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同地区所学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都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 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耕地广阔,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 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 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人均耕地少单产高, 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但农村人多, 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入的内容。
而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围绕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展开。
本文将对该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地质构造和地壳变动地质构造与地壳变动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理解地球演化和地理环境的基础。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地壳构造和地壳变动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处,这导致了我国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地壳运动不仅对地表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地貌与水文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而水文则关注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研究了中国的地貌类型和水资源问题。
中国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高原、山地、河流和湖泊等。
同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的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南方湖泊众多,而北方则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气候与环境气候是指地球上长时间和大范围的天气状况,而环境则包括了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要素。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候类型和环境问题。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差异显著,从亚热带到寒温带均有涉及。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等。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资源与经济资源是指地球所拥有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而经济则涉及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和规律。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是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和农业资源,但由于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和盲目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的热门话题。
通过以上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区域.................................................................................................................... - 1 -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 - 1 -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5 -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8 - 第二章区域发展.................................................................................................................. - 11 -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14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16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20 - 第三章区域合作.................................................................................................................. - 24 -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4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8 -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 34 -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 - 40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高高低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高高低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4、人口问题(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 农村;从农村→ 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 城市;从城市→ 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政治因素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行政调动,有计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20 世纪 80 年1.计划经济体制划、有组织地进疆地区的建设代中期前2.严格的户籍管理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制度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1.中西部到东部经济发达地经济因素自发迁移区,内地到沿海代中期后2.出现“民工潮”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③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⑤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大庆攀枝花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1)历史继承性:古都( 2)国家政策:深圳(3)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 4)旅游:黄山(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2、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宗教社会地位)(2)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点状或条状,人口昼夜差别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 CBD):建筑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②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③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势较高,环境良好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 服务范围小 .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 服务范围大 .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湘教版地理必修2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Ⅱ㈠人口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理解】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而引起的增长。
人口增长的数目不仅仅是靠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与人口基数有关。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影响因素有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简单应用】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可以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前者的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地的自然增长率;在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时为这种模式,当今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后者的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以及当今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为这种模式。
“高-低-高”模式又称为过渡模式。
其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8世纪中期后的欧洲因产业革命的发展出现这种模式,当今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这种模式,尤其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
“低-低-低”模式又称为现代模式。
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广大发达国家和少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古巴)属于这种模式。
中国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正逐步向“低-低-低”模式过渡。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高中地理【2019】湘教版必修二知识清单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如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极地、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等,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的自然环境,属于人口稀疏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是人口最稠密的四大地区。
(2)大洲:亚洲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3)国家: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
(4)城乡: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北美洲和非洲。
规律: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沿海的低地平原地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如河流)、土壤、矿产资源(2)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3.中国的人口分布(1)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东南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2)西北一侧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①西北的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区。
②原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早,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或河流沿岸地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
第二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判断—空间属性: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2)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3)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推力: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拉力:自然环境优越和资源丰富(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1.1?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区域.................................................................................................................... - 1 -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 - 1 -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5 -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8 - 第二章区域发展.................................................................................................................. - 11 -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14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16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20 - 第三章区域合作.................................................................................................................. - 24 -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4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8 -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 34 -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 - 40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综合复习+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口与城市问题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掌握人口与城市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解决人口与城市问题 的策略。
详细描述
针对人口增长过快、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应采取控制 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城市规划等措施。同时,应 关注人口老龄化、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 解决。
产业区位选择与优化方案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综合考虑经济 、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采用定性和 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同时, 应关注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04
综合练习与模拟试题
综合练习题
巩固所学 •·
针对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设计涵盖各个章节的 练习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 深对地理必修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题目应涉及 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中,适合学生自 我检测和复习。
03
知识运用与解题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应用
总结词
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概念,掌握 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地理环境整体性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 系和制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综合考虑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差异性则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地 理特征差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充分考 虑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 宜地制定方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综合复习 地 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汇报人:
202X-01-07
• 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回顾 • 重点难点解析 • 知识运用与解题技巧 • 综合练习与模拟试题 • 复习建议与展望
01
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回顾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文化、医疗、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根本原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的特点。
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因素(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等。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特点:中国气候主要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东部地区多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干旱气候和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山地、青藏高原、北方沙漠和南方丘陵等九大自然区域。
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水资源(如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等)和湖泊资源(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
此外,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铁矿石、锰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
天体系统与太阳活动:天体系统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活动包括黑子和耀斑,其中黑子的变化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和产生磁暴现象。
以上仅为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具体的学习还需参考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2、城市形态——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形状3、城市层次结构——城市在国家、地区、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分布和地位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2、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城市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2)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环境影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三、城市化的类型1、自然城市化——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城市化2、规划城市化——由规划引导的城市化3、非规划城市化——没有明确规划的城市化四、城市化的阶段1、初级城市化——城市化的起始阶段2、中级城市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3、高级城市化——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阶段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的地域分布——气候、土地、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2、农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二、工业生产活动1、工业的地域分布——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工业的地域分布2、工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3、工业的发展趋势——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三、第三产业生产活动1、第三产业的地域分布——城市化程度、消费水平、交通等因素影响第三产业的地域分布2、第三产业的生产方式——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3、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服务业国际化和信息化四、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1、生产活动的空间组合——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空间组合2、生产活动的地域协调发展——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2、人类活动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文化多样性型商业区是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的区域,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湘教版地理必修2一至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模式(自然增长)1、出生率: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
自然增长率为二者之比。
2、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本)、经济、教育、医疗、宗教、风俗、战争、人口等3、人口增长模式:⑴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型增长模式。
(原始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增长模式(农业社会)⑵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过渡型模式(工业社会早期)⑶低—低—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型模式(工业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以年龄为标志,分析人口内部组成情况,常用不同人口在总二、人口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的指数性增长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一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与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一定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水平、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4、人口容量的特征: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5、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三、人口的迁徙(机械增长)1、人口的迁徙:指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性为特点:在两地区之间的空间流动(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为一年以上。
注意: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转移。
2、分类:⑴依据空间划分:国内迁移、国际迁移(永久移民、外籍工人、国际难民、出国留学等)⑵依据方向划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重要:农村到城市。
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⑶依据原因划分:自发性迁移、被迫性迁移。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资源)、经济因素(交通通讯、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革)、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4、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环境。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知识精要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得变化1、1人口得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得自然增长,就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共同决定得。
[记忆]2、几个重要得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与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得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与改造得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与疾病得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得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得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得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得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得独立,民族经济得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得落后民族较落后得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得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人口增长模式就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水平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看书上活动)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二、人口自然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都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情况。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高高低原始型高低高传统型类型低低低(1﹪以下)现代型2、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政治上的独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快(2)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福利待遇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一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计划生育政策3、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1)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计划生育(2)人口增长过慢—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4、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5、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世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现代型6、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教学重点1.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3.探究人口合理容量的现实途径,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树立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观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教育水平:正相关(看书上12)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三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3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家庭婚姻、文化教育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看课本)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问题(多选..)。
(1)图中反映的人口规模属于()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提高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3)下面因素中可能使最佳人口规模扩大的是()A.新资源的不断发现B.科学技术进步C.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提高D.地域开放程度提高,实现资源互补(做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看书上城市区位补充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先看书)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四、中心地理论:(先看书)(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①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等级越高,功能越齐全②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广③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间距越远补充: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定义: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看书上详细的内容)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三、城市化的特点2、出现的问题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