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麦门冬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名医验案: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
【方药】麦门冬七升(21克) 半夏一升(3克) 人参(9克) 甘草(6克) 粳米三合(15克)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十)
【解说】
本方主治虚火咳喘之肺痿证。
肺痿乃肺气虚弱,枯萎不荣,有虚寒和虚热两种类型。
虚寒肺痿,由上焦气虚,肺中寒冷,以吐涎沫不咳,多涎唾,头眩,遗尿,小便数为主证,治以甘草干姜汤;虚热肺痿,乃肺虚有热,津液不布,以咳吐浊唾涎沫,口渴为主证,用麦冬门汤治疗。
本方立足于肺胃津伤,虚火上炎,故重用麦门冬以滋养肺胃之阴;伍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甘寒养阴,以润(培)土养金;配半夏降逆化痰,以其辛燥伤阴,故用量轻微,并与大剂之麦冬济之,则降肺气而不伤肺阴。
本方不惟治虚热肺痿,凡属津液枯燥、肺虚且热之候,如劳嗽不愈、胃虚呕吐、津枯噎膈、大病差后咽燥虚喘等,用之皆有良效。
【运用】
一、肺痿(慢性肾炎)
唐忠明医案:李某,女,36岁,已婚,1982年4月8日初诊。
患者水肿时起时消两年余,历医十数,用“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垄,等法,服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疏凿饮子等利水方药效果不著。
经某医院检查化验,诊为“慢性肾炎”,予可地松、环磷酰胺、利尿合剂等治疗,其水肿仍时起时消。
医患悉以为苦,遂商治于我处。
查患者一身悉肿,目咆光亮,面白鲜明,两颧红赤,咽喉干燥不利,频频咳吐浊沫,舌体瘦小质红,乏津少苔,脉沉细略数。
细揣此案,其病机演变与病证颇与《金匮》之肺痿相似,乃断为“水肿继发肺痿”(虚热型)。
拟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药用:麦冬30克,太子参20克,法半夏10克,淮山药(代粳米)20克,大枣12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
二诊:上方服完10剂,小便量日渐增多,肿势已轻,浊沫大减,药已中病,遵岳美中教授“慢性病有方有守”之训,原方续服10剂。
三诊:服药已一月,水肿消尽,浊沫不吐,为巩固疗效,仍以养阴生津,健脾益肺之剂以善其后。
随访五年,病未复发。
(国医论坛1989;(3):23~24)
按语:(原按)《金匮》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日: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日:为肺痿之病。
”此水肿久服通利大小便之剂,故重亡津液无疑。
吴瑭氏云:“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淡渗利小便之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
”根据患者咳吐浊唾涎沫之主证,故断为水肿继发肺痿。
此案的病机演变以阴津亏损、肺叶失濡为主,故用麦门冬汤加减以养阴润肺,培土生金。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有“利小便,益气”之功。
与甘草相配有酸甘化阴之妙,如是阴津恢复、肺叶得润,脾能健运,阴生阳长,不利水而水肿自消矣。
二、吐涎不止
权东园医案:王某,女,14岁,学生,1968年6月15日初诊。
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
据《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意,给以理中丸治之,效果不显。
又据《金匮要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之意,给以苓桂术甘汤治之,仍无效果。
继欲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因上述温补无效,遂按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治疗。
麦冬21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草6克,大枣4
枚,粳米9克,水煎,3剂。
服3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
上方加重半夏、麦冬之用量,最后半夏加至24克,麦冬加至60克,每日1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
(《古方新用》1981:63~64)
按语:本案起于热病之后,热病虽愈,肺胃之阴伤而未复,渐成肺痿,肺不布津液于全身,致口吐涎沫不止。
肺痿虚寒者为多,若用温补而无效时,当考虑是否有虚热。
本案起于湿热病后,且有烦躁易怒之表现,无有寒象应考虑阴虚有热,尽管舌脉无病象,然经过一系列温补无效时,用麦门冬治之当属必然,投之果效。
本案因热象不明显,半夏用至24克亦不为过,且有60克麦冬相抑制,投之无妨。
若燥热征象明显者,应控制半夏用量,毕竟温燥之品也。
三、咳嗽
许秀平医案:崔某,男,28岁。
1981年3月5日初诊。
患者7年来,每到立春后,清明前无故发生咳嗽,咽痒,持续40余天方告缓解,经中西药治疗罔效。
今年立春后呛咳又作,日夜不休,咳甚则面红耳赤,涕泪俱出,背冷潮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证属阴虚体弱,不能耐受阳气升发所致。
予麦门冬汤去半夏主治。
处方:西党参18克,炒麦冬12克,炙甘草5克,粳米一把,红枣5枚。
服2剂咳大减,余症已除,守原方继进3剂,七年之痼疾意获痊愈。
随访至今,咳嗽未作。
(江西中医药1990;<2>:23)按语:本案阴虚体弱,不耐春令阳升而致呛咳。
法用阴柔养胃,不治咳而咳自愈。
四、肺痨(肺结核)
医案:吕某,男,35岁。
患肺结核已多年,经常有咳嗽,肌肤消瘦,面色不荣,肢体乏力,舌苔薄而不润,脉微数略弦。
党参12克,麦冬9克,法夏6克,粳米15克,茯神9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白蜜1杯。
服2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咯痰亦较畅。
守原方加减连服10多剂,诸症均除。
本方为麦门冬汤合琼玉膏加减而成,二方复合,可增强疗效。
(浙江中医杂志1960;<2>:77)
按语:肺痨与肺痿,其病虽异,然阴虚内热之病机相同,故均可
用麦门冬汤治疗。
琼玉膏组成:高丽参、生地、茯苓、白蜜。
五、经前哮喘
医案:患者,女,29岁,工人,已婚。
三个月前因经前患感冒,后每至经前十余日即咳嗽喘急,甚则痰鸣不得平卧,月经过后诸症悉减,月复加重。
曾住院治疗,经用抗菌素和止咳平喘药无效,来中医门诊就医。
症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喉中痰鸣,并伴有午后寒热,舌微红,苔薄白,脉细数。
属经前冲脉气逆,肺失肃降。
治宜平冲降逆,方用:麦冬30克,清夏15克,赭石20克,党参15克,川牛膝10克,甘草10克,粳米少许,水煎服,2剂。
服药后,哮喘痰鸣止,已能平卧,唯有微咳及午后寒热,拟原方加柴胡12克,黄芩9克,桔梗12克,百合20克。
再服3剂以善后。
遂经追访,月经再至,未见哮喘。
(天津中医1986;
<3):19)
按语:麦门冬汤治经前期冲逆证,是取其补中降逆之功,胃气充实则镇摄冲气不升,胃气顺降则引动冲脉下行。
加入赭石以加强镇逆安冲之力。
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善理冲脉之壅滞,逆平郁通,诸证随减。
六、梅核气
王光晃医案:黄某某,男,54岁,1978年3月26日初诊。
罹患慢性咽炎,咽部干燥不适,近二月来,咽喉灼热,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疑为癌证,赴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经人介绍就诊。
患者精神忧虑,身体瘦弱,面色萎黄,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此乃虚火所致,法当清降虚火,顺气化痰,拟予麦门冬汤加味。
党参、沙参、粳米、石斛各15克,半夏、栝蒌仁、山豆根、麦门冬、枳实、知母、甘草各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连服14剂后,喉中梗物感明显减轻,仍咽部灼热,矢如羊粪,前法既效,毋庸更方,再加玄参10克,迭进30剂。
喉中梗物感完全消失,余症悉平。
随访至今未复发。
(吉林中医药1987;(4):24)
按语:本例梅核气证,为素体阴虚,虚火上炎,灼津液为痰,痰
气上逆,凝滞咽喉所致。
治用麦门冬汤加蒌仁、石斛、知母、枳实、山豆根。
法于“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以清降虚火为主,佐以顺气消痰,使气阴得复,咽喉畅利,故“咽中如有炙脔”感自除。
七、噎膈
吴协兵医案:黄某某,女性,36岁,社员。
患肺痿之证五年余,经常有咳嗽,喉间有痰阻滞,吐咯不爽,气逆心悸,形体赢瘦。
近三月来,吞咽困难,不能进食,饮水至咽即咳呛而出。
伴肢体乏力,面色不荣,语言低微,口干咽燥,动则喘咳,小便色黄,大便时干,舌苔薄黄质嫩红,脉象沉而带细数。
曾多方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
余以为患者素体肺胃津伤,津伤则阴虚,阴虚则火旺,火旺必上炎,以致肺胃之气俱逆,于是发生噎膈与喘咳。
噎膈之由实为劳嗽不止,耗伤津液,津枯液竭无以滋润咽喉所致。
治宜清养肺胃,上逆下气。
试投仲景麦门冬汤。
处方:麦冬20克,法夏10克,西党15克,甘草3克,梗米50克,大枣5枚。
进4剂而病瘥。
(新疆中医药1988;(1):52)按语:本例病证虽见于肺,而其源实本于胃。
胃阴不足侧肺津不继,津不上承则咽喉不利,食物难下。
故方用麦门冬汤生养肺胃之津,达承上启下之作用,使胃得养而能生津液,津液充沛则虚火自敛,咳逆、噎膈之证随之而消。
八、咽痛
杨勤开医案:唐某,女,45岁,1983年10月16日就诊。
患者于1月前因发热、咳嗽、胸痛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大叶性肺炎”,经西医治疗后,体温正常,胸痛控制。
但干咳少痰,咽喉肿痛,饮食难下,声音嘶哑难出,形体渐瘦,近10余天常以静脉补液支持,神疲气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燥热伤津,咽喉不利。
治宜滋阴润燥,清利咽喉,拟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15克,法半夏5克,明党参10克,粳米12克,玄参21克,桔梗8克,蝉蜕5克,甘草3克。
服上方3剂,咽喉疼痛减轻,语音增大,继服10剂,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湖南中医杂志1989;(3>:43)
按语:感受燥热之邪,伤及肺胃,津液亏耗,虚火上炎,故咽喉肿痛,久病气阴两虚,金破不鸣,声音嘶哑,故用麦门冬汤清热养阴,加桔梗、蝉蜕宣肺开音,标本兼治矣。
九、失音
王正林医案:田某某,女,37岁,教师,1981年10月28日初诊。
患者于10月15日因下痢新瘥即讲课,致声音欠扬,曾经某医投胖大海等中药罔效,昨日又连续上课,当晚即症状加重。
现患者声音嘶哑,不能出声,咽燥口干,咳声低微,无痰,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属肺燥津伤。
治以滋阴润肺,拟麦门冬汤进退:麦冬、粳米各15克,玄参、桔梗各10克,蝉蜕5克,法半夏、甘草各3克,大枣(剖)3枚。
2剂。
再诊:药后语能出声,但声音仍欠扬。
续服原方3剂,讲话声音如常。
(新中医1984;(10):41)
按语:失音有外感、内伤之分,其机转亦有虚实之不同。
田某系下痢后,精血脂液耗伤,复因语言过多,损伤肺气,气阴俱伤,咽喉失养,故致失音。
投胖大海之属乃舍本逐末,故未能见效?宜清润养其气阴,用麦门冬汤加减。
燥热清,阴液复,肺得滋润,胃得滋养,故收良效。
十、呕吐
邵德田医案:李某,女,68岁,1982年10月14日入院,住院号5635。
5天前因呕吐、腹泻在当地医院经输液及庆大霉素治疗,腹泻已止,但频作干呕,稍进食水则吐。
经用止吐药“灭吐灵”等无效而转本院。
门诊以急性胃肠炎并1°脱水收住。
入院时查:神萎、口唇干燥,T、P、R、BP及血、尿、粪常规检查均正常。
血清钠280毫克9/6,血清钾14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48容积%。
入院后给予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药物,并针对呕吐先后投以爱茂尔、654—2等收效甚微。
10月16日改中药辨治。
证见形体消瘦,乏力,口燥咽干,时作干呕;舌质红,苔薄黄中现黑色、乏津液,脉细微数而无力。
治宜滋
养胃阴、降逆止呕。
处方:麦门冬30克,半夏3克,人参5克,炙甘草3克,粳米5克,大枣4枚,竹茹、石斛、炙杷叶各9克。
煎汁,少量频服,一日服完。
当晚呕吐止,可进少量食水,但仍有干呕,予上方续服。
10月17日二诊:无呕吐及干呕,可进半碗流食,精神转佳;脉较前有力,仍微数;舌面已见湿润,但不思饮食。
于上方加焦楂、内金各9克,炒卜子15克,服药2剂,饮食大增,近乎平常。
住院5天,愈而出院。
(河南中医1990;<1):21)
按语:方中人参、麦冬、石斛、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滋阴养胃,半夏、竹茹、杷叶降逆和胃而止呕;诸药相配,共收养胃生津、降逆止呕之效,故可治胃阴不足之呕吐。
由于顽固性呕吐多服药格拒不入,故可少量频服,以免服后即吐之虞。
十一、胃脘痛(萎缩性胃炎)
肖美珍医案:成某,女,48岁,1984:年2月5日初诊。
胃脘痛10年,有肺结核病史。
症见咳而咯痰不爽,咽喉不利,上腹饱胀,胃脘隐隐作痛,脘部烧灼,纳食不佳,口渴欲得凉润但不多饮,嗳气,大便干结。
查面色苍黄,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光剥,脉虚数。
X线钡餐检查胃窦部有激惹现象,胃窦大小弯呈锯齿状,痉挛性收缩,胃粘膜皱襞粗乱。
胃镜检查: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色泽变淡,粘膜变薄,皱襞变细,可透见粘膜下血管。
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证属胃阴不足,虚火犯肺。
治宜养胃生津,润肺清热。
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20克,党参15克,粳米10克,姜半夏、甘草各5克,大枣10枚。
.嘱其戒烟酒,调饮食。
煎服5剂后,胃脘灼痛减轻,纳食增加;守方加减又服50剂,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镜复查提示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好转。
随访3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0;(2):17)
按语:(原按)本例病机在于肺胃津液耗损,虚火上炎,津不上承,故咳而咽喉不利或咯痰不爽;胃阴不足,则胃脘疼痛隐隐,故治以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上气。
方中重用麦冬,润肺养胃,止逆下气,并清虚火;半夏用量很轻,且与大量清润药物配伍,化痰降逆而不燥;
党参、甘草、粳米、大枣养胃益气,使胃得养而痛止津生,津液充肺,则虚火自敛,咳逆上气等症自可消失。
十二、泄泻
池绳业医案:郑某某,男,77岁,1982年7月27 日初诊。
患者泄泻已达4月之久,迭经中西医治疗罔效。
来诊时,形瘦肢倦,气短懒言,由其家人抱扶而来,询知日夜大便10多次,便稀色黄带馊气,溺少色黄,脘腹常疼痛上顶,腹胀肠鸣,虚痞不食,食后嗳气,恶心或泛酸,胃中灼热,舌燥津干,口渴欲饮,舌红绛苔剥而黄糙,双脉虚弦而数。
四诊合参,此乃脾虚失运,久泻胃阴亏损,肝气不敛。
遂拟甘凉养胃,敛阴柔肝,佐以鼓舞脾胃之品。
处方:麦门冬12克,北沙参12克,太子参15克,制半夏9克,炒白芍6克,淮山药15克,粉葛根20克,粳米1撮,大枣6枚,炙甘草5克。
二诊(8月3日):上方进服3剂,泄泻减为昼夜3~4次,胃纳渐启,余症减而未除,脉舌如前,治宗原意。
处方:麦门冬12克,北沙参12克,太子参15克,制半夏6克,炒白芍6克,淮山药30克,粉葛根30克,粳米1撮,大枣6枚,乌梅炭9克,荷叶6克,炙甘草5克。
三诊(8月6日):续进上方3剂,大便日解2次,能食米粥一碗,神情渐旺,能步行,惟口仍燥渴,舌红苔剥改善,脉有起色。
病趋坦途,循法再剂,爰原方易炒白芍为生白芍,加天花粉15克。
续进5剂,食纳增进,大便正常,诸恙均和。
继以参苓白术散调治自安。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3>:32)
按语:(原按)本案久泻正虚,脾虚阴火病证。
临床见证是脾脏气虚下陷,气短神疲,肢倦嗜卧,大便泄泻等脾虚证,但又见心胃阴火上冲,身热、烦渴、胃中灼热等虚热证,实属脾之气虚不运,而胃之阴火时起的热中证。
一般脾气虚,多见中寒证,但李东垣有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始为热中”的论点,这是因为内伤脾胃,升降失常,而反使清气在下以生寒,浊气在上以生热之故。
治疗仿麦门冬汤法获良效,正如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
”
方中麦冬、沙参滋肺胃之阴;太子参、粳米、红枣、甘草以补益脾胃;半夏展化气机,开胃行津;佐用白芍敛阴而柔肝,培土而抑木,其与乌梅、甘草相伍,酸甘化阴,同时乌梅炒炭后又有止泻之功;辅以花粉清热生津,荷叶、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胃气,有制止泄泻作用;更重用一味淮山药补益脾胃,养肺滋肾。
全方组合,补与泻、升与降、辛与润、甘与酸巧妙地配合,实有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之效用。
十三、咳血
王光晃医案:李某某,男,58岁,1976年1月26日初诊。
曾因发热咳血在县医院住院月余,归故里调养二周,复发咳血而急诊就医。
诊见:精神疲惫,面色不荣,形体赢瘦,气促咽干,咳唾痰血相兼,亦见纯血鲜红,纳谷不香,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属阴虚火旺,肺络损伤。
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处方:西洋参、沙参、麦冬、桑白皮、黄芩、生地、山药、阿胶、甘草各10克,半夏5克,大枣5枚,7剂,水煎服。
药后诊见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仍咳嗽气促,痰中带血,药已中病,以原方随证出入而治。
月余后面色转红,咳血消失。
诸恙悉退。
嘱常服六君子丸,以善其后。
(吉林中医药1987;<4):24)
按语:患者肺阴素虚,今瘥后失调,致使胃阴不足,虚火上逆刑金,肺络受损,血溢络外而咳血。
由此可知,上述诸症虽主要表现在肺,实本源于胃。
方拟麦门冬汤主之,养胃益气,生津充肺,以清降虚火,宁络止血。
此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举,故颇切医理,方证相宜,疗效亦佳。
十四、鼻衄
权依经医案:陵某某,男,50岁,1980年2月23日初诊。
七天前突然鼻出血不止,伴轻微咳嗽,素有慢性气管炎和高血压病。
住院后血压波动在150/100~120/80mmHg之间。
化验:Hb7g%,血小板124,000/mm,凝血时间1’30”。
体查:鼻腔有渗血,无明显出血点。
舌红苔薄白,脉关尺滑数有力,寸部无力。
用麦门冬汤治之:麦冬21克,党参6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蜂蜜30克,竹茹30克。
水煎去渣入蜜,搅
匀服3剂。
二诊:服上药1剂后血即止,嘱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
诊脉两寸较前有力。
患者要求改治慢性气管炎,故又用二陈汤加杏仁、竹茹治之。
(《古方新用))1981:63)
按语:热迫肺津,肺气不能下降致发鼻衄。
用麦门冬汤止逆下气,引血下行,并去留恋热邪之粳米,加蜂蜜以润燥,再加竹茹以清络脉之热也。
十五、便血
李一立医案:张某,男,40岁,1973年10月20日初诊。
素患有胃溃疡,五天前出现右胁胀痛,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不规则低热,视物不明,嗳气泛酸,解黑便日2~3次,舌质红,苔薄黄。
此为脾胃阴虚。
治宜益阴止血。
用麦门冬汤。
处方:麦冬20克,白芍、山药各15克,法夏10克,女贞、仙鹤草各12克,大枣7枚,甘草5克,粳米30克。
服5剂后,便色转黄,疼痛减轻,胃纳增进,但出现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
上方加夜交藤、柏子仁、朱茯苓。
继服10剂后,诸证好转。
续以原方出入,调服一月而愈。
(四川中医1985;(10>:21)
按语:低热、乏力、舌红、苔黄,阴虚有热之征;右胁疼痛、暖气吞酸,肝胃郁热之象。
宜麦门冬汤加白芍、女贞子等柔肝养阴之品,治病求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