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腹部CT

合集下载

腹部CT检查技术及常见疾病CT表现PPT课件

腹部CT检查技术及常见疾病CT表现PPT课件

2.肝血管
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脉及肝 动脉。
*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
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时 呈高密度影。
3. 2.
1..
⑴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强呈高密度影。
左 支
右 支
⑵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 支
4.间接征象:血管:癌栓、淋巴结、胆道、肺、椎体转移
②单发或多 ④坏死:中央更
低密度增
`T1WI:稍低、等信号,(脂肪变性、出
血,坏死囊变) T2WI:稍高信号,其内可不均匀 假包膜:低信号环 Gd-DTPA
T1WI:低信号区中
有卵圆形稍
高信

质子像信号略高,与周边 分界不清。右、中肝静脉 受压移位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进行横断面扫描。 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 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
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 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 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
主 干

肝段(Couinaud八段法) 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肝左静脉
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
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 脉走行。
门静
扩张的肝内胆管
4.肝韧带和沟裂
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 显示为低密度影。
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 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

腹部CT扫描规范指南

腹部CT扫描规范指南

腹部CT扫描规范指南肝脏CT扫描规范指南检查前禁食4~6h,签署使用对比剂知情同意书。

检查前15min口服胃肠道对比剂500~800ml。

检查前即刻再口服对比剂200ml左右。

对比剂可以选择纯水或含1.5%碘对比剂的水溶液。

具体参数如下。

4或6层CT扫描:使用4或6层CT扫描仪,扫描部位:肝脏。

电压:120kV;电流:200~300mA;探测器的准直器:4*1.25mm~4*3.00mm;床速:X线管旋转1周11.2mm;X 线管旋转1周时间:0.5s;螺距:1.4;重组层厚:5mm;重组间隔:≦探测器的准直器;FOV:5cm*35cm~40cm*40cm;矩阵:512*512。

扫描范围:膈顶至肝下缘。

静脉用对比剂规格:≧300mgI/ml;剂量:100ml,注射流率:3.0~3.5ml/s。

扫描时相及延迟时间,动脉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5~30s;门静脉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60s;延迟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180、300s(包括疑为胆管细胞肝癌需鉴别者)。

注射器:高压注射器(推荐双筒注射器)。

重组技术:软组织算法重组。

观察窗宽150~180HU,窗位150~180HU,窗位45~85HU。

空腔脏器CT扫描规范4层CT扫描1.常规胃扫描:检查前禁食4~6h。

检查前10min口服温水或1.5%~2.0%碘对比剂水溶液(500~1000ml)。

扫描前静脉或肌内注射山莨菪碱20mg。

使用4层CT扫描仪,扫描部位:胃;用途:常规检查。

电压:120kV;电流:200mA;探测器的准直器:2.5mm;层厚:5mm;螺距:6;重组算法(kernel):腹部B30f中等平滑;重组间隔:2.5mm。

成像(采集)顺序:从头到脚。

口服对比剂:温水或1.5%~2.0%碘对比剂水溶液(500~1000ml);静脉用对比剂的种类:≧300mgI/ml,剂量:100ml,注射流率:3.0ml/s。

扫描延迟时间:70s。

使用3D技术:MPR和仿真内镜(VE)。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目录
•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 腹部脏器的CT影像 • 常见腹部疾病的CT影像表现 • 腹部CT影像的解读与诊断 •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01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腹部CT影像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腹部CT影像是指通过CT(计算机 断层扫描)技术对腹部进行扫描, 获取的图像信息。
胰腺常见病变
胰腺炎、胰腺癌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会呈现相应的密度和形 态变化。
胰腺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胰腺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病变 的性质。
肠道的CT影像
肠道CT影像特点
肠道在CT图像上表现为形态弯曲、管腔较大的器官,其内容物对密 度有一定影响。正常肠道的轮廓清晰,管壁光滑。
肠道常见病变
类似病变的鉴别
一些病变在影像上可能表现相似,如胰腺癌与胰腺炎,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设备与参数的影响
不同CT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对影像 解读产生影响。因此,在解读影像时需要注意设备与参数 的差异。
05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重要性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 要价值,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脏 器的形态、位置及病变情况,为 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腹部CT影像的扫描范围
01
02
03
上腹部
包括肝脏、胆囊、胰腺、 脾脏等器官。
下腹部
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 等器官。
全腹部
包括整个腹部的所有器官。
腹部CT影像的成像原理
X射线
CT设备利用X射线对腹部进行多 层扫描,获取不同角度的图像。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概述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用于诊断上腹部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上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此上腹部CT扫描对于这些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扫描的技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技术上腹部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技师将患者送入CT室,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扫描。

扫描时,X射线会穿过患者的身体,并在计算机中形成图像。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获得患者腹部各个器官的清晰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适应症上腹部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

具体适应症包括:1、肝脏疾病:如肝癌、肝脓肿、脂肪肝等;2、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4、脾脏疾病:如脾脏肿大、脾脏肿瘤等;5、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癌等;6、其他疾病:如腹腔淋巴结肿大、腹水等。

禁忌症上腹部CT扫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以下人群不宜进行此项检查: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体质或哮喘等过敏症状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空腹或饮食控制;2、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带有金属饰品或口袋的衣物;3、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4、了解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结论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饮食控制和穿着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通过上腹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CT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腹部内脏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腹部疾病。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范围以膈为顶,下至骨盆,前面及侧面为腹壁,下至耻骨联合和腹股沟,后面为脊柱及腰肌。

其内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部分生殖系统及脾和肾上腺等。

由于腹腔脏器很多,且又互相交错重叠,故体检时正常脏器部分与异常肿块容易混淆,因此需要仔细检查及辨别。

腹部体检中以触诊为主,尤以脏器触诊最为重要。

不论任何现代化的特殊检查方法,目前尚无法代替医生的体检。

因此,在腹部疾病的诊断中,腹部体检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节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为了准确描述和记录脏器及病变的位置,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和分区及其内在脏器十分必要。

现将常用分区及标志介绍如下:一、腹部体表标志腹部前面体表标志1.胸骨剑突。

2.肋弓下缘肋弓系由第8~10肋软骨构成,其下缘为体表腹部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及肝脾测量。

3.腹上角为两侧肋弓的交角,剑突根部,用于判断体型及肝测量。

4.脐为腹部中心,位于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区分法及腰椎穿刺的标志。

5.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为九区分法标志及常用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用做手术切口位置,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缘交界处为胆囊点。

7.腹中线(腹白线) 前腹壁上两腹直肌间的腱性正中线,由三种扁平腹肌腱膜的交叉纤维构成。

为前正中线的延续,为四区分法的垂直线,此处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此处为寻找股动、静脉标志,并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腹股沟管或腹股沟三角)。

9.脊肋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肾叩痛位置。

脊肋角10.腹直肌腱划在腹直肌表面可见到数条横沟即为腱划的体表投影。

有3条:脐部正中线两侧、剑突与脐之间正中线之两侧、与剑突尖平齐之正中线两侧。

11.第12肋骨。

二、腹部分区(abdominal areas)依据腹部自然标志及若干人为画线将腹部分为几个区域。

常用的是九区法和四区法。

1.九区法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的九区,上面的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面的水平线为左右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是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

带你了解腹部CT检查

带你了解腹部CT检查

带你了解腹部 CT检查我国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正在逐渐发展,通过腹部CT检查可以对占位性疾病、腹腔脏器感染性疾病、急腹症等疾病进行有效诊断。

由于腹腔脏器的结构比较复杂,所以为了提高整体的诊断质量,在应用腹部CT检查的时候也会采取比较特殊的准备方式。

一、腹部CT检查的注意事项(一)检查前要嘱咐病人多喝水多喝水可以让对比剂充满肠腔,不仅可以减少肠腔积气在整个X线作用下产生的伪影,同时还可以在对比剂充盈肠腔之后进一步加强对疾病的诊断,减少其他因素给诊断结果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体诊断的准确性。

但是要注意的是,病人在喝完水之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够让对比剂充盈所检查的肠腔之后再接受CT检查。

如果病人是要检查前列腺、肾脏、子宫、膀胱等部位,则需要接受全腹部CT检查,这种情况需要在喝完对比剂之后2小时才可以进行,而且第一次喝之前要去一次厕所,排尽尿液,随后喝1000毫升对比剂,另外在检查之前再喝400毫升,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最好不要上厕所,保证膀胱充盈。

喝水对于接受腹部CT检查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一定要按照医嘱将类似白开水的对比剂喝完。

(二)消化道钡餐造影患者接受腹部CT检查需另预约时间由于接受消化道钡餐造影的病人所使用的对比剂密度要比正常CT检查病人的高,在接受X线检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伪影,所以这两项检查项目需要分开进行。

在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的时候,要保证病人空腹,这样才能够让钡剂充分的分布在肠粘膜和胃粘膜上,而进行腹部CT的时候需要喝对比剂,所以在进行腹部CT检查之前需要进行腹部透视,保证腹部内没有钡剂残留,才可以进行CT腹部检查。

(三)腹部CT普通平扫和增强扫描由于两种检查方式是不同的,在接受腹部CT平扫的时候如果没有发现异常,检查的时间就比较短,如果发现了肿块或者低密度阴影,并且处于肝血管瘤、肝癌、肝囊肿等部位,则就表明病人存在严重疾病。

由于肿瘤疾病属于一种恶性病变,与炎症、结石等良性病变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如果出现了恶性病变,必须要在CT平扫的基础上联合CT增强检察,也就是说通过在静脉血管里注射碘对比剂进行扫描,同时还要对静脉期肝脏病变以及动脉期变化进行观察,所以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上腹部CT 基础图解(内容详细)

上腹部CT 基础图解(内容详细)

医学精制
28
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壁稍厚。



静脉

腹主动脉 医学精制
29
胆囊
肠管

结 石
腹 水

慢性胆囊炎CT平扫示: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后壁见一类椭圆形高密度结石
脾 腹 水

医学精制
30
肠管
胆 囊
胰腺体、 尾部
肝右 叶
下腔 静脉
膈脚
正常胰腺CT平扫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31
下腔 静脉
肝右 叶
胰头
肠管
腹主 动脉
肾 正常胰腺CT平扫
医学精制
32
胆囊
肠管
胰体
胰尾
肝右 叶

脾静
下腔 静脉
脉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医学精制
33
下腔 静脉
肝右 叶
胰头 脾静 脉
腹主 动脉
肠管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医学精制
34
胰腺
胃 肝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肝左 叶
肝尾 叶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13
门静脉 主干
肝左 叶

肝右 叶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14
肝右 叶
门静 脉

膈脚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腹部CT检查技术

腹部CT检查技术

讨论?
1.已经确诊后的病例,还否做延迟? 2.关于延迟:能否统一标准?
谢谢
3.增强扫描时,三期扫描,肾皮质期(22s)、肾实质期 (50s)、肾排泄期(240s).一般情况下无需做延迟,但 遇到肾功能代谢慢者,需要加长延迟时间。 4.肾上腺、肾动脉平扫+增强: 适应症: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低血钾、或其他内分泌症 状不能确诊时 扫描范围:要包全肾上腺
盆腔扫描特点: 1.平扫时,需要求病人适度憋尿,以便于诊断医生更好 的观察膀胱。 2.平扫选择序列:Pelvis HCT 5mm 列: :Pelvis PS+CE 7mm 增强选择序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举起抱头。 2.扫描方式:螺旋扫描。 3.扫描定位基准线:胸骨柄与剑突连线中点。 4.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脏下缘。 5.扫描野(FOV):320.0(M)。 6.默认重建横断层厚:7mm。 7.螺距:53.0 8.扫描电压与电流:120KV,50MA 9.扫描序列:Abdomen HCT 7mm 10.默认窗位:75 HU,窗宽:250HU,外伤使用骨窗。 11.检查完:检查图像,避免漏扫、存在明显伪影、图 片模糊等现象,确认无误后,释放受检者。
3.扫描范围:髂骨上缘到耻骨联合下缘,若有外伤时要 将整个骨盆包全。
4.盆腔增强时,若要观察肠子时,需要做肠道准备、打 气等
全腹部扫描特点: 1.扫描序列:Abdomen HCT 7mm 2.当为外伤患者时,要打开骨窗
胸腹连扫扫描特点: 1.此部分主要应用于急诊外伤病人 2.平扫扫描序列:Chest-Peivis HCT 5mm 3.扫描范围:包括胸上腹连扫、胸上中下腹连扫、胸全 腹连扫,即从肺尖到耻骨联合下缘(平扫) 4. 增强扫描序列:Chest & Abdomen PS+CE 7mm 5. 增强扫描定位:平扫序列范围为下颌到趾骨联合下 缘,增强第一序列范围为下颌到趾骨联合下缘, 增强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未膈肌到趾骨联合。

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 灶,较大的病灶多有中心坏死;
增强早期多出现边缘局灶分布的结节 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特征变化为注射对比剂后5~60min病 灶变为与肝密度一致等密度影。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腹部CT解剖及诊断
CT解剖
检查方法
一、扫描前准备:空腹,扫描前30分钟口 服造影剂500ml,临检查前再服200ml,以 充分充盈胃肠道,避免与腹部肿块及肿大 淋巴结混淆。
二、平扫:常规仰卧位,自肝顶至肝 下缘,8~10mm 层厚及层距,扫描时 需闭气,必要时薄层扫描。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原发性肝Ca
肝Ca
肝Ca
巨块型பைடு நூலகம்癌
弥漫型肝Ca
小肝癌
肝Ca 肋骨转移
肝Ca术后
肝Ca 并腔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肝总管癌栓
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瘤样增生,并 非真性肿瘤,病灶中央为一星状瘢痕组 织,纤维间隔从中间向四周放射,将病 灶分割呈结节状,有界限但无包膜。
CT表现
多单发,边界清楚密度稍低的肿 块影,部分肿块的中心见星状低密度 影,可有轻度强化,少数病灶延迟后 强化较明显。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有脂肪、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 构成。
间接征象:包括肝脏直接侵犯征
象、肝内转移灶、周围淋巴结转移、 胆道梗阻征象、门脉浸润征象等。
胆囊癌
胆囊癌

影像学技能培训CT教学文案

影像学技能培训CT教学文案

侧脑室前角
基底节 内囊前支
内囊后支 第三脑室
丘脑 松果体钙化
侧脑室三角区 侧脑室后角
第五层面:侧脑室三角区层面,中心层面
额叶 顶叶
枕叶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前角 侧脑室体部
胼胝体亚部
大脑镰
第六层面: 60mm侧脑室体部层面
脑 皮 质
脑沟
额叶 放 射 冠
枕叶
大脑纵裂
顶叶
侧脑室顶部
第七层面: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
增强扫描表现为病变区不均匀强化
动脉期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 静脉期密度低于正常肝实质 (快进快出) 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病例
平 扫
平 扫
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增 强 扫 描 静 脉 期
增 强 扫 描 静 脉 期
肝左叶内侧段见一局限性低密度肿块, 累及肝门,边缘不清,密度均匀,CT值 45HU。增强扫描动脉期密度高于正常肝实 质,静脉期密度低于正常肝实质,呈“快 进快出”的特点。静脉期病变边缘较平扫 时清楚。
左颞部硬膜外血肿
右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3、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指血液聚集在硬脑膜与蛛网膜间,常与 脑挫裂伤同时存在,称为复合性硬膜下 血肿。
CT表现 沿颅骨内板走行的新月形高密度区; 1-2周后变为等密度;1月后变为低密度 区(慢性);亚急性和慢性者可表现为 高、等、低或混合密度,偶可变为双凸 状。
一、正常上腹部CT
扫描方式:定位扫描、平扫、增强 认识肝胆胰脾肾的CT解剖
平扫
第二肝门
增强
肝脏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右叶较左叶大。 肝实质密度均匀,平扫时CT值55-75HU,密度略高于脾脏。 平扫时肝内血管(静脉)密度略低于肝实质,增强扫描肝内 血管密度明显增高。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1)肝脏:CT可显示肝脏轮廓,大小,密度和内部结构。正常肝脏密度均匀,CT值为40-70H,高于脾脏。右侧纵裂是胆囊窝,左侧纵裂是肝骶韧带,中间是肝门,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左侧纵裂的左边是左侧叶,右侧纵裂的右边是右侧叶。
(2)胆囊和胆道:胆囊位于胆囊窝,横径4cm,囊内含胆汁,其密度低于邻近肝组织,5-30H,形状呈椭圆形,或规则圆形,边界清楚。在正常肝脏中,外胆管未发育并在扩张时显示。扩张的胆管表现为从肝门延伸到肝脏的树突状低密度阴影。
(三)胰腺疾病
胰腺是腹膜后器官,是X射线检查的难点。CT能显示胰腺及其周围结构,诊断准确率高。(1)胰腺癌:直接表现为肿块或胰腺局部肿大,密度相同,且密度低。间接征象是由于肿瘤浸润和压迫导致远端胰管扩张。如果主胰管和胆总管同时扩张,则显示双导管标记。如果胰腺癌扩散,它会渗入周围的脂肪层,轮廓模糊。淋巴转移扩大了胰腺和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肝和腹膜后转移可引起腹水。(2)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以胰腺肿大、畸形、边缘模糊为特征。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胰腺萎缩或肿大、畸形、钙化和假囊肿。
2,脂肪肝:大部分脂肪浸润是广泛而均匀的,少数是有限的,CT显示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严重的CT值为阴性,因此肝脏血管显示树突状密度较高的阴影。
3,肝脏肿瘤:肝脏肿瘤的CT检出率高,肿瘤的数量,大小和程度可以确定,但有时定性诊断很困难。(1)肝囊肿:CT显示球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CT值与水密度相似。(2)肝海绵状血管瘤:CT扫描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边缘呈结节性增强,向中心逐渐扩大,原始密度在一定时间后恢复。该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度与病变的大小成比例。这种特有的CT性能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定性诊断。(3)肝癌: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肝癌(3 cm以下),肿块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CT扫描所显示出的大多数肝癌密度相对较低,但少数肝癌的密度相同,CT不易发现。低密度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在肿瘤中,由于坏死,液化等而出现较低密度区域,并且在中部和边缘处可见结节。此外,应注意以下间接征兆:肝脏形状有局部凸起。肝门,胆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与肝硬化有关。肝转移通常在肝脏中显示出多个圆形,低密度区域,其大小不同。增强可见的肿瘤增强或圆形标志。鉴别诊断需要使用其他临床数据。

腹部CT阅片PPT课件

腹部CT阅片PPT课件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能够发现早期病变和微小病灶,为临床 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腹部CT阅片的目的和意义
01
腹部CT阅片的目的在于了解腹部 脏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现 病变和异常情况,为临床医生提 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02
腹部CT阅片的意义在于能够早期 发现病变,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减少漏诊和误诊,为患者带来 更好的诊疗效果。
腹部CT阅片的展望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CT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将不断提 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病变。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将逐渐普及,可以 辅助医生进行腹部CT阅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未来腹部CT阅片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精准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检查方案和诊断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 。
腹部常见疾病的CT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脏疾病的CT表现
脂肪肝
CT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降 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差 异缩小。
肝硬化
CT表现为肝脏表面凹凸不 平,肝裂增宽,肝体积缩 小。
肝癌
CT表现为肝实质内单发或 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肿块,边缘常模糊不清。
胰腺疾病的CT表现
急性胰腺炎
CT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密度不 均,胰周脂肪层模糊,胰周积液
泌尿系统疾病的CT表现
肾结石
CT表现为肾盂或肾盏内高密度影,边缘锐利。
肾癌
CT表现为肾脏内低密度肿块,边缘不清,增强后 不均匀强化。
输尿管结石
CT表现为输尿管内高密度影,边缘锐利。
04
CATALOGUE
腹部CT阅片的难点与误区
阅片中的难点
区分正常与异常

太珍贵了!26种腹部消化系统重要影像征

太珍贵了!26种腹部消化系统重要影像征

太珍贵了!26种腹部消化系统重要影像征1、靶征(肠套叠)是肠套叠最常见的特征性CT征像,为肠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垂直时的表现,反映了套叠的各层肠壁、肠腔及肠系膜间的关系。

典型排列为自外向内分别代表鞘部外层肠壁、鞘部肠腔内造影剂、鞘部内层肠壁、偏心性套入部肠系膜、套入部肠壁、套入部肠腔内造影剂。

肠套叠指:一段肠管及与其相连的肠系膜(套入部)被套如其相连的一段长管内(鞘部),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阻碍。

婴儿由于大肠与小肠管径之比例相差大,故小肠易陷入大肠而被套牢。

少数肠套叠可能来自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美凯尔憩室、肠息肉、异位胰腺小结、血管瘤、异物、复制肠管、淋巴增生、肿瘤、寄生虫等,其中以美克尔憩室最多,过敏性紫斑也常会合并肠套叠,大于2岁的小孩发生肠套叠,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病变,大于5岁的病例中,则以淋巴瘤为最多;成人肠套叠小肠多见,常伴发良性病变;结肠型肠套叠则更多由恶性病变继发。

良性病变有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腺瘤样息肉、美克尔憩室、术后粘连以及动力性病变等;恶性病变有转移瘤、腺癌、类癌、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等。

由于肠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的角度不同,表现各异。

如扫描层面和迂曲的肠道相平行时,表现为彗星尾征或肾形征:即套叠近端肠系膜血管牵拉聚拢的征象。

一般情况下,慧星尾征均与肾型肿块相伴出现。

该肾形肿块为套鞘部游离缘与套入部近端肠管及肠系膜的CT斜切面图像,其中游离的套鞘呈弧形围绕套入部,形状若肾轮廓外形,而套入部近端肠管、肠系膜形状若肾蒂。

此时,所谓慧星尾征的组成还应包括套入近端肠管。

如果套叠的肠管与CT扫描垂直,则呈靶形征,即肿块影表现为圆形或类似环形。

通常在肿块内可分辨出层样结构,推测可能是继发于套入部和鞘部间的液体或是肠壁水肿造成密度对比,类似同心圆形;当套入部肠壁显著水肿坏死或套入部肿瘤周围浸润累及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及脂肪、套叠时间较长,套入部系膜血管受挤压时,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套入部肠壁充血水肿、变硬,形成不完全性肠梗阻,套叠以上肠管蠕动增强,可引起代偿性肠管扩张肥厚,并可见肠系膜连同其血管纠集、扭曲,形成“漩涡征”。

成人腹股沟区CT影像解剖

成人腹股沟区CT影像解剖

腹部影像=文章编号>1007-9424(2010)06-0622-05成人腹股沟区CT影像解剖赵爽*,黄子星*,刘荣波*,周莹*=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 i2detector row spir al CT,MDCT)及多平面重建(multi2planer recon2 str uction,MP R)技术对显示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7~12月期间于我院行腹股沟区CT薄层扫描检查腹股沟区结构正常的成年受检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并使用MPR获得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观察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影像对腹股沟区主要解剖结构的显示。

结果各平面均可显示所有受检者的双侧腹壁下动脉(100/100,100%)、双侧精索(60/60,100%)及双侧子宫圆韧带(40/40,100%)。

冠状位图像上可显示所有受检者双侧的/影像学股三角0(100/100,100%)。

双侧腹股沟韧带在所有受检者(100/100,100%)的冠状位图像及34例受检者(68/100,68%)的矢状位图像上显示,但轴位图像上仅3例男性受检者(6/100,6%)可显示。

双侧腹股沟管及腹股沟深环可在所有受检者(100/100,100%)的冠状位及46例受检者(92/100,92%)的矢状位图像上显示。

冠状位腹股沟管宽度:男性左侧(0.97?0.35)cm,右侧(0.89?0.23)cm;女性左侧(0.62?0.11)cm,右侧(0.71?0.11)cm,双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P=0.059,女P=0.067),但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07,右侧P=0.009)。

腹股沟深环横径:男性左侧(1.32?0.31)cm,右侧(1.31?0.36)cm;女性左侧(1.07?0.35)cm,右侧(1.07?0.30)cm,双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P=0.344,女P=0.63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01,右侧P=0.002)。

胸腹部CT判读

胸腹部CT判读
87
静脉期
弥漫性肝癌:肝脏弥漫性密度 减低,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动 脉期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实 质期迅速消退,呈“快进快退 ”的强化特点。并见门脉癌栓 动脉期
平扫
88
静脉期
88
肝右叶小肝癌:低密度肿 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肿 瘤均匀强化,门脉期迅速 消退。并见肝硬化、脾大 、脾囊肿和腹水 动脉期
平扫
女性盆腔CT断层影像(三) - 解剖图 片
男性盆腔CT断层影像(一)-CT - 解剖 图片
男性盆腔CT断层影像(二)- CT - 解剖 图片
正常肾上腺冠状位CT多平面重建( MPR)图 - 解剖图片
右肾上腺
左肾上腺 肝脏 脾脏
右肾
左肾
男性,35岁,咳嗽 高热10天。大叶性 肺炎 ,右肺中叶 大片状实变影,其 内可见空气支气管 征
116
• 同前病例,支架置入术后。
117
• 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栓塞,远端分支突然截断。
118
• 肠系膜上静脉及分支广泛血栓形成伴血运性肠梗阻。
119
术中见:距回盲 部约100cm处有约 200cm长的小肠肠 管呈紫黑色,明显 水肿增厚,肠蠕动 消失,生机不良。 小肠系膜明显水肿 、增厚,于肠系膜 血管内见大量紫黑 色血栓形成。120谢谢!肝硬化、脾大、侧支循环
肝硬化、脾大、腹水、侧支循环
肝右后叶下段类圆形低密度肿 块,其内见更低密度区,增强 扫描动脉期肿瘤不均匀明显强 化,实质期迅速消退,呈“快 进快退”的强化;门静脉期肿 瘤周围见环状强化假包膜
动脉期
平扫
86
静脉期
平扫
动脉期 肝右叶巨块型肝癌,动脉 期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 呈相对低密度改变,周围 见假包膜形成。
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平片:反“S征”。右肺上叶支气管 闭塞,周围软组织肿块影,伴右肺上叶不张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精品课件
肠系膜纤维瘤病
CT特征
• 肠系膜较大软组织肿块.包裹肠管.可穿透肠管,致肿块内积气 • 边界较清晰,可局部浸润生长 • 平扫密度均匀,可因与肠管穿通出现坏死,原发囊变少 • 增强扫描轻或中度强化,内散在明显强化区 • 侵犯肠管穿孔,合并感染时,呈复杂囊实性改变,边界模糊,囊壁明
显强化
精品课件
• 部位:右侧多见(隔下负压及右结肠旁沟)
• 增厚处可见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
• 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胃低分化腺癌腹腔转移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转移性腹水(卵巢癌)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腹水,网膜饼)
腹膜转移(孤立腹膜结节)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性粘液腺癌
精品课件
50
精品课件
30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精品课件
胃肠道外间质瘤
CT表现 • 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易坏死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 • 强化明显,多呈不均,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等引起 • 系膜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多见 • 病理学分为:浆液性;乳糜性;良性间皮性;被覆其他成分
精品课件
肠系膜间皮囊肿
肠系膜间皮囊肿
精品课件
肠重复畸形
• 病因不明,与胚胎期肠管发育异常有关 • 临床分为4型:
✓ 肠壁囊肿型 ✓ 肠外囊肿型 ✓ 肠外管状型 ✓ 憩室型
精品课件
80
肠重复畸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