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原遗址新出土的青铜器_白晓银-201403考古与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周原遗址新出土的青铜器
白晓银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陕西扶风县722201)
周原遗址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周人灭商之
前的都城,西周建立后其地位仍很重要,故是学
界公认的最重要西周遗址之一。
从西汉宣帝神
爵四年起,这里就不断有重要的青铜器和其它遗
物出土。
近十余年间,
除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等单位在周原的齐家、
云塘等处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获取了大量考古资料外,另有几批青
铜器分别出土于庄白、
齐家、许家等地,周原博物馆先后征集收藏。
因资料比较零散,过去未曾进
行过介绍而不为人所知。
鉴于这些器物的重要
价值,现予介绍,以供学界研究。
图一大父鼎铭文拓片
图二伯簋铭文拓片1.庄白出土铜罍
蕉叶夔纹罍(总3244,编号为周原博物馆藏
品总号,下同)2002年10月扶风县法门镇庄
白村西北土壕出土,系村民取土时发现。
据观察
周围有较大范围灰土,
为一灰坑,夹杂有不少西周陶片等,
但未再清理出其它铜器。
罍通高47、口径25厘米,重16000克。
平沿内折,束颈,圆
肩,深腹斜收,兽首衔环耳,高圈足。
颈部饰回首
夔龙,肩部饰涡纹间夔纹,腹部饰两两相对的夔
纹,作成焦叶形,圈足饰两周弦纹。
颈部有一小
孔,腹部出土时被挖残一洞(封三,3)。
图三弓形器(总3015)2.许家出土铜鼎大父鼎(总3389)1995年12月在法门镇许家村出土。
通高30厘米,重6470克。
出土时被挖掘机挖残成7块。
立耳,平沿外折,垂腹,圜底,马蹄形足内凹。
口沿下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周,耳外侧饰两道凹弦纹(封三,1)。
腹内壁铸铭文3行14字:“大父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图一)。
3.齐村出土铜器2000年2月扶风县齐村出土铜器2件,村民白治龙交我馆收藏,出土情况不明。
伯簋(总3016)通高17.5、口径17厘米,重3600克。
失盖,子母口,方唇,腹微鼓,两侧有兽首耳下有珥,高圈足,圈足下附四兽首柱足,口沿下饰垂冠凤鸟纹间饰变形兽面纹,腹部饰瓦棱纹,圈足饰窃曲纹(封三,
4)。
内底铸铭文3行15字
:“白(伯)作宝簋其用于氒倗(朋)友万年宝用”(图二)。
弓形器(总3015)通长36.5、宽3.6厘米,
重490克。
器身呈弧形,内侧有凹槽,正面中间
有突棱状圆钉,
内镶嵌有绿松石,两边饰有对称的蝉纹,两端呈连弧状曲臂,臂端各有一镂孔小
铃,内含弹丸(图三)。
4.齐家出土铜器
2010年2月,扶风县齐家村村民齐建华在
该村发现了3件青铜器,后交我馆收藏。
9
11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3期
祖己爵(总3767)通高20.8、流尾间距17.2厘米,重733.6克。
宽流,尖尾,圜底,兽首
长舌鋬,三刀形足外撇,双菌状柱立于近流处。
腹部纹饰大部分磨损,靠鋬部留有纤细的云雷
纹。
鋬内铸铭文
“祖己”二字(封三,2)。
素面觯(总3768)通高18、口径17.8、底
径4,
5厘米,重318.6克。
侈口,腹下部外鼓,圈足,素面。
腹部有一补铸痕(图四)。
铜锛(总3769)通长12.6、銎口3.6ˑ2.2、
刃宽3.2厘米,重204.6克。
长条体,单面刃外撇,
长方形銎,銎口处三面有突棱,一面平直,正面突
棱下有一长方形钉孔(图五)。
图四素面觯(总3768)图五锛(总3769)蕉叶夔纹罍的形制纹饰与凤翔县劝读村出
土的对罍相似[1],应为西周中期之物。
此罍不仅形体硕大,而且造型之精、纹饰之美,为周原地区出土铜罍器中之精品。
大父鼎的形制与1978年9月岐山凤雏村窖藏出土的伯尚鼎、1981年12月黄堆下务兹出土的师同鼎基本相同[2],风格也一致。
具有直耳、
圜底,足呈中间细两头粗的马蹄形晚期鼎的特
征。
另从造型、
纹饰及铭文的字形看,明显具有西周晚期特征,
应是西周晚期之物。
伯簋子母口微内敛,腹饰瓦棱纹,圈足下接三矮足的风格,与1960年10月齐家村出土的
中友父簋相似,具有晚期簋的造型特点[3]。
其口沿下饰凤鸟纹,为西周中期常见的纹饰,圈足上的窃曲纹,在西周中晚期较常见,说明此器的年代可能到西周中晚期之际。
加之该器的圈足呈直立状,与西周晚期同类簋圈足外敞有所不同,故其年代可能偏早而进入西周中期。
还值得注意的是,伯簋的铭文是从左往右书写的,周原博物馆收藏的带铭文铜器中,1976年扶风县云塘十号墓出土的□父方鼎、1976年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兴爵这两件器物也是这样书写的,说明西周中晚期铭文书写不一定都是从右向左写的。
弓形器,或说是弓上的辅助器,弛弓时缚在弓背的中央部位以防弓体损坏
[4];或以为是系于驾车者腰间的挂辔器
[5],看法不一。
周原地区过去就有发现,此器饰蝉纹的风格显示其时代为西周早期。
祖己爵的形制、花纹与1976年扶风云塘十
号墓出土的则爵、
1980年法门李家采集的父己爵相似[6],菌状柱、刀形宽足是西周早期爵的特征,当为西周早期之物。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张天恩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图一八九.[2]同[
1]:图七.[3]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M ].北
京:文物出版社,
1980:图一五零.b.罗西章.古文物称谓图典[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4]唐兰.弓形器(铜弓柲)用途考[
J ].考古,1973(3).[5]林沄.关于青铜弓形器的若干问题[C ]∥吉林大型社会科学
论丛(2).吉林大型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1980.再论青铜挂缰钩[C ]∥青果集—
——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1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8.[6]a.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J ].文物,1980(4).b.周原
扶风文管所.周原西周遗址扶风地区出土几批青铜器[J ]
.考古与文物,
1982(2).(责任编辑李自智)
021考古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