温故知新→学习探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计划课时:1教学设计思路:1、课前师生充分准备学习资料。

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展示即可,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布置拓展知识的作业,学生课前自己查资料学习,课堂展示,给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重难点知识学生课上合作讨论、探究。

2、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章节目录导入,目的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养成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生一起回答。

3、课前提问融入相关目录内容,学生单独回答,目的是夯实基础。

4、学习内容设计通过创设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导入学习,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

5、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反思教学教学环节设计:(一)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知识目录导入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一齐回答。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曲折发展、伟大转折、新阶段(潜移默化中构建知识体系)(二)温故知新1、课前提问融入知识结构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及原因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1)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2)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D、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3)饮食的变迁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讲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3.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4.其它社会风俗的改变。

(见教材P57第3段)
教学小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