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共35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登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高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杜 甫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首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和杜甫一生都在燃 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 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 杜甫诗美在骨。
有人将唐王朝比作一座山,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记, 而这条分界线把诗人李白与杜 甫隔在山顶的两侧:
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 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 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 故他心胸开阔、歌声豪放。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家虽然在巩县,但是他们混的却是京城的圈子,他们是京兆 杜氏的一支,他们家世代为官,是北方的大士族。杜甫的祖父杜 审言是唐初的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 友”。
由于杜甫的家境优越,小时的生活过的非常的富足、丰富多彩。 他曾在河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岐王李范宅里,玄宗宠臣崔 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 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尾多联灾多病,艰今难天苦又恨独繁自霜登鬓临,高潦台倒。新停浊酒杯。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研讨思想内容
• 一、前两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 出现哪六个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 么特点 ?
答:(1)作者描写了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 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水鸟。无边的落叶,滚滚而 来的江水等景物。(2)渲染了一种
杜甫身处往下走的一侧,头 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 岖、深沟的阴暗,故造就了他 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 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 无法攀登的高峰,使后人感到 可望而不可及。
杜甫诗盛唐步入中唐的代 表诗人,他心怀忠君爱国、 痛斥祸乱、心系百姓之思, 但一生却坎坷艰辛——仕途 不济、穷困潦倒、疾病缠身。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令诗人超越 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的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惘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 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无 处 停 息在 ,空 比中 喻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对官场绝望, 放弃了官职。
陷贼和为官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 地逃跑,终于,在公元757年夏 天,杜甫逃出了长安,拜见唐肃宗, 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负责给皇 帝提意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 取劝谏,反把杜甫打发到华州去做 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麻 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 现了各种民间的痛苦,唤起了他深 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时的社 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官职,去了 成都建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 无束的生活了。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穷困再次逼进 了他的生活
杜甫在成都西郊外,在亲友的帮助 下,开辟荒地,建起了杜甫草堂,每 天植树栽花,养鸡养鸭,本想过上一 种悠然自在的生活,然而,老天也不 给他种生活,在一年的八月,秋风怒 吼,把他的草堂给刮走了,没地方住 了,这时,下起了大雨,屋里湿淋淋 的一片,无处安身,长夜难眠,这个 夜里,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他从自已的处境看到了社会 上广大的“寒士”,幻想着天下有平 安富裕的时候到来,“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 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氛围。
意象分析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 飞回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 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 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 写照
意境肃杀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 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 的凄惨,哀猿的啼叫 暗示着作者的悲苦。
意象分析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光 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 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 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 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 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 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 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儿子饿死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 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 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 看到了社会的灾难,连年水灾旱灾不断,民不 聊生,他心更加牵挂着家里的人,可是,当他 一进家门的时候,一片嚎哭之声,原来他那不 到两岁的儿子已经饿死了,这时,杜甫的心里 象撕碎一样的痛苦,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年老人衰, 无家可归, 病死客船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北方还是兵荒 马乱,他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就 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每 天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补丁又补丁的 衣服,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着灾 难的祖国,忘不了受尽折磨的老百姓。 杜甫怀着这种郁郁的心情,在他五十 九岁的时候,在湘江的小船上病死了。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三、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 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 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 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 多难忧心忡忡。
• 四、“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纵然如此,他却是我国古 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穷而 后工”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闻一多的评价: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 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喉咙中唱出的血泪,伟大灵魂背后细腻、深沉而又复杂的 情感。
三.杜甫的生平及思想
唐玄宗中后期,社会衰败,政治混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场灾难,给唐 诗带来了巨大转变。
杜甫的生平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放荡齐赵,裘马轻狂的 青年诗人。 ②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仕途失意,关注民生的 中年人。 ③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厌恶战争,同情百姓的 伤心人。 ④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感慨命运,忧国忧民的失 意人。
安史之乱中 当了俘虏
陷贼和为官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的 人们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尝尽了各种辛苦,当时,杜甫 在长安也呆不下去了,混杂在 人群之中逃离了长安,去投奔 唐肃宗,途中,被安禄山的人 给抓起来了,把他又送回了长 安,杜甫一看到长安那种河山 破碎的悲惨景象,伤心欲绝, 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 反映了他当时的忧愤的心情。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 统的家庭中,其十三世祖杜预,为西 晋名将,名儒,其祖父是初唐著名诗 人杜审言。父亲杜闲,为兖州司马, 终奉天县令。7岁学诗,15岁扬名,颇 有政治抱负,但一生不得志,只做过 一些左拾遗等小官,其作品显示了唐 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 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 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 到人们的重视。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 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 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 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 “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 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 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 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品味语言
五、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 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一 会 决荡 阴造齐岱 览 当 眦胸 阳化鲁宗 众 凌 入生 割钟青夫 山 绝 归层 昏神未如
望 小 顶 鸟云 晓秀了何 岳
杜 甫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特考失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 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 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 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 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 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 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 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 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 个沉重的打击。
知人论世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 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 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 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 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 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 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杜甫自小聪慧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 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 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 日上树能千回”。
二圣 右为李白
十九岁时,杜甫开始外出游学,这一外出就是四年,他走了很 多地方,感悟了很多东西。四年后,二十三岁的杜甫回家参加科 举,不过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进士考试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 司马,他又去衮州附近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后曾两度与李白相遇,共同游学了一番。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
登高
杜甫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 仙是超凡脱俗,圣是超凡入 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 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 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 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 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 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 一副豪客形象;杜甫是儒, 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 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 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才华得不到 赏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又来了一下重的打 击。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 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 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 处潜悲辛。”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 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总结
首联和颔联作者精选 了一系列意象,将诗人的 “艰难苦恨”包含无遗, 将所要抒发之情凝聚于所 绘之景中,借景抒情。
说说颈联对仗工整之处。在 朗读时哪些字应重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重读:万、悲、常、百、多、独
二、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父亲病故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 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杜甫的父 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杜 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 着,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 到了杜甫的身上,这下,可把杜甫 给难住了,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 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担子压得 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一 家人的生活呢?
总结
颈联和尾联,诗人直抒 胸臆“艰难苦恨”,一个 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 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 形象跃然纸上。
写 首联
景
颔联
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仰望 无边落叶
俯视 不尽江水
抒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Hale Waihona Puke 方法总结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 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