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最新)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综合测试01-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A
【解析】该地位于湖南,湖南的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2.【答案】B
【解析】从4幅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是夏季较冬季多,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 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秋高春低,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大致为“单峰曲线形”。
3.【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杉木人工林属人工针叶林,其他三种为天然次生林,故一年中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徽生物生物量小于其他三种森林的主要原因是树种单一。
4.【答案】B
【解析】一般杂树是在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下自然生长的植被,属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正值春季。
“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杂树冬季落叶,此时开始长出新叶,则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据此可排除A、C两项。
从图中树型看,也不可能是针叶林,故为落叶阔叶林。
故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华北平原西部、北部为山区,森林分布广,则代表森林生态区的是乙。
从森林区向内陆,降水减少,则丙为草原生态区;平原地区对应的甲是农业生态区。
6.【答案】D
【解析】由图b可知,冬季林地植被覆盖度较草地高,可判断I曲线是草原生态区、Ⅲ曲线是森林生态区,Ⅱ曲线是农业生态区。
草原生态区气候干旱,则年太阳辐射总量大。
7.【答案】B
【解析】Ⅱ曲线(农业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在6月份出现低值。
结合华北平原农业类型,6月份正是农作物成熟时期,因农作物被收割而植被覆盖度下降。
8.【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各月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A项正确。
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B项错误;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项错误;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4月份为春季,此时气温回升快,而雨季尚未到来,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B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故D选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选项正确。
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选项错误。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选项错误。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厚度逐渐变薄,故D选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由表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看: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C选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层逐步酸化,D选项错误;地下水水位下降与淋溶作用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水土流失是外力作用导致土体及营养物质的减少,淋溶作用是土体内部物质的迁移,B选项错误;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C选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 %左右,有机质占5 %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 %~30 %。
结合下图分析可知①的空气所占比重太低,水分所占比重太高,有机质和矿物质所占比重太低,故A选项排除:②空气所占比重太高,水分所占比重太低,故B选项可排除;④空气所占比重太高,水分所占比重太低,故D 选项排除;③各成分所与比重符合理想土壤的构成,C选项正确。
可用下图帮助分析理解:
15.【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④土壤水分比重低,空气比重高,有机质比重高,故不是理想的土壤,A、C选项错误;
④土壤缺水、干旱,植物不能正常生长,B选项正确。
有机质多是优点,D选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土壤具有肥力是其特有的本质属性。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生存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其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可以说现阶段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合理经营管理,做到用养结合,土壤肥力会逐渐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17.【答案】B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质。
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气温较高,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B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该图有降水、径流,体现了水循环,①正确;有植物、腐殖质,体现了生物循环,②正确;没有岩石转化,不能体现地质循环,③错误;不能体现大气三圈环流,④错误。
故A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B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利于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阳坡吸收太阳辐射多于阴坡,热量状况比阴坡好;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C项正确。
21.【答案】A
【解析】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
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A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底物供应(枯枝落叶层)、养分供给、土壤pH和微生物活性等。
其中,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直接自然因素,在土壤温度高、水分充足的区域,土壤呼吸相对较旺盛。
23.【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白桦林地处西北坡山坳,为阴坡地带,水分条件好,光照弱,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有利于白桦林生长,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
24.【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知,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
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
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
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25.【答案】A
【解析】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
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土壤中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促进下层土壤水分向表层运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
二、
26.【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解析】注意文字材料提示,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与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屋内,提高室内温度,而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27.【答案】(1)光合矿物养分
(2)气温降水
(3)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决定土壤肥力的大小。
【解析】(1)根据图示: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养分。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实现的。
(3)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决定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决定土壤肥力的大小。
28.【答案】(1)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可保水托肥,避免养分和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排放大量废物,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解析】(1)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等有关。
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较小,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
(2)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等有关。
结合“三明治”结构来说明其优点。
(3)结合材料给出的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
29.【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较小。
(2)特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高。
(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解析】(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可知,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较小。
(2)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高。
(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