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5月第24卷第13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
松动原因的研究进展
杨孙强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防城港538000)
疫抑制调节性T 细胞发挥作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反应性T 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其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从而增加调节性T 细胞的数量,使其更好地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还有研究[8]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经其诱导后生成的胰岛样细胞都没有与抑制排斥相关的细胞表面的标记物,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之前、之后都属于低免疫原性细胞,将其注入人体内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治疗副作用较小,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
3.3
缓解糖尿病并发症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不断进展,
患者可出现相关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和心脏疾病等。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均有治疗作用。
有研究[9]证实,经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提高紧密连接蛋白、降低视网膜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减少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从而保护视网膜,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
另有研究[10]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位于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时,可以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缓解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使肾脏间质的纤维化程度得到有效改善;还能提高肾脏的自噬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肾脏保护功能,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程。
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可出现下肢组织破坏,一般治疗效果欠佳。
采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干细胞在局部释放细胞因子,有效促进血管的分化、再生和形成,待毛细血管生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可很好地改善患肢血液供应,逐渐缓解下肢缺血症状[11]。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除可以降低血糖外,还可以增加左心室的摄血分数,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从而提高心脏收缩功能,降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
目前虽然对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比较大,但对其尚无非常完善的分离、培养方案,培养成功率比较低,仍需长期、大量的研究支持。
仍缺乏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到达胰腺定居、分化的细胞数量进行定量研究;对该细胞植入后是否会分化为肿瘤细胞这一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由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属于新兴的治疗方法,其长期安全性评价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善,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渐进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高杰清,谢宗燕,母义明,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大鼠
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62-67.[2]华秀峰,孙强,李华峰,等.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胰腺前
体细胞及胰岛细胞移植治疗NOD/SCID 糖尿病小鼠[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4,8(1):57-61.
[3]杨润乔,袁凤山,郑滨珠,等.自体干细胞激活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
大鼠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4):25-29.[4]柴树宏,鲍艳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
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能力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52-54.[5]
刘可娜,李栋,杨光升,等.3D 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及其免疫调控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5):692-697.[6]李丽,赵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9):3094-3099.[7]孔德晓.间充质干细胞及胰岛素分泌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及应
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
[8]山霞,崔晓兰,时瀚,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不同阶段的
胰岛样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29):4703-4708.
[9]曹博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7.
[10]龚正媛,李冰,张瀶曦,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中的自噬
调节及肾脏保护作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6):404-411.[11]李晓玲,朱旅云,宋光耀,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3):3670-3675.
(收稿日期:2020-02-06)
【摘要】人工髋关节假体主要是根据人体髋关节结构仿制而成,将假体的柄部插入到患者的股骨髓腔内,利用头部与关节臼或是假体金属杯之间形成旋转,从而达到股骨屈伸以及股骨运动的目的。
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感,并矫正关节畸形,使患者关节运动功能能够得到恢复以及改善。
但由于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发生骨质疏松、骨吸收以及术后感染等症状,极易导致股骨柄松动或是髋臼松动的现象。
本文对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髋关节
假体松动
原因
DOI :10.19435/j.1672-1721.2020.13.08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已超过30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主要适应证为:骨性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髋部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产生假体松动的现象,成为关节外科中最主要的一项临床问题。
本文对假体松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刘雅克[1]等人的研究指出,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假体松动是其中一项重要并发症。
李儒军[2]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假体松动现象的发生,与假体在患者体内留存时间长短有直接联系。
江劲涛[3]等人的研究指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0年左右,假体松动率大约在10%左右;并且时间不断增长,假体松动率也在不断上升。
除此之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松动的原因还有可能是患者的年龄,在程琪[4]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患者年龄超过55岁时,大约80%的患者在
作者简介:杨孙强,男,本科,副主任医师。
综
述
1906
接受置换术后,假体能够留存10年,大约33%的患者在接受置换术后,假体能够留存16年;但如果患者的年龄不足40岁,大约仅有30%~56%的患者在接受置换术后可留存10年。
又有研究指出,导致患者在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假体磨损以及假体松动。
2假体松动的分区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主要是指患者髋臼关节的位置发生移动,并且髋臼关节的表面有颗粒脱落现象;同时,患者的髋臼也会存在严重磨损情况,最终导致髋关节脱位。
而股骨柄松动主要是指患者的髋关节假体与股骨界面之间形成了100%的透亮线。
Bolland B[5]等人的研究指出,现阶段,临床通常使用的分区法主要是股骨假体分区法和髋臼假体分区法。
股骨假体分区法将患者的股骨假体以及假体的相关界面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主要包括7个区域即:①外上部区域;②中部外侧区域;③外下部区域;④假体远端区域;⑤内下部区域;⑥中部内侧区域;⑦内上部区域。
王晨华[6]等人的研究指出,如果对髋臼假体以及髋臼假体周围的骨水泥进行划分,可划分为外上部、内下部以及中部3个区域。
马建华[7]等人的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区域中存在的骨水泥界面与患者髋臼骨质之间的数量以及变化程度进行观察,同时观察骨水泥界面以及假体之间数量以及变化程度,最终能够确认患者是否出现髋关节松动的现象。
如果患者的髋臼机体中3个分区全部存在大于2mm的透光区域,则证明存在假体松动的现象;如果其中1~2个分区存在透光区,则应当观察透光区的宽度是否进行性增加,同时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髋关节疼痛现象,从而确定髋关节假体是否出现松动。
3假体松动的原因
3.1慢性感染与假体松动细菌生长环境、人体防御力以及感染源是感染的必备条件,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会发生感染。
杨姜盼[8]等人的研究指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人体造成的伤口属于开放性伤口,手术主要是将髋关节假体材料放置于患者的体内,使得细菌得到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且患者在接受关节置换术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机体的防御能力不足,导致细菌感染发生率有所提升;此外,患者身体状况,手术开展的时间以及麻醉时间均会对感染发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虽然医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并且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并未降低,并且在翻修术中可能继续增加。
何斌[9]等人的研究指出,大约有1.5%的假体松动患者是由于受到感染的影响。
在关节假体松动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就是慢性感染。
张应彬[10]等人的研究指出,在为由于受到感染的影响而导致假体松动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采取的是两阶段治疗方案,第一阶段主要是清创,采用手术方式取出关节假体,随后将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患者体内,同时给予一定量的抗生素加以治疗;第二阶段帮助患者消除感染症状,继而实施关节翻修术。
两阶段治疗方案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治疗时间,从而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延缓康复速度,并且该治疗方案的使用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法减少。
汤澜[11]等人的研究指出,在为患
者实施两阶段治疗方式后,患者的髋关节翻修术后失败率大约在5%~8%范围内。
3.2骨质疏松与假体松动Dao-Ming Xu[12]等人的研究中指出,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由于药物影响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另一种则是由于年龄影响而导致的骨质疏松。
由于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从而导致股骨头坏死,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医生在患者髓腔中置入股骨柄假体之后将会承受巨大弯矩力,由股骨柄的尖部内侧以及根部内侧进行平衡。
由于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会导致股骨部位骨质变差,出现骨质疏松症状,使得其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导致假体下沉后松动。
年龄性的骨质疏松主要是女性老年患者居多,女性老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力度不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激素分泌减少,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会导致骨代谢失衡,并且这种失衡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此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患者须保持一定时间的制动,不能立即下床,从而增加了骨质疏松的程度,导致关节松动的发生风险提高。
因此,应当鼓励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适当保持制动,尽早下床活动,同时还应当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3.3关节假体材料与假体松动关节假体材料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聚乙烯颗粒、金属对金属关节、陶瓷对陶瓷关节和“骨水泥”。
Gao X[13]等人的研究指出,高密度超高分子聚乙烯假体材料,表面所具有的骨性结构覆盖率低,同时骨小梁密度不足,而骨生成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骨床不坚固,继而产生假体松动。
Zhe Du[14]等人的研究指出,金属对金属关节中,金属中含有大量的铬颗粒以及钴颗粒,而其都会对单核细胞产生一定的刺激,致使单核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继而引发炎性反应,最终导致发生假体松动现象。
陈宾[15]等人的研究指出,陶瓷对陶瓷关节假体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少量的磨损颗粒,同时能够使细胞因子的释放受到一定抑制,从而减少关节假体松动发生率。
3.4磨损颗粒与假体松动的治疗在对关节松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磨损颗粒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对无菌性炎症的生成起到一定的抑制效用。
如果从材料学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对材料性质做出改变,选用耐磨性更高的材料。
采用药物治疗方式的过程中,抑制破骨细胞,并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应当是重点。
患者在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之后,由于受到骨质疏松、慢性感染以及人工关节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极易诱发关节假体松动。
无论是慢性感染还是骨质疏松,主要采用预防措施,而关节假体材料导致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主要是由于关节假体材料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磨损颗粒,介导了融骨过程以及无菌性炎症。
基于此,在关节置换术中,应当选择一种能够比现行材料摩擦系数更低的关节假体材料。
目前摩擦系数最低的是陶瓷对陶瓷假体,其导致的无菌性炎症相对较轻,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刘雅克,周振宇,陶然,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
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5):897-905.
综
述
1907
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5月第24卷第13期
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5月第24卷第13期
分子靶向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罗丽琴
余舒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04)
[2]李儒军,林剑浩,寇伯龙,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
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5):906-913.
[3]江劲涛,曹晓瑞,杨重飞,等.二期翻修手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
慢性假体周围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24(4):396-402.
[4]程琪,郭开今,赵凤朝,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
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J].中华骨科杂志,2018,38(11):641-649.[5]
BOLLAND B ,WILSON M J ,HOWELL J R ,et al.An Analysis of Reported Cases of Fracture of the Universal Exeter Femoral Stem Prosthesis[J].Journal of Arthroplasty ,2017,32(4):1318-1322.[6]王晨华,刘勇,李燕,等.骨显像对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与
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5):836-839.[7]马建华,王庆雷.高粘度骨水泥对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影响及其弥散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21):2721-2725.
[8]杨姜盼.骨科康复护理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J].
现代养生,2019,35(10):233-234.
[9]何斌,章淼锋,沈跃,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初次翻修的原因分析
及翻修术疗效评估[J].中华骨科杂志,2019,39(15):909-917.[10]张应彬,郑鸣,李嘉易,等.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
临床治疗分析[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2(3):
411-415.
[11]汤澜,叶陈毅,陆锦炜,等.部分旷置二期翻修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19,39(7):422-428.[12]
DAO-MING XU ,HUANING XU ,JING LIU ,et al.Effect of Thunder-Fire Moxibustion on Pain ,Quality of Life ,and Tension of Multifidu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Osteoporo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linical Research ,2018(24):2937-2945.[13]GAO X ,WANG T ,CHENG Z .Quantitative structure tribo-ability relationship of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modified by inorganic compounds [J].Industrial Lubrication and Tribology ,2017,70(3):302-306.
[14]ZHE DU ,SHUJUN WANG ,BING YUE ,et al.Effects of wear particles
of polyether-ether-ketone and cobalt-chromium-molybdenum on CD4-and CD8-T-cell responses [J].Oncotarget ,2017,9(13):11197-11208.
[15]陈宾,邹士平,王跃辉,等.肿瘤型与常规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
骨假体安放的对比研究[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2(1):8-12.
(收稿日期:2020-02-06)
【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因黑色素细胞突变产生的肿瘤,早期可通过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对于发生转移或晚期的恶性黑色素瘤可采用分子靶向治疗。
目前可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抑制剂、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 )抑制剂、酪氨酸激酶受体(TKR )抑制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抑制剂来治疗恶性黑色素瘤。
其中曲美替尼等MEK 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中且疗效显著,但长期使用单一靶向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可采用联合应用靶点药物治疗,进而为恶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分子靶向治疗应用进展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DOI :10.19435/j.1672-1721.2020.13.082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性变产生的肿瘤,该疾病多发生于皮肤,会导致患者出现瘙痒、出血、溃疡症状,其侵袭性较高,发生转移后会导致死亡。
目前,对于早期的恶性黑色素瘤多采用手术切除,术后根据其病情发展可选择放、化疗,但该疾病早期转移率高,单纯放、化疗敏感性较差,疗效一般。
随着对黑色素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针对黑色素瘤的不同作用靶点研制出一系列抗肿瘤药物用于其治疗。
黑色素瘤转化的主要细胞通路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途径、
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 )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TKR )途径等,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晚期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可通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本文将分子靶向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MAPK 抑制剂
MAPK 途径是黑色素瘤发生以及耐药产生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MEK1/2、BRAF 、ERK1/2、NRAS 基因突变产物。
有相关研究表明,MAPK 信号通路可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细胞的存活、增殖、浸润
[1]。
MAPK 靶向药物包括BRAF 抑制剂(RAF 、
PLX4032、GSK118436)、MEK 抑制剂(CI-1040、PD0325901、曲美替尼、AZD6244、MEK162、Cobimetinib 、Binimetinib )、RAS 抑制剂(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KIT 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等。
其中MEK 抑制剂、BRAF 抑制剂已上市,被用于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治疗中。
任宇等[2]的研究表明,MEK 抑制剂联合BRAF 抑制剂治疗可更持久、广泛地抑制MAPK 通路激活,产生持久的抗癌效果,避免早期耐药的发生。
2
PI3K/Akt 抑制剂
PI3K/Akt 通路可被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存在细胞分化、增殖、转录、翻译等功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肿瘤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PI3K/Akt 通路的激活会降低细胞间的黏附性,加强肿瘤细胞的运动,进而导致肿瘤的转移与侵入,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为该疾病的治疗
作者简介:罗丽琴,女,硕士,助教。
综
述
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