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变化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变化与保护
【摘要】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现状及面临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为以后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变化;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湿地消失和退化极度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造成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而湿地的缩减和破坏,又造成生态灾害日益频繁。
湿地面临的各种威胁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的河口湿地,是物种保护、候鸟迁徙和河口生态演替的重要地点。
地处暖温带,同时具备河口湿地、三角洲湿地、滨海湿地的特点,其生物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对黄河、气候、海洋和人类活动影响有很强的敏感性。
本文主要介绍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
黄河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貌类型的主要塑造者,也是形成和维持该地区水资源的主导因素。
泥沙是黄河三角洲形成的物质基础,河流是输送泥沙的重要动力,黄河尾闾流路是建造三角洲的基本“工具”,流路的行水与摆动则是三角洲的“生产工艺过程”。
黄河尾闾频繁改道,大的改道10次,小改道50多次,10次大的改道摆动冲淤沉积泥沙都基本上形成一个亚三角洲堆积体,现代的黄河三角洲就是由1855—1934 年的第一次大循环和1934 年以来的第二次大循环塑造而成的亚三角洲堆积体镶嵌而成。
据利津水文站1950—1999年资料统计,黄河三角洲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3.43×1010m3 ,平均来沙量8. 68×1011kg。
1976—2000年黄河口地区共造陆330km2 。
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河、海、陆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现在的黄河三角洲湿地。
2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状况[1]
2.1 水资源
地表水:流经黄河三角洲的客水河道有黄河、小清河和支脉河,合计平均年径流量3.52×1010m3,其中,黄河的平均年径流量达到3.43×1010m3 ,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客水资源。
控制流域面积在100km2 以上的支流有广蒲河、武家大沟、小河子。
区内控制面积在100km2 以上的排涝河道有11 条。
地下水: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5~20g/l范围内,地下水矿化度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
该区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4627.28万m3 ,多年平均深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219.96万m3 。
2.2 生物资源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面积15.3万hm2 ,植被为原生性滨海湿地演替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
据综合科学考察认定:区内有各种生物1971种,其中水生生物800多种,鸟类26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植物种类40多科、110多属、160多种,以禾本科、菊科草本植物最多。
在草本植物中,以多年生根茎禾草为主,尤以各种盐生植物占显著地位。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有天然草场5.1万hm2 ,天然实生柳林700hm2 ,天然怪柳灌木林8100hm2。
是生物的天然基因库。
黄河三角洲有350km长的海岸线,12多hm2的滩涂洼地,-15m 等深线浅海水域面积约4800km2 ,约占整个渤海面积的7%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以黄河为主的20多条径流河流携带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入海,给海洋生物造就了天然索饵和洄游、育肥的优良环境。
文蛤、毛蚶、青蛤、四角蛤、牡蛎、杂色蛤等蛤类中上品贮藏量大,对虾、毛虾、梭子蟹、鲈鱼等经济鱼、虾、蟹类在这里栖息、繁育、生长。
2.3 气候资源
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是降水和热量资源季节变化较大,夏季热量充足,冬季较少;干季和湿季分明,雨季多集中在夏半年,干季在冬半年;光照资源全区较为丰富,属我国光资源丰富区,夏半年明显多于冬半年,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这些气候特点决定着该区气候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有利的是:光、热、水资源的年变程同位相,即辐射、温度和降水的峰值在夏半年同时出现,共同形成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季节。
不利的是:温度年变幅很大,冬季寒冷,农作物生长期较短,限制了多年生作物的栽培;干旱、洪涝、冰雹等气象灾害较多,限制了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3 湿地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及保护措施
3.1 气候环境变化趋势
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年代较短,生态平衡脆弱,而且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黄河影响、人类活动、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地下海水入侵等影响。
据IPCC(1996年)预测:全球最近100年里气温升高了0.3~0.6℃,而中国升高了0.6~0.8 ℃,预计未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气候变化将引起海平面上升,在1959—1989年30年里,中国东部沿海平均每年上升2~3mm ,未来
黄河三角洲周围海面将以8mm/a 上升,到2050 年将上升48cm。
这将导致频繁的风暴潮等,使湿地退化,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加重,生产能力下降。
另外,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影响不断加大。
上世纪60年代开始,胜利油田开始建设开发,现在又迎来了黄河三角洲新一轮大开发,黄河三角洲湿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几年区内河流的水质都是中度或严重污染,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3.2 湿地保护措施
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的气候变化、海洋灾害、人类活动、黄河水沙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如下保护措施:
(1)扩大湿地保护的范围,建立灵活多样的保护小区。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为核心,向外围扩展,设立外围缓冲保护区。
(2)规划建设湿地生态地区气候观测站,对湿地区域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
(3)稳定黄河入海流路,黄河全流域统筹调度水沙,保证黄河常年不断流,保持黄河水及湿地境内河流的清洁,发挥地表水源的生态效益。
(4)湿地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并举,适当开发合理应用,人类活动要在保护区外进行,对开发项目实施前要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保证废水、废气、废物不影响生态环境。
(5)对沿海堤坝进行加固,以防御风暴潮、海浪和海平面上升对湿地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赵延茂,等.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