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字可道》阅读答案及翻译
《旧五代史冯道传》阅读答案
《旧五代史冯道传》阅读答案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
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
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
"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急躁者,必抑而置之。
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
"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
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
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致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
"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
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
(完整版)《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教学内容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冯道(882 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优质文档】《冯道,字可道》阅读答案及翻译-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冯道,字可道》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
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
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
"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
"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
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
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荣枯鉴(完整版)
荣枯鉴《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一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一交一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原文加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道理是圆融的,什么是圆融?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爱惜自己的人则可以得以保全自己)。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并不足以称道于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老百姓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旧五代史—冯道传》“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旧五代史—冯道传》“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天祐中,刘守光署为幽州掾。
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徐属,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寻为人所救免。
守光败,监军使张承业征辟..为本院巡官。
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
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
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观,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为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
”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虽素未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
一日,道因上谒既退,明宗顾谓侍臣曰:“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
”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
晋少帝即位,加守太尉..,进封燕国公。
道尝问朝中熟客曰:“道之在政事堂人有何说?”客曰:“是非相半。
”道曰:“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
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然道之所持,始终不易。
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
文言文阅读《旧五代史冯道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冯道,字可道, 瀛州城人。
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天祜中,刘守光署为幽州掾。
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徐属,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寻为人所救免。
守光败,监军使张承业征辟为本院巡官。
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
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
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央河对垒,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观,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喧动群议敌人若知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为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
”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虽素未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
一日,道因上谒既退,明宗顾谓侍臣曰:“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
”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
晋少帝即位,加守太尉,进封燕国公。
道尝问朝中熟客曰:“道之在政事堂人有何说?”客曰:“是非相半。
”道曰:“凡人同者为是,不同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
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然道之所持,始终不易。
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B.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C.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D.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辟”即“微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徽”,官府征召称“辟”。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高二周练2文言文专题试卷试题
黔西北州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于都实验中学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周练〔二〕命题人、校稿人:高二备课组2021.03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26分)记旧本韩王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沉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假设得意。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那么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漂浮弃虚之时,予固知其缺乏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那么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声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缺乏,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一共尊,天下所一共传而有也。
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五代冯道传
五代冯道传持重镇俗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
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①的家庭。
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
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
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
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
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①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
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刻苦俭约。
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
请将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
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周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
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
守孝期满,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时,正遇上赵在礼魏州兵变后李嗣源带兵进攻首都洛阳,孔循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旧快速赶赴京师。
三代为相李嗣源向来知道冯道的声名,即帝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兵部侍郎。
一年后,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
尽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讽刺打击,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
论冯道
长乐老长乐否?在没有上这节课时,我并不知道冯道这个人。
他和许多人一样隐匿在历史的长河中,然只要有一丝光线照亮,就能发现其独特之处,让人不禁想对他多一些了解。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
批评冯道的人总是爱拿他历任多朝、侍奉新主这事儿说道说道。
也难怪,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爱国”,孔夫子就教导士人——“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冯道的做法无论如何也算不得“忠君”二字了。
于是,在欧阳修的笔下,他就成了“无廉耻者”。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冯道真的只是一个懦弱谄媚、为求自保的庸臣?我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对于欧阳修的观点我就有不同看法。
冯道只是一名普通的文人,做出有利于生存的选择是人的本能,他并不需要为那一个个短暂的王朝守节。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保得官场高位即使在太平年间也是项技术活,更何况是武将当道、强权为尊的五代十国时期。
同时,冯道也没有如秦侩、严嵩之流做出陷害忠良、扰乱纲纪的行为,仅仅为了活着。
若这样便是“无廉耻”,那六一居士的要求未免也太高了些。
其次,从史料上来看,冯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他会举荐人才,对君主也敢于进谏,一举一动都符合君子贤臣的标准,怎么看也不是个无耻之徒的形象。
既然如此,那便换个角度来看冯道的“小人”行为。
他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一定也心怀辅佐明主、安定天下的远大理想。
不幸生不逢时,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文人只是权力下的点缀,根本没有他发挥才能之地。
他顺应朝代变迁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寻找机会。
每侍奉一个新主时,他必是满怀希望的,可又无法避免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他在外人眼中顺遂的仕途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就如他晚年所写的《长乐老自序》,前面洋洋洒洒对自己平安喜乐的人生的叙述,最终仍要以一句“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作结,冯道心中的不甘无奈一窥便知。
(完整版)荣枯鉴(完整版)
荣枯鉴《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一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一交一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我心目中的秘书
我心目中的秘书——冯道优秀的秘书有很多,但是我想说一说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另类”秘书唐末的五代十国,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这样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吗,你凭什么说五代最为混乱?答案很简单∶五代时期根本就没有被奉为正统的中央政权.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于开封。
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
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它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
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一个真正的乱世,欲望、阴谋、背叛一幕一幕的上演.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英雄,征战与杀戮,不在有正义可言,只为了满足无穷的野心,无数的无辜生灵,成为这纷乱时代的祭品.在这五十三年的乱世中,有一个名字,永远的流传了下来—冯道.在这个名字背后永远有这样的注解∶小人、奸臣、厚颜无耻......冯道(882-954)五代大臣。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河北沧县景城人。
后唐时,历任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
后晋灭唐,归晋,任司徒、中书令。
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
他一四朝十君,一生三入中书,居相位二十余年,亡国丧君,未尝在意。
长兴三年(932),在他倡议下,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镂版印行,是为官府记得印书籍之始。
后世称为“五代蓝本”。
冯道先后侍奉了12个国君。
在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我们实在无法忽略冯道这位历史上少有的奇人。
说他是奇人是因为他的仕途经历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
冯道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近三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终身享受“国家高级领导人待遇”。
冯道处乱世而历巨变,政权和皇帝走马灯似的轮替不休,他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不但长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代所罕见.那么,这就能说明冯道是奸臣吗?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另一面∶冯道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冯道《权经》原文及解读
冯道《权经》原文及解读原文“熟读《权经》,必有大成也。
”——(宋)寇准“权之秘,冯道尽道也。
恃之无畏,行之无蹇。
”——(明)王阳明权经——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权力大师研控权力之秘的惊世之作!作者是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本书主要记录了权力的相关知识及相应解析。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
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巨匠”。
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权力大师研探权力之秘的惊世之作!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
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卷一:求权富不敌权焉,穷以权贵焉无欲不得,无心难获,无术弗成携为上,功次之揣为上,事次之权乃人授,授为大焉卷二:争权权乃利也,不争弗占权乃主也,不取弗安权乃恃也,不依弗久愚不与智争也,弱不与强斗也,长不与少绝也明争为下,暗争为上进球为下,退求为上卷三:用权权惟用,不为大也权为实,不为名也权为恒,不为时也君子谋公,小人谋私威源于明也,信源于诚也,功源于和也卷四:固权得之难,失之易也,权也困则奋,顺则怠,人也制敌以严,驭众以慈成事勿矫,败事勿蹶势单害权,性烈祸身权重当守,权轻当舍卷五:分权愚不分权也,智不尽占也权予能者,其身不倦权予忠者,其业不毁权予善者,其名不损安莫待,危即行贵勿吝,败不拘事变人变也卷六:夺权上不仁,下乃夺下不义,上乃失做伪者奸,逆功者忠惑上者险,纵下者愚乏力勿为,少智莫与助善不助恶,夺权亦夺心卷七:拒权君子不仕也,士子莫适也以权惑人,取之非祥以权弄人,得之乃伤以权欺人,信之就祸危权固辞,虚权弗受上权勿侵,下权莫扰规不可破也卷八:让权盛则衰也,极则没也君子让权,小人让命权不束君子,祸不警小人上疑之,下释之下不制,上必谋上下可让,荣辱可以易解读求权●封建专制时代,拥有权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想跻身权贵,穷人要付出不懈地努力●欲望是成功的原动力●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努力方向●手段不能不用,又不可滥用●封建时代强调人治,无人提携,这是最大的先天不足●有功不一定有权,这是封建官场的潜规则之一●揣摩上司的心理,是求取权力的一项致胜技能●在封建时代,小人得志,君子多难●在封建官场,做违心事、说违心话是不可避免的争权●把权力视为谋利的东西,自不能保有平常心了●争权是许多人的被迫行为●迷信权力是封建时代的通病,也是其残酷现实的真实反映●缺少智慧只能成为权力场上的牺牲品●弱者要暗中积蓄力量。
最新《荣枯鉴》白话翻译
《荣枯鉴》白话翻译《荣枯鉴》白话翻译对饮读后感——中国的专制制度,不仅滋生了腐败,而且也孕育了奴才哲学、小人哲学。
礼义廉耻、道德文章是用来说教的,真正用来去做,一步一碰壁;而小人哲学则是钻营者的枕中秘籍,是中国社会之名利场真正的游戏规则。
翻译《荣枯鉴》,也是我研读此书的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追古思今,不由一读一叹。
惟有专制制度寿终正寝,小人哲学方可成为过街之鼠!《荣枯鉴》其书——冯道著。
曾国藩称:“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
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冯道其人——生逢五代乱世,享年七十二岁(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冯道一生事五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十一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前后三十一年。
五代总共五十四年,冯道历经大半,在宰相位二十余年,创造了官史上罕有的奇迹,真正做到了“久居禄位,八面玲珑,上显祖宗,下耀亲朋。
”使宦海后来者常扼腕叹息:“奇哉,长乐老!”关于翻译——网上查了一些译文,有不少地方和自己的理解有出入,故不揣简陋在此又译出来,抛砖引玉,期待高人指正。
一、做君子还是做小人?且听分解——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人的名声有好坏之分,但智者不被什么名声好坏拘泥.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天理不因人意改变,明智的人不会弃这个理而不顾。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道不可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可确保免于忧患.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惜名者珍惜名声,为此遭殃,而惜身者因爱身,故保全自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本身不是过,追名逐利不是错,过错乃是你不会把握.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未必显贵,小人未必低贱,贵贱不是以你是小人还是君子这个虚名决定的.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做君子有何所得?做小人又有何所失?得失不是由品德高下决定的.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道,字可道》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
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
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
"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
"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
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
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
"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
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
今佚。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恒:固定B.可以喻大喻:比喻
C.道能讽之讽:背诵D.遽命道对面草词遽:立即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果为马所颠仆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悟已往之不谏
D.一以委之奉宣室以何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本题正确选项为B,“喻”在这里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5, 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A项中“为”为表被动;B项中的“于”解释为“对于”;C项中的“只”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以”,前项的“以”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凭借,可译为“由”,后项的“以”用作介词“在”。
答这道题,要注意上下文联系,还要前后句比较。
6, 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
本题确选项是A。
分析见参考译文。
7, 略。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
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
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
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
”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
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
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
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
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
”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
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
”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
”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
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
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赞,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嘲笑冯道说:“他若快走,一定会掉下《免园册》。
”冯道听说此事,召来任赞对他说:“《免园册》的文章都是名儒编集的,我可以背诵。
旧朝廷一些士子,不过读了些考场上的华丽辞藻,就去应试,都是窃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浅薄、狭隘。
”任赞十分惭愧。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无事。
明宗坐朝延英殿,留冯道向他询问
朝廷外面的事。
冯道说:“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丰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谨慎,以酬答上天之心。
臣常忆起在先帝霸府任职时,曾奉命出使中山,过井陉险地时,唯恐马匹失蹄,不敢放松缰绳,等到平地,便不再控制,结果被马摔下,几乎致残。
臣所说的这件事虽小,却可以说明大道理。
陛下不要因为天下清明安定,连年丰收,便无节制地享乐。
兢兢业业,是臣对陛下的希望。
”明宗非常赞同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