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宝石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造宝石特征
一、再造琥珀
琥珀(Amber )是一种独特的天然珍宝。
它既是天然有机宝石,还是一味能起死还生的重要中药材。
琥珀古称虎魄,如《本草纲目》云:“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故名。
”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已经用琥珀雕琢成各种工艺品,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传说孩子佩戴能辟邪消灾,新娘戴之既漂亮又能永葆青春;琥珀的神奇疗效,早在公元前的《山海经》中就有详述。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
埋葬时,正好大医学家孙思邈路过,见棺缝中渗出几滴鲜血,断定死者有望生还。
就叫遗夫开棺,先熏死者鼻孔,后用药急救。
顷刻死者苏醒,三日后病愈如初。
有人问之何物,答曰琥珀。
”在盛产琥珀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更是珍爱有加。
如十八世纪初德国普鲁士霍索伦王朝开国皇帝腓特烈•威廉一世,聘用丹麦珠宝名匠花费十年时间,加工100多块琥珀,并雕刻了150多个琥珀雕像,制成了一座“琥珀宫”。
琥珀除了加工成弧面型宝石被用作戒指、吊坠等首饰外,更大量的是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饰物,供人们装饰和鉴赏。
由于琥珀含有琥珀酸和琥珀树脂等有机物,易氧化变红、老化十裂、疏松易碎,以及内含杂质较多,需要进行人工改善再造,以重新提高其质量和利用价值。
(一)制作工艺
1.熔接法
(1)将琥珀碎屑,粉碎成细小粉粒,用重选法除去杂质,纯化粉料。
(2)将纯净的粉料装入容器,在惰性气体下用远红外加热至200〜250°C,使粉料熔融成液体。
(3)粉料熔融后,控制恒温时间,尔后停止加热,缓慢降温,待冷凝成块,取出。
即得再造琥珀。
亦可将熔融体浇铸到定型模具内,冷凝成为所需饰品。
(4)在熔接过程中,可以掺进动物、植物或其他各种文样图像,使之更具观赏性。
2.压结法
(1)将纯净的琥珀粉料,装入容器(或模具)。
(2)加压至2.5MPa左右,并施以低于琥珀熔点的温度,使其成块(或成型)。
(3)在压结过程中,亦可加入粘结剂、着色剂,或香料。
(4)压结琥珀在压结过程中,需要有较低的温度和较长的压结时间,以期得到均匀、透明,没有流动构造的琥珀或琥珀饰品。
(二)工艺特征
再造琥珀在再造过程中如果没有添加其它化学物质,再生后的琥珀与原生琥珀是基本相同的,因为无论是化学成分或内部结构并没有改变。
如果有异物加注或再造工艺中有生产工艺的某些缺陷,再造琥珀与天然琥珀可有所不同(表 5-1)。
1.熔接琥珀
采用熔接法生产的再造琥珀,由于琥珀粉料在较高温度下熔融,成为粘稠液体,在人工搅拌过程中会产生旋涡式流动和出现大量气泡。
这种现象,便在冷凝过程中被残留下来,成为熔接琥珀的鉴别特征。
如果在熔接过程中,加入某些添加剂、黏结剂、着色剂和昆虫、植物碎片或砂子,将会使再造琥珀成分复杂化和内含物多样性。
因此,熔接琥珀与原生琥珀的不同点在于:
(1)颜色:金黄色、黄橙色,及多种颜色。
(2)荧光性:具鲜明的白垩蓝色荧光。
(3)内含物:放大检查时,常有明显的流动构造,清澈的夹层相间,含有未熔物的模糊轮廓和椭圆形、圆形或拉长状大小不一的气泡,不规则的分布于整个琥珀中,密集而细小。
气泡又可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爆炸,使琥珀裂成睡莲状琥珀花。
(4)透明度:新鲜的再造琥珀,都是透明的。
(5)仿虫珀:再造琥珀在熔融状态下,人们常加入一些昆虫等,以仿虫珀。
但其中的昆虫均无“垂死挣扎”现象。
2.压结琥珀
采用压结法生产的再造琥珀,由于琥珀粉料是在较高压力和较低温度(低于琥珀熔点)下压结成型的,粉料只发生塑性变形,彼此紧密聚集,或因加入黏结剂使彼此粘接在一起。
因此,压结琥珀有特殊的变形粒状结构。
压结琥珀的鉴定特征如下:
(1)颜色:多呈橙黄色、橙红色。
(2)密度:1.03〜1.05g/cm3,低于天然琥珀。
(3)断口:贝壳状断口。
(4)结构:粒状结构,表面呈凹凸不平的橘皮效应。
(5)光性:在正交偏光镜下,常出现异常双折射率。
(6)荧光性:常有不均匀的蓝白色荧光,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见粒状结构。
观察有暗红色血丝状分布的样品时,可以看到颗粒的界线沿着丝状体分布。
(7)内含物:含有气泡,模糊轮廓的微熔粉粒。
暗红色丝状体是压结琥珀的特征,其形态类似于毛细血管,呈丝状、云雾状、格子状。
这是琥珀表面因氧化作用而形成的一层薄薄的红色氧化膜。
虽然天然琥珀亦可有裂隙被氧化而呈红色,但呈树枝状沿裂隙分布,而不是沿颗粒的边缘分布。
(8)老化特征:发白,不像天然琥珀那样因氧化而发暗,呈微红或微褐色。
表5-1 再造琥珀与天然琥珀特征对比
二、再造绿松石
色泽淡雅、绚丽夺目的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传统宝石。
因它形似松球,色近松绿,又称“松石”。
我国在清代以前,称之为“甸子”。
绿松石品种众多。
按颜色可分为天蓝色、深蓝色、浅蓝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浅绿色及无色等品种;按产出状态又可分为晶体绿松石、致密块状绿松石、块状绿松石、浸染状绿松石和脉状绿松石等。
如当其内含有细脉状黑色铁质或碳质时,又称铁线绿松石。
我国湖北、河南、陕西三省接壤一带,盛产绿松石(古称襄阳甸子),古代波斯出产的绿松石,西方称之为“土耳其玉。
湖北艺人创作的“李时珍武昌采药”绿松石雕刻工艺品,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可见中国人对绿松石的喜好。
(一)再造工艺
市面上有两种工艺的再造绿松石。
1.压结法
由吉尔森生产的再造绿松石,于1972年面世。
它是将一些天然绿松石边角细料或质量差的绿松石破碎后,混入铜盐或蓝色金属盐,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压成型。
市面上可见两种压结法生产的再造绿松石,一种是较为纯净的绿松石细料压制而成,另一种是绿松石细料中加入基质含绿松石的围岩等压结而成。
2.熔接法
熔接法生产再造绿松石,是采用烧制陶瓷工艺。
将绿松石细料经烧结而成。
这种再造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十分相似。
(二)工艺特征
1 .结构
外观十分像蓝色陶瓷,具有典型的粒状结构。
在放大镜下可见清晰的颗粒界限及基体中深蓝色染料颗粒。
2.密度
再造绿松石的密度不固定,其密度大小取决于所含黏结剂的含量。
据美国宝
石研究所报导,其密度有2.75g/cm3、2.58g/cm3、2.06g/cm3等三种。
3.吸收光谱
具有典型 1725cm-i 吸收峰。
1470cm-i、1739cm-i、2863cm-i、2934cm-i 这些峰
可能是由人造树脂类物质作黏结剂引起的。
(见图5-1)
4.微化试验
部分再造绿松石因含有蓝色铜盐,溶于盐酸,蓝色很快变成淡绿蓝色,棉球
擦拭之可染白棉球呈蓝色。
在2002年,市场上出现一种仿绿松石制品。
经检测,是由菱镁矿(MgCO3)
作基体在500〜600大气压下,将有机染料和胶黏剂三者一起压制而成。
染料最初
是有机物,现在正由无机着色剂代替。
4UW 35仰> tJcwi 2 世〔J ? nw I 誓* E l扣口
L 七!!1
图5-1再造绿松石的红外光谱
三、再造软玉
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白玉雕牌”十分火爆,买者纷纷。
其外观与白玉无
别,价位不高,其实就属于再造软玉。
(一)制作工艺
将白色透闪石粉碎后,加入黏结剂,经加温、加压而成整体外观。
亦可在模具中压制成型。
(二)工艺特征
1.放大检查:再造软玉具微粉粒状结构,与天然软玉不同。
颜色均一,内部净洁,不见“柳”、“棉”。
2.密度与硬度:均比天然软玉略低。
3.吸收光谱:有黏结剂吸收峰。
四、再造翡翠
在2002年的广州珠宝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外观颇似“铁龙生”及“磨西西” 模样的玉件及串珠、项链饰品。
经详细检验,这是用玻璃胶结绿色不透明翡翠碎粒而成的再造翡翠制品。
鉴别特征如下:
(一)外观特征
1.无色根
绿色、翠绿色或深绿色,分布均匀,色向杂乱,没有“色根”。
2.微透明
几乎不透明,仅在样品边缘和较薄的部位弱透光。
3.碎粒胶结
具明显的棱角状粒状结构,颗粒颜色深浅不一,无序集结。
4.麻坑表面
玉件表面通常抛光较好,呈现玻璃光泽,但表面常有近圆形的小凹坑麻面,而不同于“橘皮纹”。
5 .参差状断口
整体断口为参差状,但在参差状断口中夹杂有贝壳状断口。
(二)内部特征
1.高折射率:点测为1.66〜1.68,高于翡翠。
2.低密度:相对密度为
3.00 (静水称重法),远低于翡翠。
3.碎裂结构:由大小不等的碎屑和胶结物组成,在反射光下清楚可见光泽较高的硬玉碎屑和光泽较低的胶结物组成的颇似沉积岩的碎屑胶结结构,而且在胶结物中可见细小的气泡。
4.异物加注:化学分析表明,总成分与“铁龙生”接近,但含有PbO、ZnO 成分,PbO含量可达7%左右。
五、其它再造宝石
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多种再造珠宝玉石的制品。
如再造青金石、再造汉白
玉、再造寿山石、再造硅质玉、再造合成尖品石等等。
如用熔接法,将合成尖品石颗粒熔接成整体外观,用来仿青金石。
它呈亮蓝色,颜色分布均匀,粒状结构,可含有细小的、似模仿黄铁矿的黄色斑点。
这种
仿青金石的再造合成尖品石,光泽比青金石强,抛光性良好,在查尔斯滤色镜下
呈明亮的红色,折射率1.72,密度3.52g/cm3,用分光镜观察可见红、绿、蓝区有典型的钻吸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