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考研陕西师范⼤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含答案)
点击查看真题解析课↑
2022
333
⼀、名词解释(每题 4分,共 20 分)
1.学习策略
2.培养⽬标
3.⼋年研究
4.四书五经
5.社会本位论
⼆、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蔡元培五育并举是德智体美劳全⾯发展吗?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格发展⾯临的任务
3.社会⽣产⼒决定教育⽬的的性质
4.教育⼯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外辅导
5.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教育的必修课程?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抗⽇战争时的教育⽅针
2.王守仁的⼉童教育思想
3.简述终⾝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4.简述德育的途径
四、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问题解决能⼒的培养
2.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课程改⾰的因素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 20 分,共 25 分)
1.世界变⾰…给当代教育变⾰带来了哪些需求和挑战(15分)
2.学⽣创新能⼒的培养和长效机制(10分)
⼀、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考查知识点】《教育⼼理学》——第七章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结构
【参考答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
习过程的复杂⽅案。
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培养⽬标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的——教育⽬的的层次结构(培养⽬标)
【参考答案】培养⽬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教育总⽬标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
质、⼈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标。
培养⽬标不同于
教育⽬的。
教育⽬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
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标需要考虑各⾃学校学⽣
的特点。
3.⼋年研究
【考查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本教育的发展——20世纪前
期美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4—1942年在中等教育⽅⾯开展的⼀项调查研究活动。
因历时⼋年,故名。
旨在对进步主义学校毕业⽣和传统学校毕业⽣在⼤学的学习情况作对⽐研究,以了解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法的优劣,当时的⼤学⼊学考试科⽬对于⼤学学习是否必不可少,进步主义学校的课程、教法是否同样能为学⽣升⼊⼤学作准备等问题。
⼋年研究引领了美国的学校改⾰,促进了⾼中和⼤学的衔接,传播了进步教育思想。
但其研究者的中⽴性遭到质疑。
4.四书五经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常识类问题)
【参考答案】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典教材,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化等各个⽅⾯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包括《⼤学》《中庸》《论语》《孟⼦》四部作品。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5.社会本位论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的——教育⽬的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代表⼈物有柏拉图、凯兴斯泰纳、赫尔巴特。
基本观点是:教育⽬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社会价值⾼于个⼈价值,教育的最⾼⽬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要以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教育的效果。
社会本位论有助于近代教育与社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但否认个体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能动作⽤,违背了教育的⼈道主义原则。
⼆、辨析题
1.蔡元培五育并举是德智体美劳全⾯发展吗?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第⼗⼆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针
【参考答案】
(1)蔡元培的五育指的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事实上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针。
其军国民教育,指对外实⾏⾃卫,对内反对军⼈强权,其实利主义教育指⼤⼒发展科技、提升⽣产⼒,加强经济建设,提⾼综合国⼒,其道德教育指⾃由、平等、博爱的西⽅式道德,其世界观教育是他的⾸创,即把世界分为现象和实体,倡导思想⾃由、⾔论⾃由,其美育是实现其世界观教育的美感教育。
(2)它与德智体美劳全⾯发展有相同之处,都追求学⽣多⽅⾯的和谐发展。
(3)但⼆者也有不同。
①五育并举的提出,针对的是封建体制的教育,稳固资产阶级教育格局,⽽现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着重解决孩⼦⾃⾝发展的不均衡性。
②五育并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德智体美劳全⾯发展提倡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模式。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格发展⾯临的任务。
【考查知识点】《教育⼼理学》第⼆章⼼理发展与教育——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参考答案】
(1)错误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科尔伯格提出来的,他借助道德两难问题推断⼉童的道德发展⽔平,提出了“三⽔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把⼈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平(惩罚和服从的道德阶段和⼯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平(⼈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平(社会契约、法律的定向阶段和内在良⼼的定向阶段)。
(3)埃⾥克森把⼈的⼼理发展分为⼋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临着相应的发展任务。
3.社会⽣产⼒决定教育⽬的的性质。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产⼒对教育的制约
【参考答案】
(1)错误
(2)决定教育⽬的性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3)社会⽣产⼒决定劳动⼒的规格和⼈才培养规格,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教育结构,制约这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段和⽅法的沿⾰。
4.教育⼯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外辅导。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章教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参考答案】
(1)正确
(2)教学⼯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和教学评价。
(3)课外辅导⼯作主要包括两个⽅⾯:①做好学⽣的思想教育;②做好对学⽣学习的辅导与帮助⼯作。
5.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教育的必修课程?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
【参考答案】
(1)正确
(2)新课程规定,从⼩学⾄⾼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三、简答题
1.抗⽇战争时的教育⽅针。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针的形成
【参考答案】
1940年,⽑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确⽴了抗⽇战争时期教育的总⽅针,即“民族的科学的⼤众的”⽂化教育。
(1)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与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
(2)科学的,是指反对⼀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
(3)⼤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以上的⼯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是民主的。
2.王守仁的⼉童教育思想。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第⼋章明朝的教育——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王守仁⼗分重视⼉童教育,在《训蒙⼤意⽰教读刘伯颂等》⼀⽂中,⽐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童教育思想。
(1)揭露和批判传统⼉童教育不顾⼉童的⾝⼼特点。
不顾⼉童的⾝⼼特点,把他们当作⼩⼤⼈,这是传统⼉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2)⼉童教育必须顺应⼉童的性情。
⼉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厌恶拘束。
⼉童教育必须顺应⼉童的⾝⼼特点,使他们“趋向⿎舞”、“中⼼喜悦”。
(3)⼉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培养意志,调理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童⽇渐礼义⽽不觉其苦,进⼊中和⽽不知其故,在品德、知识、⾝体诸⽅⾯都得到发展。
(4)要“随⼈分限所及”,量⼒施教。
教学必须考虑⼉童的接受能⼒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教学。
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童“精神⼒量有余”,这样他们就不会因学习艰苦⽽厌学,⽽乐于接受教育。
王守仁的⼉童教育思想虽其⽬的是为了向⼉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式”的传统⼉童教育⽅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段,要求顺应⼉童性情,根据⼉童的接受能⼒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然主义倾
向。
3.简述终⾝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考查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第七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潮
【参考答案】
终⾝教育是现代欧美国家⼀种强调把教育贯穿⼈的⼀⽣的教育思潮,现已成为⼀种被视为未来教育战略的国际性教育思潮。
其代表⼈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朗。
1、主要观点
(1)终⾝教育的含义。
它既包括了⼈们在⼀⽣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各个⽅⾯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
在时间上贯穿⼈的⼀⽣,在空间上打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阻隔。
因此,终⾝教育并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是包括⼀切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以及正式教育。
(2)终⾝教育的⽬标。
在于实现更美好的⽣活,在于使⼈过⼀种更和谐、更充实和符合⽣命真谛的⽣活,它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法。
终⾝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了使⼈“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以便更好地应付新的挑战。
此外,应该把教育看成⼀个过程,采取更好地显现个性的、灵活的⽅法。
(3)终⾝教育的实施原则。
终⾝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教育的整个未来是与建⽴并实施终⾝教育制度联系在⼀起的。
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学习化社会,终⾝教育⽆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特点与影响
特点:
(1)注重⼈的终⾝学习和教育的整体性;
(2)强调教育的民主化;
(3)凸显出国际性。
影响:作为当代⼀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的终⾝教育,由联合国教科⽂组织直接倡导和推动,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合作。
终⾝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引起了⼀场⼴泛⽽深刻的⾰命,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貌。
4.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章德育——德育途径
【参考答案】
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主要分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学。
①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系统地向学⽣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优点: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实践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利于系统全⾯地向学⽣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学⽣的道德认知;有利于迅速地促进学⽣道德思维能⼒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②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程管理、辅助性服务⼯作和学校集体⽣活各个层⾯对学⽣进⾏道德渗透。
学校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主要有:教学育⼈:道德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如语⽂课等;指导育⼈:如班主任谈话职业指导、就业讲座、⼼理咨询等;管理育⼈:如校风建设、教学理念对学⽣的影响、学⽣守则等;活动育⼈: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环境育⼈:如校园环境建设等。
可见,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切教学之中。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种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理咨询;班主任⼯作;校园⽣活。
四、论述题
1.问题解决能⼒的培养措施。
【考查知识点】《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与创造性的培养——问题解决能⼒的培养措施
【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般是指个体通过应⽤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个新答案的过程,现代信息加⼯⼼理学认为列题解是⼀种以⽬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标。
问题解决能⼒培养的措施有:
(1)充分利⽤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
①培养学⽣问题解决的能⼒⾸先要促使学⽣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的知识结构。
②在知识传授中,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对提⾼学⽣问题解决能⼒起着⾮常重要的作⽤。
在告诉学⽣“是什么”的同时,关键要教会学⽣“为什么”和“怎样做”。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①问题解决需要⼀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
②在教学中教给学⽣⼀些通⽤的问题解决的⽅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他们问题解决的能⼒。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的主动性。
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发现问题的能⼒,引导学⽣进⾏研究性学习。
②通过这种学⽣的⾃主探究,使学⽣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的得以发挥。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其中启发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解决问题的效率。
启发式策略主要有:分段-⽬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法、类⽐思维法。
(5)允许学⽣⼤胆猜想,⿎励实验证。
教师应让学⽣打开思路,从多种⾓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励学⽣进⾏积极的尝试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的猜想。
2.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课程改⾰的因素。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开放性题⽬,⾔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政治因素
(1)影响课程⽬标的厘定;
(2)影响课程变⾰的内容选择;
(3)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
(1)经济领域劳动⼒素质的要求制约课程⽬标;
(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
3.⽂化因素
(1)⽂化模式影响课程变⾰。
⽂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形成的⼀种系统的⽂化结构,它是⼀个民族⽂化赖以⽣存和发展的根本特征。
⽂化模式要求课程变⾰时考虑民族⽂化背景、语⾔特⾊及教材的乡⼟性。
(2)⽂化变迁影响课程变⾰。
⽂化变迁是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化的增加和旧⽂化的改变,亦即⽂化与⽂化之间的传播或⽂化⾃⾝的创造。
⽂化变迁要求课程变⾰时要做出相应调整。
(3)⽂化多元影响课程改⾰。
⽂化多元或多元⽂化是指社会内部多种⽂化并存的状态。
⽂化多元的时代背景要求课程变⾰时要考虑不同⽂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化价值观念和⽂化传统。
4.科技⾰新
(1)制约课程变⾰的⽬标;
(2)推动课程结构的变⾰;
(3)影响课程变⾰的速度。
5.学⽣发展
课程的本体任务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变⾰必须兼顾学⽣⾝⼼发展的特征,满⾜学⽣认知阶段的基本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兼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促进学⽣个性化、⾃由主动的发展。
6.教育传统及其内在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
1.世界变⾰…给当代教育变⾰带来了哪些需求和挑战(15分)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开放性题⽬,⾔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当今的教育事业在教育⽬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以及为了落实教育⽬的、促进教育公平、提⾼教育质量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出现了许多困难与⽭盾。
这些困难与⽭盾给教育事业的改⾰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1、在教育⽬的上,实现多重需求的统⼀。
教育既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才,⼜要提⾼国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优秀⼈才与提⾼国民整体素质,既有⼀致性,⼜存在差异。
选拔性和普惠性需要统⼀。
现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出现了毕业⽣就业困难的现象,因此教育既要解决现实的就业问题,同时⼜要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现实性与长远性也需要统⼀。
2、在教育公平上,如何处理多种关系的协调。
推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
我们既要坚持教育公平,⼜要选拔优秀的⼈才,这就牵扯到公平的选拔标准该如何确定的问题。
⼀种主张认为应该有⽐较刚性的标准,这样才能体现公平,以⾄于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唯⼀的衡量标准;另外⼀种主张认为,选拔应该针对不同学⽣的优势潜能,应该强调柔性。
所以出现了选拔标准的刚性和柔性如何协调的问题。
3在提⾼教育质量上,如何实现多样⽬标的协调。
⼀是知识本位与能⼒本位的问题。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本位,现代教育强调能⼒导向,过分强调知识本位就会忽视能⼒的培养,⽽过分强调能⼒的培养⼜容易打不好必要的知识基础,由此出现了两者之间如何统⼀的问题。
⼆是能⼒导向与价值导向的问题。
从20 世纪后半期到现在,各国教育⼀直在积极倡导能⼒导向,但是在我国⽴德树⼈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观教育必须放在⾸要地位,由此出现了两者如何统⼀的问题。
三是⼴博宽厚与集中坚实的问题。
⾯对⼀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世界,学⽣需要有更加⼴博的知识,但注重⼴博也可能会带来另外⼀个问题,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应该打好的基础没有打好,从⽽出现了⼴博宽厚与集中坚实如何统⼀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系列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4、在教育⽅式上,如何寻找科学的教育策略。
严格教育和宽松教育都有成功的案例,因此,出现了是以宽松教育更好地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还是⽤严格的教育更好地促进⽬标的达成之间的⽭盾。
在教育策略上如何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协调问题也是我们⾯对的挑战。
5、在对学⽣的评价上,如何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
这⼀点集中表现为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盾。
过去,对学⽣的评价更多地强调终结性评价,实际是强调学⽣的考试成绩,⽽现代教育更多地强调发展性评价,即更注重教育的过程,关注学⽣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在中国,过去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现在极⼒倡导推进发展性评价。
⽽在美国,近年曾经强调通过统考来评价学⽣的学业成绩⽔平,并且与教师的绩效⼯资挂钩。
由此可见,重视结果和重视过程两者之间如何统⼀,也是我们⾯对的⼀个挑战。
6、在学校形态上,出现了现⾏的社会化组织形态和⾃组织⾃学习形态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科技发展促使学校形态⾯临改变。
⽐尔·盖茨曾说,21世纪学校的形态可能发⽣根本的改变。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物技术、纳⽶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融合的发展对学校形态改变的影响,使得学校的形态更突出⾃组织、⾃学习的特征,建⽴在云计算基础之上的云教育正在酝酿,现有学校模式将⾯临技术变⾰带来的挑战。
7、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如何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在过去,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对学⽣的⼀⽣有⽤,⽽今天学⽣能够在⽹络上获
得知识,⼤量常规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因此,教师必须致⼒于帮助学⽣成为终⾝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进⾏复杂的思考,并且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够代替的复杂⼯作;过去教师是传递现有的知识,现在教师⾯临的挑战是要不断应对学⽣拥有的知识;过去教师只需要停留在课堂,他们⾮常明确要教什么,现在最先进的教育体系让学⽣⾃⾏设定⽬标,需要培养教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式;过去不同的学⽣⽤相同的⽅式教,⽽现在教师需要⽤差异化的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的多样化;过去的⽬标是实现标准化与⼀致性,现在强调独创性与个性化教育的体验;过去是以课程为中⼼,现在是以学习者为中⼼。
因此,21世纪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他们应该成为⾼⽔平的知识⼯作者,不断丰富⾃⾝的专业知识,提⾼⾃⾝的专业技能。
所以,不管是明确教育⽬的,还是促进教育公平,不管是提⾼教育质量,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些都是我国,也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共同⾯临的问题与挑战。
2.学⽣合作创新认知能⼒的培养和长效机制(10分)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开放新题⽬,⾔之有理即可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撑终⾝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
在培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关键能⼒培养”。
⽂件阐述了培养学⽣认知能⼒、合作能⼒、创新能⼒、职业能⼒这四项关键能⼒的要求,指出要“培养认知能⼒,引导学⽣具备独⽴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学会学习、语⾔表达和⽂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学习的意识和能⼒。
培养合作能⼒,引导学⽣学会⾃我管理,学会与他⼈合作,学会过集体⽣活,学会处理好个⼈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道德准则和⾏为规范。
培养创新能⼒,激发学⽣好奇⼼、想象⼒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格,⿎励学⽣勇于探索、⼤胆尝试、创新创造。
培养职业能⼒,引导学⽣适应社会需求,树⽴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知⾏合⼀,积极动⼿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确⽴以关键能⼒为导向的学校育⼈⽬标
学校育⼈⽬标的确定要以关键能⼒培养为价值导向。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到底如何发展,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国家重视和提出关键能⼒的根本原因。
学校确定育⼈⽬标要将培养作为学⽣培养⽬标的价值导向,融⼊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并通过学校培养⽬标的确定来实现。
以关键能⼒为导向的学校育⼈⽬标,⼀⽅⾯要符合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在⼈才培养上的⽅向引领和基本要求,另⼀⽅⾯要将学校育⼈⽬标进⾏具体化和特⾊化。
关键能⼒培养是学校内涵改⾰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建构课程体系和⾰新学校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把关键能⼒融⼊学校课程⽂化
关键能⼒同样强调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学校课程要注重培养学⽣认知能⼒的课程设计,强调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核⼼科⽬的重要性,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学科素养和认知能⼒。
同时,关键能⼒还强调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种多样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实施⽂化,要求学校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综合化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培养学⽣的跨学科思维、合作能⼒和创新能⼒。
学校课程⽂化既要凸显核⼼科⽬对发展学⽣认知能⼒的奠基性,⼜要彰显综合化课程培养学⽣合作和创新能⼒、职业意识和能⼒的重要性,促进学校课程的不断创新发展,满⾜学⽣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诉求。
(三)在校本化课程体系有机统整中体现关键能⼒
学校课程体系是在学校教育的核⼼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学校育⼈⽬标,通过整体设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设置、开发和整合,形成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是实现学校育⼈⽬标的重要载体和核⼼内容,培养关键能⼒需要有相应的学校课程体系进⾏⽀撑。
学校教育内涵的创新,尤其是学校育⼈⽬标的嬗变,要求学校基于关键能⼒的办学理念和育⼈⽬标,对现有学校课程进⾏全⾯审视,优化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加强学校课程之间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形成学校⽴体式、多元化、系统性的课程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
(四)推动基于关键能⼒培养的学校教学范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