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2020届高中历史教研资料:人大附中人教版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漫谈》课件(共85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税亩后的连锁反应
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 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管子·大匡)
秦商鞅变法,“开阡陌,制爰田”:制爰田,也叫辕田。过去秦国 的土地制度是授田制的井田制,土地定期分配给农村公社成员耕种 (实行休耕制),“三年一换土易居”,即三年定期收回重分。现在 商鞅变法实行爰田制与此不同。此时,土地分配后,不再定期重新 分配,“自爰其处”就行了。爰,易也。也就是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 “自爰其处”,轮耕生产就行了。这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
此种制度可用两句话概括之,即“同富约之不均,一齐民于编户”。 即不论贫富,,一律征收赋税。一切人民平等,官与民同样是国 家公民,政治上轨道了,中国(在北方)统一了。此乃魏孝文帝 根据中国读书人乡而改革经济制度,故寓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 与西洋不同。
其实北魏的三长与均 田 制,尚有一层重要意义,即北魏本是一个 部落制度的国家,等到三长与均田制实施后,则政体上逐渐从氏 族封建变为郡县一统。因而使胡、汉势力逐渐倒转,即一切依汉 族制度而行。
古代农业发明者有“一‘后稷”与“神农”,“后”即上帝之意,“后”与 “神”均为形容词。神农姓姜,后稷姓姬,此二人均在中国西部,何 以不称“后稻”、“后麦”,而称“后稷”,盖中国最早之作物为稷也。
——钱穆,《中国经济史》
“凡王之馈,首用稌(tu,谷物)”(《周礼·天官·膳夫》) “用盛稻梁”(西周铜簋铭文)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诗经·豳风·七月》)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论语·阳货》)
——孙机,《中国古代物 质文化》
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 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 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 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 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 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 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 先进的耕犁。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土地制度是古代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础
土地私有制问题
争田的故事:换个史料视角 “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邴歜(chu)之父争田,弗胜。” “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左传) “(赵括)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史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
初税亩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籍……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 余亩,复十取一。《左传》
土地制度要讲清两点,首先是土地的所有制问题,其 次是土地使用问题
西周土地的“王”有属性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疆之内,何非 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左传·召公七年)
金文拓本中有记载,周成王赐兄长土地,兄转让给中, 因土地不能私相授受,所以要请成王来转赐。
“田里不鬻”(荀子·王制) 西周初年周天子对土地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天子是全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漫谈
人大附中刘炜
经济册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经济史问题
历史学与文史知识的不同 古代经济史多是史实之辫,近代
经济史则多是观点之争。
古代农业问题
中国上古农业的神话起源
• 《易·系辞下》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 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魏孝文帝初年,因“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上疏 倡均田之议。目的为要使雄擅之家, 不但有膏腴之美,而且也 要使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使贫微得恤,贪欲可抑。
均田制的过程
均田制的第一步是整理户籍。于太和十年二月,遂立党、里、 邻三长,定民户籍。所谓“三长”,即五家一邻长,五邻一里长, 五里一党长。
国土地的最高和唯一的所有者,还没有土地私有制的 情况。
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 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
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畮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 畮,是为八百八十畮,馀二十畮以为庐舍。《汉书·食货志》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 稼不善,则非民。《谷梁传》
井田制
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是把土地划分成方块形,每块百亩 (据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尺推算,周时百亩约合今天 的31.2亩),成井字形,其中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 每块一百亩为私田。当然,事实上土地不可能划分得 这样规整。但有两点可以肯定,即一,土地被划分为 方块田;二,土地被划分为公田与私田两部分。所以, 在井田制下,就有个土地划分和土地分配的问题。
关于西周时期土地分配的情况,据文献记载,在分配土地时,要考虑 到土地肥沃程度和公社成员家中人口多少,并且定期重新分配。土地 由于肥沃程度不同,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地为每年可耕的土 地;中等地为须休耕一年再耕的土地(即莱田);下等地为三年一耕 的土地。分配时,中、下等地分得多一些,以示调剂。(据《周礼·地 官·大司徒》)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农作物反映的交通问题
小麦是世界上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原产地为两河流域。 伊拉克北部的贾尔木遗址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小麦。 我国甘肃民乐东灰山发现的炭化小麦颗粒,为马家窑文 化遗存,距今约五千年。到了距今约四千年时,黄河下 游若干龙山文化遗址,如山东茌平教场铺、日照两城镇、 胶州赵家庄等地出土的标本增多,且均属栽培型。商代 已有食麦的习俗,卜辞里说:“月一正,日食麦”。
白薯的传人则要曲折些。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 宋(今菲律宾)经商,看到白薯,想把它带回祖国。但吕宋不准薯种出口, 他于是“取藷(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农政全书》)。万 历二十二年福建遇到大荒年,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白 薯的许多好处,于是命各县如法栽种,大有成效,渡过了灾荒。
牛耕的出现
“孔子弟子冉伯牛,司马牛,皆名耕,若非用于耕 (指牛),则何取于牛乎?”(马端临,《文献通 考·田赋考》)
重视对史料的解读。
曲辕犁的好处
(曲辕犁)改直辕为曲 辕。直辕前及牛肩,曲 辕只要连接到牛身后的 犁盘上就行了。它可以 回转自如,而且只用一 头牛牵引,不仅节约了 畜力,还提高了耕地的 效率。
据《汉书·食货志》载,五谷是“麻、黍、稷、麦、 豆”;
据《礼记·月令》载,五谷是“稻、黍、稷、麦、菽”
据《周礼·天官》载,九谷是“黍、秫、稷、稻、麻、 大小麦、大小豆”。
稻的地位何时上升
汉代在江南各地已广泛种植水稻。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所 出简牍中记有粢米、白稻米、精米、稻粝米、稻粺米等各 种稻米,反映出它是当地的主食。晋代出现早稻……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说钦州有“正、二月种”、“四、五月收” 的早稻,这就是真正的早熟品种了。早稻的育成,为一年 之中收获两季的双季稻创造了条件。……三熟的记载最早 见于明谢肇淛《五杂组》(17世纪上半叶)。水稻栽培技 术的不断改进,遂使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古田制之下的赋与税
“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赋共 车马 甲兵士徒 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 官禄食,庶事之费。”(汉书·食货志)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六尺为步,百步为晦,晦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 通,通为司马,三十家土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 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城为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 十乘,士百人;十终为同,同方百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乘, 士千人,徒二干人。”(周礼·小司徒)
诸桑 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 诸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
株,榆三根。奴各依良。 诸桑 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
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 买过所足。
北魏均 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
清,周亮工《闽小记》所说:“泉(泉州)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 饱矣。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而不伤, 下至鸡犬皆食之。”
农业生产工具
耒与耜
耒与耜为两种不同的农具。耒下岐头,耜下一刃。 耒为仿效树杈式的农具,耜为仿效木棒式的农具。 也有人认为耜是一种接插在耒的下部(从脚踏横 木以迄尖端)另一个可以拆下来脱离耒体的配件, 可以在耒下随时抽换的一个独立成形而依存于耒 的独立农具。
• 《管子·轻重戊》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 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 《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公耕而食, 妇织而衣。”
稻dao (四声)
黍shu(三声)
稷ji(四声)
稻黍
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i (四声)
菽shu(一声)


高粱

五谷难分
粟和稻是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为什么在 《诗经》、《论语》这些文献中提及很少?
吾人当根据历史研究中国最早之农作物。黍与稷为中国北方最早之 农作物,《诗经》中即已提到。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商代占 卜收成好坏,甲骨文中多有“求黍”及“求黍年”等字句。但未见有 “求麦”、“求稻”。因黍比较粗生粗养,容易种,商代人之农业主要 作物。稻麦为贵品种而难生长,故商代求丰年只求黍,《诗经》中 提及“黍”、“稷”两字很多,可资证明。
另外,分配土地要考虑家中人口多少。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载: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 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这是 在每年都可耕的“不易之地”中,又划分上、中、下,家中人口多的多 分配上地,人口少的分配下地,以示调剂。(孙健,《中国经济通 史》)
——徐仲舒,《耒耜考》,见《历史语言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册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东汉武 梁祠石 刻中的 大禹象
• “禹之王天下也, 身秉耒臿,以为民 先”(韩非子·五蠹)
• “臿,揷也,揷地 起土也。”(释 名·释用器)
耒耜的使用方法
古代耕作为耦耕形式,两人共持一耒,各以足踏在小 横木上,推杈入土,这种动作叫“推”。耒既深入土 中之后,把耒柄向后倾斜以起土,这种动作叫“发”。 古代耦耕就是这样一推一发的向后移动。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
二步是针对荫户而发。即每成立一家,即予田耕种,犹如商鞅 之法,提倡小豕胜制发。此秤小家庭不但是伦理的,而且含有 政治性1与国家性,消弭了豪强所搞的“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 的荫冒。
第三步是人民获得政府所分给的田,可减轻缴纳租税,但政府 仍不吃亏。
均田制条文
诸男夫年十五以上,受露 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 田率倍之,二易之 田再倍之, 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籍即是助法,即去公田上耕作,收成归贵族。 初税亩是在“私田”上按亩征税。 初税亩不仅昭显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也反映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反映着贵族时代开始没落。 初税亩后,鲁国又有“作丘甲”和“用田赋”改革。 丘在周朝本来是被征服者所居,他们是不服兵役,也不交纳兵赋
的。实行“初税亩”后,现在他们也要负担兵役和兵赋了。甲就是 兵甲,就是兵赋。
商鞅所以要废除井田制,原因之一是当时有田 唆查田,得悉农民多耕少报,挖少田岸。因此 商鞅遂把阡陌(即大田岸)破坏,井田制度亦 因之而废除了。(钱穆,《中国经济史》)
均田制
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背景
东汉以后,户口册不同,分为“士族”与“庶”两种。“士族”即官 员,分成品级, 自己可拥有田地,且可荫亲属,称为“荫户”。 “庶”要向政府缴纳百分之六十租税,但“士族”可不出。“荫户” (即私属户)亦可不出。
我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正德《颍州志》(1511 年)。颍州在今安 徽省北部;玉米传到颍州之前,肯定在沿海地区已有栽培,而且记进《颍州 志》时,也不会是传人的第一年,所以很可能在公元 1500 年前后就传到中 国。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 年,玉米的传人距此只不过十年左右,快得惊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