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健康教育课件-药物知识与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合理用药讲座》课件
02
合理用药原则
遵医嘱用药
01
医生是专业的医疗人员,具有丰 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应该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用药 。
02
不要自行更改用药方案或停止用 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 良反应。
剂量与用药时间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或药品说明书上 的推荐剂量进行用药,避免过量或不 足。
正确掌握用药时间,按照规定的时间 间隔或饭前饭后等要求进行用药,以 确保药物在体内保持有效浓度。
对于已知过敏的药物,应避免再次使 用,并在就医时告知医生过敏史。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与个体差异、遗传因素等有关。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 医,接受相应的治疗和观察。
0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分类与适应症
合成抗菌药
用于治疗部分细菌感染和支原 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感染, 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注意观察和记录特殊人群用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情况并调整用药 方案。
03
药物不良反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皮肤反应
皮疹、瘙痒、红肿等。
03
神经系统反应
头痛、眩晕、失眠等。
04
心血管系统反应
心悸、血压波动等。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遵循医嘱
注意观察
《合理用药讲座》ppt课件
目录
• 合理用药概述 • 合理用药原则 • 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 •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 • 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
01
合理用药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种类、病 人状况和药理学理论,经济、合 理地使用药物。
重要性
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 低医疗费用,避免药物滥用和不 良反应。
合工大健康教育课件-药物知识及合理用药
药物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如抗生素杀灭体内微生物。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感冒时使用解热镇痛。
1.4药物的不良反应:
1.4.1 副作用(副反应)
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是指药物常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 的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但较轻微。与疗效相比是次 要的,如654-2治疗胃绞痛时,可引起面红(扩张毛细血管)停 药后可恢复正常。 1.4.2毒性反应
药物进入血液后,通过各种细胞膜屏障进入细胞间液和细胞 内液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特性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血流量大的器官,药物分布的浓度 就高,如:心、肝、肾、脑含药浓度高,易出现毒性反应。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亲和力大,药物在该器官中的分 布量越大。汞剂与肾组织亲和力大,在肾浓度高,常致肾损害, 重金属制剂易引起肝、肾积蓄中毒。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液中 的高200倍左右,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1.2.2 按照剂型形态划分 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水剂;
注射剂; 气雾剂、栓剂、膏剂。 1.2.3 按照给药途径可划分
1、口服:特点经口给药,消化道内吸收。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多次服药,药效受胃酸及消化酶的影响,根据药物在体 内代谢的速度,而决定服药次数。缓释药物:加入一定的介质 延缓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速度,药物在体内停留的 时间相对延长而达到延长药物的疗效。
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一般可预测的。用药过量、 时间过长及用药不当引起器官损伤或功能紊乱,影响治疗甚至危 害生命。急性反应:当时或短期内产生;慢性反应:积累后产生。 例如:
链霉素使用过久、过量可造成听神经损伤、永久性耳聋。 利尿剂:速尿大量使用也可引起N损伤,永久性耳聋。
合理用药教育课件
肝肾功能不全者的特点:肝肾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合理用药原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 药物
药物剂量调整:根据肝肾功能不全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 过量
药物监测: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确保药物疗效 和安全性
药物效益:包括治疗效果、 副作用、患者生活质量等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药品分类储存:按照药品性 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药品储存条件:温度、湿度、 光照等
药品养护方法:定期检查、 及时清理过期药品等
药品储存和养护的重要性: 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防止
药品变质和失效
YOUR LOGO
儿童用药原则: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药物选择: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儿童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量 药物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药物,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
老年人生理特点: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速度慢 老年人用药原则: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避免长期使用 老年人用药剂量:根据身体状况和药物说明书调整剂量 老年人用药时间: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
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和症状 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 药物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 药物过敏反应的案例分析
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中药注重整体调理, 西药注重对症治疗
中药与西药的联合 使用:注意药物相 互作用,避免不良 反应
中药与西药的剂量 调整:根据病情和 患者体质,调整药 物剂量
中药与西药的用药 时间:注意药用: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反应, 如头痛、恶心、皮疹等
注意事项:按照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使用, 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合理用药指导ppt课件
药物本身的特点和母胎循环中药物浓度差 是影响药物转运速度和程度的主要因素。 分子量<500,脂溶程度高与血浆蛋白结 合力低,非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容易通过 胎盘。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有利的治疗作用,也可能产生 有害的致畸、发育缺陷、脏器功能损害及溶血甚至 致死作用。其影响主要为药物的性质、剂量、疗程 长短、胎儿遗传素质及妊娠时间有关。
药物的排泄
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新生儿肾功 能发育不全,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均较 成人低。如氯霉素的清除率新生儿仅为成人 的30-40%。
在28天内新生儿的肾功能不断变化而日趋完 备,因此宜按不同日龄的药动力学参数去调 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
4.4婴、幼儿生理与用药特点
代谢:婴幼儿期药物代谢酶活性成熟,幼儿药 物的肝代谢速率高于新生儿,亦高于成人。
受精后17天以内,细胞具有潜在的多向性,胎儿胎 盘循环尚未建立,此期用药对胚胎的影响是“全” 或“无”,“全”就是药物损害全部或部分胚胎细 胞,致使胚胎早期死亡。“无”是指药物对胚胎不 损害或损害少量细胞,因细胞有潜在多向性,可以 补偿或修复损害之细胞,胚胎仍可继续发育。
受精后17~57天为器官分化期,胎儿胎盘循环已建 立,胚胎细胞开始定向发育,一旦受到有害药物的 作用,极易发生畸形。
相当成人量比例 1/18~1/14 1/14~1/7 1/7~1/5 1/5~1/4 1/4~1/3 1/3~2/5 2/5~1/2 1/2~2/3
按体重计算
体重推算方法:
1-6个月婴儿体重(千克)=月龄×0.6+3(或出生时体重)
7-12个月婴儿体重(千克)=月龄×0.5+3(或出生时体重)
1岁以上儿童体重(千克)=2×年龄+8
第十二章 合理用药指导
《合理用药培训》课件
知识普及
了解药物的作用、用途和副作用,以便做出明智 的决策。
合理购药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物,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和非 法药品。
合理用药培训的目标
1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2
掌握正确的用药技巧和决策能力,自我
管理药物治疗。
3
提升医疗质量
4
通过合理用药的实践,提高整体医疗服 务的质量。
提高健康意识
增强对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实践的认识。
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深入探讨为什么合理用药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包括减少药物副作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提高药物疗 效。
Hale Waihona Puke 常见药物的正确用法抗生素
了解抗生素的正确用法,包括用 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以及 注意事项。
止痛药
学习使用常见止痛药物的正确方 法,包括剂量控制、用药频率和 使用限制。
维生素补充剂
减少药物风险
降低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健康和经济风险。
重要的合理用药技巧
• 定期进行药物复查和评估,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 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治疗。 • 学会正确使用医疗器械和设备,提高药物的正确使用率。
《合理用药培训》PPT课 件
欢迎来到《合理用药培训》课程。在今天的课件中,我们将介绍药物安全的 概述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并学习常见药物的正确用法和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我们还将分享合理用药的准则和培训目标,以及重要的合理用药技巧。
药物安全概述
了解药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药物的合理存储和正确服用方法,以及防止药物误用和滥用的措施。
了解维生素补充剂的正确用法, 包括剂量、时间和适用人群。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揭示不合理用药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包括药物滥用的后果、药物耐药性的 发展,以及药物安全相关的公共卫生挑战。
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PPT课件
10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药物滥用而造成不 良后果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包括体内及体外)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根据药物和其制剂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特点, 合理选择(高效、低毒)和应用。包括合 理的给药途径、恰当的剂量、准确的给药 时间和间隔、适宜的疗程等
11
合理用药的内涵:
9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疾病诊断和正确的药物选用,做到有 的放矢,防止误诊误治 注意病史和用药史,明确用药指征,防止由 于病史和用药史不明而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 用药个体化。由于个体差异而导致药物剂量 等值而作用不等效,有些必须根据监测患者 的血药浓度变化、药物基因组学及药物反应 来不断调整给药方案,达到用药个体化
24
25
1979年我国就开始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 基本药物行动计划,但一直以来我国只有国家基本 药物目录而没有形成完善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于2009年8月18日联 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 》,并配套下发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 行)》,同日卫生部颁发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 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
16
合理用药水平与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之间存在 紧密联系:
一方面,基本药物政策的推行实施,对临 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合理用药的广泛开展又能促进 基本药物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实施 国外实践也证明:基本药物政策的正确实 施是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提高和控制药费增 长的有力手段
17
合理用药与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关系
31
第一部分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5 → 317
一、抗微生物药(33→ 43) 二、抗寄生虫病药(7) 三、麻醉药(4→ 7) 四、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9→ 11) 五、神经系统用药(14 → 18) 六、治疗精神障碍药(6 → 21)
合理用药课件PPT课件
介绍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其在规范医生处方行 为和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的作用。
处方点评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 实践与经验
分析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情况、方法和效果,总结处方 点评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实践经验。
案例分析与实践
05
典型案例分析
01
02
03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 例,如药物治疗不当、药 物相互作用等,以便更好 地说明问题。
药品不良反应与处
03
理
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与机制
药品不良反应类型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分为A型和B型两类。A型不 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与药 物剂量有关,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B型 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与药物 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药品不良反应机制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药 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体对药 物的过敏反应以及药物的遗传多态性 等。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对药品在使用过程中 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的过程。监 测方法包括自发报告、重点医院监测和专项 调查经发生的药品不 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的文件。报告内容包 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 、因果关系分析和处理措施等。
药物分类
按照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药理作用等特点,可以将药物 分为抗生素、抗寄生虫药、解热镇痛药、神经系统用药、心 血管系统用药等。
剂型
药物的剂型是指药物的制剂形式,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 、喷雾剂等。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吸收速度,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
药物选择与使用
原则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处方点评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 实践与经验
分析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情况、方法和效果,总结处方 点评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实践经验。
案例分析与实践
05
典型案例分析
01
02
03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 例,如药物治疗不当、药 物相互作用等,以便更好 地说明问题。
药品不良反应与处
03
理
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与机制
药品不良反应类型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分为A型和B型两类。A型不 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与药 物剂量有关,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B型 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与药物 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药品不良反应机制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药 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体对药 物的过敏反应以及药物的遗传多态性 等。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对药品在使用过程中 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的过程。监 测方法包括自发报告、重点医院监测和专项 调查经发生的药品不 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的文件。报告内容包 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 、因果关系分析和处理措施等。
药物分类
按照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药理作用等特点,可以将药物 分为抗生素、抗寄生虫药、解热镇痛药、神经系统用药、心 血管系统用药等。
剂型
药物的剂型是指药物的制剂形式,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 、喷雾剂等。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吸收速度,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
药物选择与使用
原则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课件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019
药物相互作用 可能影响药物
疗效
2021
药物相互作用 可能影响药物
代谢和排泄
01
02
03
04
药物相互作用 可能导致不良
反应
2020
药物相互作用 可能增加药物
毒性
2022
随意增减药量
建议:严格按照医 生处方用药,不要 随意增减药量
危害:可能导致药 物过量或剂量不足, 影响治疗效果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药 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 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 反应
忽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缺乏相关知识,忽视药物 说明书,盲目相信广告宣 传
忽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可能导致患者健康受损, 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避免忽视药物不良反应: 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咨询 医生或药师,关注药物不良 反应的报道和研究结果
原因:患者对药物 作用和副作用认识 不足,或急于求成
注意事项:用药过 程中如有不适,及 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盲目相信保健品
01
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02
保健品可能含有有害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03
保健品可能与大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
忽视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可以减少 药物副作用,提高 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可以避免 药物相互作用,降 低不良反应风险
合理用药可以提高 药物疗效,缩短治 疗时间
合理用药可以降低 医疗费用,减轻患 者经济负担
1
2
3
4
降低医疗成本
01
合理用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降低医疗费用
02
合理用药可以避免药物滥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合理用药》课件
0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剂型选择
选择适合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的剂型,如液体剂型、颗粒剂等,同时注意
药物的口感和气味。
03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注意药物对胎儿和婴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和婴儿生长发育有影响
的药物,同时注意观察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或更换药物。
05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合理用药
目录
• 合理用药概述 • 药物作用机制 • 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 • 特殊人群用药指导 •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中药合理应用
01
合理用药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品特性,选择最合适的药品、剂量 、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避免或最小化药品不良反 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04
剂量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 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确定,遵 循医嘱使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与预防性使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在严重或难治性感染、混合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时,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需谨慎,需根 据具体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在某些手术、侵入性操作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能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感染的风险。预防性 用药需遵循医生的建议,用药时机和疗程需严格控制,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 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 注意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 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根据儿童用药特点,选择适合的剂型 ,如液体剂型、颗粒剂、咀嚼片等, 方便儿童服用。
老年人用药指导
老年人用药原则
《公选课健康教育:药物知识与合理用药》课件
老年人用药监测
加强老年人用药监测,定 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及 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药 物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指导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原则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安全的药物, 避免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忌的药物。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小的药物,注意药物的毒性 和不良反应,避免长期或大量使用。
围使用。
在使用中药或民间偏方时,应慎 重对待,避免因药物成分不明或 剂量不当而造成不良反应或中毒
。
04
特殊人群用药指导
儿童用药指导
儿童用药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体表面 积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 ,遵循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
注射的原则。
儿童药物选择
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和口味,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注 意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时机。
药物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总结词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期望的不良反应, 而注意事项则是为了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需要特别关注的 事项。
详细描述
药物的副作用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 不同。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药物、注意观察不良反 应、遵循用药时间等。
抗生素、维生素、激素、 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 。
药物剂型
片剂、胶囊剂、注射剂、 喷雾剂等。
药物的分类
按来源分类
天然药物、合成药物。
按药理作用分类
抗生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解热镇痛药等 。
按管理分类
处方药、非处方药。
药物的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
合理用药课件(模板)
忽视辅助检查结果导致误治案例
忽视辅助检查结果危害
可能导致诊断不准确,延误治疗时机,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
忽视辅助检查结果原因
医生对辅助检查结果解读不准确,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工作繁忙 等。
避免措施
加强医生对辅助检查结果的解读能力培训,建立多学科会诊制度, 提高医生责任心和职业素养。
违反临床路径管理要求案例
注意事项
使用消化系统药物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避免与其他药物 同时使用,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对于长期使用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04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1 2 3
妊娠期妇女用药原则
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药物,选择安全 性高的药物,遵循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的原 则。
注意事项
使用神经系统药物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避 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对于长期使用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依 赖性和成瘾性。
消化系统药物合理使用
消化系统药物分类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助消化药、止泻药等。
合理使用原则
消化系统药物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使用,注意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和途径等。同时,应遵循个体化治疗 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用药方案。
注意事项
使用心血管系统药物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 用药方案。同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药物合理使用
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磷霉素、利福平) 8、人工合成的抗菌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3.3.3 抗菌素的不良反应 1、细菌对抗菌素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严重影响其疗效 2、产生二重感染 3、过敏性反应
图片36.jpg
4、毒性反应 5、增加病人感染机会和易感性
图片36.jpg
3.3 消化系统药 3.3.1助消化药 消化液的主要成份:胃酸、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胆 汁。消化类药物以消化液中某些成分,或促进消化液分泌,帮 助消化。此类药物需饭前半小时服用。 稀盐酸:1%稀盐酸是胃酸的主要成份。用于各种原因引起 的胃酸缺乏:如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癌等,0.4—0.5ml, 水稀释后饭前服用。 胃蛋酶合剂: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产生)胃蛋白酶, 是胃酸中主要消化酶,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合剂,用于胃蛋白酶 及盐酸缺乏症,如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多酶片: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用于消化酶缺乏的消 化不良,3#tid。
1.4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 1.4.1 副作用(副反应) 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是指药物常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 的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但较轻微。与疗效相比是次 要的,如654-2治疗胃绞痛时,可引起面红(扩张毛细血管)停 药后可恢复正常。 1.4.2毒性反应 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一般可预测的。用药过量、 时间过长及用药不当引起器官损伤或功能紊乱,影响治疗甚至危 害生命。急性反应:当时或短期内产生;慢性反应:积累后产生。 例如: 链霉素使用过久、过量可造成听神经损伤、永久性耳聋。 利尿剂:速尿大量使用也可引起N损伤,永久性耳聋。 1.4.3变态反应 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测的;少数对某些药物过度敏感的
注射剂; 气雾剂、栓剂、膏剂。 1.2.3 按照给药途径可划分 1、口服:特点经口给药,消化道内吸收。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多次服药,药效受胃酸及消化酶的影响,根据药物在体 内代谢的速度,而决定服药次数。缓释药物:加入一定的介质 延缓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速度,药物在体内停留的 时间相对延长而达到延长药物的疗效。 2、外用:经皮肤及粘膜用药,局部及浅表病变用药,外用 膏剂、含漱水、滴耳、鼻、眼、五官科用药。 3、注射: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优点:吸收快、 消化道刺激小。缺点: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静脉滴注加重心 肺功能负担,引起过敏休克反应等,肌肉注射引起疼痛。如果 病情不严重,肠胃功能正常情况下主张口服药。如细菌性痢疾, 在不脱水的情况下口服抗菌药,疗效更好一些。
三、治疗常见病的药物 3.1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 3.1.1 阿司匹林 [应用] 1、用于感冒或流感的解热,减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 神经痛、肌肉痛、头疼、牙痛、偏头痛、痛经。 2、用于痛风。 3、预防性、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 4、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 5、粉末外用可治足癣。 [不良反应] 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消化不良、耳鸣、听力减退、头晕、哮喘、皮疹, 个别可胃出血。
食母生:是酵母菌的干燥菌体,含大量的VitB族。促进消化 酶分泌作用。用于受凉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B族维生素缺乏。 嚼碎吞服。 3.3.2 止吐药 甲氧氯普胺及吗叮啉:作用基本相似,此类药增加胃蠕加, 促进胃排空而达到止吐,是常用的止吐药。用于肠胃功能失调引 起的恶心、呕吐、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腹痛。 3.3.3 止泻药 活性炭:在肠道内吸附细菌及减轻毒素对刺激,减少肠蠕动 而止泻。适于水泻、腹泻、肠炎,因其在体内不起化学反应,以 原形排出,大便呈黑色。 次碳酸铋:有收敛、止泻和微弱的抗酸作用,在肠道粘膜表 面形成保护膜,防止肠粘膜受刺激,减少肠蠕动,用于腹泻、慢 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药一般不超过两天,长期应用可 影响其它治疗药物的吸收。
1.2 药物的种类 1.2.1 按照药物的来源划分 1、天然药物:指未经人工合成的天然药用物质。如人参、三 七、贝母、中草药等。 2、人工合成药物: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药用物质。如氟哌酸、 解热镇痛药等。 3、生物制剂:生物体组织体液—→处理或制成—→药物—→ 加强人体免疫能力,对抗和预防疾病。例如:干扰素,甲、乙肝 疫苗等。 1.2.2 按照剂型形态划分 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水剂;
1、药物的理化特性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血流量大的器官,药物分布的浓度 就高,如:心、肝、肾、脑含药浓度高,易出现毒性反应。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亲和力大,药物在该器官中的分 布量越大。汞剂与肾组织亲和力大,在肾浓度高,常致肾损害, 重金属制剂易引起肝、肾积蓄中毒。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液中 的高200倍左右,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4、组织屏障即细胞膜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脑 屏障是因这些膜细胞间联结比较紧密,比一般毛细血管壁多一层 神经胶质细胞,穿透力较差,形成保护大脑生理的屏障。因此, 分子小、极性低的药物才能进入血脑屏障。例如,磺胺嘧啶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等。 1.3.3 药物的代谢 多数药物在体内都要经过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氧 化、还原、分解、结合等方式进行。体内主要的代谢场所在肝脏。
3、对阿斯匹林类抗炎镇痛药过敏者慎用或禁用 4、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 3.1.3 布洛芬 [应用] 用于感冒或流感的解热,减轻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 痛、神经痛、肌肉痛、头疼、牙痛、偏头痛、痛经。疗效较阿斯 匹林和扑热息痛好。 [不良反应] 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消化不良、耳鸣、听力减退、头晕、哮喘、皮疹以及一过 性转氨酶升高,长期大量服用可致肾功能不全。 [注意事项] 1、对阿斯匹林类抗炎镇痛药过敏者、哮喘者、孕妇、哺乳期 妇女、高血压患者、以及消化道溃疡患者禁用。 2、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
二、 合理用药(如何应用基础知识) 2.1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 以当代的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 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合理用药的四大基本要素:安全性 合理用药的四大基本要素 安全性 有效性 经济性 适当性 合理用药之前提是合法用药,人类的合法用药主要达到一定 的医学目的为: 1、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3、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 4、有计划地繁衍后代。 2.2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1、有病症未得到治疗;
[注意事项] 有哮喘、消化道溃疡病史者,以及对本品过敏者 禁用,服药期间不得饮酒。 3.1.2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应用] 1、有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神经痛及 偏头痛,癌性痛及术后止痛。 2、用于对阿斯匹林过敏、不耐受或不适于应用阿斯匹林的 病人。 [不良反应] 推荐剂量较少不良反应。偶见过敏性皮炎、血象 改变。 [注意事项] 1、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及面面色苍白。 2、宜大量或长期服用,以免引起造血系统和肝肾损坏。
4、直肠给药:药物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或胃酸影响药效情况, 直肠给药,直肠粘膜吸收。如小儿退热栓。 象有些药物在口腔粘膜吸收快,硝酸甘油、心痛定可舌下 含化。挥发性药物可通呼吸道给药、灌肠给药。 1.3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1.3.1 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从用药部位转运至血液的过程。其吸收快、 慢、难、易,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2、给药的途径 3、药物浓度、吸收面积以及局部血流速度 1.3.2 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通过各种细胞膜屏障进入细胞间液和细胞 内液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药物基础知识与合理用药
合肥工业大学医院 高志荣
本讲内容:
一、药物基础知识 二、合理用药 三、治疗常见病的药物
一、药物基础知识
目的:建立健康信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参与 程度,增强体质。 1.1 药物的概念 药物指用于诊断、防治疾病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和生物制剂。 药品(medicine)的定义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 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 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 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 和诊断药品等。
‘忌用’就是避免使用,即最好不用。 ‘禁用’没有选择的余地,属于绝对禁止使用的药品。 ☆慎用解热镇痛药:不明病因的高热、急腹症不能自我用 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出血,严重皮疹,高热、心律失 律等应立即就医、对症治疗。 ☆不可擅自处理严重器质疾病,心、肺、肝、肾、脾等疾 病和癌症必须去医院诊治。 ☆必须慎重使用新药:不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病情的情况 下,不能只凭广告词而使用新药,没有经过长期临床论证,是 不可靠的。
1.3.4 药物的排泄 药物可以从各种排泄及分泌器官以被动扩散或主动分泌方 式排出体外。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药物的起效取决于吸收与分布 *药物的作用中止取决于代谢与排泄 影响药物作用素: 1、人体因素:性别、年龄,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病情。 2、药物因素:剂量太小(诊疗量范围内)、给药途径、药 物型剂及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如抗生素杀灭体内微生物。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感冒时使用解热镇痛。
环丙沙星致皮下出血
特异的病人出现,例如,青霉素引起休克、 氯霉素引起再生障 1.4.4 继发感染 又称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会使人体内正常 寄生菌群失调,受寄生菌群抑制的霉菌及外来细菌乘机繁殖起 来,引起新的感染,抵抗↓,同时产生耐药细菌,难治疗,死亡 率高,要根据引起疾病的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以足够的 剂量与疗程合理使用。 1.5 药物的协同作用与配伍忌 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药物原有的作用增加,毒副作用 减弱,称协同作用:青霉素类+链霉素联合应用治疗草绿色链球 菌心内膜炎。红霉素+必嗽平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磺胺甲基 异噁唑(SMZ)+甲氧苄氧嘧啶TMP=CoSMZ。合并用药后,使 原有的药物作用减弱或消失,影响治疗效果或安全,称为药物 配伍禁忌。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同时使用起中和反应,药效消失。 中药中十九畏、十八反的汤头歌。磺胺药与食母生合用产生拮 抗作用。