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2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世界海陆分布特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71℅,陆地约占29%。
2、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的陆地是大陆,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面积较小,四面环水的陆地是岛屿,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三面环水,一面与大陆相连的是半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3、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按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4、大洲分界线(落实到图):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欧洲和非洲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
5、四大洋按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海洋对人类的影响:(1)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资源。
(2)为人类提供渔盐之利、能量之源。
(3)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资源。
(4)为人类提供空间资源。
第二课自然环境(1)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山峰),阿尔卑斯山脉(欧洲最高的山脉),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山峰)。
(2)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北半球最冷的平原),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3)高原:巴西高原(面积最大),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世界屋脊)。
(4)盆地:刚果盆地(面积最大)。
3、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描述。
亚洲地形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4、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候为主。
非洲大陆赤道南北的气候类型对称分布。
7、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二单元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共36张PPT)
有裁缝店、理发店、皮货店 和杂货店等 这说明了当时巴黎商业、 手工业和服务业的繁荣与 兴旺。
中世纪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差异
乡村 政治
生活在乡村的农奴缺乏 人身自由,基本上被束 缚在土地里,与庄园主 人有依附关系
城市
城市中的市民 则相对来说比 较自由
西罗马帝国 灭亡后,许多日 耳曼人的国家纷 纷建立。法兰克 人是日耳曼人的 一支,他们建立 的法兰克王国最 为强大。
查 理 大 帝
查理大帝(公元742—814),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建 立者丕平之子。他执政46年(768—814),建立了囊括西欧 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 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 引入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标志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资料 封主与封臣之 间要结成主从关系, 先要行臣服礼。封臣 要脱帽、下跪,将双 手合掌放在封主的手 中,说“主人,我是 您的人了”,表示愿 意成为他的附庸。之 后,还要举行宣誓效 忠仪式,封臣站立, 将手放在《圣经》上, 宣誓忠诚于封主。
假如有个农奴有幸从庄园里逃了出来,他 应该跑向何方才能摆脱庄园的悲惨命运?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西欧的城市都坐落在封建领地上,国王和封建 主可以对城市居民任意盘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许多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斗争方式,最终赢得了 自治权。与此同时,城市居民也摆脱了封建领主的 种种控制,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在中世纪的德国有 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讲的是按照 惯例,如果一个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 天,就取得了自由民的身份。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尔曼人在西罗马的 废墟上建立起封建制国家。封建时代的西欧大地, 教堂与庄园星罗棋布,到处回响着教堂沉闷的钟 声,到处可见基督教的十字架。除了教士之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 天主教会在西欧被称为
2、教会的权势(地位) 封建统治的中心,你能
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吗?
材料一: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当局的
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主
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有财
材料二: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
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
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
进见。 政治上: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有权
材料三: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一理
欧洲 封建制度
特点1:封建农奴制
条件:破产的农民变成 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
特点2:封建等级制度
条件:土地层层分封
三、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
1、教皇国的产生
丕平献土
丕平(714—768),法兰克国
王(751—768),查理曼大帝
的父亲,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
教皇国指的是隶属于 。他原为宫相,751年在教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
文明
2020/8/26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尔曼人在西罗马的 废墟上建立起封建制国家。封建时代的西欧大地 ,教堂与庄园星罗棋布,到处回响着教堂沉闷的 钟声,到处可见基督教的十字架。除了教士之外 ,人们大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人们不禁要问: 一个曾经充满生机的西欧为什么会步入愚昧与黑 暗的时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引入在线工具,如互动地图、时间线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探索文明的发展历程,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历史博客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宽视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不同文明的发展道路有哪些多样性?”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文明发展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明发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文明发展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该内容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相对应。具体内容包括:
1.不同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道路:分析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与发展道路,理解其多样性。
2.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探讨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认识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多样发展的原因与意义:分析古代文明多样发展的原因,探讨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思路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 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已有认知,以 便更好地引导他们进入新的学习
内容。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 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概 念,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 思考能力。
辅助学生的学习
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学习小组、进 行个别辅导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 学思路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第二单元涉及的 历史事件、人物和相 关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 的辨析和评价能力。
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 发展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 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 法,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和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 样性,培养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选择
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 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 给予指导和反馈。
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 力,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终结性评价
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或考试, 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 情况。
反馈机制建立
的态度。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1课大洲和大洋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2.人类在大洲和大洋中的活动。
3.大洲和大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难点:
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人类活动对大洲和大洋的影响。
解决办法:
1.利用地图和图片,直观地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和大洋洲之间。
(3)人类在大洋中的活动主要包括航海、捕鱼、探险等。
2.判断题:
(1)大洲是指地球上面积较大、地理环境相对一致的陆地。(×)
(2)大洋是指地球上面积较大、地理环境相对一致的海洋。(√)
(3)大洲和大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2.通过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在大洲和大洋中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组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深入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4.提供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地图、地球仪、白板。
2.课程平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
3.信息化资源:PPT课件、视频资料、图片、在线地小组合作、实践活动、问答、辅导和答疑。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关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
其次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第1节人类的栖息地1.世界海陆分布(或: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的缘由)从太空看地球,蓝色的海洋约占据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
那些被海洋环绕的黄色区域是陆地,陆地仅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因此,人们把地球称为“蓝色的星球”。
2.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
陆地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1)大陆:地域宽阔,为人类生存供应了丰富多样的环境。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2)岛屿:面积较小,四面环水,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亚洲南部三大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3.大洲:大陆与其旁边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1)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大洲间的分界线:洲和洲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分的,有的借助了高大的山脉,有的借助了河流或湖泊,还有的借助了狭窄的海峡或运输河。
(3)洲内分区①亚洲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六个地理区域。
如中国位于东亚。
②欧洲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理区域。
如英国位于西欧,芬兰位于北欧。
1.有关大洲的学问梳理。
2.南北半球俯视图。
第2节海洋对人类的影响1.海洋的概念:海洋的主体部分是洋,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洋远离大陆,平均水深多超过2 000米。
2.四大洋(位置及特点见“学问提升”)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最小)。
3.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作用)4.运输河与海峡(1)运输河:运输河是海洋运输中的重要通道。
(地位)重要运输河见下(在课本附录《世界地形图》中找一找):(2)海峡:海峡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如位于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自然水道(见下图)。
1.四大洋的位置及特点。
2.重要海峡。
(在课本附录《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下列海峡)。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解析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解析历史与社会科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初一上册的第二单元是历史与社会科目的开篇,本文将对该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点。
该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进,2.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3.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进本课程的第一个内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进。
这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特点,并激发学生对社会演进的思考。
二、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本单元的第二个内容是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可以选择几个重要的古代文明,如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希腊古代文明等,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这些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古代文明所带来的科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进步,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本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并帮助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与社会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进、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图片展示、案例研究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思维能力。
通过对该单元教学内容的解析,希望能够对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新教材)八上_历史与社会_第二单元复习
强烈的危机 (5)日本民族具有____________意识、具有 善于学习 坚忍服从 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三大宗教比较:
创始 人 创立 时间 产生 地点 主要经 教义 典 独特 建筑 影响 范围
佛教
乔达 摩· 公元前 悉 达多 6世纪 耶稣 公元 1世纪 公元 7世纪
古印 度 巴勒 斯坦 一带 阿拉 伯半 岛
9、封建庄园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
(农奴的人身属于主人,并且世代相传,处于 依附领主的地位)
10、什么是行会?它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反抗封建领主的欺压,保护 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 伊斯兰文明
1、伊斯兰教建立背景
6世纪末,阿拉伯部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而相 互仇杀,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重重,阿拉伯人 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作用?
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 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 一些文化传到欧洲。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 起到桥梁作用。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1、日本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的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之间“一衣带水” “一苇可航”。 2、日本的早期历史 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 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 天皇。
4、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1)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包括哪些?
• 翻译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 • 数学:改造印度数字,使用十进位法、创立代数学,数 学家花拉子密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 艺术:清真寺的精美图案等。 • 天文:天文仪器、白塔尼《恒星表》等。 • 医学:拉齐斯《天花与麻疹》、《医典集成》 伊本· 西那《医典》等。 • 建筑:如清真寺的独特建筑风格。 • 地理:阿拉伯人绘制的地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文学:如《天方夜谭》等。 • 传播中国、印度的发明与物产到欧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1.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时间:1917年3月,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结果出现了两个并存的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时间:1917年11月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对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俄国进入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对世界:俄国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打破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3.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商业方面恢复商品贸易4.192年,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工业化期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1928年-1932年。
5.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不到两年,农业集体化速度加快,被称为“农业全盘集体化”6.“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7.西方列强曾经称哪个国家为“西亚病夫”?土耳其被称为土耳其宣言的是:《国民公约》8.“凯末尔革命”的性质是:民资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9.“凯末尔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改革运动10.印度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分别是: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抵制英货等;抵制食盐专卖法;要求英国退出印度11.30年代大危机发生的时间:1929年-1933年,其特点是: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1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挽救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教案
4.地理技能:通过阅读世界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和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举例: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四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水温和洋流特点,分析各大洋之间的异同。
(2)大洲和大洋之间的联系: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分析大洋对大洲气候、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影响。
(3)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地理环境分析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
③地理知识和技能:总结世界地图的阅读方法,地理图表的分析技巧,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使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增强视觉冲击力。
②设计简洁有趣的图表和图案,如地球仪模型、大洋环流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③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与大洲和大洋相关的趣味问题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大洲和大洋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大洲和大洋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大洲和大洋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大洲和大洋学习状态。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2自然环境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试题
第二课自然环境第1节地形多样1.地表特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2.地形的分类及特点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如下:续表3。
地形的特点描述(1)每个地区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地形完全相同的地方。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来描述.4.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平均海拔高,在世界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2)地形种类:亚洲地形种类复杂多样,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见如下示意图)1.地形与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地形类型)是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地形区(地形单元)是指具体的地形名称,如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
2.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点(亚洲地形特点见“教材解读”)。
(1)欧洲地形的特点: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2)非洲地形的特点: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3)南极洲地形的特点:多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了2 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4)南美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地域辽阔,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5)北美洲地形的特点: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地形分为三个纵列带,西部为高大山系,中部为广阔平原,东部为低缓山地。
(6)大洋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以高原为主,中部分布着平原,东部为山地。
3.浙江省的地形特点: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大部分所处地形区为东南丘陵,北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2节气象万千错误!1.含义: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3.气候特点: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世界各地气候不一样,冷、热、干、湿情况千差万别。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状态。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本节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请描述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人口、环境的影响。
3.请列举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并说明合理利用能源对人口、环境的重要性。
4.请列举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并说明相应的治理措施。
5.请谈谈你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如何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与改进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
3.例题三: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人口、环境的影响。
答案: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多,林地、草地少。
影响:对人口: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人口居住和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匮乏地区人口较少。
对环境: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但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土地资源匮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等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水土流失 荒漠化
废水 废气 固体废弃物
保护环境
影响
生 ②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 态 经济发展规划
建
设 ③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
污 染 治理大江大河水体污染 治 治理酸雨和城市大气污染 理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影响社会安定;
方针:预防为主,防 治结合,综合治理
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环境亮起黄牌P65
我国目前旳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弃物)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旳主要原因是什么? 工业化、人口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技术管理水平低
我国旳环境问题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威胁民 族旳生存与发展
0-14岁人口百分比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上升。计划 材生料育二:公众科学素养,是指社会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措施和科学技术在
社会和个人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影响旳基本了解程度。经调查,2023年温州市 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只有3.16%。为变化这一现状,本市全方面实施《科学 素质纲要》,开设了宣传科普知识旳专题网站,还开展青少年科普知识讲座、 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 (2)材料二反应了哪一人口问题?它可能会对温州旳社会发展带来怎样 旳 影响?(4分)
第二单元 建设可连续发展旳社会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种地球 第二课 直面中国旳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课 可连续发展
——我们旳选择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种地球
一、一道难解旳题 二、行进中旳世界人口列车 三、资源出现短缺 四、失去平衡旳环境
一道难解旳题 P46
“一道难解旳题”是什么? 怎样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 间旳关系。即PRED问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
第一课从太空看地球,蓝色的海洋约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
那些(nàxiē)被海洋环抱的黄色区域是陆地,陆地仅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因此,人们把地球称为“蓝色的星球”。
陆地可以分为大陆(dàlù)和岛屿。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
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páiliè),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半岛:半岛是陆地(lùdì)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海峡是沟通(gōutōng)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
洲与洲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分的,有的借助了高大的山脉,有的借助了河流或湖泊,还有的借助了狭窄的海峡或运河。
亚洲(yà zhōu)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yà zhōu)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yà zhōu)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ōu zhōu)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格陵兰岛(ɡé línɡ lán dǎo):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麦哲伦海峡:由世界第一位环游世界一周的麦哲伦发现的。
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输。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马来群岛:马来群岛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
第一位环游世界一周的是麦哲伦。
世界最重要的海峡: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土耳其海峡(亚洲),直布罗陀海峡(欧非),莫桑比克海峡(非洲),白令海峡(亚美)。
大洋人类尽管生活在陆地上,却也海洋息息相关。
海洋的主体部分(bù fen)是洋,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地球表面的海洋(hǎiyáng)被划分为四个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国家的产生和文字的发明。
2、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况及空间分布(落实在图中)3、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点及原因探究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点: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受惠于大河母亲的哺育。
原因探究:(1)大河流域水资源丰富。
(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3.)气候温和。
有利于农作物培植、生长,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
汉穆拉比法典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现代法律精神的区别:汉穆拉比法典比较残酷、不公平,只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现代法律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人道主义,比较人性化。
6、印度种姓制度概况。
7、比较三种古老文字的异同。
见后 8、 四大文明古国的主要文化成就。
见后 9、文字产生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文字产生的原因: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文字产生的过程:刻画的符号或标记(文字的雏形)——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真正的文字就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
文字产生的意义:标志着人类告别了野蛮,进入 了文明时代。
10、对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的“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的理解 对“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1) 从自然环境看:尼罗河是埃及境内唯一的水源,是尼罗河充足的水利资源和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孕育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
(2) 从文化成就看:古埃及人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也是因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与丈量土地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几何学。
11、蓝田人的今昔变化及变化原因、启示。
蓝田人的今昔主要变化:变化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与统治者的大兴土木,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破坏了生态平衡。
蓝田人的今昔变化的启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2)依法制裁破坏环境的行为; (3)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保护环境。
第二单元1、四大文明古国:2、古代世界强国埃及在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两大洲的军事强国。
历史与社会_九年级第二单元_提纲.doc
历史与社会_九年级第⼆单元_提纲.doc第⼆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道难解的题:1、I举例说说⼈⼝、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百年罕见的洪⽔灾害为例。
⼈⼝急剧增长使⼟地资源压⼒加⼤,⼈们通过围湖垦⽥获得新的⼟地,扩⼤耕地⾯积,造成了湖⾯萎缩,湖泊调蓄洪⽔的能⼒下降,导致洪⽔灾害,⼈们的⽣存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影响⼈类的⽣存与经济发展。
加上P77的“⼈⼝、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急剧增长⼀⼀⼟地资源压⼒加⼤⼀⼀围湖垦⽥-⼀湖泊调蓄洪⽔的能⼒下降⼀-⽣存环境遭受破坏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2、|98长江洪灾的原因有哪些? | |给我们的启⽰?.⾃然因素:(1)流经地区⼤部分为湿润地区,流域⾯积⼴,⽀流多,⼲流汛期长、⽔势⼤。
(2) 98年夏季⽓候异常,集中降⽔,⼲⽀流同时进⼊汛期。
(3)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是多路来⽔的汇合地区。
⼈为因素:(1)长江上游过度依伐,⽔⼟流失严重,长江河床抬升(2)中下游地区围湖造⽥,使湖泊萎缩,蓄洪能⼒下降。
(3)不合理的⽔利建设。
启⽰:要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这个当代社会的主题下,联系的、全⾯的、发展的看待PRED问题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是⼀道性的却⼜是必须典的题。
我国⾯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坚持综合治理,努⼒寻找⼀条⼈⼝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丑协调节器发展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计划⽣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及治理⼒度。
3、 |农业⽂明早期的环境观|:⼈为什么要崇拜⼤⾃然(太阳等)呢?⼀⽅⾯,那时的⼈们对⼤⾃然充满了恐惧;另⼀⽅⾯,⼤⾃然赐予他们必要的⽣活资料。
⼈类认识⽔平、⽣产技术较为落后,⽆⼒掌握⾃然规律和抗拒⾃然灾害,对⾃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
4、 |农业⽂明较发达时期⼈们的环顺|:⼈类在有限度地利⽤着⾃然资源维持⾃⾝的发展(传统射猎、农耕等⽣产活动),⼈们与⾃然的关系在总体上是和谐的。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
3.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仍然可见。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5.探究题
难点:
1.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2.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进步思想等价值观念的提炼和传承。
解决办法:
1.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的历史资料视频,生动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历史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同时,我也注意调整课堂节奏,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吸收和理解。
教学总结: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也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3.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解释的方法,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认识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4.价值观念:通过学习五四运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
2.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4.五四运动的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进步思想和科学精神。这场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思想,提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中世纪: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查理进行了土地分封,这样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
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分封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
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
(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说明西欧封建社会虽然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制约关系。
)
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政治上,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国产生,逐渐凌驾于各国之上;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思想上,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
5、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6、基督教的演变:(1)产生的历史条件:1世纪,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统治。
犹太人多次起义但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
(2)变化:由贫苦民众的宗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成为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政治原因: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
后来,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与各国君主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且垄断文化教育。
7、11世纪,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8、封建庄园和新兴城市比较:(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9、城市中的手工业者按照行业组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叫行会。
城市中,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建立伊斯兰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
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
此后,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军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从8世纪开始,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
10世纪后,帝国逐渐衰落。
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伊斯兰教的创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适应了走向统一的需要。
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可以说,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
3、中古阿拉伯学者有哪些重要文化成就?这些文化有何特点?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
了什么作用?
成就: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
②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如: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
③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
④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
特点:先进性(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
作用:阿拉伯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1、1世纪,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大化改新(P40-41)
(1)历史背景: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大化改新的过程: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政变,一举铲除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
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4)大化改新重要意义:(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2)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
世界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相同点:①都是由于当时战乱造成人民的痛苦、在大众需要精神寄托时产生的;②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2、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3、佛教建筑叫寺庙(类似皇宫建筑表现地位),基督教建筑叫教堂(高耸入云显示上帝的高高在上的威严),伊斯兰教建筑叫清真寺(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
创立时间创始人宗教经典原创地现在分布区域
BC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大藏经》古印度亚洲地区
1世纪耶稣《圣经》巴勒斯坦欧美地区
7世纪(610)穆罕默德《古兰经》阿拉伯亚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