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第一篇: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内容提要]
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妇女在人性被极端压抑的中国社会里艰难地行走着,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妇女悲剧命运,悲剧形象入手,以典型人物为突破口,详细地分析了鲁迅笔下妇女悲剧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与分析,同时也在人文性的前提下探讨了鲁迅笔下悲剧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
鲁迅女性悲剧形象沉默国民的魂灵
一听到鲁迅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恐怕还是阿Q、狂人、孔乙己、吕伟甫、魏连殳……或许在看到这些男人们的同时偶或想起祥林嫂或子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小说的主要成就还是建立在对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剖析上。
二十世纪文学大家中,擅长刻划女子形象的着实不少。
张爱玲、现从文、钱钟书及较近的王安忆、苏童等都是比道高手。
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不遗余力,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作品中的“她们”呢?在每一个社会人的想当中,都包含阗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从小就倍受人间炎凉之事煎熬和摧残的鲁迅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女人的呢?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经历中,自身的婚姻爱情挫折,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命运,无不震撼着鲁迅的心。
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给鲁迅的刺激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中国农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就要窒息而亡了,痛苦不堪的妇女,在无可奈何地望
着自己滴血的伤口痛苦呻吟,而卑鄙无耻的“正人君子”们正穿着崭新的长褂拿着长长的烟枪一个挨一个“笃笃”地敲着“他们”的头大声怒斥,要死还是要活?每个人都在心中重复着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忘却”吗?鲁迅的笔下,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形象出现了,他塑造了社会的另一个层面上艰难挣扎的生活群体――女人。
在鲁迅的笔下,每一个女性形象就是一个悲剧,或死、或散、或无奈……他自己提出对悲剧的近似定义的看法:“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他在此提出的“悲剧”明确指“在戏台”演出的审美形态的悲剧艺术,而不是泛指现实生活中时时发出的悲惨的事件,后者并不都进入前者。
如何改变这些人,尤其是女性的悲惨生活。
鲁迅勇敢而自动地承担起挽救国家,民族的重任为社会,为全民族舍弃了个人的一切安乐,“拼命地做,忘记吃饭,减少睡眠,吃了药来编
在祥林嫂身上集中体现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的精神的悲剧,可以说是集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于一身。
祥林嫂的悲剧的所以真正的严肃的悲剧,因为从美学的观点来看,她的精神品质及其悲剧命运,在严格意义上体现了悲剧的本质。
第一,祥林嫂作为一位劳动妇女,具有善良、勤劳、朴实的优秀的品质,坚强不屈的性格,凛然不可侮辱的人的尊严感,顽强的追求人的基本权利的愿望与要求,这种优良的气质,品质和性格,是劳动人民阶级本质的集中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渴求自由解放的必然的历史要求。
自然,祥林嫂并不是一个觉悟的妇女,她的思想认识及其挣扎,反抗和追求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是她受压迫的处境和社会制度造成的,并不是阶级本质的必然表现,因而并不是祥林嫂精神品质上的缺陷。
正因为这样,祥林嫂的毁灭才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第二,祥林嫂作为一个寡妇,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遭受了四大封建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残酷压迫和摧残,特别是最反动,最野蛮的封建教条――节烈的严重打击。
因此,祥林嫂的悲剧是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
她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结局,是为反动的封建宗法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所决定的,从而暴露了它们的“吃人”本质。
第三,在“四权”的巨大压力下,
祥林嫂如果是一个驯服的,得过且过的,极能忍受的人物,她也可以苟活下去,马马虎虎地了解自己的一生。
但祥林嫂的性格精神并不是这样,尽管她没有阶级觉悟,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道路没有什么正确的认识,但她有着强烈的要求摆脱压迫,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意识,有着强烈的人的尊严感和争取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意志,有着顽强的寻求人生渔喛与希望的要求中,有着潜在的但是倔强的反抗性。
由于祥林嫂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点,所以她的挣扎,反抗和追求是正义的,而她失败,获得悲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祥林嫂悲剧的可悲性,并不仅仅在于她的肉体上受到封建势力的虐待和饥寒的痛苦而主要在于她的精神上遭受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节烈这种最反动的教条的沉重打击。
因此,祥林嫂的悲剧在于艺术效果上必然激起人们的巨大悲痛和愤慨,启示人们只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打倒四大封建势力,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才有真正的自由幸福。
鲁迅对祥林嫂的塑造,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所一贯坚持的思想和态度:表现出他对农民深受压迫,剥削和毒害而毫不觉悟的愚昧,麻木的痛心和批判;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在作品中,作者虽无情地揭露了“四权”对祥林嫂的扼杀,但是,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又是痛心疾首地暴露和批判了祥林嫂的不觉悟。
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的愚味和麻木有极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
他在稍晚于《祝福》后写的杂文《灯下漫笔》中说道:“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这一思想在祥林嫂身上,又可以大致看出其模样。
祥林嫂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在这两个时代里沉浮。
告,这种老调子应该到唱完的时候了,中国应该出现新的声音。
二、渺茫“明天”的企盼者――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鲁迅《明天》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丧子的寡妇。
江南水鲁镇,劳苦妇女单四嫂子两年前失去了丈夫。
守着独子――三岁的宝儿共度时光。
宝儿患了病,单四嫂子抱着孩子求神问签许愿,也服
用了民间偏方,但宝儿的病仍是昌轻夜重,不见缓解。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天亮,孩子的病情更为危重,单四嫂子取出所有的银元铜钱到中医何小仙处去求诊。
在开上药方去药房抓药途中,又受到地痞流氓蓝皮阿五的调戏。
当天下午,在最后睁开眼叫了一声“妈”后,孩子死去了。
邻居五九妈指挥料理孩子的后事,单四嫂子拿出惟一的家当――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托保买棺林。
夜深人静,人去屋空。
单四嫂子哭干了眼泪,希望所发生的一切只是个梦――宝儿好好的。
此梦却难圆,又一个早晨,棺林买来了。
入殓,埋葬。
太阳落山时分,帮忙的人吃了饭,都回了家。
孤苦一身的单四嫂子,坐在太静、太大、太空的房子里,想着孩子生前的情景,她希求在睡梦中,再见到她的宝儿。
门外照例传来地痞流氓的调笑声。
鲁镇落在寂静,只有几条狗,“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作者在小说在着力提示出,由于社会的黑暗,群众的落后、麻木,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淡,而这正是造成单四嫂子不幸的社会根源之一,也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当孤苦的单四嫂子抱着病重的宝儿,在“黑沉沉的灯光下”备受煎熬时,没有一个人肯去帮助她,安慰她。
而那个流氓无赖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坐在隔壁酒店里,探听动静,哼低级的曲子,打她的主意。
当宝儿死去,单四嫂子“从呜咽变成号啕”时,以五九妈为首的邻居们,所忙的是用她的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又替她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还把单四嫂子仅有的一副银耳环和一支银簪,拿出来交咸享酒店掌柜,托他作保,半现半赊地买一具棺木。
蓝皮阿五认为有油水或捞,何“自告奋勇”地愿意接揽这差事。
五九妈却不让他沾手。
于是在埋葬的那一天,蓝皮阿五便“整天没有到”。
咸享掌柜又替单四嫂子花了四文二十个大钱,雇了两名脚夫抬去埋了。
这名为帮忙,实为揩油。
当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要显出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这是何等冷漠的社会现实!单四嫂子是一个完全失去反抗力的妇女形象。
她的命运极为悲苦,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向她袭来,但她都没有任何的不满和反抗的表示,她只是一味地以迷信、对命运的顺从和屈服,幻想改变或减少自己的灾难和痛。
宝儿生病后,
她向神求签、许愿;在病越来越重时,又幻想“明天”热会去,痛会减,喘会平,在宝儿死后,她又幻想“明天”宝儿会“好好的睡自己身边”,而当这一切一次又一次被灭后,她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想赶快睡去”,在梦中去“会她的宝儿”――可以说,她的宝儿是被残酷、落后、冷酷的封建制度吞噬了。
也是被自己的愚昧、落后、迷信、杀害了。
对于社会和自
拼力抵御着杀人团的精神虐杀,二者处于相对平衡势态。
鲁迅在《明天》的结尾,并没有明确地给我们以任何希望。
鲁迅自己是讲究“于无希望中得救的”。
但对单四嫂子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她失去“明天”,又意味着什么呢?鲁迅不肯地明确的答案告诉我们。
但单四嫂子这个满身痛苦,满腹心酸的妇女却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单四嫂子己是一具活尸了,是社会让她变成了这样。
她是封建社会庞大礼教系统的牺牲品,她的命运逻辑规定,她不但记过无法再见宝儿,而且她自身的明天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殆尽,那就是――“烈妇”。
为什么单四嫂子的明天是从节妇变成烈妇呢?因为社会上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这个杀人团在“吃人”,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吃”下去,单四嫂子“命运”,注定是万劫不复的。
这个“杀人团”吞食单四嫂子有三个步骤:一是单四嫂子丈夫死后,礼教观就叫她乖乖做节妇;二是宝儿病重时,不但得不到半点同情,而且这个“杀人团”的成员一起动手来虐杀;三是失去宝儿后,他们觉得单四嫂子的精神支柱崩塌了,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猛扑上去,吞食她。
这就是贫苦劳动妇女单四嫂子的命运!在那样的禛中,只能把自己的悲痛和愤憎留给世界,把她的期望寄托在莫须有虚无的地狱之中。
《明天》表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深沉思索和对妇女命运的倾情关注。
鲁迅的脚牢牢地站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在第一篇妇女题材的小说《明天》中,就真切地融及了中国劳动妇女沉重的悲哀。
它让人们想得很多,很深,想到中国劳动妇女的地位和命运,过去和未来。
明天,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动人的词语,但对于单四嫂子却是如此;
明天,对于鲁迅来说是何等沉思不已怕词语,但对单四嫂子来说是如此。
鲁迅是为明天而奋斗的作家,他为社会给予单四嫂子的这种“明天”悲愤,这种“明天”实际上是暗夜与绝望。
三、孤独反抗者—爱姑
《离婚》是鲁迅写于1925年11月6日的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
作品的主人公爱姑,娘家庄家和婆家施家,都是地方上很有势力的人家,庄,施两家联姻,经过三茶六定,花娇抬爱姑进门,结婚礼仪一一符合封建礼仪。
由于施家的儿子姘上了小寡妇,爱姑干涉丈夫的行为,而公婆又袒护儿子压制爱姑,爱姑哭回娘家,庄木三带着六个儿子去拆平施家的灶,两家闹翻了,整整三个年头不肯罢休,最后请七大人调停,才以离婚收场。
在这场纠纷中,庄、施两家,还有慰老爷,七大人之流,手上的武器全部是封建礼教,这场离婚纠纷,从本质上讲,不是不封建斗争,倒正是用修补封建家庭裂痕,调整封建阶级内部矛盾,强化封建制度的新方法。
鲁迅毫不留情地把庄,施两家的意见写成一个表里不一,形神相离的喜剧性场面,这个场面上充斥着虚伪,矫揉造作和上流社会的空虚,腐朽和堕落。
观念作崇。
七大人的地位高于慰老爷,是爱姑所见过的最高统治者,爱姑这位表面上泼辣的农村妇女,内心深处仍然是对地位的屈从。
爱姑的这些弱点,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在她周围的群众都对封建阶级代表人们七大人有一种敬畏的心理。
八
三、蟹壳脸,甚至庄木三这样的富裕农民,都是如此。
鲁迅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才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探讨和反映的。
它通过女主人公爱姑对离婚问题的处理深刻地反映出在辛亥革命以后,农民群众对封建统治者还存在着幻想和敬畏,在政治上,思想上还仍然受着封建统治者的严酷统治,因此,小说的主导思想仍然是反封建的。
四、幻想与现实矛盾的终结者――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是受过“五四”新文华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
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
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局长一纸解令导致涓生失业,断绝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而此时,同居后的涓生,已众外到内“读遍了子君的身体,她的灵魂”。
他的态度陡然变了,他不再自愧弗如地对待子君,仰视子君尊敬子君,而是居高临下地俯视她,鄙视她。
子君像她的“阿随”一样,在经历了“婚姻自主”的美好小环境,沉湎过短暂的“安宁与幸福”之后,在家庭琐事的不断纷扰之后,在生计的窘迫威逼之后,由颓唐,无所作为而最终重新回到封建势力的强大打击下,含恨离开了这“无爱的人间”而涓生也只能带着“悔恨和悲哀”去探索新的生活,结束了个人奋斗的悲剧。
《伤逝》就是悼亡的意思,即哀悼子君这个曾经是纯洁、善良、勇敢的新女性的毁灭,哀悼她的真挚的爱情,婚姻的自主都成了泡影。
子君的悲剧深刻的启示人们: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势力是诱杀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
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
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
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会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会渐渐褐色,在刽子手的狞笑中,一切都灭亡了。
子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这说明,离开社会改革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个性解放和“未褪尽的旧思想”是子君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在任何人的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我们应从子君与涓生的矛盾中能否认识到这种矛盾并正确处理和对待它。
子君和涓生可以为爱情奋斗,但却不知如何去“更新、生长、创造”,这就是他们的可悲之处。
而悲剧就发生在这可贵可悲的矛盾中。
鲁迅提醒人们:要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和帮助,即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具有精心浇灌,爱情之树才会常青。
要想获得更完美与成功的爱情,必须把自己的不懈努力与社会改革合而为一,才能让爱情更现实。
因此,改革人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篇: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
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
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
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
她的心中只有宝儿。
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
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③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
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
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
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
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
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
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
”④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
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
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
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
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
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
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