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4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它们构成了地球上各个不同生态位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这些都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运行所必需的。
本次教案将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性。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物群落:一个特定区域内具有相似环境条件并相互依赖的各种物种所组成的群体。
学习重点可以放在举例说明,如森林群落、浅海群落等。
2. 生物栖息地:供给物种居住和繁殖条件的自然环境。
常见栖息地有森林、草原、湿地等。
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不同栖息地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1.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氧气作为副产物释放到空气中。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或者展示光合作用的动态视频。
2.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相连的现象。
通过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可以理解能量从一个生物传递至另一个生物的过程。
3. 分解作用: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和其他小分子,回收营养元素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源转化:通过能量流动,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利用于各种活动(如运动、生长等)所需的化学能。
2. 物质循环:将有机物质和无机盐在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循环利用,并使得地球上所有元素得以再利用。
3. 稳定性调控: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通过负反馈机制来保持整个系统稳定。
五、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深入了解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如森林采伐、水污染、气候变化等。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者调研报告了解具体影响。
2.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做法:介绍可持续农业、环保意识提升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 了解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系统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功能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系统问题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1.2 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 生态系统的功能2.1 能量流动:解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2.2 物质循环:阐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重要性2.3 信息传递:介绍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3. 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3.1 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3.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4. 案例分析4.1 给出一个生活中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4.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5. 课堂小结5.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5.2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态系统问题,提高环保意识6. 课后作业6.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六、教学拓展1. 引入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稳态与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2. 探讨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七、课堂互动1. 提问:生态系统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举例说明。
2. 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生态系统案例,讨论其功能及之间的关系八、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提问、讨论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掌握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十、课后辅导1.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2. 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十一、教学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态系统观察活动,如校园生态系统、公园生态系统等。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生态系统的定义和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单位。
它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并且在这个边界内,能够进行能量流和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两个组成部分。
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生物群落,即由不同物种组成的一个生态集合体。
非生物因素则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等环境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体,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因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同时将有机物代谢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2.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中除生物因素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是非生物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它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
气候条件对不同生物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它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
水体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分,并且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媒介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它们维持着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的流动过程。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入口,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而动物的摄食、呼吸等代谢过程则将能量从一个物种传递给另一个物种,并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它们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1课时 学案中图版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三[目标导读] 1.建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
2.归纳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特征。
3.结合农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实际,阐明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重难点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能量流动的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各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由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
3.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
4.在“草→兔→狼”这条食物链中,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太阳能,草属于第一营养级。
兔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草,兔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狼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兔,狼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课堂导入下图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他在比赛前要摄入大量营养物质,有能量的输入;在比赛过程中,有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输出过程如何呢?探究点一能量流动的一般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功能之一,请结合教材P94调查内容建立能量流动的一般过程。
1.某学习小组对一片稻田进行了调查,绘制出食物网如下:上述的食物网中,蛇的能量直接来自于田鼠、蛙和食虫鸟,归根结底来自于水稻、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
2.完成下图,分析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1)输入生产者的能量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到有机物中的太阳能。
(2)生产者得到能量的三个主要去向分别是:①在植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经过呼吸作用消耗掉,以热能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去;②被初级消费者取食,流入第二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去。
3.模拟上述过程可以分析各个营养级的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建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并分析:(1)能量的输入①源头:太阳能或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o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o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稳定性。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o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o介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消费者的摄食和能量传递。
o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如逐级递减和能量利用率。
o讨论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o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o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循环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
o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o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作用,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o分析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生物种群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o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o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意义和应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物质循环的功能和过程3. 能量流动的规律和途径4.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意义2. 难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具体过程和相互作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生态系统功能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4. 案例分析,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应用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合作和探究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图表、动画和案例资料2. 教学PPT课件3. 自然景观图片和视频素材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第3-4课时:讲解物质循环的功能和过程3. 第5-6课时:讲解能量流动的规律和途径4. 第7-8课时:讲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第9-10课时:分析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6. 第11-12课时:总结与反思,布置课后作业九、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反思教学效果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3. 强调生态系统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请继续按照您的要求提供后续章节的教案内容。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编写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功能的机理和过程;2.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2. PPT课件;3. 相关案例资料。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如生物、环境等,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讲解(25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间关系、生态位等;2. 讲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讲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及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讲解(25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功能的机理和过程,如物质循环的途径、能量流动的规律等;2. 讲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生物环境教案: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环境教案: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生态整体。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源循环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将能量转化为生物体内的化学能。
同时,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被逐渐分解并重新转化为环境中的无机物,提供给其他生物使用。
这种能源和物质的循环过程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并促进了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2. 调节气候和温度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和温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帮助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影响大气湿度和气候变化。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也会对区域气温产生影响,如森林的遮阴作用能够使地表温度下降。
3. 保护水资源生态系统通过森林的防护带和湿地的过滤作用,减缓了水流速度,有效地固定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河流泥沙淤积现象,保护了水资源。
湿地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能够过滤、吸附和分解有害物质,提高水体的质量。
4.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存储库之一。
各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栖息地,纳入了各类生物,保护了物种免受灭绝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对于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5. 提供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
比如,森林提供木材、食物、草药等资源;湿地提供渔业资源和水源;草原提供牧草和放牧动物。
此外,生态系统还为人类的精神和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和游憩场所。
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人类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1. 推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破坏,如过度的开垦、采伐和污染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用于讲解和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思考。
3.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详细介绍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看法。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7.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功能,反思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组成2. 物质循环的功能和过程3. 能量流动的规律和过程4.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2. 难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具体过程和相互作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功能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和动画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2. 准备生态系统的实例,用于分组讨论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1. 引入新课| 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无| 学生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讲解生态系统组成| 学生笔记| 教师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等| 无| 学生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3. 讲解物质循环| 学生倾听| 教师讲解物质循环的功能和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无| 学生能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4. 讲解能量流动| 学生倾听| 教师讲解能量流动的规律和过程,如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等| 无| 学生能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5. 讲解信息传递| 学生倾听| 教师讲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等| 无| 学生能理解信息传递的概念及其重要性6. 实例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提供实例,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功能的应用| 实例资料| 学生能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7. 总结| 学生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无| 学生能概括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8. 作业布置| 学生领取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无| 学生能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六、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9. 课堂讨论| 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无| 学生能提出一些关于生态系统功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10. 总结反馈| 学生提问|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无| 学生能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七、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11.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习资料| 学生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12.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无| 学生能通过讨论,加深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八、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13. 案例分析| 学生分析案例| 教师提供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资料|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4. 课堂小测| 学生完成小测| 教师设计小测,检验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程度| 小测题目| 学生能完成小测,正确回答问题15. 课后作业布置| 学生领取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 课后作业| 学生能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
(2)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3)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模型构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湖泊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片区域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生态系统的概念(1)教师讲解: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举例说明:如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3)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态系统,并描述其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的类型(1)教师介绍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生态系统中包含哪些成分?(2)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 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必修3预习案:1、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
(2)过程①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②起点:从固定太阳能开始,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③途径:;④特点::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也不能;: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的,传递效率大约为。
(3)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的循环的过程。
(2)特点:、反复利用、;(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3、实例碳循环(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0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6)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02浓度增高,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问题探究:5、参与物质循环的是元素还是化合物?类型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例1、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关系的图表。
其中丁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为J/cm2、a。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PgPnR甲62、825、637、2乙12、55、76、8丙464、6186、3278、3丁41、616、525、1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以表示为C→A→B→D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四个Pg之和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为19、9%D、在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有可无变式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细胞呼吸而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备课资料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备课资料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体系图解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前面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前面种间关系的知识密切相关,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后面生态系统功能学习的基础。
重点:(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
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②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③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4 中图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功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4 中图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
(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的涵义: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开始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课件看完后,推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第二,植物被草食动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
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失。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讲述: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明确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
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
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
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
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问: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三)总结、扩展学生活动思维训练1.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引导学生根据林德曼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来阐述这个问题,如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讲解。
2.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图中D表示______。
能量在逐级递减中,传递率按20%计算,若狐获得的能量是8千焦,传递给狼的能量为______千焦,狼获得的能量中,草应供给这条食物链的能量为______千焦。
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______作用被消耗,通过B______利用,而B又通过C______被消耗。
太阳能;②1.6200;③呼吸分解者呼吸作用3.总结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可见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率为10%-20%,因为大部分能量用于各营养级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随遗体等被分解者所利用,真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所以,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五个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四)作业1.识图作答: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1)将A、B、C、D各营养级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2)图中a1代表______。
(3)图中a2代表______。
(4)a3<a2的原因是______。
(5)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上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只有______。
因此,一个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______。
答案:(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3)从第一营养级流动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4)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所以a3<a2;(5)10%-20%,五个营养级。
2.思考题:生物的个体数量是否能成为金字塔?答案:略。
(五)板书设计七、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
2.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以碳循环为例搞清楚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3.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互为因果关系。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引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道进行循环流动的。
前面讲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不同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
而物质循环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出现,是循环流动的。
那么,生态系统中物质到底是怎样循环的呢?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讲述:(1)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的特点学生活动演示水、碳、氮循环的多媒体课件(自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学生谈观后感:老师点拨指导。
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
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7%,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氮循环: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