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单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前研讨
研讨时间:2016.11.23
研讨人员:陈雪菊罗立平
胡志慧张青
研讨内容:怎样更好地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达成共识: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活动;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能更好的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提纲
学习时间:2016.11.27学习者:五年级学生
三、检查生词。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大地震)从哪儿看出的?(30万人在不到四分
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这就是地震给我们造成的强烈对比。
在一组图片的展示中深情叙说。
()
出示词语:
废墟爆炸瓦砾
在这样一场大灾难中,人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啊,可是父亲与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是怎样一对父子?
板书:父亲
了不起
儿子
从哪些细节中表现了父与子的了不起?你从哪儿读出了这是位了不起的父
亲?
出示句子,有这些人劝了父亲,父亲回答的是这样三句话。
看看这三句话有
什么发现?虽然是一样的,是重复,但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和学生合作,叙述的部分由老师改编说。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此时此刻,情况这么危急,你为什么不离开?
联系上下文找找,父亲曾经对儿子有个什么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齐读这句话。
阿曼达的父亲,你为什么不向大家解释呢?
他的恳求,焦急,甚至有点崩溃,就是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读懂了一位父亲内心深深的爱!
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出示句子:
请你带着你自己的体会来读。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个句子:他挖了8小时,……在这36小时中,他不可能只做了“挖”这一个动作吧?还可能做些什么?可作者就写了一个“挖”字,从这个“挖”字你体会到什么?
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却有无穷的内涵,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于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再读句子。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罗列时间的进程?
把各自的体会带入句子,好好练读这个句子,自由读,指名读。
读得这么缓慢与低沉,是为了什么啊?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读得越来越弱,是为什么啊?还有不同的读法?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词,却读出了不同的理解,也许会发生余震,也许
会,但父亲(读,他挖了……)
也许他会挖到别人的尸体,可父亲还是(读,他挖了……)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了36个小时?“挖”又让我们读到了如山的父爱。
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父亲,读句子。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句子:
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坚强的父亲,女生读。
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男生读。
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定格在我们每一个心中,全班读。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四川大地震中这样一幅幅画面。
(课件出示画面,教师深情述说)
①躺在担架上的这个小女孩应该是幸运的,大地震发生时,她被压在了废墟之中,是她的爸爸,像阿曼达的爸爸一样,用自己的血肉之手,硬是把她从瓦砾中挖了出来,此刻,她正深情地对爸爸说:“爸爸,我谢谢你啊!”
②这是一位叫程林祥的普普通通的男子,背上用红布遮盖的是他读高一的儿子程磊。
四川地震后的第三天,他在废墟中找到了儿子的尸体,这位身材瘦小的男子,用他并不伟岸的身躯背着儿子,在沼泽地般的山路上艰难地前行。
尽管旁边就是湍急的岷江,山上不时滚下足球大的碎石,他随时都有可能被这山水吞没,可他没有退缩,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不能把儿子丢在废墟中,我要带他回家!
③看,画面上躺在解放军叔叔怀中的这个小宝宝睡得多甜啊!她还太小了,不知道她的妈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妈妈的时候,妈妈已经没有了呼吸。
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人员在妈妈身下发现了这个宝宝,他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孩子毫发未伤。
随行的医生过来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大灾难面前,父爱、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小练笔: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评价:两个一定,读出了父亲的承诺,)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总有一种力量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感动。
这节课,我们被父亲深深地感动着,下一个课时,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谁来读课题。
谁的声音再响亮一些?大家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3、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18*慈母情深导学提纲
学习时间:2016.11.29学习者:五年级学生
交流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母亲的工作非常辛苦。
)板书:辛苦(2)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忙于工作。
工作辛苦、忙碌,顾不得抬头。
)这一元五角得来不易啊,这句话中还从哪儿你能体会到?(3)周围几只灯泡的热量烤着我的脸。
(烤说明灯泡很烫,工作环境恶劣。
) A是啊,我只是站那一会儿,就感受到了灯泡的灼热,可是母亲要在烤脸的灯下,引读:一个极其瘦弱……挨得很近。
母亲的工作是多么(艰辛)啊。
我要的一元五角就是这样得来的啊,引读:我穿过…… B 母亲的工作,仅仅是弯曲极其瘦弱的背,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忍受着灯泡的炙烤吗?母亲工作的时候还要忍受着什么?(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噪声。
)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难过、厌烦、马上走)自始至终,妈妈工作的地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噪声,没有停过。
可是,母亲却要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中,在烤人脸的灯下,弯曲着极其瘦弱的脊背,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一刻不停地工作着,我买书的一元五角钱就是这样来的。
C指名学生读我穿过……烤着我的脸。
(二)母亲给我的一元五角就是这样挣的呀!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个“立刻”能看出母亲忙于工作,顾不上和我多说话母亲给我的一元五角买书钱,就是母亲这样机械、枯燥、繁忙地工作挣来的。
谁再来读?(学生朗读。
老师:你读到位了。
再一学生读。
老师:你读懂了)。
母亲的工作是忙碌的,引读:母亲说完,立刻……立刻……立刻……立刻…… 此情次景,不仅刺痛了儿子的心,也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哪!引导学生读两遍。
(三)母亲给我的一元五角就是这样付出的,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一心想着工作,没想到我会来,所以吃惊地望着我。
工作劳累,眼神疲惫。
褐色的口罩,工作环境差。
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劳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这是儿子对你的深深呼唤哪!这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给我的一元五角买书钱就是这样得来的,读……(学生齐读。
)(四)谁还要来说一说?“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 学生:母亲工作辛苦,手指都龟裂了。
(多音字指导)若学生没有解释龟裂,老师问:龟裂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双龟裂的手,这更是一双劳苦工作的手,母亲就是因为艰辛、忙碌地工作所以手都龟裂了。
虽然,母亲的手龟裂了,但是她仍在艰辛、忙碌地工作着。
小结:母亲给我的一元五角钱,就是这样得来的,引读句子,一句一句出示:“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在作者的《母亲》中,有这样一段话:出示学生读“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
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母亲用这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给孩子买书,你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辛苦、通情达理、爱孩子、伟大……)(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在读中悟、读中品,真正达到以读为主,以生为
本。
)
三、又读课文
(一)是啊,从这一元五角钱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忙碌、勤劳,更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慈祥、爱护孩子、伟大的母亲。
这真是(指板书,齐读:慈母情深)。
这慈母情深作者体会到了吗?你从哪儿能读出?学生读找 1省略号,喊不声来。
老师:看到母亲这样辛苦,他难过啊。
2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老师:母亲多么不容易啊,他觉得不应该要。
3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老师:母子连心哪! 4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老师:因为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大人了,他想让辛勤、劳苦的妈妈补一补。
(二)母亲看我把买书的钱买了水果罐头,数落完,又给了我一元五角钱,虽然她要为这一元五角钱,付出很多很多。
我从母亲龟裂的手中接过这一元五角,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此时,我想对母亲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本子,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上去(这一环节从“我”怜惜、体贴母亲的句子中再次感受深深的母爱)五、总结: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作者梁晓声的童年是艰辛的,然而他却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母爱之中,浓浓的关怀之下,因此,他有了第二本小说,第三本,第四本……请同学们快速读读梁晓声的成就,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资料:梁晓声,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他的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
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
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这一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慈母”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
)达标检测设计 1、给下列字注音()()()陷碌攥 2、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1)、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 ) (2)、耳朵都要快震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
()(3)、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3、本文是通过对母亲()、()、()的描写来突出母亲的慈祥与善良的。
4、写出能赞美母亲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这一环节能检验学生的小学情况,同时又能很好地反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六、作业设计:写生活中的事例来突出“慈母情深”。
(学语文重在用语文这一设计正体现了这一点。
)七、板书设计:慈母情深艰辛慈祥通情达理勤劳伟大……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前研讨
研讨时间:2016.12.1
研讨人员:陈雪菊罗立平
胡志慧张青
研讨内容: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达成共识: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辩论中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先选择一种观点,找出理由辩论,通过辩论来深入体会父母的做法其实都是“爱”的体现,都是孩子成长必需的道理。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导学提纲
学习时间:2016.12..4学习者:五年级学生
20*学会看病导学提纲
学习时间:2016.12.7学习者:五年级学生
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
2.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
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⑴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⑵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
2.二读课文:
⑴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⑶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
“我的心立刻软了。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
(全班交流)
2.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
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交流共享)
◆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回顾·拓展六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21圆明园的毁灭课前研讨
研讨时间:2016.12.10
研讨人员:陈雪菊罗立平
胡志慧张青
研讨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增强民族使命感。
达成共识:在教学中,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其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1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提纲
学习时间:2016.12.13学习者:五年级学生
教师寄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
预习提示:
1、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
熟记课文中要求会写的14个生词,如:销毁、侵略、瑰宝等。
2、课文内容我知道:
3、说说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4、我的质疑:
预习检测:
A、辨字组词。
宏()剔()瑶()瑰()销()侵()
雄()踢()遥()魅()稍()浸()
B、把词语补充完整。
()星()月金碧()()诗()画()
奇()()宝()世( )名亭()楼()
C、用加横线的词语写话。
(1)园中不仅有名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2)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快速浏览课文,组长组织组员找一找课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
二、感受宏伟
1、圆明园曾经是怎样?这是座怎样的万园之圆呢?请同学到课文找找课文中中答案。
2、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月”是指圆明三园,“星”是指那些小园。
)
3、电脑课件演示圆明园的布局。
(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
看图,结合图片的内容,你能再说说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吗?
小节: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独特的景观。
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结合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说一说。
三、了解景观,感受宏伟
1、默读第3自然段。
找一找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有”?(一共有七个“有”。
)
2、你能不能一口气把圆明园中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呢?大家再读带“有”的几句话。
3、圆明园中的景观仅仅只有这七个吗?从文宗找出依据。
(引导学生留意文中的省略号。
使学生明确: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
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
4、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
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
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漫步园内,置身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又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也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还仿佛看到了……。
出示园林图片,再读课文。
四、了解历史,感受辉煌
1、自读第4自然段,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 从收藏时间看:先秦——清有两千多年。
从收藏时问看:有两千多年前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
所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珍贵”来形容。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圆明园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