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生态环境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 新疆生态环境特征 (1)
1.1干旱是新疆生态环境最基本的特征 (1)
1.2沙漠戈壁面积较大,林地、草地总体面积较小 (2)
1.3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4)
1.4盐尘暴的危害已大于普通沙尘暴 (5)
1.5绿洲内部改善,外围却遭严重破坏 (6)
2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6)
2.1自然环境恶劣多变 (6)
2.2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6)
3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6)
3.1 以经济发展促生态保护 (7)
3.2 在维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加强人工生态建设 (7)
3.3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8)
3.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8)
3.5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8)
3.6 积极开发中草药替代产品 (9)
3.7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9)
3.8 建立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系统 (9)
3.9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9)
小结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新疆分布着我国重要的绿洲农业区,又是我国资源能源的接替区。
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清醒、客观、准确地认识新疆的生态环境现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了解新疆的生态环境特征入手,分析了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疆生态环境特征问题对策
前言
新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拥有着光热水土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特有的农产品资源五大优势资源。
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新疆的生态环境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必须综合利用生态走廊和城市绿心网格建设,引导自然环境进入城市空间,分类管理优化产业、能源结构,立法、规划相结合引导生态发展模式,区域合作构架良性生态的整体空间等先进理论,才能促进新疆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
1新疆生态环境特征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生态环境的总态势表现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局部(绿洲内部)改善,但整体呈恶化趋势,特别是位于绿洲外围的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1 干旱是新疆生态环境最基本的特征
在气候上,新疆处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47 mm,不足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且降水的季节、地区分配不均匀,年际间变化很大,80%以上的雨雪集中于山区。
平原地区由于水分蒸散十分强烈,少量的降水远不能支付许多中生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故植物种类稀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只有那些极端干旱的荒漠植物才能得以生存,并由此形成的植物覆盖占据着广大显域地境,并成为荒漠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景观。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干旱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新疆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天气的急剧变化和气候的短期振动的敏感度特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80%,高出全国十个百分点;土地易遭沙漠化,新疆已成为全国影响日趋严重的沙尘暴雨大沙尘源地之一;土壤很易碱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环境自净能力下降。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建设只注意“引”(引水)不注意“节”(节水)。
只注意“建”(修建水利工程),不注意“管”(灌溉管理);只注意“灌”(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排水),结果造成水量地域分配和水盐平衡破坏。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1.1 河流缩短
多数河流一出山口,水量就被人工渠道引入灌区,使流程缩短。
新疆多数河流引水率高达70%~80%,远远超过干旱区50%的界限。
塔里木河下游卡拉50年代水量为14.8亿m³,可流入台特马湖;60~70年代水量减少为 6.4~10.5亿m ³,时断时续可流至阿拉干;80~90年代水量进一步减少到2.4~3.8亿m³。
水量几乎全被消耗在卡拉和铁干里克灌区,大西海子以下遗留320km长的干河道。
其它中小河流更是如此,多数不能到达归缩地。
1.1.2 湖泊干涸、萎缩
新疆曾是一个多湖泊的地区,面积大于1.O㎞²湖泊有139个。
湖泊总面积约达9700㎞²。
占全国总湖面积的7.3%,居全国第四位。
至70年代末,湖泊面积仅余4750㎞²,丧失了近5000 ㎞²。
著名的罗布泊(湖面1900㎞²)、玛纳斯湖(湖面550㎞²)、艾丁湖(湖面124㎞²)、台特玛湖(湖面150㎞²)早在70~80年代已干涸,艾比湖由1200㎞²缩小到530㎞²。
博斯腾湖、巴里坤湖及布伦托海水位和湖面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缩小。
1.1.3 水质盐化
新疆的河流出山口以上的河段河水矿化度大多小于0.5g/I ,多数清洁水流经灌区后,由于农田排水的泄入,使河水矿化度显著增加。
以塔里木河为例,1958年前是一条淡水河,无论是年内任何季节或从上游到下游,河水矿化度均未超过1.Og/I。
现河水年平均矿化度1.85L(阿拉尔),全年小于1.Og/I,仅八月1个月,1.0~3.Og/I为5个月,3.0~5.Og/I为4个月,大于5.Og/I为2个月。
淡水只占年径流量34.9%。
其余为微咸水、半咸水或咸水。
博斯腾湖原先湖水矿化度为0.25~0.39g/I。
80年代,曾达到1.6~1.9g/I。
近年略有降低,也在1.1~1.4g/I。
南疆的不少水库水矿化度也在1.Og/I以上,西克尔水库最高达到5.6~6.2g/I。
1.2沙漠、戈壁面积较大,林地、草地总体面积少
新疆境内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面积超过64×l0㎞²,约占全疆总面积的39.5%。
山地降水量大,是新疆水资源径流的形成区,也是河流的发源地,水资源较丰富,与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平原形成鲜明反差,成为荒漠中的“湿岛”。
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有79.59×l04㎞²,占全疆土地面积的47.7%;而绿洲面积较小,是新疆主要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其面积不到全疆土地总面积的8%,且分布相对分散、孤立。
新疆境内90个县(市)中,53个县(市)范围内均有沙漠分布。
沙漠、戈壁把绿洲隔离或分割开来,二者间或成交错分布格局,或许多绿洲处于沙漠、戈壁包围之中。
受来自沙漠、戈壁有害物质流的侵袭,绿洲面临着风沙危害和沙漠化扩展蔓延的威胁。
根据遥感监测结果,2005年新疆林
地面积4.69×104㎞²,草地面积47.41×104㎞²,分别仅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2.83%与28.54%。
植被覆盖度较低,2005年新疆基本无植被区面积约87.62×104㎞²,占全疆国土面积的52.78%;植被低覆盖度区面积约51.08×104㎞²,占全疆国土面积的30.78%;植被中覆盖度区面积约7.43×104㎞²,占全疆国土面积的4.47%;植被高覆盖度区面积约19.89×104㎞²,仅占全疆国土面积的11.98%。
土地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起因和发展的。
表现为风蚀﹑水蚀和盐渍而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和丧失。
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共101×104㎞²,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0%。
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由于盲目开垦,不合理灌溉和破坏植被,生态更加失调,促使荒漠化不断扩展。
1.2.1 盐渍化发展
新疆各类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11万㎞²。
盐渍化的耕地面积约126.7万hm²,约占现耕地面积(土地详查面积)31.4%。
其中强度盐渍化耕地占18.0%,中度的占33.0%,轻度的占49.0%。
南北疆比较,南疆盐渍化更重,占耕地面积25%~40%。
北疆为15%~20%。
耕地土壤盐渍化发生主要是由于灌溉不合理,有些地区的毛灌溉定额高达18000~22500m/hm²,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使地下水中的盐分不断向表土聚积。
耕地盐渍化造成的粮食损失每年约2~2.5亿kg,棉花减产50万担。
成为阻障农业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2 沙漠化扩展
新疆由风蚀风积造成的荒化土地(沙漠﹑戈壁)共79万㎞²,其中沙漠面积约42万㎞²。
全疆90个县(市)中53个县(市)有沙漠分布。
许多绿洲都被戈壁和沙漠包围,沙漠化对绿洲的危害形势极为严峻。
新疆的沙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形成的,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发展起了加速和促进作用。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沙漠面积33.7万㎞²,按从早更新世形成算起约69万年。
平均每年扩展0.49㎞²;历史时期按2000年计算共扩大1.99万㎞²,平均每年扩大170㎞²;进入90年代以来沙漠化扩大速度有所减缓,全疆平均每年约83㎞²。
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强烈扩展,如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用1959、1983、1992和1996年4个时段航空象片进行沙漠化制图对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增长0.24%,其中极强和强度沙漠化面积增长更大,达到0.45%和 2.49%;并且从发展趋势看,沙漠化很难逆转。
新疆土地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有三种:一是流动沙丘向外侵袭,这在塔克拉玛干南缘较广泛;二是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这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较多;三是潜在沙漠化土转变为沙漠化土地,这在弃耕地断流河道下游和干涸湖泊附近较多。
1.2.3 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在新疆曾是一个被忽视的环境问题。
由于新疆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约40%,森林和草地被破坏,加剧了山地侵蚀,大量泥沙下泄,带来水库被淤、库容减少,调洪能力大大降低,洪患日趋严重。
现全疆水库114的库容被泥沙淤积;引水枢纽大部分被泥沙磨损、赫积而功能下降,实际引水能力已不足设计能力70%,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万㎞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1%。
近40年来,新疆各地共发生大小洪水166次之多,冲蚀草场耕地约450万㎞²。
其中1996年特大洪水涉及全疆7地州30多个县市,直接经济损失33.7亿元,不包含生产建设兵团。
山区土地侵蚀造成的泥石流也十分严重。
建国至90年代初,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l5次,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1.3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新疆是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多度和丰度存在着先天缺陷,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水平较低,稳定性差,受损和破坏后恢复难度大。
新疆生物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对甘草、麻黄、肉苁蓉、贝母等药用植物的大量采挖,不仅使资源储量迅速减少,甚至遭到了毁灭性的威胁。
被收入我国药典的新疆阿魏和阜康阿魏,在产地伊宁县的拜什墩和阜康已难以采集到标本。
养鹿业的发展,对野生仔鹿的大量捕捉,加之偷猎肆虐,野生种群数量已不足20世纪70年代的四分之一,资源面临枯竭,物种濒危。
渔业强度捕捞,导致自然水体的年渔获量由上世纪70年代的7,000t以上下降至目前的不足5,000t。
可见,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使新疆不少生物的资源优势迅速消失,甚至导致物种濒危与灭绝。
新疆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动物有83种,约占全国濒危动物种数的15.4%。
其中列入极危的动物24种。
同时,在新疆的农、林、牧养殖业发展中,大量外来物种(或品种)被引入,在丰富新疆生物多样性组成的同时,原有地方品种的遗传资源被大量流失。
由于广泛用于养殖和种植业中的品种单一化,也导致许多具有优良特性的地方品种在逐渐丧失。
概述新疆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3.1 森林破坏
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不包括偷砍偷伐,仅国家计划用材、地方和群众自采用材耗去山地森林资源量5000万以上,占森林总蓄积量的11%。
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两大林区,从50~80年代,云杉林减少2.5万hm²,落叶松减少2.6万hm²,两大林区年超耗约40万m³。
在山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同时。
林分质量、郁闭度和蓄积量也在迅速下降。
目前,东天山已基本无林可采。
采伐迹地更新很差。
12万hm²采伐迹地中,人工更新仅3.6万hm²,保存不到1.4万hm²。
而天然更新地也只有一半能成林。
新疆的平原林破坏更为严重。
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由50年代的46万hm²减少到70年代末的17.5万hm²。
近年来虽然有一定程度恢
复,也只有29.8万hm²,远小于50年代面积。
准噶尔盆地梭梭林减少8.0万hm²;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谷林现仅有5.3万hm²。
1.3.2 草地退化
全疆天然草场,80%以上的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占1/3以上,产草量下降30%~60%。
全疆天然大草场面积由333.3万hm²减少到133.3万hm²,减少60%。
草地盐化和退化,导致鼠虫害严重发展。
建国以来,全区蝗虫发生面积达2400万hm²。
同期鼠害面积620万hm²,每年损失牧草10亿多公斤。
全区由于开垦而减少的优良草地面积占到7.0%以上,特别是条件较好的河谷,超载放牧幅度一般在20%~50%,部分地区达1倍以上。
平原荒漠草场退化更加严重。
仅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滥挖甘草而破坏的草场面积就达11.0万hm²,由于缺水灌溉,草场面积15万hm²。
l.3.3 湿地减少
玛纳斯湖干涸后,使湖滨高大芦苇只留下密织的根茬。
艾比湖周围 4.7万hm²芦苇沼泽已干涸。
乌鲁木齐河下游东道海子周围原是“数泽(即沼泽地)纵横八万四千里”,现荡然无存。
塔里木河中下游的诺乎鲁克湖沼区原茂密的芦苇、香蒲和苔草,退化成低矮芦苇;阿克苏甫沼泽,地下水位埋深降至3~5m。
七克里克一带“河岸湖旁的芦苇,密得像一堵墙一样,可拦着船的去路”。
现变成了风蚀地和低矮沙丘。
用航片制图进行计算,80年代塔里木河于流区沼泽地为552万hm²,至90年代减少为2.9万hm²。
1.3.4 动物减少和灭绝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频繁。
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加之无限制的捕猎,使有的野生动物种已灭绝,如新疆虎;有的离境,如蒙古野马和赛加羚羊;有的濒危,如新疆大头鱼;有的数量减少,如鹅喉羚、马鹿、天鹅、大雁;有的分布区面积缩小,如野骆驼、野驴等。
1.4盐尘暴的危害已大于普通沙尘暴
有研究显示,通过连续10年对艾比湖地区干涸湖底的扩散和堆积进行观测和取样分析发现,罗布泊、艾比湖、艾丁湖地区是新疆盐尘暴的主要策源地,源自艾比湖地区干涸湖底的粉尘是重要的盐尘暴物质来源,为该地区盐尘暴的频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经过有关专家测算,大风从艾比湖卷起的含盐粉尘,每年高达480万吨以上,使数百公里以外的首府乌鲁木齐都受到了影响。
据悉,新疆是我国盐尘暴受灾历史最长、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盐尘暴主要发生在盐渍化区域的干旱地带,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产生。
盐尘暴不仅会使土壤盐渍化、使植物枯焦死亡、对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也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另外,盐尘暴还会腐蚀电线、金属等设施,造成大面积停电。
新
疆盐尘暴的危害已大于普通沙尘暴,造成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每年损失数亿元。
1.5绿洲内部改善,外围却遭严重破坏
全疆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出现“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局部的稳定性在增加,环境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绿洲内部;另一方面全疆整体稳定性在下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发生程度、影响的范围和造成的损失相比以往更加剧烈。
新疆突出的生态问题除上述以外,还有水体污染、农村土壤地膜污染、矿藏开发和重大工程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等问题。
2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自然环境恶劣多变
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导致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低下,是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先天成因。
自晚第三纪以来,受冰期、间冰期的影响,新疆的气候在干、湿程度上出现过波动,处于增暖增湿的趋势,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其生态环境恶劣的大格局。
除伊犁河谷等个别地区外.新疆全境几乎都处在地球同纬度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150—200 rain,仅为全国年均降水量的13%。
水是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新疆虽然总体上水资源量不小,但可被人类生产活动直接利用的水资源量并不丰富,而且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匹配欠佳等制约因素。
总体上看,这种先天不足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相对较低、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
2.2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复杂。
近年来降水量持续增多,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和程度。
但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是造成新疆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人口增长及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与总体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认识滞后与经济开发利用迫切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人为生态破坏的态势更加尖锐;国家对生态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
3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疆脆弱的自然环境决定着我们必须采
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以实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宏伟目标。
3.1 以经济发展促生态保护
贯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方针。
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从破坏环境的根源入手,解决经济发展不足导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和掠夺式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生态破坏;以调整人的经济行为为主,以生态工程措施为辅,重点解决盲目开荒、乱采滥挖、超载过牧、天然林砍伐、大水漫灌、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为生态破坏问题;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对重点生态破坏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恢复,应顺应自然规律,大力推进人工封育、围栏、退牧还草还林还水等措施,积极保护现有的天然林地、天然草场、天然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改革开放以前的20多年,流域各农垦团场经济十分落后,多数团场亏损,少数单位温饱还没有解决。
为了解决吃饭、穿衣和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用广种薄收、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砍伐胡杨林和滥樵柽柳来解决粮食、用材及生活能源。
结果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土地盐渍化和沙漠化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
从1978年以后,流域各团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农村能源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农一师阿拉尔垦区和农二师卡拉一铁干里克垦区的职工几乎全部用上了液化气,冬季取暖也以煤代柴,目前很少有砍伐胡杨林和乱樵柽柳现象。
最明显的例证是塔里木河中下游由尉犁至铁干里克垦区,过去每年要烧掉10,O00t柽柳,破坏约133O种植被,累计已达2.7万hm²。
将周围沙丘的植被几乎全挖光,使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变成流动沙丘。
近年来由于加强了管理,停止了樵柴破坏,使沙丘上的植被逐渐恢复,部分已由流动沙丘变为半固定沙丘。
另外,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有一定的资金、物质和技术力量的投入。
这些只能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增加水利和防护林建设的资金,使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减少对资源破坏,也间接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
经济发展了。
可使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得到提高,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会由不自觉地破坏生态环境转变为自觉地积极维护。
对新疆这样一个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
而生态又十分脆弱的地方,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使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3.2 在维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加强人工生态建设
自然生态是生物长期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对干旱、风沙、盐碱都有较强适应能力,现还投有找到能和它们一样具有抗逆性的人
工植被。
由于自然植被分布面积大,不可能完全由人工植被取代。
另外,它的作用还在于保护绿洲,是维护人工绿洲的天然屏障,所以,必须很好地维护。
但仅维护自然生态是不行的,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必须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人工改造,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包括种植业、饲养业、人工林和人工水域)。
3.3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3.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
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3.5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三是加快燃煤电厂脱硫和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轻酸雨污染和大气尘污染;四是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治理养殖业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