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第四、五、六单元六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设计-第四、五、六单元六下数学第
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
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小棒、挂图、相关课等。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例1,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用丰富、生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
P48主题图、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
每个学生准备36个○卡片或36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不知大家忘了没有?老师来考考大家,有没有胆应战?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12÷3=18÷6=3÷3=
2.填空。
2×()=43×()=64×()=8
()×3=12()×4=20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合作探究
1.201班的同学在打扮他们的教室,准备过六一儿童节了。
我们也去凑热闹好吗?呈现P48主题放大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派代表汇报。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首先来解决每一个桌的问题。
出示例1的放大图。
(2)同桌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学生独立解答。
(4)如果挂成7行怎么办?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说出主题图中其它各桌的解决方法。
(2)学生独立解答主题图中其它各桌的问题。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显化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56÷8的商,想8和几相乘得56,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7。
三、练习
1.P49的做一做。
让学生说一说用的口诀,再计算。
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练习十一第1题。
(1)每两组一起开火车,看哪一组算得快。
说用的口诀。
(2)让学生独立填写答案。
3.练习十一的第2题。
帮助小鸟回家。
4、独立完成第2、4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数目大了些。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法。
【教学重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各2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图(1)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交流,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知道“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或在黑板上表示):
图(1)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图(2)
二、教学例2
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图(2),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
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
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第二行:△△△△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③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合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①12是3的4倍;②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①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②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课动态出示题意:先出示舞台上有35个人唱歌、台下5人观看的情景,然后出示7位跳舞的学生。
提问:根据这个场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也许较多,但一定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师可从中摘录下来,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几位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的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
(2)在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本分析思路(以本例为例进行总结):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是7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
(3)让学生应用基本分析思路解答“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有序地数出跑步和练武术的人数。
(2)独立解答第(1)题。
(3)对于第(2)题,可引导学生提出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的问题。
四、课内(外)练习
1.基本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
2.综合应用。
冬生骑车观看家乡的变化。
(1)想一想,说一说“千米”表示什么?
(2)冬生从岭下村到下溪村用了1小时,从下溪村到上溪村要几小时?从上溪村到鹅湖村要几小时?
(3)从江边村到鹅湖村大约要几小时?
(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57-5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能熟练的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从而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较清楚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分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口算。
2、做课本57页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在课本上。
二、涂一涂,算一算:
1、课本57页第4题。
先让学生试图,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有目的的将其做以下有条理的板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解决问题:
1、课本56页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要求至少要提出两个以上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2、课本57页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摆了多少盆月季花?
学生独立解答。
3、课本58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填空和1、2小题。
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开放练习:
小明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59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掌握表内乘除的知识的基础上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的问题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的问题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起去公园玩玩吧?(出示例4主题图)通过看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主动探究:
1、小组合作再次观察画面在小组里说说画面的意思:第一幅图上有几条船,每条船上有几人,第二幅图上已知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在明确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解答。
3、汇报交流:
学情预测:(1)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从第一幅图上可以求出:46=2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做几辆?可以用
24÷3=8(人)
(2)要想知道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已经知道每辆碰碰车坐3人,还要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可以从第一幅图上可以求出:46=24(人),然后用24÷3=8(人)
4、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做课本60页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在课本上。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做课本60页第2题。
先让小组合作看图说图意,组长汇报图意。
然后学生独立解答在课本上。
3、做课本60页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计算。
然后让学生说出计算的顺序。
使学生明白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一样,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四、开放练习:
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63-65页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较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能对除法算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
2、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务实的学习、系统的整理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较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对除法算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整理。
1、你能举一些学过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2、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表格把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进行整理吗?小组为单位试试看。
3、小组汇报整理的结果。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2、把下列算式按结果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54÷918÷640÷845÷563÷9
56÷756÷8
3、在里填上+、-、÷(题略)
4、做课本练习十四的第1、2、4、6题。
三、游戏。
请同桌两人从数卡中任意抽出两张,一人根据数卡说乘法算式。
一人说除法算式。
如:3、6甲:3乘6等于18。
乙:18除以6等于3,18是6的3倍。
四、开放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24
□○□=2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63-66页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会看图,说出图
意并能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瞧,这是201班上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1)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图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3)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
师小结: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自我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65页第8题主题图)
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1)学生汇报、交流信息。
(2)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教师可分类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解答。
二、知识应用。
1、做课本64页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议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第64页第7题。
3、第65页第9题。
让学生根据
题目的要求,同桌两人进行猜数游戏。
4、第66页第10题。
(1)学生自主探索,填一填。
(2)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
开放练习:说出下面哪两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请你用这两个数字创设一个用除法计算的情境吗?
6 2 1 3
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树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读写。
2、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数。
2、体会数位的意义几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
3、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4、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68-69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3、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0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调查反馈:生活中有许多比较大的数,你收集到哪些内容?我们全校师生共有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猜一猜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2、亲历数数,建立数感。
出示一大包小正方体.猜一猜有多少个?
小组合作,动手数一数。
汇报展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揭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数数游戏,突破难点。
从198数到204,从989书到1000。
同桌互相数数。
通过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知道哪些更大的数?先讨论,再交流:
当数较少的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
当数较多的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十一十地数;
当数更多的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4、读数、写数、数的组成。
在计数器上拨出数:126304580
同桌互相读出这些数,注意:中间有0时怎么读?末尾有0只能读?并写出来。
讨论: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5、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应用拓展。
1、完成做一做。
读出下面各数,再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广场上有330个鸽子。
天空中有580个气球。
2、写出下面各数。
完成做一做第2题。
3、完成练习十五第1-4题。
4、开放题。
毛衣620元
裙子215元裤子203元
每衣服各是多少钱?
妈妈带了1000元钱,买这些衣服够吗?
妈妈选中了这毛衣,该怎样付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话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美丽的沙滩上,有两只海龟正在争吵,它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出示两只海龟,背部分别写着数:8和13)。
一只8岁,一只13岁。
请你们来帮助它们比一比,到底是哪只小海龟的年龄大。
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8<13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一位数<两位数)
这时沙滩上又爬来一只3l岁的海龟,它和13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的年龄大?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13<31=。
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l比3小,所以13<31=。
小结: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要我们比较数的大小。
二、自主探究。
1、根据位数分类。
小鸟也请我们帮忙,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小组讨论看看应该怎么送?
出示挂图:
473 927 12 1000 98 57 5 10 100
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
你把哪几只小鸟送回同一个家?为什么这么送?
2、比较大小。
从这些数中任意选取两个数,比一比,结果怎样?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汇报,师板书:
473〉12927〉51000〉00〉10
98〉59927〉47312〉1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归纳总结:
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少的数就小
数位相同时,先看它的最高位,最高位的大的数就大;如果相同,就看它的下一位,一直比下去。
三、应用拓展。
1、比一比游戏。
同桌个出一个数,在比大小。
2、完成做一做。
3、完成练习十五第5-6题。
4、开放题。
出示图片:
950米小芳家15分钟
470米小刚20分钟
学校780米
920米小强12分钟
小丽10分钟
①比一比,谁家离学习近,谁家离学习远?按大小顺序排列出来。
②从学习到家,他们个用多长时间?
③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100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1000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数。
2、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生活中有许多比较大的数,你收集到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将1000以内的数字记录下来。
超过1000的书有老师来写。
出示主题图: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学生尝试读出这些数。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①先数大正方体,引导学生一千一千的数。
师:这个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可以用哪个计数单位来表示?数到9千后,再增加1千是多少?引出: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②用计数器数数。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2、亲历数数,建立数感。
数出10000个大米,感受10000个大米有多少;数出10000也纸,感受有多厚;我们学校有1000人,想象10000人有多少。
3、教学例5。
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是怎样发现的?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填一填。
4、制作数位顺序表。
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出书并读出来。
三、应用拓展。
1、完成做一做1-2题。
2、说一说,写一写。
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数,对方写出来,再交换。
3、社会实践作业。
到超市调查:各种家用电器的价格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100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00以内的数。
2、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1000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汇报交流:你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调查各种家用电器的价格是多少,并记录、读出来。
450450982
6545873589
说一说这些数的读法、写法和组成。
二、自主探究、
1、看图读数、写数。
千百十个千百十个
○○○○○
○○○○○
○○○○○
○○
写作:43053003
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