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南水北调
虽地形较复杂, 但地势南高北低 可自流供水,水质 较好
线路短,水 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 需挖掘输水渠, 南低 北高,需 工程量大。 梯级抽水北送, 耗能多
地势复杂, 挖隧洞。工 程量大。
工程量 调水量 东线 中线
小
大 大 小
水质
劣
优
现有条件
好 差
西线
南水北调对供水区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使供水区下游河流的径流量减少,导 至河口地区盐度升高,水质下降。 2、加重下游泥沙淤积,淤塞河道,影响 航运。 3、东线:使江淮沿线地区地下水位升高, 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4、中线:影响汉江下游的水量、水质、 航运、生物等。
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 工程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南 部的川、青、甘、宁、蒙、陕、晋等中国西 部与北部地区,坝址处海拔高程2900-4000 米。引水干线是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 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长距离 隧洞输水采用自流方案。西线调水工程主要 作用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 西、山西6省的缺水问题,必要时也可向黄 河下游补水。截止今日,西线工程还未开工
历史沿革
•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 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 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 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 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东线工程
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扬州, 终点在天津,供水范 围涉及苏、皖、鲁、 冀、津五省市。东线 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 运河。目的是缓解苏、 皖、鲁、冀、津等五 个省、市水资源短缺 的状况。2013年11月 15日,东线一期工程 正式通水运行。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水多、北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水资源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水多北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为2~4倍,北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
更为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
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
功能
功能
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有4点作用: (1)供水。 (2)航运。 (3)除涝和防治土壤盐碱化。 (4)改善环境。
工程特点
工程特点
(1)水源丰富。 (2)能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湖泊及已建工程。 (3)综合利用条件好。 (4)便于分期实施。 (5)调水需要抽水。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
从长江下游调水到淮河、黄河及海河等流城的下游平原缺水区的跨 流域调水规别
01 工程概况
03 工程作用 05 工程特点
目录
0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是指从长江下游调水到淮河、黄河及海河等流城的下游平原缺水区的一项跨流域 调水规别。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1)对调出区长江下游环境的影响。在长江平水或丰水时期影响不很明显,但在枯水时期调水减少了长江 入海流量,会加重长江口盐水上侵的危害。补救措施在近期可利用洪泽湖的调蓄能力,在长江枯水时暂停或减少 调水量,缓解供需矛盾。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向题将得到缓解。
(2)对调入区黄准海平原东部地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环境的改善 。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北岸引水,工程范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4个流域, 利用扩建的京杭运河(扬州至天津段)及与其平行的都分河道作为总干渠向北输水,结合航道工程,建设13个抽 水梯级,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合称)与东平湖,在山东东阿县的 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再沿京杭运河北段到天津。主干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长651km,穿黄段长9km,黄河以北 长490km。引水口附近的长江水位受海潮影响,有时低于海平面,而输水干线最高点东平湖水位为海拔42m,从长 江到东平湖需分段抽水,泵站扬程共约65m,从东平湖到天津可自流输水。山东向胶东输水的分干线,从东平湖 向东经济南到引黄济青输水河上段可自流输水,下段向青岛及烟台输水则需分段抽水。
山东省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
省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市黄河河务局第三工程处省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第12标段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第一节工程概况1、工程概述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岸工程东平湖~段位于输水工程位于省西部,于海河流域的聊城市、市隔河相望,南靠泰山,西接东平湖,东至山地省省会——,途径市的东平县、市的平阴县、长清区和槐阴区,至市的小清河睦里庄跌水,输水线路全长89.893km,所经4个县(区)区域面积为3436 km2。
本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贯穿东平湖~段输水干线,缓解市的供水危机,恢复泉城的自然风貌,为胶东输水干线的全线贯通奠定基础,为今后、潍坊、、、威海等胶东地区重点城市调引长江水创造条件。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以及水利部水总《关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东平湖~段输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确定输水渠设计流量为50m3/s,加大流量为60 m3/s;渠首引水闸按远期供水规模建设,其设计引水水位为39.30m,设计流量为90 m3/s,加大流量为100 m3/s。
本合同段为标段12,主要工程容为:孔集公路桥(桩号18+553),灌注桩基础,预应力空心板,跨径2×20米,桥宽净11+2×1.25米。
刁山坡公路桥(桩号22+161),钢筋砼系杆桥,跨径60米,桥宽净12+2×1.0米。
山头节制闸(桩号24+630),3孔3.5米宽开敞式钢筋砼水闸。
2、施工条件(1)、地形地貌供水区地处泰山北麓及西麓余脉,区地形起伏、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和湖泊等。
地势南高北低,自然坡降平均为1/2500,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势最高处为南部长清境的灵岩山,海拔683m,最低处为玉符河入黄河口处,地面高程不足30m。
输水线路基本平行黄河,线路以南部为丘陵区,北部为黄泛平原和洼地,沿线地形复杂、起伏较大,所经姜沟、亭山头、刁山坡、山头、博士山及贵平山口等几处高地和山口,地势普遍较高,最高处为刁山坡,山顶高程为128m,输水渠处地面高程为66m。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一.南水北调的背景: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上午正式开工建设,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了实施阶段。
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
到2050年三条线路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示意图如下:三.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1.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特别是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
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用水紧张状况。
2.工程近期目标是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1.东线方案中自北向南沟通的水系分别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2.路线: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江都抽引长江水,基本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主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并连通作为调蓄水库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通过隧洞穿过黄河后可以自流,需新招位临运河进入京杭运河的卫运河、南运河终点到天津。
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公里;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全长701公里。
规划分三期实施。
3.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
由于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所处位置地势较低,受高程限制,主要供水目标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解决苏北、山东东部和河北东南部农业以及津浦铁路沿线和山东半岛的城市缺水,并可作为天津市的补充水源?主要受益地区是苏北和山东的鲁西南及胶东地区。
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优点: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水源丰沛,可利用现有泵站和河道,工程较简单,投资较小,易于分期建设。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知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知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旨在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确保北方地区的水源供应。
该工程自2002年开工以来,历经多个阶段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
下面将从工程背景、工程规模、工程建设过程和成果等方面,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相关知识。
一、工程背景我国南北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保障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启动,分为中线、东线和西线三个主要通道。
二、工程规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引入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覆盖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
工程总规模巨大,涉及长江干流水源地的调水、引水、输水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
三、工程建设过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过程可分为水源地调水、引水工程、输水管线和配套设施建设四个阶段。
1. 水源地调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主要是长江干流的江苏段。
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工程采取了合理的取水方式,通过建设调蓄水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区等措施,确保取水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2. 引水工程引水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核心部分,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引入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
为了实现引水目标,工程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新建引水渠道、改建河道、修建水闸等。
同时,还充分考虑了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取了多项技术措施,确保引水过程的稳定和安全。
3. 输水管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管线是实现水资源调配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输水的正常运行,工程采用了先进的输水技术和材料,建设了一系列输水管道和泵站。
同时,还进行了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输水过程的顺利进行。
4. 配套设施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还涉及到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水源地保护区、水质监测站、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南水北调路线简介
东线工程的主要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津浦铁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缺水以及苏北地区的农业缺水,补充鲁西南、鲁北和河北东南部部分农业用水以及天津市的部分城市用水。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通过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向北经河北衡水、沧州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从长江到天津输水河道总长1156公里,黄河以南需建设13级泵站,总扬程65米。
东线工程的总调水规模为抽江水量148亿立方米(流量8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水量38亿立方米(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向胶东地区供水21亿立方米(流量90立方米每秒)。
东线工程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
工程规模为:抽江规模5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扣除江苏省现有江水北调的能力后,新增抽江水量39亿立方米,其中向胶东地区年供水量9亿立方米,供黄河以北水量5亿立方米。
第一期工程工期为5年。
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用5~6年时间实现东平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的目标。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建,一方面延长输水线路至河北东南部和天津市,扩建黄河以南部分工程,另一方面继续完成东线治污工程。
第二期工程扩大抽江规模至6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达106亿立方米,其中新增抽江水量56亿立方米(向黄河以北年供水量达21亿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工期为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的基础上,除进一步稳定全线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外,继续扩大抽水和输水规模,抽江规模扩大至8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达148亿立方米,其中新增抽江水量93亿立方米(向胶东地区供水量达21亿立方米,过黄河水量为38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背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和山西省、河南省一带,这些地区的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推进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区域范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起始于江苏省南通市,止于山东省济南市,跨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湖北等6个省份,总长度近1400公里。
工程规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个大型的水利调水工程,其规模庞大,需要完成的工程任务包括:•8个引水渠道,总长约1241公里•3个调水泵站,总装机容量为1.3万千瓦•2座地面水库,总蓄水量为10亿立方米•1座主干管道和7条支干管道,总长度达1329公里•23个分水口,涵盖6个省和1个直辖市的109个县市区工程目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缓解东部发达地区和北部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矛盾。
此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还具有以下目的:•增加中部地区水资源供给,支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提高区域防洪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工程进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时间较长,在不断推进之中。
自2002年启动建设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于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开始供水。
今后,该工程将继续运行,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提供可靠保障。
环保问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非常注意环保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包括建设生态工程、节水措施、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存在的问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工程成本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成本很高,这也是该工程开展以来一直得到广泛注重的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一年十二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目的为落实朱鎔基总理和温家宝副总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指示,体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保证东线调水水质,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等部门及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制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并将其纳入工程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现有京杭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输水干线联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下游区域,这四大流域污染物将对输水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Ⅲ类标准,需要加快这一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进程。
制定并实施东线治污规划不仅是东线工程发挥效益的保障,而且是对这一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
第二节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修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城市供水条例》《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149-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52-83)第三节编制原则一、确保输水水质原则确保输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使长江水安全输送至天津,实现清水优先保护;建立水质目标、排污总量、治污项目、工程投资四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制定水质保证方案。
二、治污促进节水的原则淮河、海河流域结构性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也严重,必须在建设治污系统的同时,全面落实节水措施,减少工农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污水资源化率,降低人均综合用水系数,实现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全社会珍惜北调水量,保护好北调水质。
南水北调工程分哪几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分哪几线方案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条主要线路,起于江苏省扬州,止于北京市,全长约1451公里。
这条线路主要通过了淮河、黄河支流等多条河流,以及京杭运河等运河,将长江水调至北京地区。
东线工程一期工程于2001年5月开工建设,2008年12月底全部建成通水。
东线工程二期工程于2010年年底建成通水。
东线工程改善了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同时也对改善紫府河、运河等水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另一条主要线路,起点是江苏省句容市,止于北京市,全长约东线1460公里。
中线工程主要通过了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干支渠、黄淮海大运河、运津渠、许徐渠等河渠,在南运河和太运河上新建了输水泵站。
中线工程共包括七个分水口将水输送至华北平原的大中营水库汇入黄河,再向北输送至北京。
中线工程一期于2013年12月开工建设,2014年11月下旬建成通水。
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将解决北京等地的紧张用水情况,改善黄河下游水生态环境,促进一系列水利、环境等方面的改善。
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三条主要干线,位于干线合肥至长江南京段南北向延伸,起点为合肥水源地,止于北京市北郊水源地,全长约1483公里。
西线工程主要沿线地处黄淮海、江淮和长江边缘地带,东接中线工程和济南泰安地区用水工程,西到北京、天津、张家口、保定等单位用水工程,清河、大沽、静海等地用水工程,全长约4800公里。
西线工程一期于2018年年底建成通水。
西线工程提高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用水供应能力,有效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南水北调东中西总干线以及其支干线的规模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工程设备复杂科技含量高,涉及敏感地区多,工程建设过程屡遇风险挑战,尤其源头水源保护区涉水线路建设工程开挖顺利推进。
经过不懈的努力,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已经相继建成通水,为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建设和运行中,南水北调工程还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
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施工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中国最大规模的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它的建设,对于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终点在天津,全长1150公里。
工程主要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周边湖泊,通过建设一系列泵站、渠道、输水管道等设施,将长江水引入黄淮海平原和天津地区,解决这些地区的供水问题。
东线工程分为三期建设,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江都水利枢纽至天津的输水主干线,全长约1150公里。
其中,黄河以南约660公里,黄河以北约490公里。
工程沿线建设了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经过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最终抵达天津。
东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
例如,由于沿线地形复杂,河流纵横,工程需要穿越大量的山丘、河流和城市,这就需要建设大量的泵站、隧道和桥梁。
同时,工程还需要克服输水过程中的水头损失、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线工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例如,工程采用了高效的水泵和电机,减少了水头损失;采用了水质净化和防护技术,保证了输水水质的安全;采用了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工程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成,对于解决黄淮海平原和天津地区的供水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工程的建设也对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它的建设成功,不仅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球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东、中、西三线综合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实现跨流域调水,以满足中国北方地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东线工程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将详细介绍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
一、方案背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制定是基于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和研究。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增长。
而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相对丰富,通过东线调水,可以合理优化水资源利用,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二、方案概述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源地选择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分布、水质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虑,选择合适的水源地作为东线调水的起始点。
同时,在选取水源地时,还要综合考虑地理条件、水资源量、水质安全等因素,确保调水工程能够长期稳定供水。
2. 建设通道选择东线方案中,需要确定调水通道的经过地区和线路。
考虑到工程规模、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通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勘察和论证,选择最合适的调水通道,确保工程的实施和运行安全。
3. 工程建设与设施规划按照国家规划的战略思路和技术要求,制定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施安排。
包括水源地的引水工程、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和管理、调水通道的建设、调水站点的设置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内容。
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合理设计工程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 工程运行与管理东线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工程运行与管理机制。
包括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水资源调度管理机制、水质监测与治理措施等。
通过有效的管理,确保调水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供水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方案的意义与影响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1. 满足用水需求通过东线调水,可以满足东部地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特别是大城市的供水保障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东部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东部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而实施的一个重大工程。
该工程自2002年开工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和天津)提供了大量的北方水资源。
但是由于南水北调工程西部主线输水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华北地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因此提出了南水北调东、中线补充西、中线三期等方案。
而南水北调东部方案则是其中之一。
南水北调东部方案是指通过引江水东调补充华北地区的用水。
在南水北调东部方案中,主要涉及引江济淀渠和大运河两条工程。
引江济淀渠工程主要负责引水和调水,而大运河工程则是负责输水和调水。
实施南水北调东部方案并不是简单地搬运水资源,而是经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将长江水资源通过这些工程输送到华北地区。
南水北调东部方案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也给长江流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南水北调东部方案实施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南水北调东部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
南水北调东部方案的实施对于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进程,华北地区的用水需求将不断增加。
而南水北调东部方案的实施将有效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南水北调东部方案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一方面,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和技术都是巨大的,而且可能会对地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长江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需要与上游省区进行良好的协调合作,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在实施南水北调东部方案中,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保护好长江和其他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要加强与上游省区的合作和协调,制定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南水北调东部方案还需要加强工程技术和设施建设,提高输水能力和水质保留,确保长江水资源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即国家战略东线工程,简称东线工程,是指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经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级跨省界区域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于2001年修订完成,东线工程通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从长江下游干流提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翻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地市级及其以上城市,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耕地880万公顷。
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
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工程建设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
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东线工程由输水河道、泵站、蓄水湖泊、穿黄工程以及治污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供电、调度运行管理设施等一系列单项工程组成,在单项工程基础上,组成不同规模的调水方案。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工程实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长1467公里,全线共设立13个梯级泵站,共22处枢纽、34座泵站,总扬程65米,总装机台数160台,总装机容量36.62万千瓦,总装机流量4447.6立方米每秒,具有规模大、泵型多、扬程低、流量大、年利用小时数高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
在此期间,还完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科学比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南水北调工作的指示,按照2000年12月国家计委、水利部在北京召开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座谈会的部署,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本次规划是在以往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修订。
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的规划相比,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此,本次修订规划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论证东线工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订供水范围、供水目标和工程规模;研究东线工程建设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北方城市的需水要求,结合东线治污规划的实施,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一、东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规划的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
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地市级及其以上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徐州等特大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蚌埠、淮北、宿州等大中城市。
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城市化率23.6%,耕地880万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75万亿元,粮食产量为15576万t。
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南向北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
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出现。
东线供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
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黄河以北供水区处于海河流域下游,大部分河流已经干涸,可利用的地表水日益减少。
由于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引发了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
海河地表水已高度开发,地下水又严重超采,已到了仅仅依靠当地水资源难以解决缺水问题的程度。
胶东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干旱连年出现,经济损失严重。
各城市供水普遍紧张,地下水持续超采,烟台、龙口、莱州等地海水入侵。
当地水资源已难以解决缺水问题。
南四湖地区在偏旱年份已无法维持供需平衡,生活和工业供水也无法保持稳定。
黄河持续断流和引黄泥沙堆积的严重环境后效,使引黄供水受到威胁,必须补充新水源。
如不抓紧实施东线工程,在黄河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发生变化时,供水区内将产生无法解决的严重后果。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经过4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苏北地区灌溉、排水和航运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规模偏小,设备老化、配套工程落后和管理体制问题,限制了整体效益的发挥。
干旱年份和用水高峰季节又不能满足要求,急需扩大引江和向北调水的规模。
东线供水区面临着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
在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和相继建设引滦入津及引黄、引江等供水工程情况下,对局部地区水资源不足虽起到缓解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缺水的局面。
因此,在进一步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东线工程已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东线工程总体布局(一)供水范围及供水目标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分为黄河以南、胶东地区和黄河以北三片。
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生态和农业用水。
(二)水源条件长江是东线工程的主要水源,质好量丰,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达9000多亿立方米,特枯年6000多亿立方米,为东线工程提供了优越的水源条件。
淮河和沂沭泗水系也是东线工程的水源之一。
规划2010年和2030年水平年多年平均来水量分别为278.6亿立方米和254.5亿立方米。
(三)调水线路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
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梯级抽水站,总扬程65m。
东线工程从长江引水,有三江营和高港2个引水口门,三江营是主要引水口门。
高港在冬春季节长江低潮位时,承担经三阳河向宝应站加力补水任务。
从长江至洪泽湖,由三江营抽引江水,分运东和运西两线,分别利用里运河、三阳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送水。
洪泽湖至骆马湖,采用中运河和徐洪河双线输水。
新开成子新河和利用二河从洪泽湖引水送入中运河。
骆马湖至南四湖,有三条输水线:中运河~韩庄运河、中运河~不牢河和房亭河。
南四湖内除利用湖西输水外,须在部分湖段开挖深槽,并在二级坝建泵站抽水入上级湖。
南四湖以北至东平湖,利用梁济运河输水至邓楼,建泵站抽水入东平湖新湖区,沿柳长河输水送至八里湾,再由泵站抽水入东平湖老湖区。
穿黄位置选在解山和位山之间,包括南岸输水渠、穿黄枢纽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黄渠三部分。
穿黄隧洞设计流量200立方米/秒,需在黄河河底以下70m打通一条直径9.3m的倒虹隧洞。
江水过黄河后,接小运河至临清,立交穿过卫运河,经临吴渠在吴桥城北入南运河送水到九宣闸,再由马厂减河送水到天津北大港。
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其中黄河以南646千米,穿黄段17千米,黄河以北493千米。
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工程西起东平湖,东至威海市米山水库,全长701千米。
自西向东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即西水东调工程;中段利用引黄济青渠段;东段为引黄济青渠道以东至威海市米山水库。
东线工程规划只包括兴建西段工程,即东平湖至引黄济青段240千米河道,建成后与山东省胶东地区应急调水工程衔接,可替代部分引黄水量。
三、工程规模及调水量(一)需调水量预测根据东线工程供水范围内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城市水资源规划成果和《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淮河流域有关规划,在考虑各项节水措施后,预测2010年水平,供水范围需调水量为45.57亿立方米,其中江苏25.01亿立方米,安徽3.57亿立方米,山东16.99亿立方米;2030年水平需调水量93.18亿立方米,其中江苏30.42亿立方米,安徽5.42亿立方米,山东37.34亿立方米,河北10.00亿立方米,天津10.00亿立方米。
(二)调水工程规模根据供水目标和预测的当地来水、需调水量,考虑各省市意见和东线治污进展,规划东线工程先通后畅、逐步扩大规模,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
抽江规模5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其中新增抽江水量39亿立方米。
过黄河5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50立方米/秒。
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大至河北、天津。
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600立方米/秒,过黄河100立方米/秒,到天津5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50立方米/秒。
第三期工程:增加北调水量,以满足供水范围内2030年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800立方米/秒,过黄河2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90立方米/秒。
(三)第一期工程北调水量及分配第一期工程多年平均(采用1956年7月~1998年6月系列,下同)抽江水量89.37亿立方米(比现状增抽江水39.31亿立方米);入南四湖下级湖水量为31.17亿立方米,入南四湖上级湖水量为19.64亿立方米;过黄河水量为5.09亿立方米;到胶东地区水量为8.76亿立方米。
第一期工程多年平均毛增供水量45.94亿立方米,其中增抽江水39.31亿立方米,增加利用淮水6.63亿立方米。
扣除损失后的净增供水量为39.32亿立方米,其中江苏19.22亿立方米;安徽3.29亿立方米;山东16.81亿立方米。
增供水量中非农业用水约占68%。
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可满足受水区2010年水平的城镇需水要求。
长江~洪泽湖段农业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其他各区农业供水保证率可达到72%~81%,供水情况比现状有较大改善。
(四)第二期工程北调水量及分配第二期工程多年平均抽江水量达到105.86亿立方米(比现状增抽江水55.80亿立方米);入南四湖下级湖水量为47.18亿立方米,入南四湖上级湖水量为35.10亿立方米;过黄河水量为20.83亿立方米;到胶东地区水量为8.76亿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多年平均毛增供水量64.78亿立方米,其中增抽江水55.80亿立方米,增加利用淮水8.98亿立方米。
扣除损失后的净增供水量为54.41亿立方米,其中江苏22.12亿立方米;安徽3.43亿立方米;山东16.86亿立方米;河北7.00亿立方米;天津5.00亿立方米。
增供水量中非农业用水约占71%。
如北方需要,除上述供水量外可向生态和农业供水5亿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完成后可满足受水区2010年水平的城镇需水要求。
长江~洪泽湖段农业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其他各区农业供水保证率可达到76%~86%,供水情况比现状均有显著改善。
(五)第三期工程北调水量及分配第三期工程多年平均抽江水量达到148.17亿立方米(比现状增抽江水92.64亿立方米);入南四湖下级湖水量为78.55亿立方米;入南四湖上级湖水量为66.12亿立方米;过黄河水量为37.68亿立方米;到胶东地区水量为21.29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毛增供水量106.21亿立方米,其中增抽江水92.64亿立方米,增加利用淮水13.57亿立方米。
扣除损失后的净增供水量为90.70亿立方米,其中江苏28.20亿立方米;安徽5.25亿立方米;山东37.25亿立方米;河北10.00亿立方米;天津10.0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