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_百度百科

科学发展观_百度百科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透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透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

大、 发展成本高、 环境污染加剧、 人民 内部矛盾增多等等。 这些矛盾给 我国如何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新 的挑战, 科学发展观正足
从 我 国 现 阶段 发展 的客 观 实 际 出 发 , 持 解 放 生 产 力 , 变 经 济 发 展 坚 转 方 式 , 发 展 更 多 的依 靠 科技 , 低 成 本 、 消 耗 、 使 走 低 集约 经 营 之 路 , 设 建 资源节约型、 境友好型社会。 环 二 、 物 史观 关于 社 会 历 史 主 体 理 论 是科 学 发 展观 的理 论 源 泉 , 唯 强 调 以 人 为本
定性意义 。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

人是历 史的主体 , 历史的发展都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离 开 了 人 的创 造 和 参 与 , 就 没 有 人类 社 会 的 存 在 , 不 会 有 人 类 的 也 更
意 谋 发展 , 断 解放 和 发 展 社会 生 产 力 。党 的这 一基 木 思想 充 分 体 不
现 了 马 克思 主 义 人 类 经济 社 会 生产 发 展 理 沦 : 产 力 的发 展 是社 会 发 生 展 的 最 终 定 力量 。
( ) 产 力 决 定 论 一 生
历史。所 以, 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指 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 “ 人们 总是通 过每一个人追求他 自己的、 自觉预 期的 目的来创造他们 的历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 S cey
{占 l 缸会 ; l j
20.( 5 09 )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透视币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 斗
臧 晓 燕
摘 要 科学发 展观 是党 中央对 社会发 展客 观规 律 的正 确认 识和科 学把握 , 马克思 主 义基 本原 理和我 国建设 实际及 时 是将 代特 征相 结合 的 最新 成果 。 这一 发展 观是 建立 在马 克思 主义唯 物 史观基础 之上 的 。 唯物 史观 中的生产 决定论 、 会 历 史主 社 体理论、 利益分析理论 、 社会结构论和人对 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全面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发展 的本质 、 规律 、 条件 、 过程 、 目标等等 问题 的观点体 系, 是辩 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在 社会发 展领域 的 具体运
用 , 历 史 观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因此 , 展 观 属 于 马 克 是 发
“ 合发展 观” “ 综 、 可持续发 展观 ” 以及相 伴而行 的“ 以 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 等历史演进过程 。一般认 为 , 现代 发展理论的演进 大体经 历 了以下几 个阶段 。其一 , 经 济增长观。西方工业 化 国家 的现代 化道路 , 自产业革
效应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照。当时 的主导性 发展 理论认为 , 发展中 国家面临 的主要 障碍是 资本缺乏 和 过度贫 困, 因而经济发展的要义在于推 动经 济增长 , 提
二战结束 以后 , 与世界许 多 圈家和地 区谋求 战后
重建 、 恢复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 各种研究发展的理论 便应运而 生 “ 展” 发 成为 诸 多学科 关 注的热 点 。仅
筹” 层次清楚 , , 结构严 密 , 概括 程度高 而覆盖 面广 , 可 以说是一个 以全 面协调发 展 为 础 , 以促 进人 的全面 发展 为 目标 的统一 完整 的科学理 论体 系 , 是具 有普适 性 的关于发展 的根 本理念 。这 一理 沦体 系的基础 , 就 是马 克思 主义哲学 , 就是唯 物史 观 它允分体 现 唯 物史 观关于社会历 史 主体的 观点 , 于社 会结 构和社 关 会 系统的思 想 , 关于 人 、 会对 自然界 的依赖性 f社会 社 1 l 历史连续性 的观点 , 等等
维普资讯
j12. }I 9 : 『
哲当视 学代野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毛 成
( 共上{市委党校 , 西 中 ; E 江 上饶 34 0 ) 30 0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f 河池学院 社 科部。广 西 宜 州 5 60 ) 4 3 0
[ 摘

要】 科 学发展观 蕴含 了人类社会发展 所遵循 的“ 以人为本—— 以物 为本— — 以人为本” 的历史规律, 这
规律体现了 人类社会 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提 出 是人类社会 发展理念 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 本螺旋上升 的具体表现, 既体现 了 人类社会发展理念 的人本关怀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哲 学的光芒 。 【 关键 词】 发展理念 ; 变; 嬗 规律 ; 学发展观 科 [ 中图分类号] 1 3 t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 0120 )3- 03 0 62 92 (06 0 09 - 3 [ 作者简介 】 韦兆钧 (95一 , 仫佬族 )广 西罗城人 , 16 ) 男( , 河池 学院社科部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马克思 主 义人学和 社会发展 哲学。

问题就在于: 当西方人大谈所谓人类中心 主义的危 害时 , 他们 已经取得 了发展 的绝对优先权 , 这就在 定程度上掩盖甚至扼制了发展 中国家 的发展权。 因此 , 科学发展 观 的 以人 为本 , 的真谛 在于 : 它 其 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 中的主体作用 和地位 的肯定。其二 , 它是一种价值 取向 , 即强调 尊重人、 关心人 、 放人、 解 依靠 人 、 了人和塑造人 。其三 , 为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求 人们在分析、 思考和解决 切问题时 , 既要 坚持运用 历史 的尺度 , 又要确立 并运用人 的尺度 , 关注人 的生活世界 , 要 要对人 的 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 , 其发展取得的 成果应 由全体公 民共享 。 全面、 协调 、 可持续 的综 合发展 , 是在对世界经 济发展 , 特别是我 国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的反思 中提 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国 我 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较快 , 但经 济质量和效益不高则 直是困扰 我 国经济建设 的突出问题 。其 主要表 现为 : 劳动生产率绝对水 平低 , 经济增长 主要靠投 人大量劳动来推进 ; 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 远远高于技术进 步的贡献率 ; 位产品物耗 多, 单 工 资含量上升 ; 产品质量差 , 合格率低 ; 工业企业资金 利润率下降, 亏损面大 ; 基本建设规模大 , 投资效益 低 。虽然改革开放后 , 国家综合 实力显著 增强 , 经 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 基础 产业薄弱状况 明显 改善 , 民生 活水平 大幅 度提高 , 人 对外 开放进 一步 扩大。但是, 还存在着 经济结 构不合理 , 配关系 分 尚未理顺 ,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就业矛盾 突 出, 资源 环境压力加大 , 经济整体竞争 力不强等问题。反思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答:(一)唯物史观——哲学基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基础: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1.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来源。

3.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设想。

答: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3.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

4.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5.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灭亡。

6.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

3.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答: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

2.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列宁在新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我国的革命进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评斯大林模式。

答:(一)历史成就: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二)严重弊端:1. 缺乏法制与民主观念,使苏联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走了不少的弯路。

2. 经济上:强行没收富农的财产,富脓阶级成为了那个时代被打击,被消灭的对象.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实现高累计,多投资,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实行集体农庄,农民种粮缺乏积极性,禁锢了农村生产力.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3.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碍。
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诞生 了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 东
思 想 的 指 弓I , 中 国新 民主 主义 革 命 取 得 了胜 利 。唯 物 主义 对 中 国社 会 下
主义建设的影 响 ,大致 可 以 以 17 9 8年 为 分界 线 划 分为 两个 阶段 。从 14 9 9到 17 9 8年 ,唯物史 观对 中国最 大的影 响仍 然表 现在 阶级 斗争上 。 由 于 革 命 斗 争 的 惯 性 , 毛 泽 东 继 续 沿 用 了 14 9 9年 以 前 的 斗 争 经 验 , 强 调 要 用 阶 级 和 阶 级 斗 争 的 观 点 ,用 阶级 分 析 的 方 法 去 看 待 一 切 、分 析 一 切 ,出 现 了 “ 级 斗 争 ,一 抓 就 灵 ” 的 斗 争 哲 学 。 对 共 产 主 义 抱 着 满 腔 阶 热情 ,脱离经济基础 盲 目变革生 产关系 ,主 观主义 、唯意志主 义盛行 。 从 17 9 8年 开 始 的 真 理 标 准 大 讨 论 ,中 国 对 唯 物 史 观 的 运 用 转 入 到 了 “ 性 的 实 践 ”,实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中 国 开 始 了 以 经 济建 设 为 理 中 心 的 改 革 开 放 ,邓 小 平 提 出 了 “ 展 就 是 硬 道 理 ” 改 革 开 放 给 中 国 发 。 带 来 了 巨大 的生 机 和 活 力 。 围绕 着 物 质 财 富 的创 造 和 解 决 物 质 匮 乏 的 及
实 践 上 都 是 非 常 令 人 振 奋 的 。过 去 ,我 们 不 敢 提 “人 ” 字 , “ 人 色 谈 变 ”,似 乎 一 谈 人 就 是 资 本 主 义 的 理 论 ,现 在 看 来 大 可 不 必 . 国 【代 .中 i J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 果, 简单来 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唯物 史 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 的主要特征是科 学性和 革命性 的结合, 理 论和实践的统一 。
( 三)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指 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 修 正案) 》 规 定: 中国共产 党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 小平理论 、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作为 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 的旗帜上, 列入党 的指导 思想, 是这 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 唯物史观是 关于整个人类社 会的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 以来 ,我们党成功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并取得 了巨大成就 ,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社会发展
科 学 理 论
科 学与财富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马 慧 颖
( 望奎 县委党校) 摘 要: 在新形势下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对 学习贯彻落 实党的十 八大精神 , 理解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坚定道路 自 信、 理论自 信、 制度 自信 意义重 大。 关键 词: 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 关系
体系 ” 的重大发展, 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实现 国家 富强和 民族振 兴提供坚定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旗帜。努 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 中
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 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开创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道路 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我 国基本 国情及其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反映了我国社会进步 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 的 新期待 , 有着鲜 明的实践特色 ;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根 中国土壤 , 把马 克思主 义真理 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 、 凝聚力之 中, 有着鲜 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跟时代潮流, 把 握时代 脉搏 , 反映时代要求,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是指哲学上的一种基本观点,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第二性。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历史主体是指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指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中,理论依据来自于人的实践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主体是社会的集体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社会历史是由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所决定的,社会历史主体包括劳动人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

劳动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主导者。

劳动人民通过生产活动不断改造和创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社会历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主体是有阶级性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主体,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地位和利益诉求。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则成为主体。

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的推动,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历史主体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首先,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要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规律 ,不仅 为振 兴中华 民族提 供 了新 的行动指 南和精神 动
力, 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本质 的当代体现 ,是对唯物史观 的丰富和发展 。

并不是在他们 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 的创造 。 I5 这表 明, ”【p ' 1
t o g t o e e o me t t a s e sss i h e p e o i n e tae y a d t a f s ca o l o r i ae n u t ia l h u h f d v lp n .I lo p r it n t e p o l re td sr t g n h t o o il wh l c o d n t d a d s san b e y
Ab t a t h c e t ct o g to e e o me t o eo eBa i rn i l so a x s i e lt s e r t a c iv me t sr c :T e s in i h u h fd v l p n , n ft s cP i c p e fM r im, st e tt o e i l h e e n i f h h a h c a
rs l n r m oh o rn t n b i ig a d c a a t r t s o e t s r v d n h i c h l s p i b ss f rt e h s r a e u t g fo b t u a i — u l n n h r c e i i f t i i o d sc h me ,p o i i g t e d r t p i o h c a i o h it i l e o o c
d v lp n, t ef c su o h rd cii e eo me t e r hn dp o t gM axs itrc l tr l m. e eo me twi t o u p ntep o u t t d v lp n , n i iga r mo i r it so ia ei i hh vy c n n h ma a s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4)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的特征和历史上的发展观相比较,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全面综合性性、协调互动性、内生可持续性、人本前瞻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这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①”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①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的,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直接动力(改革)、外部条件(开放)、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这四条根本要求,揭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线保障、社会保障、动力保障和政治领导保障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V0 . 0No7 13 .
J 12 0 u. 0 9
从唯物史观 的角度谈 科学发展观
孙鹏 凯
( 国人 民大 学 中

哲 学院 ,北京 107) 0 82
要 :科 学发展观是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体提 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 它是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 面建设 小康社会 全
的重要指导原 则。本文主要 从唯物史观的 角度 , 对科学发展 观提 出的现 实原 因、 理论依据 以及 科学发展 观的 内涵作一 些初 步
成 为 个 人 发 展 不 和 谐 的 重要 表 现 。 个 人 不 和 谐 会 进 一 步 加
于我们对 自然界的胜 利。对于这样每一次的胜利 , 自然界都
报复了我们 。” 全世界都不 同程度地遭到 了 自然界 的报复 。 以我国为例, 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 的发展 中 国家 , 经 济增长率大约为 9 然 而 , %, 在这样高速的经济增长背后 , 耕
的探 讨 。
关键词 :科学发展 观 ; 自然环境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6 4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9 0 - 0 5 0 1 7 — 5 6 2 0 )7 0 4 - 2
近年来 , 随着社会 的进步 , 以及 人类文 明的不断 发展 ,
1自然环 境 的严 重 破 坏 。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 . 自然 界 是 人
类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自然界给人类 社会 提供 了基本
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人类本身也是来 自于 自然界 的。 可 以说 , 没有 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 。然而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类越来越多地 侵 占自然资源 , 足 自己的欲望 , 满 自然界 已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徐晨光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和着眼点,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都一直在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首先提出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课题,并提出“统筹兼顾”等战略思想,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执政理念,规划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90年代以来,江泽民先后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概括和提升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全面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根本问题,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个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个问题关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我觉得既好回答,⼜难回答。

说好回答,是因为⽤⼀句话就可以概括,即“坚持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说难回答,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常深刻,意义⾮常重⼤,⼜不是⽤⼀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了的。

下⾯我从四个⽅⾯对这⼀问题进⾏简要描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是在我国全⾯建设⼩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核⼼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实际和改⾰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种新的发展观。

2003年10⽉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为本,树⽴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也是推进全⾯建设⼩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发展”(即发展的⽅向、⽬的等)、“发展什么”(即发展的内涵)和“如何发展”(即发展的要求)。

从这⼀⾓度来理解,可以把科学发展观分解为以下五个⽅⾯:(1)本质和核⼼内容:坚持以⼈为本。

这⾥的“⼈”,是⼈群众;“本”,是⼈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为本,就是以最⼴⼤⼈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的是⼈。

这⼀要求规定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什么”这两个科学发展观的核⼼问题。

发展的根本⽬的是为了“⼈”,为了满⾜⼈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们的切⾝利益,提⾼⼈的素质,发挥⼈的潜能,最终实现⼈的全⾯发展。

发展的内容是满⾜⼈们的现实需要。

当⼈们的⽣活从⽣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

(2)重要⽬的:促进全⾯发展。

全⾯,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全⾯加强经济、政治、⽂化建设,推动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齐头并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进步。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成 : 物 史观视 野 下的科 学发展 观 解读 唯
l 3
展观 ” 及相 伴 而行 的 “ 人 为 中心 的发 展 观 ” 历 以 以 等 史演进 过程 。
收 稿 日期 :06 6 7 20 —0 —2
修 回 日期 :06—0 —0 20 9 4
作者简介 : 周育中(94一)男 , 16 , 江西铅山人 ,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副教授 , 究方 向为行政管理和科学社 会主义。 研
维普资讯
第 5期
周育 中, 毛
全 面 发 展 为 目标 的 统 一 完 整 的 科 学 理 论 体 系 , 具 是 有 普 适 性 的 关 于 发 展 的 根 本 理 念 。 这 一 理 论 体 系 的
基础 , 是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 是 唯物史 观 。它充分 就 就
体 现 了 唯 物 史 观 关 于 社 会 历 史 主 体 的 观 点 、 于 社 关
学 、 展 战 略学 、 展伦 理学 、 展美 学 , 发 发 发 以及 未 来 学 发 展 理 论 等 等 。 这 些 不 同 的 学 科 , 然 其 研 究 的 专 虽
业 和 侧 重 点 各 不 相 同 , 视 角 却 一 致 , 把 注 意 力 都 但 即


唯物 史 观 层 面 上 的发 展 观 、 展 问题 发
题 主要 是一个 现 代论 题 , 指 由于 发展 实 践 所 产生 泛
力 转 移 论 ” 等 。 总 之 , 展 理 论 的研 究 呈 现 出 纷 繁 等 发 复杂 的局 面。概 括地 说 , 战后 社会 经 济 发 展理 论 就 的 基 本 线 索 而 言 , 体 上 经 历 了 一 个 从 “ 济 增 长 大 经 论 ” “ 长 极 限 论 ” 再 到 “ 合 发 展 观 ” “ 持 续 发 到 增 , 综 、可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准, 生产 力 越发 展 , 会进 步与 文 明程 度就 越高 。二 社 是 生 产 力 的发 展变 化 决定 生 产关 系 的 发展 变化 。一
的 重大 战 略思想 。科 学发 展 观第一 要义 是发 展 , 心 核 是 以人 为本 , 本 要求 是 全 面协 调 可持 续 , 本方 法 基 根
唯物 史 观 同时认 为 , 们 在 劳动 实践 中 , 人 还发 生 人 与人 之 间的关 系 , 就 是 生产 关 系 。迄 今 为止 , 这 人
类 一 共 出现 了五种 不 同性 质 的生产 关 系 ,由此导 致 了五种 社会 形态 的产生 。总起 来讲 , 五种 社会形 态 这
地解决前进道路上 的矛盾和 问题 , 顺利实现全面建
革命 最 活跃 的因素 。
物 史 观 的认识 ,所 以科 学 发展 观 把发 展 作 为第 一要 义 。学 习实 践科 学发 展观 , 首先 要求 坚持 以经 济建设 为 中心 , 只有 以经 济建 设 为 中心 , 断解 放 和发 展 生 不 产 力 , 能为 社会 全 面进 步 、 的全面 发 展 以及 全 面 才 人 协 调 可 持续 的发展 打 下坚 实 的 物质 基础 ,才能 更 好
生 产 力 决 定 论 在 唯 物 史 观 中 占据 着 基 石 的地

唯 物史 观的 生产 力决定论 是 科学发 展观 强调
发展是 “ 第一 要义 ” 的理 论依 据 唯 物史 观认 为 ,人类 要 生存 就 需要 从 自然 界 中
通过 劳动 索取 物质 生 活资料 。在 劳动 实践 过程 中 , 人
【 关键词]
唯 物史观 ; 科学发展观 ; 理论依据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编号】 6 4 17 (09 0— 0 2 0 文章 17 — 66 20 )50 1— 3

唯物史观价值旨归的时代意蕴——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民生幸福

唯物史观价值旨归的时代意蕴——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民生幸福
以民生幸福为实践要求, 为 实现 民生幸福指 引了方向: 致力民富, 发展 民权 , 提升 民智 , 保障民安 。 关键词 : 民生幸福 ; 科学发展观 ; 价值 旨归
中 图分类 号 : A 8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3 1 6 0 ( 2 0 1 3 ) 0 3— 0 0 0 5— 0 5
2 0 1 3年 3期 【 总第 1 5 0期 )
湖 湘 论 坛
h u x i a n g f o r um
No . 3. 2 01 3 Ge n e r a l No . 1 5 0

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研究 ・
唯物 史 观 价 值 旨归 的 时代 意 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科 学发 展 观 视 域 中的 民生 幸福
夏建国 , 徐 霞2
( 1 . 武汉大学; 2 . 湖北警察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摘要 : 唯物史观的价值 旨归是每 个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赋 予了唯物史观价值 旨归以新 的时代
意蕴, 即民生幸福 。科 学发展观视域 中的民生幸福有别于传统的民本思想而具有新的时代 内涵。科学发展观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相处 的社会 , 它为其他三个 方面
不是两级分化。今天 , 在全 面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 提供 良好的社会环境 。 义现代化的实践 中, 科 学发展观赋予 了民生幸福更 加丰富、 更具时代意蕴的新 内涵。 民生幸福 由“ 民生” 和“ 幸福” 两部分组成 , 所谓 民生 , 主要是指 民众 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 , 以及 民 众的基本发展机会、 基本发展能力 和基 本权益保护 的状况 , 等等。幸福是指来 自于需求的过程 , 一种从 需求的相对 比较 中产生 的持续满足 的、 稳定 的内心 感受 。简言之 , 民生幸福 主要是指 民众在物质利益、 个人价值 、 情感安全及社会承认等方面需求 的满 足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摘要:在新形势下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解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关系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它对于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广泛的哲学方法论功能和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普遍结构和一般发展规律,为各门类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如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所标示的,“历史”和“唯物主义”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

(二)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论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
然 的征 服 和 改造 是 无 限的 。 格 斯早 就 提 醒 过 人类 ,我 们 不 恩 “
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 当前发展与长久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 努力追求合乎人类生存需要与发展规律 的发展。 此外 , 对于 目前社会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 科学发 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开放的视野 , 并没有盲 目悲观 ,
而是 辩 证 地看 到 , 会发 展 过 程 中 出现 的问 题 最终 还 是 要靠 社 新 的发 展 来解 决 , 因此 , 科学 发 展 观 的第 一 要 义 是 发展 。 为 它 人们 清 晰 地 指 明 以发 展 迎接 困难 挑 战 、 以发 展 探寻 新 的 出路 的思 想 智 慧 , 明 了人类 历 史 未来 之 所 以能 持续 发 展 、 化发 指 深 展 的关 键 之所 在 。
步补充和完善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理论 的科学性。 具体表
现为 :
的过程 中, 扎实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 紧密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 最新趋势 , 一次次地将其 中国化、 时代化 , 从而实现了我党对
马 克思 主义 的创 新 和 发 展 。 锦 涛 总 书记 在 十 六届 三 中全 会 胡
上 提 出 的科 学 发展 观 , 则是 我 党 对 唯 物史 观 在 社会 发 展 问 题
机正在将人类拉人 自取灭亡 的深渊。 科学发展观在可持续发 展观基础上 , 高度重视当今时代人与 自然环境之间矛盾加剧 这一 历 史 现实 , 时 间 上进 ~ 步 强调 社 会发 展 的 可持 续性 , 在 强 调社会发展的 良性循环 , 强调社会发展 的代际公 是 外 在 的扩 张 , 是 一种 内在 的 收 科 不 而
社会形态的更替 , 实现了合规律性 的发展。 源于此 , 以说唯 可

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的人 民群 众 取得 密 切 的联 系 。全 心 全意 为人 民服
新 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介 段而言, 就是指全体工人 、 农民、 社会阶层及统一战线各组成部分 事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坚持以 坚持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 民共享 , 要把实现好 、 维护好 、 发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 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坚持人 民 戈 不赞成 、 高兴不高兴 、 答应不答 决 策正 确与 否 的标 准 ,把 发展 目 足人民需要 , 实现人 民利益 , 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 民 神 ,密切联系群众 ,始终相信群 最 充分 地 调 动人 民群 众 的积 极 : , 大 限度 地 集 中全 社 会 全 民 性 最 最 广泛 地 组织 亿 万群 众投 身 于 义伟大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 得 的各方 面 成果 ,体 现 在不 断 提

9 j 的努力 , 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 、 斗 更 加进 步 、 化 更 加 繁荣 、 技 文 社
生活更加殷实 , 不断促进人的全 学发展观把 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
量和健康水平上 ,体现在不断提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 ,体现 享有 的经济 、 治 、 政 文化 、 社会 等 让 经济 社会 发 展 的成果 惠 及 全 锦 涛 同志 指 出 :全 心 全 意为人 民 “ 宗 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

【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以兴国为已 - q 走 适 合 中 国 国情 的社 会 主义 发
科学 发展 观 丰 富和 发展 的生 产力 发展 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 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本矛盾 , 正是 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越 会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共产 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 主义革命 、 社会 主义革命 和社会 把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棍 同志说 过 :中 国一 切政 党 的政 策 “ ’ 民中所表现的作用 的好坏 、 人 大 它 对 于 中国人 民的生产 力 的发 展: 帮助的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 力。 翻 ” 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是 过 失误 的教训 , 积 累了丰 富 的威 也 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以邓 小平 为 : 央领 导集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 : 情 ,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内容提要: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

最一般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哲学基础、哲学前提。

只要人们理论地提出和思考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前提、出发点,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工具。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在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合理成分,但又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理论创新。

因此,在对人和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

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即在某种具体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条件下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十分精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几大重要观点,虽然人类已经迈入二十一世纪,但这些基本论点现在看来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而对于中国,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其发展历程便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研究、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活体现。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在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含义其实一直没有发生过动摇,相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本文中笔者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为例,联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的基本观点,做一定的讨论。

物质条件的决定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明确表述了物质生活的决定作用,“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论断的强大说服力,科学发展观作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并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正是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应运而生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分析研究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
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有其深刻的背景,正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实际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很多方面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如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增大、生态环境破坏,社会领域的各项机制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

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健康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物质条件的制约性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的这一表述阐明了历史任务与现存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说到底物质条件对历史任务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用这一关系来观察科学发展观,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体现了这样的作用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快速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也相当缓慢,许多人的温饱问题还无法得到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落后社会生产的状况,来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思想,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因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确立是基于当时的客观物质条件所能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当时我们仅能解决也最为迫切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整个现代化
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基础投入到其他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各个部门,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也就是说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已经让我们能够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了,试想,如果这些问题放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本不具备解决它们的基本物质条件。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的发展任务已经具备了解决发展问题的基本物质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

随后,我们党又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接着进一步提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等战略思想的变化无不告诉我们人类解决的历史任务都受到一定物质条件的制约。

物质条件的基础性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一再强调物质条件的基础性,“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现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其对于上层建筑的作用可见一斑,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依然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经济建设的持久性和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不是否定经济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的长期实践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它要指导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全面发展。

即使发展不仅仅意味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重要内涵。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放松经济建设,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就可能造成全局性的消极影响。

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力才能增强,才能带动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如果没有扎实的经济基础,那么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必定无法得到稳定的发展。

只是在当今的情势下,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思考如何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式和途径,这一转变当然需要更多地兼顾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人为本地制定方针战略,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依然坚持以经济发展作为中心来思考我国未来的发展方略,这也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保证。

以上简单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唯物史观与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显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中国当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内容还相当复杂,科学发展观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这里无法一一尽述。

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很深地体会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于中国当代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作用,要清晰地辨明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未来走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是必不可少、十分有力的一大思想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