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韩非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与之相关的
时代背景是 ( D )
A.周王室不断衰微
B.宗法制度日益强化
C.诸子思想不断融合 D.变法图强运动兴起
答案 D 战国时期,为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各诸侯国兴起变法图强运动,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 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1.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 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2.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 立霸主地位。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探究点一 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史料一 在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 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 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 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 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 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想
教育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相传晚年对五经等文献进行整理,
— 文化 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其后世弟子编写的《论语》当中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知识拓展 老子的“无为”与孟子的“仁政” 1.老子的“无为” 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与民争,顺应民意,不妄为、 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 不为”。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2.孟子的“仁政”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简单继承。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将 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 政”。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天地万物本原为“道”;追求天人合一( 朴素的唯物史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政治 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应当有所改良 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
思
见于《老子》一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易混辨析 孟子的“仁政”与孔子的“仁”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 孟子的政治思 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 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 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即“仁政”。
学思之窗 (教材P11)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 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其思想有利于变法措施 的推行。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孔子
老子
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
核心观念是“⑥ 仁 ” 哲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判断正误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铁器的应用和牛耕的推广。④( √ ) (2)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广泛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⑤( √ )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答案 B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 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读史指导
史料一 主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动角度说明变法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质 主要论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促使秦国强大,其策略是改革落后的制度,采取农耕、军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二、百家争鸣
内涵 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孟子 儒家
荀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派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别 阴阳家 邹衍 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解 阶级 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 关系 主经济
日益激烈的兼并形势,对各诸侯国生存及国家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政治
的目的,各诸侯国必须改革旧的、不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制度,进行变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这合乎当时社 思想 会发展的需求,为各诸侯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 夫掌握了实权。晋国出现“三家分晋”,齐国出现“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史称“战国七雄”。 (4)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 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赵矢元、冯兴盛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史料二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 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 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 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 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 法治国方略。
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1)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 评价 一次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知识拓展 牛耕的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 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农业进 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史料二 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 答案 政治原因:富国强兵,力争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 争夺领导权。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漫画解史 列国纷争
漫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 局面。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知识拓展 华夏观念 (1)“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 义也有多种。“华”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而且也为国名。 (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 这时,“夏”即指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 达的中国之意。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2)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 要因素。 答案 主要因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续表
实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 质 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⑦ 思想解放运动 意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 义 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二、华夏认同 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 2.表现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①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农业 工商业
技术 水利 土地制度 原因 表现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② 牛耕 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封建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兴起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 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B ) A.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B.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主要利于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足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一、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 兴的士阶层崛起。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思考点 (教材P13)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 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提示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阶层出现并且在社会生 活中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贵族 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可结合左侧表中的学派、人物、思想回答。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 与变法 运动
二、变法运动
(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背景
(2)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成效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③ 君主专制 的政治制度
时间 公元前356年
典型:商 鞅变法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内容 (4)“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5)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6)普遍推行县制,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