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日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外大国关系——日本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式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近两年来,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但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原因主要在于钓鱼岛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日本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历史遗留问题等。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尽管冲突不断,但中日两国清楚的认识到,不管世界的格局怎样变,双方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才可改善双方关系,促进发展。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共同发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经连续十一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于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问题,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危”与“机”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危机带来的挑战正在被逐步克服,中日贸易逐步恢复,不过这只是中日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中日政治关系现状中日政治关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今,在钓鱼岛归属这一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但日本仍然对其虎视眈眈,妄想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土行使主权,原因是不管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钓鱼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日本对于台湾的态度也是引起双方政治纠纷的重要原因。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台湾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日本对此的态度却十分“暧昧”。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四篇精选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发展的框架。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
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时,人们常常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时段来概括和定义。
一是从古至今中日间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谓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来那一段“不幸”的历史。
这里的“以史为鉴”,不言而喻特指后者。
而且,它与战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形成为前提性逻辑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在长期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当时的“未来”,已经流变为“现实”乃至“历史”。
如战后已一个甲子,中日关系正常化也已迎来35周年,在这样一段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未来”不断衍化为“现实”与“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对于战后日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已日益成为一个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一些重大场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形势与政策-近代中日关系论文
近代中日关系论文观察近来中日关系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政冷”。
岂止是政冷,身在东京,接触种种社会现象,有时简直让人觉得心凉齿寒。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通过美化侵略的右翼教科书、在对历史不加反省的前提下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事件引发的中国民众对日抗议传到日本,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立即出动宣传车到中国驻日使领馆驻地疯狂叫喊。
笔者亲眼看到几个暴徒在中国使馆前面口吐脏话、叫嚣不止。
这些反华分子不仅用高音喇叭喊话、打骚扰电话,还把红漆偷偷涂在中国驻日大使官邸的门上。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
与闯馆事件和球场风波一样,日本不少媒体导演了一场煽动仇华的闹剧。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一些媒体掩盖真相,大肆宣传中国并不承认的“中间线”说法,煽动“日本海洋资源被吸走”的谬论。
有些媒体甚至说要为针对中国的“未来战争”做“准备”。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家大报竟在头版的“编辑手账”专栏里把中国比喻为浮出海面的“深水鱼”。
当深水鱼浮出水面时,为了减轻体内的压力会吐露内脏、并突出眼球。
而中国就如同一条浮出发展中国家水面的深水鱼,为减轻体内因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造成的压力,政府正通过“憎恨日本”的反日教育转移国民的视线。
这家媒体别有用心地说,中国把日本当成“历史的奴隶”,使日本人“无休止地在中国人面前垂下头来”。
当然,在这场感情对立的风波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像上述报纸那样。
《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和言论还是比较严肃、冷静的。
它们指出,中日间出现情感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美化侵略的言行触怒了中国的民众。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多次重复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的“村山谈话”,承认日本在错误国策下,因推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一方面又继续坚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拒绝把一般的死者与甲级战犯相区别”,这与“村山谈话”的精神大相径庭。
这样下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两国关系。
这些媒体主张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日之间应尽快消除对立,寻求合作。
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
前言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战争爆发、皇朝更换接连发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
感触日本选举、韩国人被绑架、台湾局势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与我们大学生无关,但想深一层事实是否是这样呢。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在打败帝国主义、日本主义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大学生不可置疑地被认为是一股强大而不可缺少的力量。
五四运动、各种爱国报纸的出版,无疑给了中国革命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学生,虽然我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虽然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由扩大了,但我们始终是一名学生。
作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任,无论怎样都应先把学习搞好。
但我们不单是学生,我们也是半个社会人,所以毫无疑问,了解国际形势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了解国际形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电视报纸和电脑。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
在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我们要认真听课还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加强了解。
大一的生活转眼间过去了,即将面对的是大二的生活。
在过去的一年间我虽然成长了不少,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也有所加深。
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我所了解的还远远不够。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认真学习和了解时事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相信经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我会褪掉以前的青涩和懵懂,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主权是大国崛起的逻辑起点。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
前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应当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平等地接受,而不是强迫世界接受的过程。
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与国际社会和平互动,按自由贸易原则平等地分享国际资源是贯穿中国崛起始终的原则。
此间,中国国力使用是有限的,军事的性质仅属于自卫性的。
后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又是中国完全实现主权统一的过程。
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
大学生中日关系时事政治论文2000字
大学生中日关系时事政治论文2000字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重大成就。
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中日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中日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试谈安全困境中的中日关系》摘要:中日两国因钓鱼岛撞船事件,政治上不断交恶,政府间的一系列交流和互访活动受此影响而被推迟或取消,双方国内的民族主义和国民情绪抬头并不断升温,两国关系降至多年来的冰点而无法解冻。
在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的矛盾中,中国周边外交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政治交恶; 民族情绪; 中日合作;战略互惠关系2010年9月7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端再度激化,中日关系由此陷入低谷。
一、中日交恶的结构性解释中日之间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日本政府在钓鱼岛现实争端上的表现与其对历史的认识紧密关联,而对历史的受害者来说,现实的岛屿争端与历史问题相互“火上浇油”,导致中国民情激愤的局面。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中日关系放在国际体系的框架之中,就可以清楚地探究其发展脉络:中日关系的涨落几乎一直是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相互联系的。
由于中日关系没有摆脱1972年体制的结构,才造成了现在的不稳定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本身就是“二战”终结导致国际体系结构变动影响下的产物。
此后的中日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也是当时体系格局的结果。
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一致或者冲突,不存在远近亲疏问题。
只有彼此间的共同利益超过纷争差异,国家之间就能很好地合作;相反,如果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纷争,接壤的两国也会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历史与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二、中日民族主义和国民情绪因素冷战结束以来,中日两国作为在东亚不断上升、发展的大国,出现了经济层面的战略谅解与战略合作。
然而,在政治层面,由于历史认识的差异、领土纠纷等问题,两国政治关系相对冷却。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把握好中日关系的对策,未来两国关系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希望你们喜欢!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篇1《浅析从均势角度谈中日关系的走向》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在国际中所处的地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走向。
关键词:多极化中日现状及走向(一)当前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处于大的整合和调整时期。
主要表现是:在国家利益的构成中安全问题的地位下降,经济问题地位上升。
国际冲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中日关系是关系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日切身利益的重要关系。
对此,日本是极为重视的。
1989年后日本首先恢复了对华援助,1997年日本又将外交目的明确表述为: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改善与俄国之间因领土问题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关系。
①我国领导人近年来也频频对日本进行高级别的访向。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依附美国,做美国制约中国的马前卒。
在人权、民主、核武器实验、对华贷款等问题上给我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对一些历史问题极力回避;日本政府官员接二连三的“出言不慎”;对钓鱼岛事件持明显的支持纵容态度;尤其是日本与美国拼凑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明显是借助美国制约中国。
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美日经济冲突目前有日益淡化的趋势,原因是美国产业升级顺利完成,日本在产业档次上落后于美国,而我们的产业和日本还处在同一档次,在一个时期内中国将成为日本主要的竞争对手和排挤的对象。
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会是这样的呢?我们在分析中日关系之前,首先应了解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二)目前,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美国有求于我国,不再像以往那样,在联合国给我们制造那么多麻烦;其他国家也有求于我国,因为我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希望我国在表决时投赞成票或反对票;同时,各国都看中了我国巨大的富有潜力的市场。
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文章恐怖主义国际形势政治论文热度:最新呼啸山庄个人精彩读后感热度: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热度:当代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热度:浅析国家安全与大学生的形势论文热度: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合理发挥爱国热情》摘要: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发展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
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
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
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
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
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
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何去何从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何去何从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 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
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中日关系在今天激化?原因在于:一是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日本经济在五十年代得到恢复,六七十年代很发达,到了八九十年代则十分低迷,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倍受瞩目,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存在某种病态心理,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二是日本自身做法欠考虑,特别是小泉的做法让日本走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可是历史悠久了,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骂阵叫阵,我们现在对日本是强硬一点好呢,还是继续韬光养晦好一点呢?有人预测,中日矛盾如果继续激化,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其实中日关系在现实中就如邻里关系,我们的邻居并非全是很好的邻居。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权衡历史问题与国家最高利益这两者的关系。过去中国没有精力和自信去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所以眼中更多的是盯住日本,必然重视历史问题。但是中国的外交重点已转为建立亚洲多边合作、经济共同体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那么就必须对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重新定位,不要让历史问题影响中国更远大的国际战略。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918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仍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分割世界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导,是侵华战争爆发的主要动因。这场战争给21世纪中日关系留下的最大经验教训是:在主权国家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寻求本国发展的权利,不应以牺牲别国利益为前提。追求一时得益而伤害其他民族对本国长期利益的损害远大于一时的收益,实际上得不偿失。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推行“王道”以取代西方的“霸道”,还主张亚洲各国平等联合。这就是强调东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要以德为上,互相留有余地,不乘人之危、逼人到墙脚,不能套用西方列强和殖民主义者的做法。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我理解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的心灵烙上了深深的印迹,不可抹灭。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日本商品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至汽车,小至照相机手机。
所以,相当多的中国人对日本又爱又恨,在享受日本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对日本人恨的牙根痒痒。
还记得上考研政治辅导课时徐明德老师说过:“分析大国关系,要辩证来看,利益与冲突并存。
”下面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目前中日关系还是比较脆弱的,原因有三: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没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擅自修改历史教科书,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实,以及多位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是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而日本同样宣称对钓鱼岛有绝对主权。
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
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
中国至今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
近年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
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
大国之间的博弈,是利益的角逐。
未来中日关系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
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
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上次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浅谈早在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到21世纪的今天,中日间发生了多次的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
以至于当我们在描述中日关系时,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地出现“南京大屠杀、台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大量词汇,而且在阐述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词汇往往会充当关键词。
究竟是什么阻碍的了中日友好发展关系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光彩。
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强,美国的遏制战略再度指向中国。
美日两国重新定义了美日同盟,发表了新安保联合宣言,并开始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强化已有的同盟并建立起新的非正式同盟。
美国重视并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主张提高日本额国际地位,进一步发挥日本的作用,以维护全球霸权主义。
与此同时,日本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强化“世界中的美日同盟”,搭乘反恐战车,旨在实现国家利益。
随着中国在东亚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日本妄图利用美日关系牵制中国,争夺东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而中国的崛起使得美国的东亚的领导地位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希望日本能成为其在东亚的一个战略据点,为其全球战略提供广泛的经济和安全支持,制衡中国并消除美国可能在东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以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确保没有任何外国势力能够在区域或全球安全中成为主导性的力量。
对美国而言,在防备中国这一点上,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不能动摇;对日本而言,首先就是要强化美日同盟,其次,应该恰当地对待中国的崛起。
因此,美日同盟的调整,将对中国构成挑战,一是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二是利用台湾等领土主权问题,干涉中国的内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以及领土完整。
然而对此,中方一直积极的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和中日关系现实,本着高度重视对日关系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全面发展付出了很大努力。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摘要:去年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GDP高于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快速驰援日本彰显大国风范。
中日关系又被人们探讨起来,中日关系一直都很敏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该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现在,我来浅谈自己对中日关系的一些观点。
关键字:中日关系、历史问题、合作、冲突、发展(一)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中日关系从东汉起就有外交关系,卑弥呼朝贡、倭王赞朝贡。
公元646年——1868年日本开始了“唐化”全面学习我华夏文明先后13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派遣留学生。
从那时起,日本就开始效仿中国改革,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茶道……中日关系开始长时间友好的发展,直到元朝,忽必烈二度入侵日本,中日关系恶化。
到明朝,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
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露梁海战。
清朝后,日本对中国侵略更加明显。
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这次战争是由于日本用武力侵占朝鲜,并于7月偷袭中国海陆军而引起的。
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等条约《马关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日本也是该条约的主谋者。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
后来,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
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形势与政策论文】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
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
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
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
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
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
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的双边外交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希望大家喜欢!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篇一《21世纪初期中日经济关系及未来走向》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日经贸合作继续平稳发展。
中日两国在进出口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日经济关系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取决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力量与制约中日经济合作力量的变化。
关键词:中日经济关系中日贸易经济互补一、21世纪初期的中日经济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体来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日本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越来越依赖于中国。
日本政府财务省发布的2006年(2006年4月―2007年3月)贸易统计速报显示,中日之间(不含香港)贸易额为254300亿日元(约合1660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6.5%。
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中国也首次成为二战后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这个形势已经越来越清楚。
(一)中日贸易快速增长,贸易依赖关系变化中日之间早在恢复邦交之前,就以“民间协定贸易”(20世纪50年代)和“友好贸易”、“友好备忘录”(20世纪60年代)等形式保持着贸易往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见图1)。
2004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日本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
据日方统计,2006年全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100.8亿美元,增长11.5%。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摘要中日两国在1972年恢复邦交谈判时,从双方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解决。
然而,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和平友好条约时,日本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
后来,随着钓鱼岛争端问题愈演愈烈,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关键词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日趋紧张解决正文一中日历史关系关于中日是从何时开始有往来的,民间有很多种说法,众说纷纭,至于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我们很难考证,因为年代太久远了。
而有准确的记载是在公元57年,中国史书《后汉书》上提到,日本派人到中国的汉朝来朝贡,中国的汉朝封其为“汉委奴国王”,给其一个金印,而这个金印后来在日本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也使得《后汉书》的记载有了对证。
当时的日本不叫日本,叫倭。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隋朝,中国和日本基本上就是保持着这么的一种关系。
到了隋唐时期,中日的关系有了一些变化,日本不再是来朝贡,而是派使者来,也就是当时所说的“遣唐使”。
当时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当中,中国是先进的,在世界上中国也是先进的。
中国文化的力量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包括对周边的民族。
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派遣使者。
再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日之间也有过摩擦、战争、不友好的时候,但是两国主要还是友好交流。
二近代中日关系一般的学者通常都认为1871年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开端,1871年,中国和日本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
第二年,也就是1872年,日本现在的冲绳,当时叫琉球,琉球人出海遇到风暴,被漂到台湾,并且和当地的居民发生了争执,被当地居民杀害了四五十人。
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了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仿效西方的新政府。
建立政府之后组织了一些人到西方去考察,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考察之后觉得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
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于日本在1874年决定发兵去攻打台湾,而战争最后是通过清朝和日本的谈判,签了《北京专条》而停息。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中日关系直接反映出我们的综合实力,至少我是这么看待中日关系的。
中日关系呢,客观上讲,自唐时日本相对于中国来说是附庸,之后随时间推移关系变淡,自1840年中国的古老朝贡体系崩塌,以及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实力一跃超过曾经的老师并且进行军事扩展,至此中日关系交恶,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系跌入低谷;冷战至今,中日关系逐渐缓和,但仍然处于矛盾状态。
以上是至今的中日关系大体变动。
至此,接下来说现今的中日关系:利益,老生常谈了。
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中国关系较好,主要是存在北方的共同敌人苏联。
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开始紧张,毕竟中国的崛起分走了一部分日本的利益,先将其定义为“利益挤压”。
这种“利益挤压”会越来越强,随着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至现在中国GDP是日本的两倍多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开,中国建立亚投行对日本的“经济挤压”在程度上非常大,并且在今后的三十年里,中日关系会越来越差。
三十年后的中国会控制南海,甚至会伸张琉球群岛的主权,当然,中国要先挺过去当下的经济转型困难期和人口危机。
此时的中国与日本的科技差距将大大减小,日本会随之失去非常大一部分中国市场,其他地方的市场在商品价格上又竞争不过中国,这些都将中日关系推向紧张的极点。
至于之后么,变数太大。
另外说到抵制日货,那就再提一句,最好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技术超越。
如今我们的身份证都是邻居帮的忙,根本抵制不了。
只有科技超越日本才能真正的抵制日货,设想一下我们技术做工都不输给邻居,而且成本和价格还比对岸低,日货就自然而然的抵制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中日之间肯定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
现在已经很清楚,阻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三大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今天才构成了中日友好的重大障碍,为什么现在会愈演愈烈,似乎成了缠绕中日关系一个打不开的死结?而第一个原因是时代变了,以前中日关系只限于在政府层面展开,在高层中进行,几个高级领导人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可以决定中日关系的走向,比如田中外交就可以一举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现在这样的外交方式不行了,因为时代条件变了,互联网所创造的信息充分交流的条件让政府原来独享的信息,不得不进入到公众领域,少数人的外交成了公众普遍关心的事情,民意成了外交的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
有关中日关系走向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有关中日关系走向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双方互相依赖,彼此间的利益相互交融在一起,中日关系对彼此来说都十分的重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政策3000字论文,欢迎阅读!中日关系的形势政策3000字论文篇一:《钓鱼岛争端与中日关系》摘要:自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谢林在国防经济学中首次引入博弈论的研究方法以来,博弈论已成为国防经济学的主流分析方法。
博弈论主要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
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钓鱼岛冲突,研究中日之间的策略互动。
本文为中国应对钓鱼岛事件应该制定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钓鱼岛事件冲突博弈论一、引言——钓鱼岛争端的历史背景及现状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海域,总面积达到4.38平方公里,有5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和3个小礁组成。
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当时钓鱼岛被命名为“高华屿”。
明清两朝500年间向琉球派遣册封使24次,册封使回国后都要将经过及琉球的情况写成奏章,上奏皇帝。
直至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于中国政府拥有的钓鱼岛主权未提出任何异议,但是随着战势的发展,日本相继吞并琉球各国和钓鱼岛,并在未事先告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窃取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在日本强行占领钓鱼岛(此时,日本已将其更名为冲绳岛)将近60年后,中国政府迎来了一个收回钓鱼岛的机会,随着二战的结束,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本应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政府,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希望通过钓鱼岛作为导火索在中日之间制造争端,对其进行政务管理,将钓鱼岛划为自己的势力管辖范围,中国失去了一次收回钓鱼岛的绝佳机会。
1969年11月,美国政府决定“将琉球于1972年归还日本”。
此时,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已宣布,钓鱼岛附近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对资源贫乏的石油消费大国日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随着事态的发展,基于经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日本向世界宣示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纵容右翼分子登岛,通过修建灯塔、直升飞机停机坪等方式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
形势与政策论文—钓鱼岛与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钓鱼岛与中日关系摘要:近年来,围绕钓鱼岛而引发的各种争端,使中日关系形势越来越严峻。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
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
展望未来,在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回避或者迟疑的态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修补中日关系,使两国间能达到和谐合作。
而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发展,共赢方式。
关键字: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对峙与争端处理与反思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
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
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从中国方面来说,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国推行的“民间外交”(“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似乎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就是从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看,中日建交,中国付出的牺牲仍然是不少的。
要日本人正式道歉的要求没有坚持到底,数额巨大的赔款一笔勾销,中国的收获似乎就是在亚洲又赢得了一个战略上的支持者。
可是,日本为分担中国的战略负担做了多大贡献还值得研究。
日本本来就是反苏阵营的骨干,反苏阵线的形成对日本是有利的,决不是什么负担。
而为了求得日本支持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一句话,中国则花了莫大的工夫。
有本叫做《百年恩仇》的书,引用一位外国政治家的话说,周恩来是忍着难以忍受的屈辱和日本强颜欢笑、喝香槟酒的。
随着中国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成熟,中国的对日政策由偏重于柔转向柔中有刚。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提要:中国、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习近平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目前 ,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四十四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一历史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仅在90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愤填;7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几百万军队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此而感谢日本吗二台湾问题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1997年9月23日,日本和美国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当时日本报纸指出:“新指针肯定是针对台湾海峡制定的”,“届时在军事上不可能不具体设想包括台湾海峡危机”;还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日本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日本还有人认为,周边地区的范围“到马六甲海峡为止”,“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其以远地区均被纳入视野”,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三钓鱼岛问题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道,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 ,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推荐文章形势与政策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3000字热度: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范文热度: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热度:形式政策有关反腐倡廉论文热度: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热度: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来已久的钓鱼岛事件却始终阻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中日关系,希望大家喜欢!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篇一《论国民认知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摘要: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影响两国关系的除了经济利益、政治、综合国力、决策者重大决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外,两国间国民的认知差异也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本文试图从国民认知的角度入手分析影响中国与日本两国关系微观层面的因素,具体阐述两国国民在历史问题、国家利益、民族心理方面的认知差异。
最后将尝试性地从认知层面对推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国民认知;认知差异;中日关系中日双方良好稳定关系的建立不仅对双方乃至于东亚及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但中日双方在认同上的差异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中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障碍。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中日两国除了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努力外,还需要从文化认同的层面上着手,积极改善两国关系。
一、影响中日双边关系认知的因素中日民间关于彼此双方的认识知觉单薄。
从知觉的形成机理讲,社会群体间要形成相互知觉必须具备认知主体,认知对象和认知途径三个基本要素。
在知觉的形成过程中认知途径的作用相当重要,它是连接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的桥梁,如果没有这个桥梁,社会群体间是很难形成关于对方印象的知觉。
在中日关系进程中,这个认知途径可以简略划分为三类,亲身游历、面对面对话以及社会中介的介绍,就前两种途径而言,一般中日民众是很难拥有的,中日民间知觉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社会中介的介绍。
中日联合调查也指出,连续四年的调查表明,新闻媒体是两国民众了解对方的最主要渠道。
在这种较为单一的认知途径背景下,社会中介的介绍就在中日民间知觉形成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其介绍内容的广度、深度、客观性、真实性也就决定了中日民间知觉的数量和质量。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所营造的信息氛围是影响中日民间知觉的重要认知情景。
中日媒体在报道对方的过程中信息选择性都较强,如在日本电视台上有关反日游行的报道连日不断地重复播放游行的录像,就像中国全国都被游行洪流淹没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都处在危险中一样。
中国媒体同样热心于报道日本政府对中国国民感情的一再伤害,日本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围堵以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
这样选择性的报道导致了中日大部分国民对于对方国家在认识上的诸多误解。
二、中日国民认知差异文化上的认同差异和相互认识上的心理误区使中日两国难以做到透彻地了解对方,甚至存在许多误解,这是当前中日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
以下就具体分析中日国民之间存在包括历史问题认知、国家利益认知、民族心理认知方面的差异。
(一)历史问题认知差异半个世纪特别是自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始直至抗战结束这段充满血腥味的历史所造成的两国民众之间的心灵创伤和感情坚冰,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民众认为日本不愿在历史问题上道歉,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国家而与之对应的是日本民众也形成了中国“咄咄逼人”纠缠不清的印象。
例如日本一些政治家就说,中国动辄就提历史问题,要日本赔礼道歉,村山内阁不是在1995年就表示过歉意了吗?怎么没完没了,日本要道歉到何时才是头?(二)国家利益认知的差异认同的一致性是获得共同利益的基础,而行为体对自身利益的认同又离不开自我身份的约束。
可见,对自我身份的界定限制着对自我利益的认同,对彼此身份的界定则限制着行为体对双方共同利益的认同。
如果行为体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就不仅能对自我利益形成正确的认识,还能获得双方在共同利益上的一致认同近年来中日之间频繁出现的争端和纠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日本对中、日双方的身份和利益认同产生了偏差和错误。
国家利益说到底是国民认同中的国家利益,是一个被抽象出来的思维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利益是由国家认同界定的。
而现在,中国作为亚洲经济体系新的强国(或潜在的强国),对日本经济构成了挑战。
在日本的国家认同。
现在的中国似乎是旧的亚洲经济体系的“破坏平衡者”,俨然已对日本的国家利益形成威胁。
正是这种认同取向,使日本忽视了两国之间存在着的广大的共同利益,只看到竞争的一面,看不到合作的一面,迷信“中国威胁论”,多方遏制中国的崛起。
(三)民族心理认知的差异在日本对华认知上,日本民族心理的两面性突出表现在日本人在自卑感与优越感之间不断徘徊。
当日本认为自己处于优越地位时就会表现出对中国的蔑视,反之一旦自己停滞时,不仅出现中国威胁论,在他者认识中甚至还隐藏着期待中国崩溃的阴暗心理。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日本对华亲近感却不断下滑,这种现象与日本民族心理的潜在影响有关。
三、从认知层面对推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出的建议推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起点是我们必须首先相互了解,相互认识,正确认知彼此间的差异。
(一)理性地全面认识和了解日本民族不管人们对日本的感情是蔑视还是敬,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是一个具有特殊的民族心理特征和特殊的历史文化的国家。
日本人成功地把以强烈的集体主义为美德的社会纪律,同西方人习惯看作与个人主义不可分的那种责任感结合起来,其程度是任何其它国家无可比拟的。
这一点已为日本自身的成功发展所证明。
理性的国人,需暂时放下仇恨,用理智与平静的心态去了解真实的、这个永远也不会搬家的邻居,先去了解,面对未来不了解别人是危险的,行走在爱恨间,我们总在情绪上反对日本,伤害我们的感情,的确,日本始终欠中国一笔历史债,注定要清算后才能平复国人心怀的血泪债,但在这之前,让我们睁大眼睛把对方看清楚,让我们把他们的优点和精华拿过来,只有强大才有话语权,也只有强盛国力才有资格说不。
的确,在中国渐渐崛起的今天,我们对于日本,需要也必须去了解。
(二)改善认知环境,督促双方媒体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对方比较中日大报可以知道,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道要远远少于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而且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道更多是和历史相关的报道,而日本媒体却格外关注中国当下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且这种关注是研究式的。
我们要抛弃情绪性的关注和报道。
督促双方媒体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对方,使媒体在市场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三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因为大概对于中日两国大多数的记者来说,客观的、中立的友好的报道是他们的理想。
但是,导致这个理想无法实现的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制约现在正纠缠着两国的媒体。
如果不对这些障碍和制约等环境因素加以思考,即使宣称客观、中立、友好,其结果也只能是于水中捞月。
(三)消除中日民族心理的自卑感,加强互信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来看,在中日建立互信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双方要逐渐消除对对方抱有的心理上的自卑感。
坦率地说,日本在包括经济、法制、国民生活、卫生等在内的社会状况方面,对中国怀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对中华文明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风采又怀有一种自卑感。
与此相反,中国方面因为自己的悠久文明和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地位以及作用,对日本怀有一种优越感,但对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又怀有一种自卑感。
中国人的自卑心理与近代史上的屈辱遭遇是分不开的。
文化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沟通交流的平台和纽带。
当今,在国际性的交流场合,假定他国(他人)和本国(自己)的同一性,先验性地想象相互理解的实现,是蕴含着极大危险的,这本身就会成为阻塞交流的因素。
提倡换位思考,对对方与历史问题相关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给予客观的评价。
譬如对于日本成为“普通国家”及前述修改战后宪法等的诉求,对于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对双方的政治智慧和民族胸襟,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
各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对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
人类因无知或偏见引起的冲突,比因为利益引起的冲突更可怕。
我们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人的文化交流。
总结: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文化渊源上的某些同质性是双方形成合作性认同感的地缘优势和文化基础。
尽管现在中日关系还处于历史上的低潮时期,两国人民的认同亲近感也异常冷淡,但是,随着中日之间在多层次、多领域项目中交流与合作的扩大与加强,两国人民能够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积极的认同。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日两国一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广泛开展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在国际政治研究中既要重视宏观层面的分析,也要注意微观层面的分析。
既要看到决策者和社会精英的作用,也要密切关注民间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
其中,民间知觉的正确与否对于维护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非常重要。
政府有必要加强对民间知觉的重视和监控及时消除可能危害国家间关系的知觉因素。
参考文献[1]刘从德,曾璇.《认同差异:战后中日关系的文化症结》[J].理论研究,2007(5)[2]刘利华.《试论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文化与心理因素》[J].东南亚研究,2009(4)[3]张伟东.《论日本的国民性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大连干部学刊,2008(2)[4]胡令远.《文化交流、价值向度与历史认识—简论战后中日关系的精神要素》[J].日本学刊,2008(6)[5]谭浪.《中日关系上的误传播——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再认识》[J].新闻知识,2009(1)[6]尹斌.《中日民间相互认知与中日关系重构》[J].日本研究,2008(4)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篇二《媒体和教育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摘要:中国同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更是跌宕起伏。
在汉代至鸦片战争前两千余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和平相处。
但在鸦片战争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这个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正是那段中国与日本共有的历史使得中日两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六十多年里相处困难。
重塑中日民众好感和互信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要从媒体和教育入手。
关键词:中国;日本;媒体;教育;关系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17-02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在汉代至鸦片战争前两千余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和平相处。
但在1894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帝国主义曾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国终于在1972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但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上不断制造摩擦和纠纷,致使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又跌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