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
面。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又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对此予以重视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和网上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吸引各行各业众多的网民加盟。
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引领者和追随者,更是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上网“冲浪”,畅游e世界。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他们学习、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就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自然也不能游离于这种客观规律而独立存在。
一方面,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网络给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却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增强了主体意识,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空间。
互联网具有极大自由度的互联网络,一直是一些大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的精神家园。
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在BBS中高谈阔论;可以自由设计个人主页,吸引众多的人来访,与所有来访者自由交谈与沟通;在教师的信箱中,可以大胆地与他研讨交流。
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个交互式的网络平台来强化和扩大自我认同。
(2)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上交往具有广泛性,大学生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交往对象并同时与其中许多人交往,寻找知音的机会大大多于现实的狭小范围。
(3)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根据心理学研究,情感表达和宣泄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的虚拟匿名性特点为大
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新途径,具有心理自疗效果。
2.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极易造成道德失范,情感迷失。
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各种信息在网络上畅通无阻。
大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之好奇心极强,因此,一旦进入“没有人认识我、没有人管到我”的虚拟网络世界中,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道德防线便很容易崩溃,造成道德的失范。
(2)引发了网络依赖综合症。
网络依赖,又称为网络成瘾(简称网痴)。
上网时间长,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
一些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十几小时不吃不喝不觉困乏,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时的乐趣,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为了上网,宁愿荒废学业事业。
因此,“网络依赖综合症”又有了“21世纪的电子毒品”的戏称。
(3)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增大了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差。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就必然决定了在网络中人际交往是虚幻的、间接的“人-机-人”交往,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人”交往。
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现实的人际交往障碍:对人冷漠、虚假,不愿交往,人际疏远,并相伴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
如何避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网络心理,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促进其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
笔者认为,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教育他们做“文明网民”。
坚持用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武装自己,在道德上做到“自警”和“自醒”。
大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要靠不断理论学习和实践,要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实现。
2.高校要努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笔者认为,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健立健全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在网上唱响主旋律。
第一,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阵地意识,主动出击。
一方面,巩固原有的阵地,另一方面要积极、迅速抢占“制高点”,在网上开辟新的阵地,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有吸引力的
网站。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是网络阵地建设要强化。
强化网络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在“建”、“管”、“导”三个字上下功夫。
“建”就是要建设好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网络,并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建设好几个骨干网,使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件者联系学生的新纽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舞台;”管”就是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要建立校园“网上信息海关”,对所有进入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确保网络的纯净。
“导”就是以积极健康的信息交流和在线服务引导网上舆论,开展网上心理疏导和调适,增强教育工作的可信度与亲和力。
其二,是课堂阵地建设要深化。
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途径扩展到校园网络上,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并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
如大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
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
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
网络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起到“以网治网”的效果。
利用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高校要制订有关校园网使用的管理规定,对互联网的使用加大监管力度。
例如,可以让所有上网的大学生都用学校登记的ID和自己的密码上校园网。
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方面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
这样,大学生才可能在网络隐蔽状态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的成熟和蔓延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对自身的约束力,使他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能够有效地选择对自身成长、成才有益的信息,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
参考文献:
[1]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 OL ]. 2006.
[2]桑标,贡晔. 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1,(5).
[3]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
[4]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育,2005,(3):192-19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