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看“三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看“三效”
教育教学的研究好似大钟摆,永远存在着“钟摆现象”,它总是一阶段向左、后一阶段又向右,前几年一味强调工具性,而今又出现了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的问题。

其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觉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还要“见效”,碰到问题还得有“疗效”,寻找课堂教学的平衡点,我们要做的很多。

一提问设计的有效,语言与精神共生共长。

阅读可以分为自觉阅读和自在阅读。

自在阅读是享受的过程。

所有的孩子可以在这种状态下来看,他们是在享受。

自觉的阅读,不仅仅是在享受,也在探索、思索,甚至结合自己职业需要功利地积累一些。

很显然,自觉阅读就需要对文学背景、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的社会土壤、文学的表达风格等等有所研究,这是我们阅读的方式,而不是孩子的阅读方式。

我们教师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引入自觉阅读的状态下来。

我们的课堂很少有老师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就与学生的阅读状态密切相关,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老师常常问孩子们:你对哪段印象最深啊?哪里最让你感动?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这是我们语文课长久以来的“标志性问题”,老师总是试图在一堂课结束后,总结点出什么来,不来个类似的小结,提炼一下中心,
总觉得课文没讲完似的。

于是,学生心领神会,回想这课老师明示、暗示、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讲出几句虚情假意的语言,迎合老师心中的标准,老师心满意足地宣布下课。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一篇作品给你的震动,往往来自于整部作品,肢解作品,这不是文学的阅读方法。

文学作品是完整的,诗意也应该是完整的。

当阅读伤感或是情真意切的文学作品时,学生默然了,整个课堂沉寂下来了,孩子读出来了这层意思,还非得要把感动说出来吗?就让这份发自内心的感动化作纯净的泪水,难道不可以吗?
【案例】一位老师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读《獾的礼物》这个故事。

老师一页一页读故事,孩子们看画面。

1、当老师读到:“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拉上窗帘。

他慢慢地走进地下的洞穴,那里有炉火。

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

他梦见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

他愈跑愈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离开了地面,觉得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

”时,老师和孩子们交流:獾去了哪里?他还会不会回来?
学生:獾去了隧道的另一头。

学生:(哽咽)獾死了,他不会回来了。

学生:獾去天堂了。

2、师:“獾总是在别人需要他的时候出现。

现在他不在了,动物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獾说过希望他们别难过,但这真的很难。


你想獾吗?你希望他回来吗?
生:想,希望他回来。

生:他那么善良,我们都很想他。

3、师:“一个温暖的春日,鼹鼠走到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上,他想要谢谢獾送给他的离别礼物。


谢谢,谢谢獾的什么呀?你觉得獾的礼物是什么呀?
生:谢谢獾送给每个人的礼物。

生:獾教会了小动物们分享快乐。

4、师:孩子们,故事读完啦!以后你还会不会再去看这本书呢?为什么?
生:我还会去看的,因为獾让我会哭,会笑。

师:怎么会哭又会笑呢?
生:因为獾离开我们了,我很伤心,但想起它在我的心里,我又觉得獾没有离开我。

……
没有一个问题游离于情境之外,孩子们仿佛是坐在老师的大腿上,静静地聆听这个美好而又伤感的童话,时而和老师娓娓地交谈。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正是这种生命的涌动让他们的话语句句发自内心,简单真挚,丝毫没有娇柔做作。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它的独特气质,有效的提问设计,不应该为“工具性”把提问变成老师的工具,只有符合教学情境和孩子的阅读
心境的问题,才能使语言与精神共生共长。

二、教学过程的见效,学习与致用相得益彰。

【案例】《古今贤文》教学片断
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想想有哪些句子听过、看过、甚至说过或写过的。

然后师生共同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给学生一张活页纸,充分利用它,选择课文中的一两句适合他的话,送给你的朋友。

把收到的真心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写赠言,绝不是老师的首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学毕业也开始流行起写毕业留念册来了,孩子们互相留言、传阅,乐此不疲。

把语文课堂变成写毕业赠言的舞台,还真不多见,不仅可以写,还可以读,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当面勉励,那份溢于言表的惊喜,那份发自肺腑的真诚,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他们有多么地喜欢。

古人学习语文恐怕就更有趣多了,游览名胜,触景生情会吟诗感慨;朋友离别,会写诗相赠;中秋端午,清明除夕,可以吟诗作对;元宵佳节,还能赏花灯,猜灯谜……砚台、瓷器、紫砂、招牌店名,乃至墓碑,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许多老师也早就有类似的设计。

如教学《九寨沟》时,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句写成导游词、广告词。

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借助排演戏剧形式进行体验式阅读……
由此想开去,“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学习过程实在太多,倘若语
文课堂能多些注重情趣,与时俱进,学以致用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不是更见效吗?
三、课堂练习的疗效,词句到篇章循序渐进。

【案例】《蜗牛的奖杯》教学片断
现在的蜗牛又是什么样子?找一找。

彩图填空:蜗牛得了(),反而由能在空中(),变成只能在地上()。

在低年级的孩子看来,作文那是多难的一件事啊。

万丈高楼平地起,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基础练习,让学生看到词变成短语,又从短语发展成一句话,再由几句话组成一段话,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习作刚刚起步的孩子来说,那有着多么重要的启蒙意义啊。

优美的作文不应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他们也可以骄傲地说,写作一点也不难!
也有许多老师把儿童文学引入课堂,开发了一些小课型,如早晨20分钟的经典诵读,针对一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大声读”,让学生安静聆听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欣赏课,专项的排比、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教学……这些小课型,拓宽了基础练习的范畴,把练习设计得更系统、扎实、细致,也对语文教学的症结更有疗效。

总之,追求有效的提问设计、见效的教育过程、扎实、卓有“疗效”的课堂练习,从“大语文观”出发,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才真正地走向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