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及分析三则【名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及分析三则
《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及分析之一
【案例背景】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我是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常态教学下,指导学生完成了此课的教学。
【案例过程】
何其芳同志的《一夜的工作》,写他陪同总理审阅一篇稿子,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
本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饱含着对周总理的崇敬、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好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首先是“诵读诗句,引入课题”,接着是“以读代讲,整体感知”,然后是“自由朗读,找准中心”。
下面要说的是接下来的一步:“抓特写,读中悟情”这个片断。
师:作者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有什么感想?
(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
(读后)生答:“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接着教师又问,文中哪些地方分别体现了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请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来。
(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的语句。
)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一夜工作的劳苦,你是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生1:“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明他的工作十分辛苦。
生2:老师我还有。
我从“一尺来高”“一叠”这些词中,感到总理文件很厚、很多,工作量很大。
师:“厚厚”他没放过,让他感受到总理的劳苦。
读书就应该这样。
师:还有吗?
生3:我有。
“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
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笔停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我感受到总理审阅文件一丝不苟。
师:说得真好,他既吸收了同学的发现,又融入了自己的发现……
师:谁能带着对总理的敬爱之情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想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来,但不到位,有些地方读得还不够准确。
在这情况下,我采用了师生对比读,伴读等方法。
)
师:读了课文,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呢?
生:“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句话使我很感动。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周总理用一点点花生米充饥,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花生米的分量。
师:花生米增加了吗?
(有的学生认为增加了;有的认为没有增加;有的学生瞪着双眼感到疑惑。
)
师:再读读这句话,对比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时我采用减词对比引读。
)
生:我读懂了花生米是增加了,但增加得很少,所以作者用了“好像”一词。
生:多了一个人,但花生米增加得很少,可见平时总理的夜餐就更少了。
师:“好像”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
去掉了“好像”,花生米就没有增加。
……
师:总理工作一夜后仅仅用一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充饥,读到这里,心里是什么滋味呀?你想
说什么?
生:周总理这么简朴,我很敬佩。
生:周总理工作十分辛苦,但是生活这么节俭,他身为一国总理,但对生活的要求极低。
师:是的,你能不能给周总理设计一套美餐?
生1:烧鸡、烧鸭、鲍鱼。
生2:螃蟹、虾、蚝。
……
师:你还能说说总理生活简朴、工作辛劳的其他事例?
(学生就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谈了许多感人的事例。
)
师:让我们把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吧!
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案例分析】
一、抓重点镜头,理解内容
本篇属于篇末点题,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读到篇末时,学生就会找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是文章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学生就知道了作者写它的目的,然后根据中心展开抓住重点语句(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知道学习本课的顺序是:整体感知──找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析词句,以读悟情
“品析词句,以读悟情”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抓典型段落或词句反复赏析品读,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占领教学的“制高点”。
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引
读,师生对比读,伴读、接龙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特别是师生对比朗读和减词引读,前者通过重点词读的语气的比较,后者通过“这样说”和“那样说”的比较来理解内容和感悟语言的内涵。
这种朗读感悟是细腻的、紧贴着具体的语言进行的,是体验性的,又是理解性的,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这正是“语文课标”所倡导的,也正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
三、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运用自己的语言。
我设计的一个说话练习:看到总理一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充饥,心里是什么滋味呀?你想说什么?请你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设计一套美餐。
这个问题一出示点燃了学生心中激情,班上学生沉默了一阵后,几乎都举起了小手,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发自内心,畅所欲言为总理设计一套美餐。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我还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讲述总理许多感人的事例,引导学生走近课文,学生会受到周总理人格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好课外读物,多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及评析之二
师: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课文主要写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
生2:我读懂了本文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总理生活简朴;第二方面是总理工作劳苦。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你读懂了什么?”这一问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师:哪些句子反映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请自读课文,找出来并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生1:“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读了这句话觉得总理太辛苦了,这么厚的一叠文件要在一个晚上批好,那不是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了吗?我平时做作业到八、九点钟就累得想睡觉了,总理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周总理批阅文件很认真,这么认真地批阅这么多的文件,而且是在一个夜晚,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我真的很佩服周总理。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生3:“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这句话中的“相当长”这个词足以说明总理工作的辛劳。
师:读出你的感受。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划出来的句子。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阅读既是语言实践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心理活动,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揣摩,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设计,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使学生体会到了总理工作的辛劳,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
师:刚才我们采用“一读,读句子;二谈,谈感受;三读,读出感情。
”的方法,学了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这部分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也用这个方法自学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内容,可以小组讨论、交流。
(评析: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凭借课文描写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学会运用,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在对
“工作劳苦”这一内容的学习过后得出的这一阅读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生活简朴”这一内容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师:作者为有幸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不已,那么,其它日子周总理是怎样工作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的1967年春天的广交会上,红卫兵要砸烂广交会,总理轮流找各派红卫兵谈话,做他们的工作,30小时没离开现场,没停止谈话。
劝说红卫兵,接着又连续工作70多小时,前后达100多小时,没睡一次觉,没休息一刻。
生2:就在总理身患癌症后,有次总理又是工作30多小时没休息,警卫员急得没办法,只好想出各种点子让总理休息。
师:同学们讲的很感人。
再请大家看看1974年3月27日周总理身患重病时他的工作安排: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休息
师:从刚才的故事和这张表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1:我感觉到总理不是一个夜晚这样工作的,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生2:我明白了总理身患重病时工作日程还排得这样满,平时就更不用说了。
生3: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你们有这样的总理吗?”
(评析:运用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感悟,从而产生真情,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语出学生之口,情发学生之心,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
《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之三
真正的训练,是没有时间的界定,没有明显的标志,它是在对话交流中生成的,它是在情趣激发下形成的,它是在期待的学习气氛中促成的,它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使三维目标达成的。
试看人教版十二册中的《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显然会看出训练的奥妙之所在。
一、抽象变形象
如何使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活化”语言,这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如我在讲“不是……而是……有时……有时……”的句式时,便利用现场资源进行训练,既增加了情趣,也增加了形象感。
师:请同学们用“不是……而是……有时……有时……”句式说一句话。
(同学们犯愁。
)
师:我先说,何於俞同学读书真认真,她不是走马观花地读,而是字字入目地读,有时圈圈画画,有时加些批注。
於俞,你也说一句,可以讲身边的同学,也可以讲我。
生:老师听我们发言极为认真,他不是不动脑子地听,而是绞尽脑汁地听,有时发表评论,有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
二、单维变三维
传统的训练之法,抓住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进行反复咀嚼,练是到位了,但学生乏情乏趣,如同嚼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与训练披着两张皮。
试看以下辅导的一位后进生的朗读。
师:我先请一位平时回答问题较少的同学来说说。
从哪句话看出总理工作的劳苦?
生:“总理看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文件。
”
师:可以,你读正确了。
再读一遍,你会读得更流利的。
(生再读。
果然流利了。
)
师:你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得流利。
说说哪两个词说出总理的劳苦?
生:“一尺”、“一叠”两词可看出总理的劳苦。
师:你能把这两个词读出来吗?
(生读,终于读出了一定的感情。
)
师:你成功了!祝贺你……从不敢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味,环环相扣,学生的知识、读书与分析能力,做人的自信,学习的情趣都在此环节得到了体现。
三、复杂变简单
许多教师抓住了一个训练点,反复练,把学生也练糊涂了,训练与课堂气氛逐渐脱节了,最终上成了纯粹的“训练课”。
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如同滚雪球,越弄越复杂。
面对小学生,我们必须把课堂扩散出的容量在课尾时做一个“收拢”。
(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掌握。
)
师:总理的精神,作家何其芳说了,但老师也想说两句。
出示:
一碟()()当点心,
一个()室放光明。
字字入目()文件,
通()达()为人民。
师:诗并不完整,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
该题浓缩性极强,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
是对两节课来学生脑子里的知识一个“聚拢”、一个“提练”。
四、共性变个性
在普通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设计“你想对总理说些什么?”的环节中,我发挥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师:刚才,何其芳与老师都对总理称颂了一遍,同学们肯定也想对总理说几句心里话。
别急,看完图片后,你会说得更好。
(出示:周总理关心各界人士的图片。
)
师:假如你是图中当年的郭凤莲、少年儿童、灾区人民,看到总理来关怀你,你会说些什么?尽量用上学过的词语、格言、诗句。
五、定时变时时
一节课里,老师总是会设计一两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其实不然,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分时段与次数,它自始至终都在训练,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如第一课中“读了本文,你懂了什么?用文中词语来说说”的设计,着力于学生感知全文与遣词造句的训练。
第二节课中后进生读的指导,着重朗读训练;“不是……而是……有时……有时”的造句,着眼学生表达的训练;课尾“你想对总理说什么?”致力于学生个性张扬与学以致用的训练……
然而,这种训练要掌握得有理、有节,让无声无息的训练在孩子充满情趣的求知中悄然而过,让孩子的三维目标在自始至终的训练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