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考点提炼题型及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概述
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单选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简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
多选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人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单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简答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
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述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 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鸟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在格式±,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在情节的提
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鲁迅强调写岀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掲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此外,鲁迅小说在塑迨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未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单选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人故事新编中;
简答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不“神化”或“鬼化”古人,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感情上的相通之处加以
推想和发展;
1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单选野草中的散文写于1924年至1926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加上出版前写的题辞,共24篇;
单选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论述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例如在给媚态的猫画像时,狠狠鞭挞了帮闲文人的丑态;在批判二十四孝图等封建读物时,作者也没忘记梢带抨击那些“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流言家”和“道学先生”等;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当作者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清新恬淡与讽剌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这一组回忆散文,基调是恬静明快的,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锬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租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
论述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