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索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传统城镇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下面将介绍五大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1. 生态型城镇化生态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建设绿色城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镇化模式能够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

2. 知识型城镇化知识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培育知识经济和创新能力。

通过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产业,促进城市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知识型城镇化模式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3. 绿色型城镇化绿色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等措施,降低城市能耗和污染排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色型城镇化模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 社区型城镇化社区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构建和谐社区。

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社区型城镇化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

5. 智能型城镇化智能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智能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推动数字经济,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水平,提高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水平。

智能型城镇化模式能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探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生态型、知识型、绿色型、社区型和智能型城镇化模式的引导和推进,我们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这一进程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因为中小城市在全国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进行详细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化率提高的过程。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特色发展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群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是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乱建乱占、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仍然存在。

再者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程度较低,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灵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等。

二、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小城市既有着丰富的资源,又能发挥着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在现实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外部环境不利,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其次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小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再者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

在实际操作中,中小城市也需要注重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城市的发展路径探索在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

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

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

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

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

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

谈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43

谈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43

谈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摘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总体LI标。

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强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

根据东莞市实际悄况,东莞市积极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

该思路积极应对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理论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对策;东莞市;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得到进一步增强以及当下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从而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客观的和必然的趋势。

东莞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依黑“珠江三角洲〃有利地形和优越地理位置,较早发展、最先步入市场化道路。

伴随着当今工业经济模式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富裕状况不断得到提高以及人口数量极高增长,原来城镇的基础设施与附近服务功能对于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显然困难。

这时面临的紧急任务,就是要借助于新一期的城镇建设,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进一步积极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快捷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有力的解决民生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借鉴模式随着当下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议题也逐渐深入人心。

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可以了解到我国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儿种模式:(-)成都模式成都模式是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特点的发展模式[1]。

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设权并颁布证书,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更加注重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并着重以发展力度大和成效发挥好的地域作为起步点,逐步建立优势产业,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群体。

另外,再设置和分配以农民为主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基础性设施,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天津模式天津模式也是具备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东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讨

东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讨

1相 关背量
籍 人 口,数据 来源 2 0年 东营 市 统计 年 鉴 ),总 面 积7 2平 方公 里 ,共辖 09 93 5 县区 ,3 个 乡镇 (3 个 6 2 个镇 ,1个 乡 ) ,7 3 个街 道 办事 处 ,8个 居 民委 员 8 会 , 17个 村 民委 员会 。20 年 东营 市 的城 镇化 水 平为 5. 7 ,高 出全省 77 08 77% 平 均水 平 1.个 百 分 点 。但是 , 必须 看到 ,东营 城镇 化 发展 中还 存在 的 问 O2
的思路 、 目标和 任务 。
2 0年 1 月2 日, 东营 市城 镇化 会议 召开 ,会 议 出台 了 《 09 2 9 关于 加快 推 进 新 型城 镇化 的 实施 意见 》 。会 议要 求要 充 分认 识推 进 新型 城镇 化 的重 大 意义 ,按 照建 设黄 河 三角 洲 高效 生态 经济 区 的要 求 ,科 学描 绘 东营崭 新 的 城 镇 化 发 展 蓝 图 ,突 出 加 快产 业 发展 、 重 大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加 强文 化 建 设 、重视 生态 建 设 、创新 机制 体 制等 工作 重 点 ,加快 推 进东 营 的城 镇化 进
题 与不 足 ,主 要 为, 中心 城不 强 不优 不配 套 ,规 划建 设水 平 不够 高 ,缺乏 文 化 内涵 和城 市特 色 ,对 区域 经济 的辐 射 带 动能 力不 强 ;城 镇规 划体 系不
1 1黄河 三 角洲高 效生 态经 济区 发展规 划获 批 .
20 年 1月 2 日, 国务 院批 复 同 意 《 河三 角 洲 高效 生态 经 济 区发 09 1 3 黄 展 规划 》 ,黄三 角 的开 发建 设 正式 上升 为 国家 战略 , 发展 方 向定位 为 “ 高 效 生态 经济 区 ”, 莱州和 东 营 、滨 卅 、潍 坊 四大临 港产 业 区成 为黄 河 三角 l 洲 开发 主体 。作 为我 国最 后 一个 待 开发 的大 河 三角 洲 ,黄河 三 角洲 的 开发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而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政府愿景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城市的面貌和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如今,“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篇文章将讨论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这种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出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到了要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城乡一体化合作,并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平衡。

今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1.建设新城镇。

通过建设新城市来吸引人口和产业,旨在缓解核心城市的过度拥堵。

2.实施城市扩张。

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标准,将城市建设向外扩展,突破原有的城市规划范围。

3.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城市中心端地位。

1.优先发展特色经济。

通过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优先发展区域城市。

加强协同发展和互相配合,特别是开发省内和百姓空间,逐步缓解一二三线城市的集聚压力。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中小城市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解决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1.培育特色产业。

中小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发展相应的产业,比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2.拓宽基础设施。

中小城市应该尽快改善其基础设施,以吸引资本、人才和业务。

3.增强城市文化。

中小城市应该注重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文化,以吸引人才和资本。

在发展中小城市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平衡发展。

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

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高明扬摘要:城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新时代,我国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

本文从发展概况、政策创新、探索实践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进行了学习和思考,希望借此丰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融合;政策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积极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概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踏上城镇化征程。

1949年到1960年,我国城市人口由5763.37万增长到13075.88万,城镇化率从10.64%达到19.75%,增速较快。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城市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城市化现状、城镇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化现状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正在快速向70%迈进。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城市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使城市的人口总量增加。

同时,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引领着全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速的。

特别是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城市规划和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的目标。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和路线图。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值得关注的是“适度规模、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

这种发展思路强调城镇化进程需要适度规模,避免“人海战略”的出现。

与此同时,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内涵方面,即城市品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城市和乡村不再单纯地相互依存,而是实现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的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需要推出更为优化的城镇化政策,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结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推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索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索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索摘要: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简述了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guangdong mountain and east-west wings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the possibl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sues a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内涵李克强曾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国家要强大,人民生活要富裕,必须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工业化必须走集约发展道路,因此必然要扩张城市经济或崛起新的城市;农业现代化必须逐步告别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为此必然要使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进入城市经济部门。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探索——对中原经济区发展道路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探索——对中原经济区发展道路的思考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转变 ; 五是 由原来主要 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 ,由此导致农 依靠 中心城市 带动 , 向既发挥 中心城市 带 村 生产要素持续流失、资源配置和基础设 动作用又 强调 城市群 、 中小城市和 小城 施 建 设 严 重 不 足 、经 济 社 会 发展 明显 滞 后 大
背 景 , 设中原经济 区不能再 走原来 的发 建
为基 本 要 求 , 加 注 重 城 乡 统 筹 、 城 互 城镇化是实现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 更 产
展 路 径 , 须 积 极 探 索 走 出一 条 不 以牺 牲 动、 必 资源节约 、 环境 友好 、 经济高效、 社会和 农 业和 粮食 、 生态和 环境 为代 价 , 以新 型 谐 。 与传 统城 镇 化 相 比 , 型 城 镇 化 具 有 新
粗 放增长 向集约高效发 展转变 , 由城 乡分 镇 ” 有条件的“ , 迁村 并点 ”建设新 型农村 , 割向城 乡融合转变 , 由项 目带动 向统筹推 社 区 , 之成 为统 筹 城 乡发展 的结 合 点 、 使 促
动 转 变 , 进 产 业 结 构 、 业 结 构 、 间结 促 就 空 构 、 化 观 念 转 型 , 能 实 现 城 市 与 农 村 文 才 进 农村 发 展 的 增 长 点 。
由原 来 重 城 轻 乡 、 乡 分 割 向城 乡 一体 化 城
新 型城 镇化 的 内涵 与特征
( ) 二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 乡二元
结 构 的 根 本 途 径
城 镇 化 是 人 类 文 明 进 步 和 经 济 社 会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口大省 , 人 农业 人 口众 多, 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 , 根本
会 ,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必 由之路 。 加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城市,以提高城市人口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质为目的,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首先,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环境、社会福利等。

同时,城市建设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人口的流动。

城市内部和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内部应该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得人们从城市的中心向城市周边地区流动,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同时,城镇与乡村之间也需要实现有序的人口流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居住条件。

另外,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的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城市化的文化环境,实现城市人口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培养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新。

最后,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城市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改善城市的运行效率。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支持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城市人口的流动,加强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提高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文章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依据。

文章总结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开始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历史上,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起步、加速到质量提升的不同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加速阶段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大幅提升。

浅析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方法--以山西省为例

浅析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方法--以山西省为例
有消费和投资 的双重增长潜力 , 是工业新型化 、 经济信息化 、 质不走量” ,才是 山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出路。
产业轻型化 、农业现代化的综合 发展 概念 ,是解决经济增长 1 . 2新型城镇化的新 目标与新要求 动力不足和结构不优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 口,城镇化是扩大 从 国土空 间管理角 度来 看 ,新型 城镇化 对土地 利用 总 内需 的最大潜力所在 。 体 规划 如何 实现保 障与规范 的统一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如何 满 足城 镇化进 程 中农 业转 移人 口市 民化 用地 、土 地政策 如 何 保证 在经 济结构 战略性调 整战 略下 明理念推 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的思路及 方法。研 究方 法:
文献资料 法和 对 比分析 法。研 究结果 :山西省在推 进新型城 镇化的进程 中,必须将 生态文
明理念 融入 新型城镇化推进 的全过程 ,需要 坚持 生态敏 感性、建设适 宜性 、环境 宜居性相 互协 同的原则 ,以资 源环境 承栽力作 为新 型城镇化 建设 的基础 ,以综合整 治工程作 为新 型
供 需矛盾突出 ,与城市扩张过快 、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 口城 格 等手段 ,规 范和引导用地行为。 3 . 1 . 3创新管理 ,依靠机制改革促进集约 型城镇化建设 镇化这两种现象 同时存在 。
2 . 1 3土地利用 率低 的弊病阻碍新 型城镇化发展
以机 制创新 为 突破 口,着力健 全完 善土地 利用 和长效
城镇化 建设的途径 ,以生态文 明制度作 为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保 障,形成 国土 生态屏 障、重
要 生态功能 区、 基础 生态用地和 生态网络体 系为主体的新型城镇生 态安全体 系,实现经济、 环境 、人 居和谐 的新 型城镇 空间格局 。 同时 ,还 需要进 一步优化城 乡土地利 用格 局 ,加强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镇化发展的认识也在转变。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和目标新型城镇化是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发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益,并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可以为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在于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群。

这些目标是为了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互补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城镇化速度过快、城镇化路径单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首先,城镇化速度过快是一个关键问题。

过快的城镇化速度可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城市化对环境的破坏,社会资源的压力增大,城市贫困化等问题。

因此,城镇化需要通过控制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正确引导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以避免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镇化路径单一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政府的控制和市场的作用还不充分,导致城镇化面临着路径单一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路径的单一,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点。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将对整个城市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对策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思路

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思路

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思路其一,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公正和谐。

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反思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它们都犯了同一个病症,即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存在。

与之迥然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之“新”就在于强调人本、公正、持续与和谐,并在推进过程中力求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从“物本”转向“人本”。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而不是“物”,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人的发展。

经济理性驱使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把“人”这个主体驱逐出了发展的中心之后,使得城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

在这种情况下,回归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人本”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内在价值的逻辑使然。

二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从“征服”转向“和谐”。

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追求规模、经济、速度,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一味征服与攫取,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应以“和谐”为导向,对之进行改进。

三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从“效率”转向“公平”。

新型城镇化不能再一味追求速度,而要强调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公平优先原则,充分尊重居民的需求和发展权,实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化解社会不公。

其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有序实现人的城镇化。

当前对新型城镇化进行顶层设计,必须始终牢牢抓住“人的城镇化”这项中心任务。

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推进的制约因素。

因此,可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的城镇化不仅是要提高人口构成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更是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亦即城乡在社会经济结构上的高度融合与协调发展;二是,人的城镇化更注重质的提高,亦即要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健康优裕的生活;三是,人的城镇化更是一种心理认同和融入的过程。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教案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教案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

2. 探讨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3. 分析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4. 提出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1.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2.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3.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4.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路径和策略。

三、教学过程1. 了解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教师简要介绍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行了解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学生可以借助百度百科等网站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背景。

2. 探讨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南方地区城市的实践案例,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福建省厦门市等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实践。

分析其实践经验、成效和管理模式等方面。

3.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南方地区城市的实践案例,比如广东省湛江市、江苏省南通市等城市的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分析其困境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路径和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路径和策略。

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南方地区城市的实践案例,比如广东省东莞市、重庆市等城市的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

四、教学评估1. 具有基本的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历史演变知识。

2. 能够分析和评价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3. 能够识别和分析南方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河南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根据青海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黄南州十二届八次会议和河南县委十四届第48次常委会议精神,依照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结合政府各部门提交的材料,形成如下发展思路。

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城镇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并在一定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水平。

目前,我县户籍人口为4万余人,城镇户籍人员5千余人,城镇化率还达不到13%。

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既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又有利于推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流转,将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或生态用地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城市化转移方面,一是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县已全面推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二是积极推动建立居住证制度。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实施居住证制度。

以居住证为载体,通过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参与居住地社会事务提供依据;建立与就业、住所、参保及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积分制度,完善居住登记,为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住房保障机制。

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住房保障政策;将有固定经营场所或稳定收入,且住房面积、收入水平符合政府公布的住房保障标准的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就业所在地住房保障范围;四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随迁子女接受教育保障机制。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创造条件逐步满足随迁子女入园需求;五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落户农民在城镇单位就业的,随同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当地的失业保险;灵活就业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随迁未就业的家庭成员,可参加迁入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索
作者:韩荣发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简述了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Guangdong mountain and east-west wings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the possibl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sues a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内涵
李克强曾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国家要强大,人民生活要富裕,必须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工业化必须走集约发展道路,因此必然要扩张城市经济或崛起新的城市;农业现代化必须逐步告别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为此必然要使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进入城市经济部门。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必然伴生城镇化。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会逐步增长,农业人口则会逐步减少,一些村庄会消失,全国人口布局会发生重大调整,这些变化都无可避免,我们应该乐见其成。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模式选择
这些年来在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例如天津模式、成都模式、江苏模式以及浙江模式等。

从共同性来看,分析人士将之总结为: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
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

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地域辽阔、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但却层次多样、格局复杂,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1)园区牵引模式:工业园区作为新兴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既可推动经济发展,又可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又反过来促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新空间生长点,促进城镇化。

如: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

(2)受辐创新模式:受辐创新模式是指地区经济从吸收外部系统的经济辐射开始,通过各种创新,实现综合实力提升和聚集的城镇化模式。

其核心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吸引人才、资金、信息的聚集和产业的聚集;也只有创新,才能对外部系统形成“反磁力”,提高自身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城镇化。

如:河源、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3)农业促进模式:农业促进模式的本质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引致非农业相关产业的聚集,实现城镇化。

每个地区的特色农业是不同的,只有围绕特色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

如:平远县四大专业镇(大柘镇:木业;长田镇:油茶;仁居镇:慈橙;上举镇:南药)建设。

(4)迁移聚集模式:迁移聚集模式是通过政策移民而营造适宜于聚集经济实现环境的一种模式。

欠发达地区有许多老少边穷地区,各级政府关键是要进行输血式帮扶,集中规划重点发展核心经济区域,吸引其周边人口、产业的迁移聚集,这样,既可加强迁入地的聚集经济效应,又为迁出地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如:连南瑶族自治县移民新村建设。

3 存在问题
(1)产业支撑能力弱: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特色产业发展是特色城镇化的核心。

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潜力的城镇,不仅发挥不了城镇的应有作用,而且会拖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目前,相当多的城镇尤其是农村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综合经济实力弱,承载力差,集聚能力有限,满足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2)城镇发展空间小:城镇发展应该是以“城”为“市”,而在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现象比较普遍。

较小的镇区面积规模限制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没有形成乡镇企业集中的工业小区,难以吸收足够的人口、资金和其他经济资源,建制镇对乡村地区带动服务功能不强,区域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也难以形成,城镇的集聚效应难以发生。

有研究表明,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才能发挥行政中心对经济的集聚作用,超过5万人则可以发挥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

(3)城镇地方特色不强: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是城乡一体化的桥梁,城镇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一定区域的中心作用,城镇的地方性应该成为小城镇的特色所在,也是
小城镇的生命力所在。

而目前各地的城镇建设多为公路沿线,产业结构趋同、建筑风格模仿,缺乏各自特色,造成盲目攀比、建设无序和资源浪费严重等,不能很好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文化特色、地理位置等有机结合。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目前财政体系下,绝大多数县域依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自身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县域的城镇基础设施是通过土地出让换取资金进行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城镇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环境绿化以及学校、医院等设施建设,几乎没有资金来源。

政府财力短缺,金融服务到位不够,社会资本乏力,造成城镇化发展的投入不足,内涵式城镇化严重滞后。

4对策研究
(1)科学规划,稳妥推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作为中小城市的县城,应该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自身经济所处的阶段,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通过合理布局和加快发展重点镇,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

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城乡规划、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和城镇布局,超前思维,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城市特色的发展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城镇化不只是建镇造城,更重要的在于和产业的培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产城一体化”是对产业与城市在空间、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面对产业转移机遇,我国内陆城市将掀起一轮以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城市建设热潮。

县城和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基本单位,更要紧跟形势,果断出手,早日实现城区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和“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把城镇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

(3)发展城镇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利用区域中最强、最突出的优势而产生的,它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创造的效益在城镇化和整个县域经济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壮大特色产业,县域要因地制宜,统筹区域内特色产业培植、自然环境、历史底蕴和文化背景,通过特色产业膨胀,建设成为“工业重城”、“商贸大城”或“旅游强城”,真正把县域建设成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实现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

必须注重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

(4)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生态宜居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一是加大环境友好型县城、乡镇建设,充分体现绿色城镇化的特质,推动城镇发展中的生态理念与绿色环境、生态经济和绿色行动的协调统一;二是创新理念,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提升城市功能,重点发展反映县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人力培育等生产型服务业,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从平面式、分散型向圆锥式、集约型
转变,使人口向城市集中,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达到最佳配置;三是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扩大生态宜居的名片效应,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

5结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高怀世、郭锦墉.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社会科学(江西),2005(4)
[2]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人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