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帝王专属之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丝楠木---帝王专属之木
据《明史》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书,派遣工部尚书宋礼采伐木料营建北京的皇宫和长陵。
宋礼在四川省大凉山(今沐川县)西二十里的黄种溪山一带发现了一批特大金丝楠木,喜出望外。
但是在要采伐的前一天晚上,忽然雷声大作,这批金丝楠木竟随着远去的雷声消失了。
一时间,急坏了宋礼。
待第二天再一看,这批巨木却都浮出山谷,抵达江上。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宋礼急速将此事奏报朝廷,明成祖十分高兴,以为“此乃祥瑞之兆,天助我也”,随即命名这批特大的金丝楠木为“神木”;封产地之山为“神木山”,建神祠岁岁祭享,以答谢神的赐予。
随后又命人开山修路,疏浚河道,将这批木料径由运河经通惠河辗转运抵京城,专贮东郊,这个地方因此叫做“皇木场”,以后此地改称“黄木场”。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理观,在建北京城时一定要根据“天圆”、“地方”、“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结构,研究阴阳风水,以确定城市的合理布局,并有意设计、安排或造就实物拟定镇城之宝,作为皇权神授的佐证,以确保这座城市之平安。
为巩固封建帝王的统治,明王朝在城的东、西、南、北、中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之说与“天干”巧妙联结,
确定了各个方位的镇城之宝物。
即:东方甲乙木,为城东皇木场之神木;西方庚辛金,为城西大钟寺永乐年间铸造之华严大钟,取定鼎北京之意;南方丙丁火,为城南良乡昊天塔下之红土,这里红土相传是宋朝孟良用火葫芦烧红的,故借用这个“火”字;北方壬癸水,指城北昆明湖,湖水引入皇城为用水之源;中央戊巳土,指中轴路中央的煤山(即景山),时为建皇宫挖筒子河和中南海之土堆积而成。
据载,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皇宫和长陵的工程营造完毕之后,特留存一根巨大的金丝楠木以应“东方甲乙木”之说,作为镇城之宝,并设官兵守卫,以昭示久远,保障平安。
这棵巨大的金丝楠木,长6丈有余,相传当时两个人骑在马上隔木而立,谁也看不见谁,可见直径之粗。
这根镇城之宝的金丝楠木神木,到了清乾隆时期又传出一段佳话。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雍和宫五百罗汉山前的金丝楠木木盆洗浴,此木盆被称为“洗三盆”,又称“鱼龙盆”。
乾隆登基后,“神木”托梦乾隆皇帝说自己被冷落多年,刀斧加身,满身伤痛。
而另一种说法是,在清朝百余年的时间里,有人曾在大北窑一带建窑烧砖,终日烟雾缭绕,火烤烟熏,木最怕火。
因此,这事终于惊动了朝廷,乾隆遂下令停止在此烧窑。
戊寅春三月(1758年)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临皇木场视察,并说:京都有这项古物我早就听说了。
总想看看它,今天顺便来城东。
果然不看不知道,一看神威油然。
乾隆帝触景生情,亲书《神木谣》一首并立碑以志,同时将所作的另一首诗也赐刻在碑的背面,在“神木”西侧建立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一座,建筑了七间相连的瓦木结构房屋把“神木”覆盖起来,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以避风雨侵蚀。
这些举动恢复了前朝镇城之宝的神威,使百姓对其也另眼看待了。
到日寇侵华期间,神木碑亭和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神木谣御碑堙隐于地下,然而神木却依然高高耸立于苍穹。
如今,“神木碑”这一不可再生的人文遗产,在鲜花簇拥、绿树掩映中,供人发思古之幽情而凭吊或鉴赏。
只可惜当年的“神木”,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