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2016.11期中考试试题汇总
江苏省镇江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
高三期中试卷(2015年11月4日)参考答案(符合"切题、切分角度、基于原文作答"的学生答案可视为"标准答案"。
)1.B(偏见,偏于一方的见解或成见,名词,与"打破"搭配成动宾词组;偏执,偏激而固执,形容词。
百川朝海指众水奔流趋向大海。
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此处强调地方大学是人才聚集之地。
融合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
碰撞指事物相碰或冲突,这里侧重合为一体,才表现出其开拓视野,展现活力与生机。
)2.A(①④有前后因果关系,②⑤转折关系,③是结论,进一步提出问题。
)3.C(A,成分残缺应为"以实际行动";B搭配不当,表明决心而非政策,D最后一分句的主语不明。
)4.B(例句与B项是夸张,AC是拟人,D歌眉舒绿是借代。
)5.B(A"妙手著文章"并不合适。
B"黄昏颂、夕照明"正适合老人抒怀,C"为霞尚满天"言年老仍有贡献,是对退休后仍执教山区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的敬辞。
D诗句写的是梅花。
)6.C 逐渐7.A 作长史时不是刘秀称帝。
8(1)见到保守壁垒坚固完好的百姓,(按照)皇帝(朝廷)命令让他们牢固防守;放散在野外的,趁机就掠取它(过来)。
(定语后置,坚,敕,句意通顺,4分)(2)(东州)背靠大海扰乱华夏,是盗贼出没之地,国家把这看成重大隐忧,请暂且努力镇守那里。
(负,判断句,以为,猾,4分)9.智:为人机智,善于观察判断,富有军事谋略;勇:作为将领身先士卒,勇猛善战,一鼓作气。
(一点2分)参考译文陈俊字子昭,是南阳郡西鄂人。
年轻时为郡吏。
刘玄始立,任用宗室刘嘉做太常将军,陈俊做长史。
光武攻掠河北,刘嘉送信推荐陈俊,光武作用陈俊做安集掾。
跟随光武在清阳攻打铜马,进军到蒲阳,拜任强弩将军。
与五校战于安次,陈俊下马,手持短兵,所到之处贼必破,追击二十多里,斩杀敌军头领而回。
光武望着他慨叹说:"如果战将都像他这样,难道还有可担忧的吗!"五校避开退入渔阳,所到之处抢劫不断。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2016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不知不觉中,学期已经近半,我们很快就要迎来期中考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期中考试,店铺为大家带来一份2016高三语文期中考试的试题,文末附有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一、单项选择题。
(以下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刮痧(shā)奖券(juàn)臀部(tún) 燠热(yù) …B.马厩(jiù) 禅让(chán) 便当(biàn) 慎重(shan) …C.步骤(zù)抽噎(yē) 踽踽(jǔ) 一绺(liǔ) …D.黑黢黢(qū)溃烂(kuì) 箢篼(yuān) 眉黛(dài)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树荫竣工筛选锲而不舍B.弥高委曲按耐兀兀琼年C.袖贞宁谧偏然怏怏不乐D.馥郁悲凉羽翼五采缤纷3.下列各句横线处填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每做一件工作,都应该专心一意地去干,不要。
②参加大赛的时候,即使面对的是高手,也不要,而应当沉着应战。
③杨学军多次参加高考都落榜了,以致,精神萎靡。
④大家对他提出的改革方案不置可否,因此他,不知所措。
A.心慌意乱心猿意马心乱如麻心灰意冷B心乱如麻心灰意冷心猿意马心慌意乱。
C.心灰意冷心乱如麻心慌意乱心猿意马D.心猿意马心慌意乱心灰意冷心乱如麻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五一”假期,庐山风景区接待的有课至少在50万人以上。
B.今天班会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学习了《中学生行为规范》。
C.学习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鲁迅先生的《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明天不过是凝结在荷叶上的露珠。
2016学年第一学期上海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海中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 10分1.根据要求填写下列题中横线处。
(6分。
8句选填6句,所填超过6句按序号先后给分)(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2)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4)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5)荀况《劝学》指出,蚯蚓身体柔弱,但却能够在泥土中上下纵横,原因在于“”。
(6)李清照,人称“李三痩”,源于她三句著名的带有“瘦”字的词句,比如《醉花阴》有“人比黄花瘦”,《武陵春》有“新来瘦”,请再写出一句:。
(7)“杜鹃声里斜阳暮”是秦观《》(词牌)中的名句。
(8)《梅花绝句》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句,其中“放翁”就是(人名)。
2.根据下列括号中对加点网络流行词的解说,请在40字内说明网络流行词爆红的原因。
(2分)A.有人认为网络是敏感“雷区”,常对网友的“吐槽..”退避三舍、避重就轻。
(吐槽:为“犀利地评论”之意。
来自于日本某种喜剧表演,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
)B.如果央视春晚在网络群众的呼声中能决定请回美猴王六小龄童,那么导演猴赛雷...!群众猴赛雷!微博影响力猴赛雷!(猴赛雷:为“好厉害”之意。
为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
来自于网络上一90后女子秀出自己的照片和择友标准后网友的嘲讽。
)C.看完纪录片《空中浩劫》,我整个人都方.了。
(方:为“慌”之意,来自于网络歌手庞麦郎翻唱《童话》中“我开始慌了”。
)D.本来今天高高兴兴的,你为什么说这种话,让我很蓝瘦..,很香菇..。
(蓝瘦香菇:为“难受想哭”之意,来自于网上一广西男青年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
)(40字以内)3.理解文段意思,仿写画线句。
(2分)经济学家相对于其研究对象的地位,不应与技术书籍的作者相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工程师和工人的地位相比较,而应与生物学家相对于生物的地位相比较。
16届高三文科语文11月阶段性考试试题
成都七中2016届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富民不仅向佃户提供土地、耕牛、种子、农具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投入大量生产成本,而且对生产过程也非常关心。
苏洵说富民对佃户“鞭笞驱役”,应有言过其实者,但其所反映的富民驱使督促佃客耕种土地,并对相关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则应是租佃制下富民群体之共同行为特征。
胡宏言,“夫客户,依主户以生,当供其役使,从其约束者也”。
其所谓“约束”者,当是指富民主户对客户的日常管理。
他还列举了一些不从“约束”的表现,其中一条便是“习学末作,不力耕桑之业”。
由此可见富民对佃客的日常“约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
这还可用宋代官田出租的“监庄”之制观照加以说明。
官府将系官之田出租给佃户,招募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可影响到其秋成收入;官府根据所收秋成之多寡推赏,实质是对富民“监庄”之功效高低的酬奖;官府只招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说明富民已具备相关“监庄”之经验,而其经验的获得,当与他们对其私有庄田出租管理的实践密不可分。
进而言之,富民将私田出租,其监督与否及管理水平之高低,应同样会影响其收成之多寡,也就决定了富民一般会对其佃户生产进行“监庄”性质的管理。
实际上,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的监督与管理是全面而细致的,包括收获环节也不放过,即使遭遇酷暑天气时也是如此。
正因为富民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其田“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提高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增加了收成,与“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由此难获“美稼”的少地自耕者形成鲜明对比。
从佃客方面来讲,虽然取得完整的土地佃权进行经营是其根本利益之所在,但由于其贫困的经济状况,需要富民“借贷赒给无所不至”,甚至“借贷种种,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汇编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综析】从试卷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进行考核,对今后高三语文复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现代文阅读论述题紧密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个选择题设题巧妙,符合大纲要求。
学生在训练的同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运用基本上涵盖了语文主要的基础知识点,从辨析病句到成语运用,均紧扣高考知识点。
成语运用小题的几个成语比较常见,区分度较大,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高。
第10题默写名句,全是课本的名句,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处高中内容都能兼顾到。
难度不大。
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但有的学生读书不认字,写错别字的不少。
3.作文作文材料以当今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面子”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当今浮华的社会,要保持平常心、平静心。
这则材料,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能力,体裁不限,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
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
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期中考试将至,你复习好了?不妨来做做试卷查漏补缺吧。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期中试卷选择题部分(44分)一、选择题(本题有19小题,1—13题每小题2分,14—19题每小题3分,共4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饿莩(f) 饯别(jin) 凝噎(yē) 秦塞(si)B.庠序(xing) 社稷(j) 红绡()yē)C.孝悌(t) 数罟(sh) 崔嵬(wi ) 憔悴(cu)D.迁谪(zh) 猿猱(no )王蒙的《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D.随着中国足球队在比赛中的屡屡失败,热爱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
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6.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 。
有禅定的心,▲ 。
智慧开花的人,▲ 。
一个人透过内在展现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①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
②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
③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
A.②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①②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宋柳永《八声甘州》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A."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B.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D."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畏途巉岩不可攀C.匪来贸丝D.肇锡余以嘉名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A.名余曰正则兮B.纫秋兰以为佩C.侧身西望长咨嗟D.谨庠序之教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至于顿丘1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检测试题语文2015.1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小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播种的季节,我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耕种在这片土地上。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拌....,四肢颤抖..,恨不得..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我汗流浃背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我生命..(逃脱、逃避)在给予..的泥土之上。
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
我不应白白地耗废..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艰苦),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我决不(希望、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给(jǐ)予锈钝 B.磕拌汗流浃(jiā)背C.颤(zhàn)抖权利 D.耗废自艾(yì)自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逃脱艰辛希望B.逃脱艰苦企望C.逃避艰辛企望D.逃避艰苦希望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须我问为什么如一个母亲孕育着生命B.我无须问为什么如一个母亲孕育着生命C.无须我问为什么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D.我无须问为什么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去年年底,95岁老红军栗元海溘然仙逝,一生没有婚娶的老人别无长物....,独独留下一张当年解放军西南军区核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被家人视为珍物。
湖北省部分高中2016届高三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湖北省部分高中2016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5年11月12日9:00-11:30)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
因此,通过对“父子一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认,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
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廉”,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
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
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
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
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侍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逝者的宗教议题。
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
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
在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
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
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
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
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务必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72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湖北省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A、筵.席(yàn) 笑靥.(yè)贮.藏(chǔ)残垣.断壁(yuán)B、怂.恿(sǒng)粗糙.(cāo)跋.涉(bá)长歌当.哭(dàng)C、湔.雪(jian)枯槁.(gǎo)禅.宗(chán)南柯.一梦(kē)D、皈.依(gūi)修葺.(qì)仇雠.(chóu)封识.宛然(zh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熨帖过度期一筹莫展失之毫厘,差之千里B.恪守颤悠悠方兴未艾有则改之,无则加免C.湎怀露马脚提纲挈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商榷里程碑严惩不贷一叶障目,不见泰山3.下列选项中,与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在阳光下,周围的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
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把鹅毛似的飞絮漫天漫地地洒下来。
A.蓝湛湛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没有一丝云彩。
空气湿润润的,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
B.成群的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的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冰雹似的纷纷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
百灵鸟在割过的草地上空低飞盘旋。
C.潮湿的树林缄默无声,轻绡似的雾里,远远传来羊群的铃声,呜呜咽咽的,好像从它们心灵深处发出来的。
D.河面足有一里多宽。
浪涛一个跟着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卷起巨大的漩涡,狂怒地冲击着堤岸,发出哇哇的响声。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报道,上海家化与沪江日化都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两家企业均存在未披露的采购销售关联交易及累计3000万元资金拆借关联交易。
B.网上掀起的关于“挪假”“拼假”的讨论热潮表明,人们不仅希望休假,还希望假期安排得更合理更充裕,不是挑剔,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C.《教育改革方案》规定: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本范围。
辽宁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辽师附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高三备课组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山东省莱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5.11一.(24分)1. C 2.B 3.D 4. D 5. A 6. D 7. A二.(21分)8.D 9.C 10.B 11. C 12.A 13. D 14. B三. 15.(16分)(1)(按照)旧例,金花银每年进贡一百万两,皇帝即位的第六年,增加了二十万两,于是成为常例。
(3分)(2)太仓中储存的粮食,宁可变红腐烂也不可匮乏短缺,一旦接续不上,从什么地方筹措?(3分)(3)太子和凡是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2分)(4)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2分)(5)我离开家人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情操。
(2分)(6)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2分)(7)天空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2分)四.16. (14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3)杨柳岸,晓风残月(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5)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五.(18分)17.从愧恨悲痛(难过、自责)到满足幸福(不再对自己生气或抱怨)。
(2分)变化的原因:①认识到母亲现在的状态正是人生最难求的忘我境界。
②认识到人生原本是在亲情中流转、延续,绵绵不断。
(2分)18.①描写爆竹声和明媚的阳光,渲染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衬托人物愉快幸福的心情。
(2分)②首尾照应,从开头描写自然的阳光到结尾描写含有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的阳光,进一步突出主题,也使作者感情得到升华。
(2分)19.运用比喻,(1分)通过对母亲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1分)生动地写出了处于迷茫混沌中的母亲忽然变得清醒和“激动”的状态。
(2分)20.含义:“阳光”象征母爱与亲情,“阳光走过”象征母爱与亲情温暖着人的一生。
(2分)作用:一是增添文章意蕴,生动形象,含蓄蕴藉;(2分)二是起线索作用,组织全文材料。
[推荐学习]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表达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条形码填涂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按照题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给监考教师。
【试卷综析】从试卷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进行考核,对今后高三语文复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现代文阅读论述题紧密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个选择题设题巧妙,符合大纲要求。
学生在训练的同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运用基本上涵盖了语文主要的基础知识点,从辨析病句到成语运用,均紧扣高考知识点。
成语运用小题的几个成语比较常见,区分度较大,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高。
第10题默写名句,全是课本的名句,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处高中内容都能兼顾到。
难度不大。
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但有的学生读书不认字,写错别字的不少。
3.作文作文材料以当今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面子”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当今浮华的社会,要保持平常心、平静心。
这则材料,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能力,体裁不限,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doc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第Ⅰ卷(共42分)一、选择题。
(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休憩修葺铺砌风光霁月B.勖勉酗酒牲畜长吁短叹C.汤匙舐犊谥号有恃无恐D.屹立翌日肄业自怨自艾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即使有着再美丽的脸蛋、再窈窕的身材,若胸无点墨,那也不过是花瓶,而秀外惠中的淑女大都知书达理,她可能貌不惊人,但内在智慧使她的谈吐超凡脱俗。
B.巴塞罗那在城乡接合部的广袤土地上建造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巨型超级市场,这些中心和市场光是停车场就有一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C.中国人是懂得享受的民族,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诸般的闲情逸志在时时闪现,融幽默、睿智、机敏、闲适于一身,上至王公卿贵,下到贩夫走卒,生活中的艺术俯拾皆是。
D.一个披星带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A.炒股的辩证法阐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股票冷得结冰的时候买,在股票热得烫手的时候卖。
(牢不可破)B.诗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都是音乐美,诗歌和音乐是息息相关的。
(休戚相关)C.麻雀从不长途飞行,也无鲲鹏之志,要说能在大海上看见麻雀,那就有点信口开河了。
(信口雌黄)D.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无所回避)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历的那些暴君和独裁者,在当政之日无不把能否有效地镇压和禁锢人类思想,看作巩固其统治的头等大事。
B.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重视培养书法人才,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C.如果说辉煌的唐王朝亡于藩镇割据,繁荣的宋王朝亡于蛮族的轮番入侵,暴虐的元王朝亡于其暴虐,那么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则是由党派内讧,阉党擅权造成的。
D.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显然不是急于推出那些人有我无的金融创新产品,而是深度研究美国过度金融创新引爆金融危机的教训。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中考试语文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16.11本试卷共7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
西州平,归乡里。
”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
《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
《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
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
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
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
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
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
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
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2016/11/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号、班级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段,做1~3小题。
路两侧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间或..有刻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人诗词的碑刻。
一粒粒黑黝黝...的饱满遒劲..的汉字,婉如..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
箕形山坡下,累累..卧石和簇簇青葱之间,好鸟相鸣,荷叶田田,萼红(灼灼/濯濯),一池晶莹,笑容可掬....。
池塘约三四亩,澄澈(宁静/幽静),(映照/映衬)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日月沉浮,好一个安详..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脉络,那是历史的记忆。
①,重檐六角,斗拱高耸,恰似魏晋高士的峨冠..。
池水周围是一丛丛毛竹,②,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1.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间(jiàn)或婉如B.黑黝黝(yōu )笑容可掬C.累累(léi)安详D.遒劲(jìnɡ)峨冠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灼灼幽静映照B. 灼灼宁静映照C. 濯濯宁静映衬D. 濯濯幽静映衬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池中有一座湖心亭②滴青流翠,楚楚动人B.①湖心亭位于池中②楚楚动人,滴青流翠C.①池中有一座湖心亭②楚楚动人,滴青流翠D.①湖心亭位于池中②滴青流翠,楚楚动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习主席高调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支持普京对克里米亚采取的行动,普京也在钓鱼岛问题上力挺中国,这些反映出中俄两国为结为秦晋之好....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C.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D.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盛和药业在生产的胃康灵胶囊被曝光铬超标后,通过明察暗访,药监局发现为他们提供原料的企业是天台县宏力胶囊厂。
B.企业为了避免因生育二孩而可能出现岗位人力紧缺的问题,制定“员工生育时间表”,这既不合理又不合法更不合情。
C.欧洲2015年迎来了超过一百多万的难民,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为逃避战乱而背井离乡。
D.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成功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测,打开了天体物理研究的又一扇大门。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与“中国文学”“汉文学”“华语文学”等以往对于中华民族文学的指称相比,“中华文学”概念不仅在内涵上更切合中华民族文学时间的久远性、空间的广阔性、创作主体的多民族性以及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而且在外延上也更具包容性。
“中华”比“中国”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中国”一词最初见于周成王时代铜器何尊铭文,其义为“帝王所都”;此后则指“中土”,与“四方”“四夷”相对。
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都是将“中国”视为与“四方”“四夷”相对的地理空间。
而“中华”(或称“华”“诸华”)则兼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而言之。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西戎之杰出者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可见“诸戎”与“华”的不同,既有地域、民族方面的,但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不同。
关于“中华”与“中国”之区别,章太炎先生曾有精辟的概括:“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
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宋齐,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
以此推知,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他认为,“中华”虽最初也有地域、民族上的内涵,但主要还是以文化而言,无论中国或四夷,只要认同华夏文化者,均属中华,因此“中华”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用太炎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
这样看来,“中华文学”的提法显然在历史的涵纳性方面更为符合中华文学发展的实际。
有的学者也以“汉文学”“华语文学”代指中国文学或海外汉语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不必特别说明。
此外,“中华文学”概念的提出,更深层的意义应当还在于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学研究学术方法的创新,以及对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界关于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
在这种新的学术理念的引领下,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有可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有可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举例来说,过去学者争论颇多的中国文学史上有无“史诗”的问题,如果在“中华文学”概念所指的研究思路下即可得到完满的解决。
黑格尔认为中国上古时代不存在《荷马史诗》那样的叙事作品,中国学者持不同意见者举出《诗经》周族史诗反驳其说,赞同者则从汉语特点不适宜长篇史诗产生的角度出发证明黑格尔的观点。
如果先悬置这一问题,将考察的范围扩展至汉民族以外的口传文学,则很容易发现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
这样,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便显而易见了。
(选编自《文史知识》)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与“中国”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以及二者在历史发展及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B.“中华”作为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的原因,以及在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C..本文重点对“中华文学”的内涵、外延及意义进行论证与厘清,特别突出了“中华文学”历史的涵纳性。
D.“中华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一样的。
B.“中国”与“中华”的区别,既体现在地域有别、民族有异,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存在的明显不同。
C.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说法,“中华”这一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
D.如果我们扩展考察的范围,不局限于汉民族的口传文学,就很容易发现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一词兼具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等属性,因此,它比“中国”一词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
B.只要有了“中华文学”这一概念的引领,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就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C.“汉文学”“华语文学”两种提法不仅在内涵上存在许多不足,而且在外延上也缺少足够的包容性。
D.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是与《荷马史诗》相似的叙事作品。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目。
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
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
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
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
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
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
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
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
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
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
月余无事,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
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
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
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
”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
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
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
”武颌之。
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
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
武无奈之,忿塞欲死。
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
”武惊喜,意稍得伸。
俄闻御史家讼其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
宰大惊,窜去。
樵人犹张皇四顾。
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
樵人乃自刭死。
纷纷集认,识者知为田七郎(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以重金赂邑宰..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B.遣人探索..其家探索:探询C.与宰关说..关说:通融说情D.值晨进薪水..薪水:俸禄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母龙钟而.至吾尝跂而.望矣B.又以.百金赂仇主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C.见恶人则.鸣跃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樵人乃.自刭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B.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C.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D.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武承休的梦开头,暗示了田七郎的知恩图报能共患难的可贵品格,为下边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B.田七郎身陷囹圄为武承休搭救,却不说一句感谢的话。
从后文可知是因为他已经决定将来武承休有难时舍命相助。
C.田母初见武承休就看出武承休将来有难,所以极力阻止儿子和武承休的交往。
但在武承休解救了田七郎后却不再阻止两人的交往。
D.武承休的叔叔被打死,田七郎却不来安慰,是他认为杀死林儿已经报答了武承休的恩德,于是不再跟武承休交往。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