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风物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1964年开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工程,是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贵州省的遵义、安顺、都匀、凯里、六盘水等,因地处贵州山区,符合“分散、隐蔽、靠山”的选址原则,成为“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和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
“三线”建设在中国军工史、区域经济史、工业文明史、民族团结史、城市建设史、交通发展史等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孕育出以“三线”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现代红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
“三线”文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相较国内极其丰富的工业遗址、移民文化、历史记忆,“三线”文化的创意、接续和繁荣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六盘水市作为一个因“三线”而生的能源原材料城市,“三线”文化已深深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三线”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根和魂,相互交织、包容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要形成“三线”文化出精神、城市文化出精品、民族文化出精彩、农耕文化出精致、健康文化出精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需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国家长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发展战略给贵州“三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春天。
作为“红色文化”主战场的遵义、“阳明文化”主战场的贵阳和“国企三线”的六盘水,凭着凉爽的气候、便捷的交通、多彩的文化拥有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质,会展经济、康养佳地、纪念活动等系列创意设计必将带动“三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彰显更清晰的主题化,保护“三线”文化历史记忆
一是全力抢救历史记忆。
建议由贵州省政府提出倡议,把现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增重庆市)的“三线”文化整合起来,争取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或世界工业遗产。
同时,利用地方党史研究室、史志、文化、高校等机构,建立“三线”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专项研究经费,从管理者、建设者、见证者、参观者的角度,分门别类收集整理领导、工人、群众、游客等不同人群对“三线”建设的体验和评价,重点聚焦1964年至1980年期间的建设人群,在口述、摄影、视频、信件、书画、集邮、歌曲、舞蹈、奖章、衣物、家具、日用品等方面加大挖掘保护力度,充分印证“三线”建设的艰辛和辉煌。
二是合力营造文化氛围。
城市形象是外在特征和文化底蕴合二为一的产物。
在外在特征上,将“三线”工业遗迹、“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记忆创意小镇、“三线”建设系列图书、“三线”题材纪录片等加以优化组合,通过短视频、VR全景视频、深度报道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生产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作为整体品牌和城市名片对外展示;在文化底蕴上,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式,推动“三线”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内部公众心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而自发对外宣传推介,塑造
杨 杰 陈 静
61
文化与风物
“三线”文化为内核的城市形象。
三是大力争取政策支持。
建议由省政府向国家争取设立不低于50亿元的“三线”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或“三线”文化事业开发资金,把“三线”文化作为红色文化和工业遗址进行包装设计。
在全省层面统一成立“三线”文化保护办公室或“三线”文化投资集团,对“三线”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由省政府制定支持鼓励“三线”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三线”文化进行全方位扶持,鉴于六盘水市在“三线”建设中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争取把六盘水市列为全国“三线”遗产的核心示范区之一,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
二、拓展全域化亲民模式,塑造“三线”文化城市形象
站在一盘棋的大思维,以遵义的“红三线”、六盘水的“煤海三线”、贵阳的“新三线”为主线,将“三线文化”的内核在百姓心中渗透,走亲民的、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传承的路子。
一是拓展“三线”文化博物展览馆功能。
拓展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现有设施的馆藏、陈列、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围绕贵州“三线”博物馆的功能拓展,以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交通、仓储建筑群的修缮保护为契机,形成“1+X”的工业博物馆群,对“三线”遗产进行系统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二是新建军民融合文物馆。
展览馆初步定位为全省首个以军民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展厅落户遵义,与已建成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形成姊妹篇。
三线建设博物馆主要展示1964年至1984年期间的内容,军民融合展览馆展示1984年以后军民融合发展历程、出台政策、成果展示和对未来展望等内容,是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延续和升华,共同构成对三线建设、军民融合与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完整表达。
展览馆建成后具备军民融合展示中心、科普园区、体验基地和技术平台等功能,将极大提升全体市民自豪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成为遵义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优势。
室内展厅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灵活采用实物展陈、采访纪实、文字影像、模型沙盘等表现形式展览军民融合文化。
第一部分“寻融合本质”,主要介绍国家和遵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背景、政策、决策部署和世界军民融合发展主要趋势;第二部分“忆峥嵘岁月”,主要介绍1984年至21世纪初驻遵军工企业保障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发展航天汽车、风华冰箱等风靡全国的军转民产品,助力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光荣岁月、典型案例和重要人物;第三部分“聚融合创新”,主要展示21世纪以来,遵义国防科技工业成就以及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双拥、基础设施等领域军民融合成果;第四部分“谱军民乐章”,主要对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支撑遵义市高质量发展,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未来进行展望。
三是打造“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园。
六盘水市整合“三线”文化资源,在4个县区建成1—2个“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
以水城钢铁集团、六枝工矿集团、盘江煤电集团、水矿集团等“三线”龙头企业为载体,打造钢铁、煤电、建材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企业并形成产业集群。
举办“全国‘三线’文化艺术节”“‘三线’文化活动周”以及各类“三线”高端论坛,打造“三线”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规划设计一批涵盖旅游、演艺、会展、影视、绘画、纪念品等领域的“三线”特色文化项目,建立“三线”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储备库。
四是规划“三线”文化红色旅游带。
抓住三线路线与红色路线的有机整合,将遵义、六盘水等红色旅游发展纳入全省“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整合遵义、六盘水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特色民族村寨、古镇、古村落等文化资源,有序开发各类红色资源,包括“三线”建设遗址、会议会址、红军纪念基地等革命遗址,规划如“三线”建设市内一日游、红色旅游周边两日游、三线深度体验三日游等线路。
在规划线路的同时,围绕“三线”文化做好“双创”工作,在已开发景点上适当增加“三线”文化元素产品,开发红色旅游周边产品,如定制邮票、定制手绘明信片、定制邮戳、铜制景区纪念牌等,让游客带得走、记得住,提高贵州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外界游客感受贵州气候养人、文化养心、风景养眼,开创文化与景点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
62
文化与风物
三、坚持建设差异化,创建“三线”文化独特品牌
围绕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三线文化”的文化品牌定位,在主题化、全域化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差异化建设,打造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三线”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打造不可复制的“三线”文化影视娱乐基地。
把三线建筑风貌结构形式植入到新建筑中,改造古城原有建筑和生活、文化肌理,挖掘提炼独有的“三线”文化,把老城改造为拍“三线”片、工业片等具有特殊历史印迹影片的拍摄基地,吸引更多剧组前来拍摄,利用明星宣传带动效应,把影视娱乐基地建成“网红打卡地”,提升“三线”文化知名度,让老城重新焕发古老的历史价值。
以“三线”文化创作为重点领域,激励、扶持省内外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影响较大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三线”故事,传递“红色”基因,打造具有贵州“三线”文化标志的文学、影视、戏剧、音乐、歌舞等文化艺术品牌。
二是嵌入独一无二“三线”文化爱国主义教育。
“三线”建设虽已完成历史使命,但“三线精神”并未过时。
依托已建成的“三线”文化展览馆,嵌入红色文化教育,通过讲述建设者们艰苦的创业历程,用“三线精神”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发挥基地平台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活动,把全省范围“三线”文化打造成面向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全省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作为全省机关团体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三是新增“三线”文化军民融合展示。
以军民融合发展为主题建设展览馆,展示1984年以后军民融合发展历程、出台政策、成果展示和对未来展望等内容,与已建成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形成姊妹篇,实现“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延续和升华,共同构成对“三线”建设、军民融合与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完整表达。
展览馆重点展出军民融合、科普园区、体验基地和技术平台等内容,采用实物展陈、采访纪实、文字影像、模型沙盘等表现形式,介绍国家和全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背景、政策、决策部署和世界军民融合发展主要趋势,展示全省及六盘水市国防科技工业成就以及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双拥、基础设施等领域军民融合成果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四、让“三线”文化与当下活态文化、教育、旅游无缝对接
坚持以体验做“内核”,让省内外游客通过实地旅游体验、虚拟感受体验和军工科技展示等方式,实现情景式体验与互动。
一是增强现实体验,打造“三线”文化休闲旅游,包装更多的网红打卡点。
以“怀旧休闲体验游”为主题,在保留“三线建设”时期面貌的前提下,将部分“三线”建设工厂的功能区打造为旅游度假村的核心服务区,建设三线主题酒店、三线大食堂、蒸汽观光火车等“三线”文化元素组成,融入山林军事体验等要素,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追寻“三线建设”时期的艰险境地和“三线建设”时期的红火场面,使旅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中体验“三线”文化。
二是增强虚拟感受,打造“三线”文化科技旅游,营造更多的沉浸氛围。
通过“三线”文化+大数据方式,运用AI、AR、VR、语音识别技术,使用VR头盔、体感设备、可触摸屏等装置,在动感和沉浸感方面更加完善,将“三线”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再现“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开启一段“三线”文化之旅。
比如,使用“沉浸式”虚拟交互空间技术,对场景进行复原或扫描,搭配头盔和游戏手柄等,通过还原“三线”建设时期场面,观众可以走进虚拟的“三线”建设世界,穿越到过去,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三是打造“三线文化”教育式旅游,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体验者有不同的收获。
如中年人喜欢的是《芳华》式的表述,老年人喜欢的是红歌式的音乐,而年轻人可能会喜欢体验式的劲爆式的项目,少年学生喜欢动画、漫画型的项目,作为打造和传承者就需分类而示,达到收获满满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办)
责任编辑:陈正源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