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在苏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童年在苏联
顾家有字推平民作家读大众文学
童年在苏联的小屋
文/欣馨
我的童年在父母的摇篮里搬了好几次家。我生在201,搬到204,就是说我从零岁起就开始了人生的旅程~搬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那苏联建造的苏式三层小红楼。小红楼是航天部与航空部央企的家属宿舍。小红楼有单排的,有拐角的。谈不上形象迥异,只能说都是一个妈生的,大同小异。所以说苏联盖的公寓楼都是三层,红色的。
人们说这些公寓楼是斯大林的杰作,我说,还说得不全面,应该
说是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共同杰作。懂得历史的人应该知道,1950年1月毛泽东去了莫斯科,毛泽东訪问了若干天,最后周恩来又去了,他当时是国家总理兼外交部长,于是周恩来在毛泽东的首肯下,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天是1950.2.14,取消了1945.8中华民国与苏联签订的不平等的卖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但是我国签订的条约仅多了两个字“互助”,内容与意义就不一样了。苏联斯大林在履行条约,帮助社会主义同兄弟搞建设。
苏式风格的三层红色小楼,起建于条约签订以后的五十年代,新中国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第一步,要让职工安居乐业,先有个遮风挡雨的窝再说。所以披星戴月,昼夜加班大兴土木赶造房子。当时爸爸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上级分配他主抓建材。房子随便挑,住啥房都可以。房子很快盖好了,开始分配了。当时中国文化还很落后,工人里很多人是农民,资本家有文化,但是不用他们。于是那些一知半解的“半瓶醋”都成了宝贝,分房排队在前面,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大中专毕业生。实际上很多人是初中文化就很了不起了。再高级些文化的都被干部抢光了,摆到家里当老婆。还有就是转业的部队干部,文化底子太薄,脾气还大,荣誉与好事都不能少了人家。
分房子排前面那是必须的。否则就该骂娘了:这天下是不是老子打下的?再以后就是找对象,因为单身职工都住独身宿舍。有的为了
先住上房子,捞了一个再说,也不管对上象不象?当时的年轻人都很本色,没有用化妆品化妆的,百货公司没有卖的,当然人们也不知道那是啥玩艺。最流行趟绒袄与趟绒裤,女人们都喜欢红色。小伙健美阳刚,豪气俊朗,姑娘白皙水嫩,娇美妩媚。很快都派了对,结婚生子。搬入新居。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口音南腔北调的青年人就在此地扎下了根。
共和国的装备工业的长子命运还不错吧?刚进厂就分到了房子,就取了老婆,生了个大胖小子。那时刚解放,新中国百废待兴,那叫当家做主啊,人人都在极度的昂奋中。那时每人的工资才几十元钱,但比美元还值钱,当时一毛钱能买两个烧饼一碗豆腐脑。那时天空都在缭绕着最流行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我们,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我的童年就在苏联的小屋长大的,载着我的童年,少年,驶进妈妈的港湾。记录了风雨人生。这些苏式小楼,在这一地区能有一百多栋,共同经历了风霜雪雨,雷劈冰雹,地震。无论多么艰难,这些小楼都像妈妈一样,裹挟,呵护着我们,与共和国风雨同舟,见证了祖国的今天和昨天。
这成片的房子是这样组合的。每6个栋组成一个像学校操场大的四合院,把角的房子比单排的房子长两倍,房子是拐角型。每一小楼的四个单元门是双开的,每单元门的上方外墙有一个椭圆形的镂花造型图案,小楼是尖屋顶,三层的墙体外凸悬着外围是铁栅栏的露天阳台,一进入户门是一条一米宽的羊肠走廊,向里走两米开外是左右12米以上的两间臥室,室内是双开的落地阳台门,红地板,白墙,有花纹墙角线,双开门的大柜橱是凹入鑲嵌式的,公房自备的单、双人床,桌椅,碗架柜,显示出苏联国度的简约风格,实用,小巧玲珑。这些小楼是建立在杂草丛生,野狼出没的荒地上的,是在新中国的百废待兴中抜地而起的。这些苏式小楼有我童年的回忆。
每当走到这楼群中,倍感亲切,让我流连忘返,思绪万千。就仿佛听到从窗里飞出我童年咯咯的笑声,依稀看到童年的我在院里跳绳,踢毽。就是到112厂看到同样的宿舍楼,我都会止步张望,凝眸,沉思,陷入深深的回忆中。我思念远离人世的父母,真想有好多钱,把那带有温馨回忆的妈妈的苏式小屋买回来,像祠堂一样守着,供着爸妈的遗像,经常过来烧柱香,就像亲人活在我们的身旁。
可是历史在这里发生了转折,2015.3国内房地产大佬万科集团,向这一大片小楼进发,随着那一声声轰鸣巨响,小楼们倒塌了,瘫成了一片,再也站不起来了,一个历史结束了。万科开发商呈现出六、七级地震都没能撼动的威力。看到此,我泪奔涌……
人们说,毕竟是64年的房龄了,别再难为他了,这么大岁数的人也都下岗了。看我老伴那风湿咋得的呀?暖气锈蚀了,气过不来,64
年前哪有苯板,钢筋混凝土?这房是砖混的,再有地震,我们都得拍里面。有的人说,再添些钱买套大的,孩子们回来也有个下脚的地方……
两年后居民搬入新居……但还想着这里的故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