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14. 背 影素养目标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2.感知父亲的形象,把握以“背影”为中心叙事的妙处,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3.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法指引文章线索的判断方法及作用
1.概念: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也可能是一件东西
或一种感情。
2.判断方法:①看标题:叙事抒情类文章,如果以某个物件做标题,那么这个物件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注
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文中反复出现某个词语或某个抒情议论句,往往这些语句中就蕴含着线索。
用抒
情议论句来表明的往往是感情线索。
感情线索往往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中,这就需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3.作用: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2.背景简介
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
作者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北去。
那年朱自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他的关怀、体贴、爱护,使他极为感动,且经久不忘。
1925年,朱
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3.完成自学结构图
基础夯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 āo 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 ánɡ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地流下眼泪。
(3)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fù xi án()。
(4)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yóu ɡu àn ɡ(),勾留了一日。
(5)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了一会。
(6)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m ǎ ɡu à(),深青布棉袍,p án sh ān()地走到铁道边。
(7)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 xiè()便往往触他之怒。
(8)面对世界风云变幻,吾辈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tuí tánɡ(颓唐),不自怜。
(9)杜甫眼见沦陷的都城残破不堪,处处杂草荒芜,不禁chù mù shānɡ huái(触目伤怀),满腔悲愤涌上心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赋闲在家的他积极学习焊工技术,努力为今后找个好工作打基础。
B.特大暴雨过后,人们默默地看着一片狼藉的家园,心中的沉痛无法言说。
C.白居易刚料理完母亲的丧事,爱女又不幸夭折,这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D.看着眼前一张张明媚的笑脸和一枚枚闪耀的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喜极而泣。
【解析】“触目伤怀”,指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该词语与本句语境矛盾。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如果能否对食品经营者的资质把好关,那么消费者面临食品安全隐患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把“资质”改为“质量”)
B.地球生物多样性关系着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基础。
(“生存”与“发展”互换位置)
C.全社会都要参与到阅读中来,培养爱读书、好读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把“培养”改为“营造”)
D.随着文化发展的深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删去“随着”或“使”)
【解析】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改为“不能”。
素养提升
为推进我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主题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拟写两种活动形式。
①
②
2.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将朗诵朱自清的《背影》。
作为主持人,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
(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
3.这是美术老师为本次活动创作的题为《渴》的“全民阅读”漫画作品,请你描述画面内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想要变得聪明睿智。
课文精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2.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情景?请把它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并说说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下列句子,说说“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拓展阅读
老父尚能撑撑船
徐九宁
①家住河边,有一艘船,是最基本的家当和必需。
②我家也是,从一开始的木质船,到后来的水泥船,一艘又一艘地换。
③过河、赶集、打鱼、运送货品、去圩心里干活,凡事种种,皆需坐船的。
也只有船,可以让我们行动自如,如履平地。
④船,虽然换了一艘又一艘,但撑船的人,却始终未曾换过,他便是我父亲。
⑤儿时长长的暑假,我常要和父亲坐船去圩心干活。
去时,父亲在船尾撑船,我只管坐在船沿边玩水,让碧蓝、清澈、凉凉的河水,从手掌上流淌过,备感舒畅。
⑥干活归来,全身都累,我跳进停泊在树荫之下的船里,将帽子朝脸上一盖,倒头便睡,还是由父亲撑船送归。
⑦父亲喜欢用竹篙撑船,为此他专门在屋后种了一片竹林,以便可随时取用新的、好用的竹篙。
他用竹篙撑船时,左一下,右一下,既用蛮力,也用巧劲,该蛮时蛮,需巧时巧,在竹篙上自由切换。
蛮巧之间,船便在河面上荡开一层层水纹,载着生活之重,浮水而行。
⑧年轻时,父亲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
船是他的助手、伙伴,他是船的主心骨,他和船,是河面上一幅流动的朴素之画,是连接两岸的飘动之桥,是撑开明亮日子的责任担当,也是父子之情的载体表达。
⑨有一年秋天,我从县城的学校步行回家,到达家门口的河对岸时,已是半夜。
我站在河埂上,朝对面大声叫父亲,想让他把船撑过来,渡我过去。
○10那时乡下,还没有手机和电话,只能靠喊叫。
⑪河面很宽,我担心睡熟的父亲不一定能听到。
但只喊了三四声,家里的灯便亮起来,随后,门被打开了,父亲听到了。
⑫那晚的月色很好,我看见父亲拿起竹篙,下了河,上了船,开始左一下,右一下地将船撑了过来。
月光打在河面上,也洒在父亲身上和小船上,他撑船的一举一动,清晰地倒映在水中,让我仿佛觉得自己有两个父亲。
⑬类似这样的接渡,有很多次。
再晚,都有父亲撑船来接我,渡我过河,伴我回到温暖的家中,真好啊。
⑭这些年来,父亲愈发老了,头发白了许多,人也显得不如往日精神,蔫蔫的,背尤其弓得厉害。
但船,依然由他来撑,每年我也回不了几次家,回去,就尽量找个理由,让他带我撑撑船,到河上走走,让他觉得自己还未老,还是能撑得动船的。
⑮我当然也是会撑船的,但一直以来,父亲都不太愿意把竹篙交由我。
在他看来,我是一个撑笔杆的人,只要撑好笔杆,写好报道和文字,就足够了。
人生有三苦,撑船排在首位,父亲不要我来继承他的竹篙,他希望我能走出去。
⑯春节,我回乡陪父亲过年,赶上了一场大雪,一夜之间,天地间苍茫一片。
天亮开门时,我看到家中那艘用了很久、有太多斑驳的水泥船,孤单地停泊在寒风瑟瑟的河边,船头、船尾、船心,都盛蓄了一层厚厚的积雪,似乎要被压垮,再也负不了重,行不了远路了。
⑰我便与父亲商议:要不我给您买一艘新船吧?父亲连连摆手,说,老船还能用,而且用顺手了。
他还(A.忧伤 B.无奈)地说,再过几年,我去世了,你们都在外地,也就极少会回来,家里也不需要船了,买了岂不是浪费?
⑱我竟无言以对。
是啊,移居城市的我,是不太需要一艘船的,买后确实是多余,停放在那儿意义不大。
想想,还不如趁着老父尚能撑船之际,多挤出时间,常回来陪陪他。
⑲珍惜眼前人,船在,撑船的父亲还在,这便是当下的我拥有的最美之事,一定要去好好拥抱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7期,有删改) 1.选文以“撑船”为线索,组织叙事材料。
请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撑船”的事件
①父亲撑船带“我”去圩心干活
某年秋天②
这些年来父亲撑船带“我”到河上去走走
2.选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第⑯段穿插了写景的句子,请结合选文内容,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3.为准确表达出人物当时的心情,请从括号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比较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他还(A.忧伤 B.无奈)地说,再过几年,我去世了,你们都在外地,也就极少会回来,家里也不需要船了,买了岂不是浪费?
4.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标题《老父尚能撑撑船》的妙处。
微写作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微写作。
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感人至深,凸显了父子间真挚的感情。
请仿写一个表现亲情的场景。
要求:(1)有细节描写;(2)运用连续性动词描写;(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