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_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播放——全民守法公益广告
小结: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纪守法。
拓展空间
(见教材第52页)
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提示:小王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要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
讨论交流: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小结:
(1)我们要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上述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
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相对轻微,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严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社会事例分享——文化市场执法事例。
探究与分享:
网购后被拒绝退货;学生在校意外伤害后找学校讨说法;被盗版后要求赔偿;公开小偷照片。
思考:
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
你赞成中学生小林这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吗?为什么?
提示:不赞成。小林为了减轻学习压力而去偷东西,是一种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
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它包括道德、纪律和法律。法律是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明确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理应做什么,不理应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那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思考:
图1、2、3张图片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的存有合理吗?它们的存有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是一种什么行为?
图4、5说明了我们国家针对生活中的一些违法行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图1、2、3张图片揭示了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违法现象,这些现象的存有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是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是一种违法行为。
它对我们的行为起着指引作用和评价作用。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违法行为的含义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思考:
此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提示: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理应归还失主。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
图4、5告诉我们,对于生活中的违法行为,国家使用法律武器实行严厉打击。
小结: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使用法律维护权益,提升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水平。
学生读图片,实行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水平。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情境材料展示:“初三女生为减轻学习压力而偷东西。”
镜头事例分析,思考。
镜头事例分析,思考。
图片故事导读,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
事例分享。
图片分析,思考。
观看视频后思考。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总结。
学会判断社会生活的违法行为。
课堂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实行法治教育。
课堂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实行法治教育。
课堂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实行法治教育。
培养学生准确的法治观点。
培养法治观点及明辨是非的水平。
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培养法治观点及明辨是非的水平。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水平。
课堂小结
遵章守法是和谐社会的保证。我们要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维护他人的利益。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板书
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的含义
2.违法行为的种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表现
2.民事违法行为表现
3.遵章守法
总结本框内容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点,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名言警句。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有法必然治国,无法必然乱国;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阅读情境材料,思考问题。
镜头事例分析,思考。
探究与分享:图片展示
情境一:报假警,被行政拘留。
情境二: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被处罚款。
情境三:指使殴打执法人员,被行政拘留。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提示:谎报险情、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提示:司机无照驾驶、酒后驾驶,危及并侵犯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一般违法。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将会构成犯罪。
指导阅读“相关链接”
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机、债权、继承权等。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自觉树立遵纪守法好习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点。
水平目标
能结合违法犯罪的相关案例,准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含义;犯罪的基本特征;我国刑法的种类。
提示:以上行为都对民事主体构成了侵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社会生活中,人们所从事的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民事活动,都由民法来规范。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视频播放——如此“司机”
思考:
视频中的“司机”有哪些违法行为?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将会受到什么处罚?
重点
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点。
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法
主体参与式学习
教法
情境教学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图片1、2、3:食品添加剂;名牌冒牌货;教育乱收费。
图片4、5:打击扰乱秩序犯罪;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思考:此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提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上述行为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社会中的一些人通过抢劫他人财物,不劳而获。
思考:此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